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闲来听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彭曙辉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彭曙辉,笔名杂家窝铺,辽宁大学历史专业、中央党校党政班(函授)毕业。现任中共北票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市档案局长、档案馆长。

《闲来听雨》作者选取很小的事物、人物、经历、事件等,从小处入手,写得娓娓动听。

本书内容包含极光,从亲情到友情,从官场到生活,文字洗练,感情深沉,很有感染力。

内容推荐

《闲来听雨》这是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彭曙辉创作的90多篇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醉听春雨”“静听心雨”“轻听风雨”“随笔一二”,文章记录了作者工作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和人生感悟,作品文字优美,感情细腻,立意深刻。

目录

第一辑 醉听春雨

 相思葡萄架下

 苦瓜水

 爸爸在哪,老家就在哪

 我的香椿树

 我的网友叫“海天”

 我身边的朋友,你们怎么了

 母亲在守望

 满山红叶女郎樵

 谁的虞美人

 相册里,我看见一双脚

 哭 鱼

 用治病的钱出本书

 送别牛牛

 我睡了人家的床

 搓澡工的心思

 我给老师当儿子

 我家大哥

 司机夏章

 朋友,你又一次让我心颤

 不愿意走出那道门

 炖豆角

 我是辽宁人

 以酒请雨

 我家乡也有“花果山”

 我爱大鹿岛

 又是一年中秋节

 寒酸的晚餐

 窗外的灯光

 走进下保村

 拾级而上的心事

 沉重的下铺

 阳光下的冰雪路

 飘落的树叶

 乏 秋

 寻找宁静

 小区前那棵枣树

 孙女在用眼神说

 丑 妈

 记忆“下湾子”

 见与不见

第二辑 静听心雨

 闲来读书听雨声

 鸡之殇

 又去天池山

 为朋友们做点事

 因为我是病号

 对面三楼那个男人

 又一次深情记忆

 在组织部里成长

 枣树蔫

 柳条沟的驴

 四口之家

 寻找古村落

 小区,沧桑

 院 墙

 丈母娘说,感谢政府

 姐妹就是姐妹

 戏说菜园

 最后的赢家

 当螳螂挡道时

 爱跳墙的小男孩

 沙磊的小村

 紫藤花下忆藤萝

 和自己的书一起走上地摊

 迷失在村路

 假的诱惑

 胃,哭吧!

第三辑 轻听风雨

 开会,是一种待遇

 征集谎言

 瓢虫之死

 窗 外

 我的价值观

 散文伴我三十年

 我的石缘在哪里

 花的世界也沧桑

 我妈说的

 萝卜为啥长在背上

 抚育孙子辈的责任

 随礼去

 我家有了虫蛾

 梧桐的一夜

 老婆最高兴的事

 孩子们的空间

 杜鹃花的明天

 活在“事”里

 有多少假话可以重来

 我的读书生活——读梁实秋散文集

 学会疼人

 关怀男人

 学会闭目养神

 白色的诱惑

 女娲,你累得让人心疼

 老病心治

试读章节

相思葡萄架下

开春了,掀开我家小花园里去年入冬前覆盖在5棵葡萄秧上的保暖棉被,发现在那层塑料布下的葡萄秧枝节处拱出许多一寸左右的嫩绿枝丫。一冬委屈栖身,但主人的保暖设施让本来冬眠的葡萄秧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来迎接春天。

昨夜春雨过后,葡萄秧换了颜色,十分清新。雨水冲掉了早春风儿带来的尘土,吹落了去冬的残枝败叶,春的温暖与力量使葡萄秧获得重生!

三年前,大学毕业自主创业搞葡萄种植的朋友送来几棵葡萄秧,叮嘱我好好地待她,说过几年要来看她。从那时起,我经常搬小凳坐在她的身边和她叙说着别人听不懂的陈年旧梦。

那一片片嫩嫩的绿叶由黄变绿又变黄,很快盼来了串串像米粒一样的小球球,细小玲珑,可爱极了。

不长时间,葡萄秧变换了形象。主干弯曲,表面粗糙,在巴掌大叶片的陪伴下,小葡萄粒鼓了起来,串串挂满枝头。

夏季来临,葡萄一天天长大,小区的人常来欣赏她的娇枝嫩叶,渴望果实带来的快乐。

每当夜幕降临,我牵挂那几棵葡萄秧。走近她,伸手触摸,感觉到葡萄的光滑酥软,嗅到了她浸出的诱人香气。抚摸着枝叶,我怦然心动。虽然她身材弯曲,但枝叶如娇嫩的翅膀,镶嵌着一嘟噜一嘟噜的果实。此时她像美丽的娇娃在迎接洗礼,接受爱抚,享受幸福。

那夜外出归来站在葡萄秧前,见她伸展玉臂随风摆动。赤裸的胸前背后挂着串串葡萄,摇晃着身子,很风骚,很迷人。

月光下的微风吹得她一会儿宁静,一会儿调皮地沙沙作响。坐在她身旁,和她说冬天的故事,有我做伴,身寒于外温暖于心;说春天的故事,风雨相伴,鱼水相依;说秋天的故事,果实累累只属于主人,倾心相爱相守在花园。

昨天两个人在葡萄架下或联想世界或畅想未来,今天自己在葡萄架下想两个人的故事,遥祝远方的她,畅想明日的清晨。曙光是点亮新一天的标识灯,能把前天、昨夜的风凉与心动融进光明之中。

葡萄架把小花园点缀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苦瓜水

我成家后搬了几次家,每一次在媳妇的张罗下,新房都装饰得不错,但每一次她不满意的就是我在新房里到处摆花。

她说我特别喜欢花,我总是说我的理。家里需要绿色,室内培植各种花卉,净化空气,有益健康,还有养花就像养鱼一样,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媳妇不是不懂这个理,她做人做事都很简单,主要是对我养花却不精心侍弄不满,挂在她嘴边总是那句话,“有心下蛋没心抱窝”。也是,我爱养花,但不怎么明白侍弄花。花在我家受了不少委屈。以致枝枯花落,有些花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依然坚持买进来养起来。其实,我常挨媳妇训的是给花浇水,浇一次花,地上、窗台、花架到处是水,她每次先是吵嚷一顿,然后默默叨叨地擦干。二三十年下来我们都习惯了。

这几年我身体检查发现血糖高,她找来偏方说用苦瓜水能有效降糖。苦瓜上市后,她买了好多苦瓜,回家切成片晒干,让我每日泡水喝。我看她一次次拎大袋子苦瓜回来,细心地切成薄片,在阳台上晒干再装进小盒里,我真的很感动。

一日,我偶然问媳妇:“去年你买了多少苦瓜呀?”她随口回答:“不多,二百多斤吧。”我很惊讶,心里念叨着媳妇的爱是通过苦让我感受到甜。

今年开春,我在小花园栽了十几棵苦瓜秧,期盼苦瓜能自给自足,这样既省钱又用着放心,主要是免去媳妇去市场一次次买回来的辛苦。

我每天在杯里泡上苦瓜片自斟慢饮,如此半年多没间断。其实我没有喝茶习惯,渴了就是白开水,如今媳妇给我开了降糖偏方,我只有顺从了。水杯里泡上苦瓜片当茶来饮,感觉也很惬意。别看她制出了降糖饮品,但从未管我怎么来喝,在她看来,我老大不小了,还是能自理的。

一天早上,我准备泡一杯苦瓜水,便打算把昨天喝完没倒的苦瓜片连水随手倒入花盆。不料被媳妇看到,她大声喊叫,那样子很急,也很恼。我愣了一下,心想,今天肯定又是一顿臭训。我胆怯地问:“怎么了?”媳妇表情很严肃又很严厉地说:“别浇苦瓜水,把花苦死了呢?”我惊诧一会儿,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端着水杯的手有些发颤。

这么多年我养花她不喜欢也不反对,但对浇水把屋子弄脏很来气。自从我身体血糖高以来又精心地用苦瓜水来调养我的身体,今天对花的呵护真让我惊讶又感动。原来她对花的爱是深深储藏在内心的,那么简单,那么细微,又那么真实。

媳妇用苦瓜水调理我的身体,她不管我感觉苦不苦,可对我养的那些花,她却怕它们被苦死了。看来苦瓜的神奇不在于水。而在于心啊。P3-6

序言

兰台听雨:情趣与视野

第一次见到曙辉应该是2011年春天,是在家乡文友的一次聚会上。说是文友,其实都是通过互联网上的博客和微信结缘的,彼此并不熟悉。所以那次聚会,差不多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记得曙辉走过来,戴着很文气的眼镜,诚恳谦逊地送给我一本书,说他的网名叫“杂家窝铺”,他的书名也叫《杂家窝铺》。这样的网名和书名显然很别致,所以我当时就记住了。同时还记住了他那有点像金庸先生的容貌,以及他的工作职务——档案局局长兼档案馆馆长。杂家、金庸、档案,我觉得这几个概念集中到他这个人身上,不仅非常难得,也非常贴切,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格调和品味。

以后便逐渐熟悉起来。感觉他很勤奋,写作量十分可观。两年后他又送我《杂家窝铺》之二,而这次完成的,是《杂家窝铺》之三,加起来,可能有几十万字了。翻阅这本题为《闲来听雨》的文集,我首先想到的是,曙辉其实和许多人一样,是一边工作一边写作的。而他的工作是档案,一个县级市的历史档案,那应该是很重要的工作。有一次我想查阅老家那个乡镇的材料,是他亲自约了几位当地的作家朋友,花费两三天时间,帮忙查找、复印、装订,然后很整齐地寄给我。这不仅令我心存感动,也让我领悟了档案工作的特殊意义。档案古称兰台,从汉唐沿用至今,可谓良史之源,名至实归。因此,当我指导过的一个研究生告诉我,她毕业后将去《兰台世界》杂志任编辑时,我当即表示了由衷的祝贺。档案工作既然自成一个世界,也无疑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

“兰台架列排书目,顾渚香浮瀹茗花”“早归了却兰台史,莫久吟诗快阁中”,古代诗人题咏兰台者甚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李贺的那句“雨中六月兰台风”。这里的兰台风是有典故的,据说楚襄王到兰台巡游,大学者宋玉等接驾,忽然有一阵风吹来,楚襄王说,这风真好,吹着我也吹着老百姓啊。此刻也正当六月,我读着彭曙辉的这本《闲来听雨》,就想也许应该有一种雨,叫兰台雨。而像曙辉这样的档案人,工作之余,观书之余,临风听雨,写下所思所感,那一定是有别样情趣的。

实际上,这本书给我的突出印象就是情趣。他写的东西都很小。很小的葡萄,很小的人物,很小的经历,很小的事件,很小的感动,很小的人性与人情,很小的体验与思考,都被他罗致笔端,并写得娓娓动人,熠熠生辉。包括文字的篇幅,也很小,大部分像寓言式的散记或随感,也有的接近小小说或小童话。但无论篇幅多小,却总是不乏情趣,恰如飞花点翠,给人留下点滴难忘的感动。记得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过,记忆不辞细小,也许正是在从前事物的几乎不可触及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

“剪水飞花点翠峦,和雪新描著色山”,这就是彭曙辉的文章境界。他写亲情,是写那些凄恻徊徨的瞬间,深深思念,溢于言表;写友情,是写那些即时即景的交往,风行水上,神态隽永;写官场,是写那些世态冷暖的来由,去意徊徨,心迹斑驳;而写得更好的,似乎是那些静观果熟叶落、鸟吟虫鸣,或朝飞暮卷、人生变奏的文字,可谓波澜不惊,如秋日低语,况味悠长。“脱去那层乏乏的秋衣,洗掉那层乏乏的秋尘,展开那幅乏乏的秋卷,吟唱那首乏乏的秋歌”(《乏秋》)。我特别喜欢这个“乏”字,辽西人的“乏秋”一语,其实是对季节的一种深沉而低调的赞叹,秋风的疲惫之美,秋光的慵懒之美,秋野的辽阔之美,仿佛都尽在其中了。曙辉写道:“人在秋乏中一天天变老,不变的只是乏乏的秋天。乏秋里,我真的有些乏了,可是我的心不乏……”是啊,“乏秋”是一种情趣,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

地方性知识,地方性情趣,可能是彭曙辉写作的基本标志,无论他是否对此有自觉地追求。也许从总体看,这种情趣是比较清浅的、单纯的、随意的、浅尝辄止的,甚至孩子气的,但同时,我又觉得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毕竟有人愿意这样认真而深情地活着。相对寂寞的兰台生涯,把他磨练得像一个赤子,通观这本书中的近百篇文字,无论是“醉听春雨”中的倾情,“静听心雨”中的叙事,还是“轻听风雨”中的哲思,都贯穿着作者那种特殊的感悟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本质上,我认为与作者的心性和偏好有关,或许正如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评价英国诗人布鲁克时所说的,其实是表现了“一种对所有潺潺流动的、牙牙学语的、轻轻结冰的事物的爱”。

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以《在土星的标志下》为题,描述本雅明的个性气质,说他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收藏家,因为最吸引他的是小东西,他喜爱旧玩具、用过的邮票、明信片,还有好玩的现实世界的种种缩影,譬如一抖里面就会下雪的玻璃地球仪,还有被人雕刻上一整部经书的两粒麦子,等等。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本雅明的著作,也相信桑塔格对他的描述。而几乎出人意料的是,在彭曙辉的文字中,我也同样发现了一个喜欢收藏小记忆、小感觉的写作者,就像一个喜欢收藏小东西、小物件的孩子。他的笔下不仅有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也有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博物之爱,物哀之美,往往会不自觉地跃然纸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写的确实是杂家之文,或者可以说是兰台之文,因为,尽管他的文字极少涉及档案收藏与研究本身,但他的职业偏好与他的写作姿态还是有关的。这是一种档案式的写作,收藏生活,分享经历,事无巨细,从一棵树的成长到一条鱼的悲欢,在他看来,无疑都是值得记录的生命档案。

曙辉一直工作在我家乡的那个县级市,其阅历可以说丰富,也可以说单纯,从工商局到组织部,从乡镇书记到档案局长,都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如果确如桑塔格所说,有一种土星之光照耀我们的话,那么这奇异的光芒所照耀的,首先应该是辽西那片土地。我认为辽西作家多少都有一点“土星气质”,只不过曙辉表现得更别样些,他像是有一种别样的赤子情怀。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喜欢读书和写作,初心不改,童心依旧。可能正因为有童心作为视角,他散文的字里行间,才飘落着很多情趣。那是辽西所独有的情趣,潺潺流动的——疲惫,牙牙学语的——慵懒,轻轻结冰的——辽阔。

台湾学者司马长风先生撰《中国新文学史》,说散文有如围棋,最容易学,却最难写得好,关键是要有情趣的深度和广度。那么,散文的情趣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以为是这样,童心是情趣的基础,但要让这情趣变得深广,那就还需有文化视野的突破。

最后我想起一个与兰台有关的故事,即南朝人吴均所著的文言小说《阳羡书生》,这个故事不仅有情趣,而且特别有视野,其想象力的超绝堪称经典。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这个中国故事与拉美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的代表作《阿莱夫》相比较,并觉得博尔赫斯可能受到了这故事的影响。而在故事结尾,特别有意味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后来当了官,就是负责档案的“兰台令史”。

彭曙辉也是“兰台令使”,虽然他可能接近退休也将离开这个岗位,但兰台听雨的情趣,兰台读书的视野,还是值得特别珍惜的。我相信曙辉会写出更多的作品,但我希望不论是写散文还是写小说或童话,都能达到既有情趣也有视野的标准,这其实也是人生应有的境界和格局。是为序。

高海涛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2017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