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选(典藏版)(精)》按照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注释评析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诗词融合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表现出了其词风的清新自然、诗风的雄浑豪迈、文风的转接无迹,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注评者孙秋克教授更是锦上添花,将李清照散文选编、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历代刻印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著述选目等附录其书,让读者更加明晰地解读到宋王朝在11世纪下半叶的这样一位鲜活的女文学家形象。
| 书名 | 李清照诗词选(典藏版)(精)/国学经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宋)李清照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清照诗词选(典藏版)(精)》按照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注释评析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的诗词融合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表现出了其词风的清新自然、诗风的雄浑豪迈、文风的转接无迹,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注评者孙秋克教授更是锦上添花,将李清照散文选编、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历代刻印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著述选目等附录其书,让读者更加明晰地解读到宋王朝在11世纪下半叶的这样一位鲜活的女文学家形象。 内容推荐 李清照,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孙秋克注评的《李清照诗词选(典藏版)(精)》选取其著名诗词作品,加以注释,评析。 目录 词选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 人娇(玉瘦香浓)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怨王孙(帝里春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多丽(小楼寒)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行香子(草际鸣蛩) 念奴娇(萧条庭院) 点绛唇(寂寞深闺) 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满庭芳(小阁藏春)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长寿乐(微寒应候)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声声慢(寻寻觅觅)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忆秦娥(临高阁)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清平乐(年年雪里) 新荷叶(漙露初零) 永遇乐(落日镕金 诗选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晓梦 感怀 咏史 夏日绝句 钓台 偶成 春残 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 题八咏楼 附录 词论 金石录后序 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打马图序 李清照生平及著作简表 历代刻印出版李清照作品选目 现代李清照研究著作选目 试读章节 花中之桂,秋来飘香。那一种沁人心脾的异香,馥郁而不觉其浓腻,在秋风中时断时续地飘散,香彻天地宇宙,赢得许多人的喜爱。秋天若是没了桂花的点缀和醉人的甜香,一定会让人感到有所欠缺。正值初秋雨夜,我在古城丽江灯下,品读易安这咏桂花的名篇。窗外的桂花正在向雨丝吐露芳菲,微凉的风,送进窗中缕缕芳香。心神不觉恍惚——竟不知这是真实的,还是遥遥千年前词女笔下的花香。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物,不仅在易安的作品中比较引入注目,而且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题材。所以,我们借此对中国文学史上咏物题材的发展,以及咏物的基本特点,作个简单的勾勒。 古人在与自然的无数次对话中,产生了咏物这一类文学作品。由于中国诗人天性含蓄敏感,早在屈原时代,咏物已成为寄托思想感情的方式。咏物之寄托,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或说是象征性,以此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早熟,又使得这种联想总是和道德、品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象的人格化特征。 并非一开始就有完整的咏物诗,它是由单一的意象发展来的。如孔子在《论语》中咏叹:“逝者如斯夫。”这是以川流不息的河水,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以松柏的品性,表现坚贞不屈的君子品格。或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其实它没有这么简单。象征也具有比喻的成分,却比它更富于联想。 屈原的《离骚》创造了香花芳草与恶禽臭物、先贤明君与昏君佞臣、瑰丽天宫与龌龊人间等相互对立的意象群,用以象征光明与黑暗、现实与理想的交战,这不是单个比喻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但说到咏物,他早期的诗篇《橘颂》,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的咏物诗。年轻的屈原以橘树扎根故土,立志坚定,秉德无私,内外皆美等品性,寄托了自己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高洁品格。有所寄托是咏物的基本特点,因而诗人对物的刻画,在神不在形。对于物象,他要通过概括、提炼来表达的,只是与其寄寓情感之间的神似,而不需要逼真地描摹其形状。所以《橘颂》通篇颂橘,却句甸言志。对橘树的描写,与其志紧密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咏物诗的基本审美特征。 随着文学的发展,咏物的审美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如果我们把《橘颂》以来中国古典咏物诗词做个大全的话,想来其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完美,一定会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现在我们回到这首词。桂花,似乎向来被人们当作功名利禄的象征,且难免带有几分庸俗势利之气。成语有“蟾宫折桂”,这是科举时代多少读书郎的向往,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望。就连《牡丹亭》中对爱情热烈追求,对梦中情人生死相与的杜丽娘,在为爱情而死的前夕为自己写生,题在上头的诗也道:“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然而美本来无错,赋予桂花什么样的秉性,取决于诗人的观物之眼。 在易安眼中,桂花色淡性柔,犹如一个淡定的少女,她疏远人世的繁华,只吹送淡远的馨香。她不必以浅碧深红的色彩来炫耀自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品位却无可动摇。面对桂花的天生丽质,梅花也要妒忌,菊花合当羞惭。当她在画阑之畔盛开时,可真是压倒群芳啊!难道是屈原缺少情思吗?为何当年不把她收于笔下呢? 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词人之钟爱,描写桂花的这副笔墨,也与其擅长的细腻抒情不同,而是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桂花的灵魂,赋予她“花中第一流”的崇高品性,赋予她与众花不同的精神:美而不骄,淡定自如。这正是词人的追求,也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词中固然有对桂花形色的描写,但注重其精神,出之以理趣,才是这篇咏桂花佳作的特点。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咏物诗的特点,决定了作家会更注重对事物神韵的表现。更何况,在易安眼里,桂花本不以形色取胜。 理趣,既是宋代优秀诗词的特点,也是咏物不易为之的境界。咏物妙在托物言志,让读者领略蕴藏于其中的人格志趣。也即是说,咏物诗具有象征性,要以有限的形象刻画,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所以,咏物诗形象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形象与事理的关系。宋人喜欢言理,但事理能以形象出之即为有“理趣”,反之则为“理障”。所谓“理”在“趣”中,即是要求说“理”要诉诸形象。中国古代咏物言志诗词多不胜数,易安这一首自出机杼。为桂花翻案。她提炼了桂花为一般人所未见的精神特点,并使她成为淡定人格的象征。“梅定妒,菊应羞”,则巧妙地以梅、菊这两种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一向被视为高尚人格象征的花来比并,反衬出桂花“花中第一流”的品位,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精神。最后以不理解屈原为何不收桂花作结,表现了对桂花精神的欣赏。 多种角度,多层笔墨,自出机杼,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不能发,桂花因易安的歌咏,终于超脱了俗见。 P20-22 序言 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华夏文明的渊薮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的家世之高华,并不在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在于书香门第,文化根柢深沉。其父李格非是进士,文章称于一时;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擅长文辞。李格非供职太学时,以文章为苏轼所赏识,与“苏门”关系甚密,名列“苏门后四学士”。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是封建时代女性的幸运,更是造就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妇女地位之日益低下,所受压迫之日益深重,使她们几乎不可能掌握文化,遑论跻身于文学殿堂,并成为翘楚。“此花不与群花比”——这是李清照在其词《渔家傲》中对梅花的礼赞,也是她自身人格追求和文学成就的写照。“压倒须眉”——这是封建士大夫对李清照才华的折服,也是对女性文学地位的肯定。然而赢得这样的地位,李清照遭遇了多少那个时代作为女性和北宋遗民的不幸?不仅只是拥有出众的才华,就可以凝结为词坛上那一串璀璨的珍珠,除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化成的清美意境,她的泪水,她的悲恸,她的乡愁,她的愤懑,都是其词作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密码。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荆谭唱和诗序》),这是文学创作的一般情形。但是,李清照的词作似乎打破了这一定律。无论是欢愉之辞,还是穷苦之言,出于她的笔下,都具有不同凡响的美感,那穿透人心的力量,全然不以时间和空间为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作家个人才华的作用了。或许,正因为兼备了生活的磨砺和出众的才华,再就是高华家世所提供的成才条件,李清照才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文学成就?或许,一如“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情感源于生活,而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生活常常是不可选择的。不可选择的生活所产生的特定情感,出众的才华所选择的审美意象,形成了李清照词与众不同的美感。在李清照的作品中,自然与人力,化境与人工,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无须分辨,也无法称量。它们就是如此浑然一体,表现为李清照清新自然的词风,雄浑豪迈的诗风,转接无迹的文风,更有凸现于所有作品之上的女作家鲜明的自我形象。这一切都使得李清照的作品,明显地区别于那些由男性代言者,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 要走近李清照,就要解析她的作品;要读懂她的作品,就要了解她的生活和她生活的时代。但《宋史》对李清照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附于其父李格非的传记之后,同时代人的记载虽然可资借鉴,却多半集中在她的改嫁问题上。我们对李清照的了解,最直接的材料,就只有其作品了。生活、情感和才华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是完整解读李清照应走的途径。 如果我们以南渡为界大致划分李清照的生平,那么这两段时间在其一生中虽然约略相等,用以观其人、其词,却未免失之粗疏。其实在前后期中,还有不同的阶段,构成了李清照人生和作品风格的异彩,以及个性鲜明的自我形象,这一切在其词、诗、文,尤其是词中,可谓历历分明。所以,本书的词选部分,大体按少女时代、新婚时期、屏居青州、南渡初期、漂泊江南五个时期来编选。 由于父亲和公爹陷于党争之中,在北宋时期社会地位相对优越的李清照,生活中也颇多不尽如人意处,但出嫁前她是家中娇女,婚后伉俪情投意合,总体上还算是幸福的。这一时期,李清照在词中表现了闺中少女、娇俏少妇、愁怨思妇等不同的自我形象。 在才华初显的少女时代,女词人的形象是那样聪慧娇憨,散发着浓郁的青春气息。李清照三岁时,其父李格非在京师太学就职,她大约是在故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才来到京师的。关于她这时期的状态,我们只能从《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等词中约略见出。这几首小词,表现了词人清纯可爱的少女形象,表现出她成长的环境有封建时代士大夫家庭女性少见的宽松自由。《点绛唇》这首词是否为李清照的作品,学界并未完全认同,但艺术形象本身就是最好的证言。从词中少女在一个夏日的早晨,荡罢秋千之后突见人来那种既活泼调皮,又含蓄温婉的形象,可以认定这是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这两首《浣溪沙》,前一首为美人画像,后一首写清明时节的景象和珍惜青春的心情,都表现了少女特有的情怀。不过一般学者推测她十七岁时结识张耒,并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则恐怕不尽然(详见该诗评析及附录《李清照生平及著作简表》)。 …… 至于李清照的词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善于使用白描手法等,言者甚多。不赘。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李清照的诗文亦各有胜境,或许比词更能表现其政治眼界、人生感悟、时代风云及其个人压倒须眉的气质,这本集子里也有选录和附录,亦不赘。 李清照的作品多半散佚,历代选录虽多,文字却颇有出入,有的作品真伪难辨,其生平事迹亦有诸多疑问。王学初(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集历代资料之大成,加以校勘、考证精凿,一向为学界同仁所推重。本书编选作品以“王本”为底本,对有争议者和异文审慎去取,而后按我推定的李清照生平和创作阶段编排。注释一面力避与“王本”重复,力求简明扼要,不做过多征引,一面精选名家名作为例,以供读者参阅,所引原文过于艰深者,则尽可能用现代语来解说。评析部分希望通过诗性的解读,消解岁月的隔膜,令读者感受到李清照作品历久弥新的魅力,行文风格则力避学究气。以上考虑,既是为了照顾丛书的基本取向,亦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要让今天的读者走近李清照,理应深入浅出,而不是故作高深。作为李清照生平和创作情况之参考,本书的“附录”有如下内容:一是李清照散文选编,二是李清照生平和作品简表,三是历代刻印李清照作品、现当代学者研究李清照著述选目。全书所涉李清照生平事迹及作品年代,主要以史料及其诗、词、文为原始依据进行考订,于“王本”提供的资料和学术界成果有所借鉴,则按本丛书体例随文附注,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我想说:公元11世纪下半叶,宋王朝为中国、为世界奉献了李清照这样一位文学家。虽然她的作品散佚过半,留存不多,但在这些作品中,有她的人格、她的爱情、她的伤悲、她的屈辱。对她和她的作品,我们应当珍惜再珍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那些试图粉碎其美好爱情,试图颠覆其美好形象的所谓新说之提出,都应当慎重再慎重——因为,李清照不是一个传说。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