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幼彬,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建筑师学会委员、《华中建筑》名誉编委。《寻觅建筑之道》就是他的自传。其中,作者以口述的形式,将自己与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绕不过的人物——梁思成、刘敦桢、陈志华等人就建筑上的轶事片段,娓娓道来,让后来者的我们,得以看到在那段特定历史时代里,他们在建筑这一学科的探索。
| 书名 | 寻觅建筑之道/建筑名家口述史丛书 |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侯幼彬,福建福州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建筑师学会委员、《华中建筑》名誉编委。《寻觅建筑之道》就是他的自传。其中,作者以口述的形式,将自己与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绕不过的人物——梁思成、刘敦桢、陈志华等人就建筑上的轶事片段,娓娓道来,让后来者的我们,得以看到在那段特定历史时代里,他们在建筑这一学科的探索。 内容推荐 《寻觅建筑之道》是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美学家侯幼彬先生的口述自传,历时三年,由侯先生的夫人李婉贞老师协助整理。书中,侯先生回顾了自己家族故事,他的求学、研究、交友、治学、写作等方面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历程,充满感情地回忆了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代,在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他所亲历的亲情、友情、爱情等辛酸却美好的回忆。书中的后半部,他还对他最重要的两部学术著作:《中国建筑美学》与《中国建筑之道》进行了简要的导读梳理。全书文风严谨,笔触优美,文字之间洋溢着一位世纪学者内心平和却又坚如磐石的力量,读来使人动容。 目录 一、家史片断 ﹒老照片里的祖辈、父辈 ﹒网上查到的外公史料 二、童年 ﹒少年 ﹒今日同窗 ﹒漂泊童年 ﹒读书少年 ﹒“一中”同窗 ﹒“五中”四友 三、清华园的匆匆过客 ﹒遭遇“分科” ﹒点滴启蒙 ﹒“荒岛”插曲 四、哈尔滨岁月 ﹒“哈工大”循环 ﹒美学发烧友 ﹒三十而“婚” ﹒友圈 ﹒安家哈尔滨 五、在“软”字上做文章 ﹒第二次“发烧” ﹒多向度探试 ﹒惊喜“模糊性” ﹒应急的献礼 ﹒定格“软”传统 六、讲“软软”的课 ﹒半个世纪一门课 ﹒从“描述性”转向“阐释性” ﹒博采众“软” ﹒无形的备课:“软”思索 ﹒提纲挈领编《图说》 七、结缘中国近代建筑:“软”接触 ﹒从S型曲线说起 ﹒参编“建筑三史” ﹒梁思成先生改稿 ﹒跟刘敦桢先生编教材 ﹒大百科改稿 ﹒参编《总览》 ﹒教材改版:确立“现代转型”主题 ﹒撰写《虞炳烈》 八、一本“软软”的书 ﹒聚焦中国建筑美学 ﹒借用“绳圈”图解 ﹒从单体建筑形态切入 ﹒组群范式:庭院式布局 ﹒伦理理性:突出一个“礼”字 ﹒物理理性:抓住一个“因”字 ﹒追索“建筑意” ﹒意境探析Ⅰ:召唤结构 ﹒意境探析Ⅱ:鉴赏指引 九、“软”的升级:读解三“道” ﹒退休后写“之道” ﹒释“有无之道” ﹒建筑之道Ⅰ:本体论的审视 ﹒建筑之道Ⅱ:艺术论的审视 ﹒中国建筑之道Ⅰ:从“基本型”说起 ﹒中国建筑之道Ⅱ:多层面“有无”诠释 ﹒中国建筑之道Ⅲ:用“有”极致和用“无”范例 后记 试读章节 我高一上的是涵江的“涵中中学”,这是一所私立的、在涵江算是很好的中学。我留有一张照片,是部分同班同学的合照(图2—13)。前排右二是我。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是每门课都是第二,得第一的总是前排右一的曾纪琰,他是门门功课第一的学霸。我们两人都属于老实巴交,只知道读书的;照片上的其他同学都很活跃、很能干,我们班曾经演出过歌剧《王秀鸾》,都是他们登台表演的。后来我们都没联系。最近我上网搜索,查到曾纪琰一点信息,知道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曾是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专家,后调入北京市蜂产品研究所,对我国蜂胶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有重要贡献。 在涵江只待了一年,家就搬回了福州。这是我三岁离开福州后,真正回到家乡居住。这时爸爸还远在杭州,妈妈把家安在“衣锦坊”(图2—14),这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中的一个坊。当我后来知道“三坊七巷”是极负盛名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时,我很庆幸自己曾经有过这段居住经历。“三坊七巷”最初形成于唐末。它位于老城市中心“南街”西侧,以“南后街”为中轴,向东排列七条“巷”,向西排列三片“坊”,呈“非”字形格局。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南后街商贾云集,柴米油盐一应俱全,还有花灯、书坊等传统工艺店铺。这里人文荟萃,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是一块特有历史感和文化感,也特宜居、特接地气的宝地。我们租住在衣锦坊8号,原是大户人家的祠堂,天井很大,敞口的大厅也很大,显得十分宽敞,颇有气势。我们的居室在头进东房,有一间窄窄的“偏榭”做厨房。衣锦坊隔着南后街的对面就是“黄巷”,四姨、晖表姐、文表弟就住在黄巷29号,和我们挨得很近。宁静的坊巷,便捷的商业街,近在咫尺的亲邻,整个居住环境十分祥和。 我该插入高二学习,首选的学校当然是福建省福州一中。学校在“三牧坊”,离家很近,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名牌中学,曾被列为全国最优秀的10所中学之一,高考升学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进这所学校当然是大不易,我担心会像报考杭州高级中学那么难。按现在的概念,这事得费多大的劲来运作呀。爸爸不在身边,妈妈没想很多,让我自己去学校联系插班。我到三牧坊学校怯怯地找到教导主任,他看了看我在涵中中学读高一的成绩单,二话没说,就给我批了字条,插入高二上乙班。我真是太高兴了,这么几分钟时间,就如此顺利地进入了福州一中(图2—15)。这是影响我一生的一次重大关口,没想到这个节骨眼竟是这么便当地闯过,真得深深感激这位教导主任,可惜我已记不起他的姓名了。 我们这个班真是一个美好的、朝气蓬勃的集体。我们有几位同学响应号召,在高二就毅然参军、参干去了;留下的同学全都热情洋溢地投身福州市郊土改工作,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4月,足足干了4个多月。我去的是鼓山土改工作队,被分配到鼓岭小组。整个鼓山工作队就让我一个人长住岭上。这鼓岭海拔800多米,每次上岭、下岭都要沿着高高窄窄的石级山路走很长时间。我独自一人住在鼓岭的一座俗称“炮楼”的石头建筑中,每天有一位农会安排的胖姐姐来给我做三顿饭,我担任着土改材料员的角色。这鼓岭是传教士开辟的著名避暑胜地,建有大批供洋人避暑的别墅,高峰期曾达到300多幢。土改时已经没有洋人住,一幢幢别墅都由洋人业主委托看房的当地教民住着。这样就形成了奇特的景象,阔气的洋式老别墅,住的却都是当地的贫下中农,有的别墅还带有游泳池。我当时觉得,这里的贫下中农遇到的是比“天上掉馅饼”更幸运的“地上冒别墅”。在避暑胜地度过的这个奇特的冬天,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工作,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在福州一中的这两年,我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好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都非常棒。特别是数学老师林景贤先生,最受同学欢迎。他的讲课慢条斯理地,把一个个原理、一组组方程、一道道示例,一层层地娓娓地演绎、推导、解析,我觉得他不是在讲数学,而是在讲怎样动脑子;不是教数学,而是教“聪明之学”“理智之学”。他讲课用的时间很少,一多半时间就足够了,余下一小半时间他都穿插着讲一些相关的、饶有趣味的、富有启迪的故事,拓展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调动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福州公认的数学名师有两位,除我们这位林景贤老师外,还有一位是福州格致中学的孟绪莱老师。赶巧这位孟老师正是我的大姨夫。从杭州回到福州,在去涵江之前,我曾暂住在大姨家,大姨夫曾经在家里一对一地给我补数学。有趣的是,他刚一开讲,就把我镇住了,原来他是用英语讲,开始我没听瞳,他还照讲,逼得我适应。我这才发现,讲数学涉及的英语词汇不多,听听倒也能听瞳。可惜我不到一个月就搬迁去涵江,总共上不到几次课;不然的话,我可能就得天独厚地领略到两位福州数学名师的教学风采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我的印象里还深深觉得我们这个班挺优秀。我们班有当团委干部的领军人物何友信,有当全国学联代表的龚一鸣,有显露出作家苗子的卓如,有偏好哲理的彭燕韩,有对时事滚瓜烂熟的何文光。更可贵的是,有一个赛一个的数、理、化强手,王乃彦、刘治平、林群更算得上是强手中的尖子。我们班还有一位女生叫叶以同,她是高三才插班入学的。当她初来时,我们这些老生曾在背地里嘀咕她能否跟得上我们班的水平。没料到几门课考下来,她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真不知道是何方学圣半路杀到我们班来了。 P37-39 后记 大约是三年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易娜、陈海娇两位编辑来到我家,盛意约我撰写口述史。在这之前,王莉慧副总编辑也跟我提过这事。她们都说写口述史可以对自己的治学作一番梳理,可以讲写作背景、选题初衷、构思意图和理论脉络,能起到导读作用。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写口述史。我的经历这么简单,社会交往这么狭窄,没经过多大风浪,也没有传奇故事,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倒是“能起点导读作用”,有些打动我。因为我写了一些理论的东西,生怕读者没耐性看。我想如果能有机会做些“导读”,岂不甚好。这样,我就试着回顾、梳理,还真的能捋出一条线索。原来我经历过“美学”和“方法论”的两次“发烧”,落下了喜爱哲理的偏好,一股劲地就赖在“软”字上做文章。讲“软软”的课,写“软软”的书;专注建筑“软”端,寻觅建筑之道。我想干脆就紧扣着这条线来写,这口述史还真的有话可说。 毕竟岁数大了,已是年过80岁的人,我的记忆力大成问题。要写口述史,我实际上已做不到大段的、集中的口述。因此我不敢请出版社的同志或是自己的学生帮我整理,只能化整为零,把整体划分成小小的片段,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顺着一个个碎片慢慢回忆。这样,就只能在家里细水长流地进行,就只能让老伴帮我整理。亏得老伴身体还行,我们以极慢的进度,总算也磨蹭出来了。老两口到这个岁数还能合作完成这份成果,真是分外高兴。 两位责任编辑十分关照我的口述史写作,特别认真地细看书稿。我看到易娜编辑在朋友圈里发的编稿感言,很为她能够进入那样执着的看稿境界而深深感动。 非常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非常感谢王莉慧副总编辑、易娜编辑、海娇编辑,是几位的盛意推动,让我们俩有了这份可爱的收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