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中国故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适合大众阅读,卢洁主编的《新中国故事》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选取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4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典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将新中国65年间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同时与新华社合作,精选了一百多幅见证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经典老照片,力图做到图文并茂,做出一本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严谨性兼备的通俗历史读物。

内容推荐

卢洁主编的《新中国故事》(The Stories of New China)以适合大众阅读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法,梳理了新中国历史上1949年至2014年间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从中着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国历史,有利于传播国史、党史,是一本可读性、知识性、大众性兼备的通俗历史读物。

目录

新中国故事上部(1949—1976年)

 第一章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49年)

1.1 “紫石英”号事件震惊中外

1.2 蒋介石“归隐”溪口

1.3 灜台夜宴

1.4 五星红旗的诞生

1.5 肃清“黄白绿”幽灵

1.6 一夜之间“八大胡同”干净了

 第二章 百废待兴(1950—1952年)

2.1 搞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

2.2 “盼了几辈子的事情,终于实现了”

2.3 血战松骨峰

2.4 父亲精心保存的儿子遗物

2.5 “常香玉号”飞机

2.6 枪毙刘青山、张子善

2.7 一份被泪水打湿的灾情报告

2.8 “我要离婚!”

2.9 从目不识丁到农民诗人

2.10 “奇兵向边塞,春风度玉关”

2.11 闻名全国的纺织女工

 第三章 光荣与理想(1953—1956年)

3.1 城关乡的选举

3.2 毛泽东不同意以其名字命名第一部宪法

3.3 粮票往事

3.4 “穷棒子社”让人刮目相看

3.5 荣毅仁的选择

3.6 久置未穿的“大元帅服”

3.7 “解决国际问题不能没有中国和周恩来”

3.8 周恩来在万隆力挽狂澜

3.9 钱学森归国

3.10 从《歌唱二郎山》到《天路》

3.11 库尔班大叔见到了毛主席

3.12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诞生

3.13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3.14 五老村:爱国卫生运动中的模范村

3.15 “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

 第四章 急于前行(1957—1961年)

4.1 一个窝头引发的思考

4.2 “鸭绿江一号”拖拉机驶进天安门广场

4.3 十个月建成人民大会堂

4.4 拒绝与苏联合资建长波电台以后……

4.5 电影《农奴》背后的故事

4.6 容国团:开启世界冠军之门

4.7 “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

4.8 “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4.9 “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4.10 扎根农村的邢燕子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第五章 柳暗花明(1962—1965年)

5.1 毛泽东把《卜算子·咏梅》印发给会议代表

5.2 关于瓦弄战役的回忆

5.3 神秘的“596工程”

5.4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引起轰动

5.5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5.6 红旗渠:愚公移山的现实版

5.7 “核能力说明了中国的进展,但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5.8 赤脚医生:难以忘却的温情记忆

5.9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5.10 “向雷锋同志学习”

5.11 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

 第六章 十年“文革”(1966—1976年)

6.1 东湖宾馆平静背后的惊心动魄

6.2 “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

6.3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6.4 从大洋彼岸飞来的白天鹅

6.5 “虽然他坐的位置并不显眼,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6.6 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

6.7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

新中国故事下部(1977—2014年)

 第七章 革故鼎新(1977—1982年)

7.1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

7.2 中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7.3 真理标准大讨论

7.4 走出国门看世界

7.5 一份契约和20个农民的手印

7.6 美国人幽默地说:邓来了!

7.7 “杀出一条血路来”

7.8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

7.9 “女排精神”

 第八章 转航岁月(1983—1989年)

8.1 打破了“大锅饭”的步鑫生

8.2 “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

8.3 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8.4 “‘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

8.5 华山抢险,英雄群体绝顶而生

8.6 1985年,中国的裁军年

8.7 张瑞敏为什么要锤砸冰箱

8.8 “八六三计划”诞生记

8.9 “飞乐音响”股票:回赠美国朋友的礼物

 第九章 上下求索(1990—1996年)

9.1 浦东开发: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

9.2 希望工程:苏明娟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9.3 梨树县“海选”:“像大海捞针那么去捞,捞上谁算谁”

9.4 1992年:88岁老人的南方谈话

9.5 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

9.6 粮票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9.7 孔繁森:耿耿忠心照雪山

9.8 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

9.9 京九铁路:不走平地爬大山,不走直径绕大弯

 第十章 世纪跨越(1997—2002年)

10.1 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0.2 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

10.3 九八抗洪:誓与大堤共存亡

10.4 国企改革闯大关:上海敲响“压锭”第一锤

10.5 下岗再就业:心若在,梦就在

10.6 西部大开发:一个大战略、大思路

10.7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0.8 申奥成功:今夜属于北京,今夜属于中国

10.9 “没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

 第十一章 发展新篇(2003—2007年)

11.1 抗击“非典”: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钢铁长城

11.2 新农合:没想到咱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了

11.3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

11.4 “共和国长子”再出发

11.5 姚明:中国出口的NBA巨星

11.6 破冰:一次穿越六十年的握手

11.7 《吉祥三宝》唱响“爱与和谐”的时代主题

11.8 青藏铁路入云端

11.9 王三妮铸鼎:记录亘古未有的大事

 第十二章 中国答卷(2008—2012年)

12.1 汶川大地震:中国将半个国务院搬到了灾区

12.2 北京奥运会:天神在中国的欢愉

12.3 阻击国际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12.4 三峡工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2.5 亚丁湾护航:中国海军为和平远征

12.6 上海世博会:梁启超的预见终获实现

12.7 利比亚大营救:国家的动员和行动

12.8 郭明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2.9 跟着“蛟龙”去探海

 第十三章 复兴伟业(2013—)

13.1 中国梦:国家意志与国人希望的完美凝聚

13.2 罗阳:忠魂永驻海地间

13.3 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

13.4 上海自贸区成立:既是“风向标”,也是“试验田”

13.5 嫦娥玉兔终登月,千年梦想今朝圆

13.6 龚全珍:将军夫人的永恒坚守

13.7 24小时书店:一个文化现象存在的意义

13.8 绿色转轨: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

13.9 “忧居”变“宜居”:多亏党的棚改政策好

试读章节

五星红旗的诞生

1949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则启事正在召开的新政协筹备会议向全国征集国旗图案!

把国旗交给人民自己设计,这在中国历史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四万万同胞顿时沸腾了。他们纷纷把对新中国的爱、对未来的憧憬,融入笔端,化为一幅幅图稿,寄到当时的北平。

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筹备会收到国内外寄来的应征国旗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这些图案,有的是工人在车间的工具箱上描绘的,有的是战士在前方的战壕里绘制的;有的文字说明为文言文,出自老先生之手,有的文字工整,图案稚嫩,是小朋友的作品;有的是华人华侨从香港、澳门、美洲、印尼、朝鲜等地寄来的;还有的是北京的朱德总司令和郭沫若等知名人士亲自设计的。

要在这么多图案中选出一幅最合适的,真是一件难事。筹备会第六小组组员和专家们花了大量时间审阅和评选应征来稿,有时一天讨论13个小时,来不及吃饭,只用面包充饥。

9月22日,第六小组将经过反复审阅评选出的38幅国旗图案编号、不署名,印成一册《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分送全体政协代表讨论决定。

9月23日,新政协代表分11个组讨论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在38幅国旗图案中,多数人都表示倾向于“复字第1号”。即红色旗面,左上角有一颗太五角星,下边带一条杠。其含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一条杠代表黄河。轮到张治中发言时,他坦诚直言“我反对中间加一条横杠的图案,在这一片鲜红的国土上,划一条横杠,会给人一种国土被割裂的不愉快感受。”真是一语惊天,这种观点不仅和绝大多数代表观点不同,而且和毛泽东的意见也相左。张治中知道,毛泽东是倾向于国旗带一条杠的,只是毛泽东没有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要听听大家的看法。

有些委员反驳张治中说:如果划掉横杠,整个旗面是有整体感了,但仅剩下一个大五角星孤立地在那里,显得过于单调,中国的历史、地理特征也体现不出来。也有少数委员认为张治中说得有道理,提出“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图案比较合适。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

当天晚上,毛泽东、朱德宴请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26名国民党军起义将领。宴会气氛非常好,大家都很高兴。张治中挨着毛泽东坐下后,对毛泽东说“主席,你同意哪一种国旗图案?”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你的意见呢?”张治中则直接表示了自己的意见,说“我反对这个黄河图案,红色国旗代表着国家和革命,中间一杠,不就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吗?同时,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老百姓会联想到是一根棍子,像《西游记》里孙猴子的金箍棒。”毛泽东听张治中这样讲,也陷入沉思。不一会儿,毛泽东说:“你说的意见,这倒是一个问题。有些人很主张采用这一图案,并且列举了很多的理由,我再约大家来研究研究,你看行吗?”

话说到此,张治中觉得自己的意见已经向最高领导人表达了,心中的纠结也没有了,感到浑身轻松。

宴会结束后,周恩来立即找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详细询问情况。周恩来问彭光涵:“38幅图案中,哪个图案代表们意见比较一致?”彭光涵答:“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横杠的图案赞成意见较多,但反对的意见也不少,即使勉强通过了,意见一定还很大。大家开始比较欣赏的是‘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图案,只是不赞成小五角星代表四个阶级的提法。总的看,五星红旗的图案比较好,容易通过。”周恩来说:“好!你按五星红旗的图案画一幅大一点的,并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给我。”彭光涵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立即去办了。

9月25日晚,毛泽东召集各方面人士协商国旗国歌方案。他听取和归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指着“复字第32号”五星红旗问大家:“这个怎样?”大家都说好。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社会主义,没有后面两个阶级了,国旗不是又要改吗?毛泽东很敏捷地回答说,把说明改一改好不好,不提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只提五颗星的相互关系。他说“过去我们脑子里老想在国旗上画上中国特点,因此画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国旗也不一定有什么该国的特点。苏联之斧头镰刀,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英、美之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特点。我们这个五星红旗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的话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政协委员们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没有人再提出另外图案入选国旗方案。将五星红旗图案作为新中国国旗唯一入选图案的意见,就这样原则性地定下来了。第六小组又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对图案的细节进行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去掉大五角星中的镰刀斧头,最终形成了现在五星红旗的样子。

后来,人们才知道国旗的设计者是上海市合作总社的一名32岁的干部,他叫曾联松。曾联松说他反复读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深刻理解了毛泽东的建国思想,才产生了五星红旗的设计灵感。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P17-19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