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临证纪事--我的针灸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仁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仁著的这本《临证纪事--我的针灸之路》是反映和总结作者一生对针灸医学的不懈探索;本书是总结作者的真实世界的医疗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的学术价值。在形式上,以纪实文学的方式,用通俗的、可读性强的文字进行表达。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普及性与学术性相辉映。

内容推荐

《临证纪事--我的针灸之路》作者张仁是我国知名的针灸学者。作者以生动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其半个多世纪来家传、自学和学校教育曲折的学医之路和在边疆农场、国际大都市以及发达国家独特的行医之路,可引发广大读者深入思考并获得有益的启示;又用凝炼的文字将其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以针灸处方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供有关中医针灸工作者临床借鉴应用。本书的写作,正如作者所言,是医学著作中的一个“另类”,它的出版相信会得到专业和非专业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目录

引语 初识针灸

第一章 新疆入门

 第一节 王排长的头痛

 第二节 难治性面瘫治疗纪实

 第三节 小董的怪病

 第四节 新针疗法室

 第五节 中风犯人

 第六节 一起事故

 第七节 脑病患儿

 第八节 断针意外

 第九节 截瘫姑娘

 第十节 亲历针刺麻醉

 第十一节 师医院讲课

 第十二节 腰腿痛治疗事件

 第十三节 肩周炎治疗纪实

 第十四节 新乡学艺

 第十五节 试治眼病

 第十六节 发表论文

第二章 咸阳学道

 第一节 报考

 第二节 导师

 第三节 攻读

 第四节 论文

第三章 荷兰论剑

 第一节 董志林先生

 第二节 乘机

 第三节 讲学

 第四节 谢海洲教授

 第五节 针灸在荷兰

 第六节 失明老人

 第七节 为舞者治关节病

 第八节 荨麻疹患者

 第九节 沙亨达拉医生

 第十节 “虎标油”行动

 第十一节 达尔文

 第十二节 国外过年

第四章 上海求实

 第一节 首部专著

 第二节 胆结石与猪脚爪

 第三节 研究子午流注

 第四节 方幼安教授

 第五节 寻找针刺麻醉第一人

 第六节 在台出书

 第七节 针治视网膜色素变性

 第八节 眼底出血案例

 第九节 遭遇医闹

 第十节 眼病针灸意外记实

 第十一节 针麻新篇

 第十二节 悬灸

 第十三节 日译本出版纪事

 第十四节 日本患者神野

 第十五节 走马上任之后

 第十六节 忆王雪苔先生

 第十七节 我的中医药“非遗”情

 第十八节 陆氏针灸申遗记

 第十九节 为南怀瑾先生治眼疾

试读章节

初识针灸

我的针灸启蒙老师是我的养父,实际上也是我叔父,我叫他小叔。

我的亲生父亲是一名国民政府的军官,在抗日战争已经出现胜利曙光的那一年,在浙江嵊县一次日本军队偷袭包围中,他和他率领的弟兄们全部捐躯疆场。我的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生我这个“遗腹子”的时候,经过三天三夜的痛苦挣扎,结果是我呱呱坠地,她却因为难产永远闭上了美丽的双眼。我被寄养在外婆家中。外公既是一个名闻遐迩的外科郎中,也是富甲一方的大财主。所以我活得很滋润,可以说是锦衣玉食。没有多久,解放大军的草鞋踏过丘陵起伏的浙东大地,紧接而来的是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广大农民伯伯一片欢呼声中,外公的家庭随之分崩离析。于是,我被从农村送到上海,由叔父婶母收养。外公晚年仍在桑梓行医,20世纪80年代初他临终时,听说我在中医学院读书,郑重委托小姨娘辗转将一本封面有些残破的《竹林寺妇科》手抄本送我。我一直珍藏至今。

叔父搞针灸其实也是半路出家的。

他先是读的大夏大学,主攻不知是政治还是法律专业,后来又辗转到“陪都”重庆,神使鬼差地进了中央警官学校。抗战胜利之后,他空降上海,任上海特别市警察局静安分局局长,后来又晋升为警察总局督察长。在解放大上海的隆隆炮声中,他没有跟他的诸暨老乡、时任淞沪警备司令的宣铁吾将军和他的顶头上司毛森局长逃往台湾,而是协助临时局长陆大公先生顺利完成了向人民政府军管会的接收工作。之后,他作为留用人员,为新生政权服务。1951年4月下旬的一个深夜,在一次全市性镇压反革命的大逮捕中,他突然被捕,并押人闻名远东的提篮桥监狱。不久以历史反革命罪判有期徒刑十年,即送淮北治淮工地服刑。幸亏因为我的婶母,也就是我的养母,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的妇产科医生,大概是平时耳濡目染,他也学了点量血压和注射之类的技术,因此,把他分配在监狱医务室,从而免除风雪中挑着重担上下大堤之苦。据他说,这也是他学医的动因之一。又过了两年,他因严重的全身湿疹被保外就医,回到上海。通过婶母精心照料,病症迅速好转。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为了表现他确实在改恶从善,他便边养病边不分昼夜地跟着收音机学俄语,且进步神速。记得每周一次,我为他专门到黄陂路上的中苏友谊馆买一张原版的《真理报》,然后,他用削得极细的铅笔尖,对照辞典,花六天时间,边写边读进行翻译。后来,他又不满足于学语言,开始从事如何使人更长寿的研究。当时他十分崇拜苏联的一些生理学家如巴甫洛夫、勒柏辛斯卡娅等。他写了长长一篇文章,在征得监视他的民警小潘同意后,他专门挂号寄往中国科学院,最后当然是石沉大海。由于他在保外就医期间,一直规规矩矩、不乱说乱动,所以不久人民法院又改判为假释。这时候,他开始认真考虑他未来的职业。虽然,我的婶母已放弃自己的私人诊所到一家公立医疗机构工作,但收入相当高,足够维持我们三口较高水准的生活,但叔父不愿意吃“软饭”。俄语学学可以,用来作为赚钱吃饭的工具,以他现有的水平,差之太远。有一天,吃晚饭时,他忽然向我们宣布,他准备学针灸。我和婶母对他的决定都瞠目结舌。我是不懂,不知针灸为何物;婶母则是不理解。

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这个_决定并非是贸然的。有两件事触动了他,一是我的病。我的外婆家在浙江省诸暨县与浦江县的交界处,正是El本血吸虫病的主要疫区。我到上海之后,做医生的婶母带我去做了个全身体检,结果大便检查发现了血吸虫虫卵。但当时西医主要采用锑剂治疗,副作用很大,更不适宜儿童。记得是刚刚获得假释还在被管制中的叔父,向派出所请了个假,在暑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大概隔一周,天蒙蒙亮他就带着我到第十一人民医院(现曙光医院)去排队看中医。为我看病的是乔仰先医生,当时还是中年,后来成了上海名中医,他剪一头略显花白的短发,人很和蔼,他认真按了我的脉、看了我的舌,又读了我的化验报告之后,就开了一张处方。嘱咐我每天一早一晚各吃一包药,半个月后再来复诊。原来他开的是医院用他的配方自行制作的成药,以一小方黄色的牛皮纸包成,是一粒粒如绿豆大的药丸。共三十小包,装成一大袋。好在药并不苦,我照法服用也不偷懒。之后,叔父又陪我去看了三次。记得最后一次,大便化验结果是阴性。乔医生笑了笑,用苏北上海话说:“小朋友,祝贺你。下次不用来了,好好读书。”我的婶母是西医,她不相信中医能这么轻易地治好这个病,就亲自带我到我们静安大楼二楼(我们住三楼)何安止先生的何氏化验所去复检。何先生个子不高,原是个弃儿,在外国人办的孤儿院中长大并被培养成一名化验师。他的名字“安止”是上海话“矮子”的谐音。他做事十分认真,所以何氏化验室在上海滩很有名气。他的化验结果与医院的结果完全一致,婶母终于没话可说。倒是叔父,为中医奇特效果而惊异不已,他特地督促我写了一封表扬乔医生的信寄给医院。后来似乎也没有下文。事隔三十多年,我已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工作,有一次专门请时在华东医院的乔仰先老中医来讲课,我十分感激地讲起少年时代他给我治病的经历,乔老一脸茫然,不过讲到治血吸虫病的成药,他还记得,回忆说,“那里面有雄黄,后来我又改进了”。P1-3

序言

还是在十多年前,主持《上海中医药报》的一位老编辑,在听了我学医之路的一些片段之后说:“你从事针灸事业的过程这么复杂曲折,是否可以写出来,一来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针灸这门中华民族原创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医学学科;二来对从事这门学科的后学者也有借鉴意义。”

确实,针灸之路和我人生之路一样,既充满着曲折、坎坷和艰辛;也不断带来神奇、机遇与希望。从古尔班通古特大漠边缘的军垦农场到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从黄浦江畔到阿姆斯特丹,针灸与我,不弃不离,一路同行。而针灸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更非一代生命可以丈量。当时,有人提出“记忆文学”一词,青年时代我倒确实做过一阵子文学梦,但那早已化作一缕轻烟消散而去。而“记忆”二字却给我以启示,如果把我这么多年来对针灸医学的追索或者说亲身经历实实在在地写出来,不论是出现奇效后的喜悦还是走麦城后的苦恼,是不是会对我的同行有所帮助或者说启迪呢?

根据那位老编辑的建议,我便试写了几篇,并取了一个名字叫《蓦然回首》。老编辑看了之后,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文章既要真实,又要可读性强,不宜带学术文章的八股气;二是报纸篇幅有限,每篇以不超过两千字为宜,每期登千字左右。我便遵嘱加以修改。谁知刊登了五六篇之后,该报主编易人,老编辑则请辞回他老家南昌另作发展去了,于是我的《蓦然回首》从此也就吹灯熄火。我将手头已写好但未及发表的一篇,寄给《新民晚报》。不久,该报“夜光杯”栏目的一位编辑涂先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是题目不错,只是内容太简略,希望我再修改扩充,最好在五千字之内。不久,以整个版面刊出该文。后来陆续又登了几篇。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梁兆一先生向我约稿,希望能撰写一本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我近四十年针灸学术经验的经验集。我将已经发表和未发表的这类文章,汇成一卷,取名“探索卷”,约七万余字,放在该书内,属于三卷中之一卷,约占全书五分之一。以书名《针灸的探索经验思考》出版,颇获好评。之后,经上海著名女作家王周生研究员的推荐,在《新民晚报》以“针灸的探索”为篇名,作长篇连载,共分19期刊出。由于该报拥有百万以上读者,所以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病人因此认识了我,也认识了针灸。有些读者还装订成册,请我签名后收藏。

这次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大幅度增订的结果,也是首次独立成书。篇目上,从原有的29篇增至51篇;文字上,从原来的七万字左右,增加至二十来万字;在内容上,除了正文,在多数篇目之后,新加了“链接”部分,主要介绍作者的临床经验,供专业的针灸和中医工作者参考。另外,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文字的生动性上,我也作了力所能及的努力。  以专业工作者来写这样一本书,对写了30多年固定格式书籍和论文的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而在我所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六十来部中医针灸著作中,不论是学术专著还是科普作品,这本书都能算作一个另类。我觉得阅读本书的人,不仅仅是中医针灸专业人士,更多的应是中医针灸爱好者和广大普通读者。

我一心希望购买本书的读者感到物有所值,并真诚地期待着大家的评价。

张仁

记于2017年春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