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汪精卫》是作者陈瑞云、孟忻基于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长期研究而完成的一部历史纪实作品。全书从广阔的时代背景着眼,运用大量翔实、鲜为人知的史料,通过一系列大开大合、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历史情节,细致刻画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独持的个性、心理特征,解开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内心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全方位、多侧面地揭示了蒋介石与汪精卫二人的恩怨纠葛及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供当今史学研究者研究之用。作者以史为据,不带任何偏见,使得该书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 书名 | 蒋介石与汪精卫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瑞云//孟忻 |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介石与汪精卫》是作者陈瑞云、孟忻基于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长期研究而完成的一部历史纪实作品。全书从广阔的时代背景着眼,运用大量翔实、鲜为人知的史料,通过一系列大开大合、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历史情节,细致刻画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独持的个性、心理特征,解开了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与个人内心世界之间复杂的关系,全方位、多侧面地揭示了蒋介石与汪精卫二人的恩怨纠葛及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供当今史学研究者研究之用。作者以史为据,不带任何偏见,使得该书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蒋介石与汪精卫》由陈瑞云、孟忻著。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自诩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汪精卫在与蒋介石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中屡屡败北,走向了背叛国家、千夫所指的不归路。蒋介石不可能与汪精卫同流合污,他想尽一切办法将汪精卫置于死地…… “三二〇”事件后,汪精卫愤慨地说:“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汪精卫负气辞职出国,海内外国民党人拥汪呼声高昂,蒋介石愤然声言:“我以为党政军只能有一个领袖,不能有两个领袖。如果大家要汪先生回来,我便走开。如果大家要我不走,汪先生便不能回来。” 汪精卫遇剌后,人们首先怀疑剌汪是蒋介石的预谋。陈璧君找到蒋介石大吵大闹,质问他:“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就不干,为什么要派人下此毒手?” 蒋介石有自己的“政治”,限多行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他告诫跟随自己多年的周佛海:“政治就是秘密,秘密以外无政治。政治家左手做的事,右手不必知道。” 目录 一 国民党元老与“后起之秀” 汪精卫——孙中山麾下的“三杰”之一 蒋介石——孙中山的不太稳定的军事助手 蒋介石以“流星的速度”兴起 二 初次合作:一个党里不能有两个领袖 蒋介石一箭双雕,汪精卫抱病出走 蒋介石电催汪精卫回国“清共” 三派走到一块儿,谁为主? 蒋介石东山再起,汪精卫远涉重洋 三 汪精卫三次武装反蒋 改组派与国民党“三全大会” 扛起“护党救国”大旗 汪的“法统”与阎的“完整的党、统一的国” “去皮存骨”和“皮骨全要” 四 再度合作,汪精卫连中三弹 邓演达骂汪精卫:“倒蒋拥蒋之外无主张” 蒋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跳下茅坑臭到底 击伤汪精卫:“只中副车,千古遗恨!” 陈璧君质问蒋介石:为何下此毒手? 从调整内外方针到被迫停止内战 五 三次合作,不唱一个调 总统梦 “不问中央有电否,我必归” 总裁,副总裁 “高调”和低调 “低调俱乐部”与艺文研究会 六 分道扬镳 “政治家左手做的事,右手不必知道” 汪精卫死心塌地“跳火坑” 第三次近卫声明出笼以后 蒋介石先教后诛 七 蒋记,汪记,真假国民党 汪精卫的哭容与笑脸 两个对立的纲领 “宋子良”与日本的“蒋汪合流”梦 两个神秘人物:高宗武、陶希圣 盗用国民政府之名的伪中央政府 仍唱同心曲 蒋、汪之间的周佛海 八 蒋介石掘汪精卫的坟 汪精卫之死 掘墓焚尸 九 政治舞台上的宋美龄和陈璧君 宋美龄与蒋介石形影相随 陈璧君与汪精卫“划地”分权 十 结语 附录 蒋介石和汪精卫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蒋介石——孙中山的不太稳定的军事助手 蒋介石(1887—1975年)出生晚于孙中山二十一年、廖仲恺十年、胡汉民八年、汪精卫四年。孙中山已开始结交会党,论救国之策时,蒋介石还没出世。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开始领导革命斗争时,蒋介石还是一个顽童,经常把母亲王采玉气得落泪。蒋介石加入同盟会是1908年。同盟会才成立三年,时间不算长,但已经发动萍(乡)、浏(阳)、醴(陵)起义,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等一系列革命武装斗争。当时他正在清政府设于日本的振武学校学习,入会后做事不多,仅在学生中负责一般联络宣传。胡、廖、汪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和加入同盟会虽比蒋介石早不了太久,却一开始就是组织中的领导骨干。可见,蒋介石和他们比,其资历、地位均差不小的层级。 蒋介石也有值得夸耀的历史,不妨举上几例: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正在日本新渴县高田野炮兵第十三联队实习,为士官候补生。他的入盟介绍人陈其美在上海任中部同盟会庶务部长,准备策应武昌首义,在上海发动起义。蒋介石接到了陈其美催促回国参加革命的急电。他向师团长长冈外史请假,长冈说:“你们这些留学生是清政府陆军部委托我们管理的,没有清政府的许可,你们不能擅自归国。”向清政府请假将是什么结果他很清楚,绝不能做,于是去找联队长飞松宽吾请假。联队长准假了,可是他的权限很小,最多只能有准四十八小时假的权力。他对蒋介石说:“如果你在四十八小时内不归队,就要被当作逃兵,宪兵就要缉查你!”蒋介石充分利用这四十八小时,和张群、陈星枢一起,从高田乘火车到东京,从同盟会浙江省支部领到回国的路费,脱掉军装,换上日本和服,以避开日本宪兵的缉查。为了留下清白的记录,他们把自己的军服和军刀从东京用邮包寄回高田野炮兵联队,然后,登上归国的船。为此,他被开除学籍。他是为了参加革命受处分,很值得。蒋介石回国后,立即去见陈其美。上海和杭州正计划发动起义。陈其美交给他三千元钱和百名先锋敢死队,命他带去杭州参加起义。他把敢死队分成五个小队,枪支不够,每队只有十支手枪,其余的用土炸弹。11月4日深夜,他接到起义军司令部的命令,率先锋敢死队,由望江门进城,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敢死队员个个奋不顾身,直冲巡抚大堂。清兵投降,巡抚曾韫被活捉。次日,起义军占领杭州。蒋介石回到上海,陈其美当上沪军都督,蒋介石任二师(师长黄郛)第五团团长。 可是,蒋介石刚刚露点头,就在1912年1月14日受陈其美之命,暗杀了光复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陶成章。陶成章长期在苏、浙、皖、闽、赣发动革命,名望颇高,浙江军政府成立后,被选为省参议会议员。浙江革命党人并有拥戴他为浙江都督之议。有人以陶与孙中山不睦为杀陶行为辩护,完全不能成立。陈其美之所以下此毒手,纯粹出于独占江浙的野心,而视陶为政敌之故。此事引起革命党人一致愤慨和反对,浙江都督府悬赏缉拿凶手。孙中山指示陈其美定要缉拿凶手归案。陈其美以令蒋介石出国深造为名,使之逃遁日本,此后数年无声无息。中华革命党成立后,蒋介石跟着陈其美追随孙中山活动,也没轰动起来。 蒋介石的优长在军事。孙中山身边缺乏军事人才,护法运动期间,受西南军阀排挤,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想组织自己的军队。他曾以八千人编成“援闽粤军”,后发展为两个军。其总司令陈炯明,参谋长邓仲元,第二军军长许崇智,都是孙中山寄予希望的将领。蒋介石曾任这支军队的二支队司令、二军参谋长、二军前敌总指挥。孙中山、陈炯明、邓仲元、许崇智对他都很器重。但蒋介石一直对粤军中职务持消极和自由主义态度,任意辞职或不辞而别,往往要陈炯明乃至孙中山劝请。蒋介石不仅不听劝,反而抱怨受人排挤,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他对孙中山不这样说,而说辞职之由是陈炯明纵容部下诋毁孙先生。嘴上这样说,好像是维护孙中山,可行动上,不论孙中山如何困难,如何急需用人,催促他到军中做事,都请不动他。他只顾出入上海交易所,或游览山水名胜;或不时往军中写信建议,指手画脚一番。 然而,关键时刻,蒋介石居然又来到孙中山身边。1922年6月16日凌晨3时,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的孙中山总统府。孙中山在黑夜中,冲出叛军的枪林弹雨,登上楚豫舰,召集各舰长,议决讨伐叛军之计;23日迁永丰舰,讨伐叛军。6月18日,孙中山发急电给蒋介石:“事紧急,盼速来。”过了几天,6月25日,蒋介石从上海启程赴广州,29日登上永丰舰,至8月9日,共四十天,不离孙中山左右,与孙中山患难与共,并临危受命,任海上指挥,全权参与对叛军作战,护侍孙中山。8月9日,蒋与汪精卫等陪同孙中山离开广州,经香港转上海。 事后,蒋介石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怒斥陈炯明“必欲置其十余年父事师事之长上于死地”的伤天害理行为。在斥责怒骂之字里行间,表白他对孙中山的忠心。 这件事给孙中山的印象颇好。孙中山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序中说: 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予及海军将士共死生,兹纪殆为实录。 P9-11 后记 蒋介石、汪精卫处于同一时代,一生从事政治,都是国民党的领导人。孙中山说:“政治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的解释,非常贴切,又浅显、易懂。 政治舞台上的蒋介石和汪精卫,和其他人一样,好比在战场上,征战有胜有负;好比在考场上,答卷成绩有优有劣。其胜负、优劣的标准,是对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于祖国和人民做了什么,如何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如何对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做了祖国需要做的事,还是做了背叛祖国的事。人们生在什么时代,个人无法选择,机遇好坏,个人不能支配,甚至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能全由着个人的意愿。但是,走什么路,做什么人,怎样做人,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即使有外力强制和影响,归根结底,掌握定盘星的还是本人。蒋介石、汪精卫和所有人一样,在战场上留下一份记录,在考场上交了一份答卷。历史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会给他们评定出功过是非。 蒋介石和汪精卫在中国同一个政党——国民党及其政府里担任高层领导职务。他俩一武一文,理应合作共事,短长互补。但他们时而合作,时而分裂,甚至兵戎相见。第一次合作在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时期,分裂为权力之争,蒋介石把汪精卫挤走。之后汪精卫与拥有武装的地方实力派合作,三次武装反蒋。第二次合作,两人志同道合,共同奉行“先安内后攘外”方针,面对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妥协退让,集中兵力“围剿”红军。爱国者愤怒的子弹把汪精卫打跑,他逃往欧洲,蒋、汪第二次分手。第三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抗日与降日的势不两立,分道扬镳。只有这第三次分手,是大是大非的分歧,蒋汪各自为自己写下了历史的结论:一个爱国者,一个卖国贼。 从蒋介石、汪精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算起,他们经历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后四五十年。蒋介石在此后又度过了二三十年。他们具有时代特征的共同政治活动,主要在二十世纪前半期。1949年以后的事,本书中只提到一两句,因为汪精卫早已不在人世。也就是说,他俩要共同回答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对待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压迫人民的封建主义,如何对待祖国的独立与民主,如何对待苦难中的人民大众及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历史事实证明,1927年以前,他们二人基本没偏离反帝反封建这个大方向,还合作过,做过有益的事。1927年4月和7月以后,他们则在毫无积极意义而有罪责的反共内战中分裂或合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阴谋和暴行,他们先同流合污,对敌人妥协;后来蒋介石交的答卷,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而汪精卫背叛中华民族,助纣为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饶恕的罪人,受到历史的审判和惩罚。 抗战期间及其胜利,应当是蒋介石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但保持成绩比取得成绩更难。也许是头脑发热,也许摸不准时代的脉搏,在民主大潮到来的时候,他竟逆流而动,转身把枪口对着抗日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一场不该发生的内战发生了。结果,铸成他历史的大错,败退到台湾岛上。 不过我们看到,蒋介石在台湾,虽然依靠美国与大陆敌对,但不违背中国人的良心,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南越侵略我西沙群岛时,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毅然领导中国军民进行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国东海舰队3艘导弹护卫舰南下,援助南海舰队。以往20年,中国舰队从东海到南海,需绕道琉球群岛,入太平洋,过巴士海峡,路途遥远,而这次,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国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南下,其间,蒋介石国民党没予阻拦。中国的自卫反击战以大获全胜载入史册。敌对状态中的蒋介石和毛泽东,当时都是八十开外的高龄老人,在捍卫西沙主权的关键时刻,都以国家主权为重,心相通、意相连、手相携,也值得后世永记不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