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精)/经典文学名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马克·吐温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用漫画笔法勾勒了不同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幽默滑稽,就如同一幅世态讽刺画,生动的表现了小市民的见闻,令人忍俊不禁。

马克·吐温著的《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有一个很明显的主题即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此外作者还揭露了当时存在于英国社会中的种种滑稽荒诞的现象。有评论者认为《百万英镑》不过两万来字,但作者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金钱面前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把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染乃至人性的歪曲勾勒得入水三分。

内容推荐

《百万英镑》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1893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目录

卡拉维拉斯县的跳蛙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人吃人纪闻

一个大宗牛肉合同的故事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我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竞选州长

好孩子的故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麦克威廉士夫妇对付膜性喉炎的经验

麦克威廉士太太和闪电

稀奇的经验

被偷走的白象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与移风易俗者同行

英镑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三元的遗产

试读章节

坏孩子的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吉姆的坏孩子——不过,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你的主日学校课本里,几乎所有的坏孩子都叫詹姆斯。实在是奇怪,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一位就叫吉姆。

吉姆并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也就是他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的母亲,她很乐于到坟墓里躺下,长眠不醒,只可惜她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要命,不免担心她死后大家会对他冷酷无情。然而,主日学校课本里的坏孩子大都叫詹姆斯,并且都有一位生病的母亲。她们都会教自己的儿子学说“我要躺下睡觉”等,都会用温柔凄凉的歌声哄孩子入睡,与他们深情吻别,表示临睡的祝福,然后跪在床边默默流泪。可是,这个小家伙情况不同。他名叫吉姆,但是他的母亲却安然无恙——既没有肺病,也没有别的毛病。她不但不虚弱,而且还相当健壮,也不诚心诚意地信教。并且,她对吉姆也并不关心。她常说,即便吉姆把脖子摔断,那也算不了多大的损失。她总是痛打吉姆的屁股来催他睡觉,而且从来不在他临睡时与他吻别。相反,她要离开他的时候,还要赏他几个耳光。

有一次,吉姆偷出厨房的钥匙,悄悄地溜进厨房偷吃了果酱,随后拿焦油再把果酱瓶子装满,好让他母亲看不出破绽。吉姆并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也不觉得仿佛有什么声音在他耳边说:“不听妈妈的话对吗?这么做难道不是罪过吗?看看那些坏孩子偷吃了自己善良母亲的果酱之后都有什么报应?”吉姆更没有独自跪倒在地,信誓旦旦地保证今后不再干坏事,然后轻松愉快地站起身来,诚恳地对母亲告以实情,请求宽恕,,而母亲则是泪流满面,满怀欣慰感激之情向他祝福。不,这是课本中其他坏孩子的情况,至于吉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你说怪不怪!吉姆偷吃了果酱,还相当粗俗无礼地说真棒。他把焦油装进果酱瓶,也说真棒,还哈哈大笑,得意地说那老太婆发现之后,“必定会气得暴跳如雷,哼哼呀呀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母亲果然发现了,但他矢口否认,说他完全不知道这回事,结果挨了一顿鞭子,最终泪流满面的人是他自己。吉姆总是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与课本上的詹姆斯们迥然不同。

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可是,树枝并没有折断,他既没有从树上摔下来把胳膊摔断,也没有被农场主的那条大狗咬伤,更没有因此卧床呻吟好几个星期,闭门思过,从此变好。总之,绝没有那回事。事实是,吉姆随心所欲地偷够了苹果,安然无事地下来了。对那条大狗也早有准备——那条狗一扑过来,他就一砖头对准它迎头痛击。说也奇怪——这类事情在那些文雅的小书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那些小书封面上都印着大理石花纹,里面画的都是一些身穿燕尾服和短腿马裤、头戴响铃礼帽的男人,以及腋下夹着无裙环衣裳的女人。吉姆干的这种事情,任何一部主日学校的课本都没写过。  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铅笔刀,但又害怕老师发现了会受到惩罚,于是便把小刀偷偷地塞进了乔治·威尔逊的帽子里——乔治是可怜的寡妇威尔逊太太的儿子,他品行端正,是全村有名的好孩子;他对母亲的教诲从不违拗,一向诚实,正直而且勤敏好学,对主日学校尤为恭敬崇信。可是,后来那把小刀竟从帽子里掉下来,可怜的乔治垂下了头,羞得无地自容,好像真的自认有罪。而那位痛心的老师认定小刀就是乔治偷的。当老师举起细软的鞭子,准备抽打他发抖的双肩时,那位假想中救苦救难的白发地方治安官并没有突然出现,更没有神气十足地说道:“别冤枉这位品德高尚的孩子吧——邪恶的罪犯正站在那儿发抖呢!你们下课休息的时候,我正好从校门口路过。虽然没人看到我,但我却看到了偷东西的人!”而乔治并没有因为治安官的话免于挨打,那位可敬的地方治安官也没有给感动得流泪的师生们布道,然后牵着乔治的手,说他这样的孩子值得称赞,并且领走乔治让他跟自己同住,让乔治打扫办公室,生火,打杂,劈柴,学法律,帮他的太太料理家务,剩下的时问他可以尽情玩耍,用每月领取的四角钱的报酬自行其乐。不是这样的,书上是这样写的,但吉姆遇到的却不是这样。根本就没有什么爱管闲事的法官跑来找麻烦,结果可想而知,模范孩子乔治挨了一顿鞭子,而幸灾乐祸的吉姆却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你要知道,吉姆实在是恨透了那些所谓的模范孩子。吉姆说,他“不把他们这些贱骨头放在眼里”。这就是那个没教养的坏孩子吉姆所说的粗话。P8-10

序言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常被评论界尊称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福克纳视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标志性作家海明威则更加直接地说,“美国现代文学作品都源于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而这部长篇小说正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1835年11月30日哈雷彗星划过夜空,也在这一天,马克·吐温降生在了美国西部密苏里州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移民小镇上。他的父亲曾做过律师,还开过杂货店,为人诚实、受人尊敬,但不善经营,因此这一家人一直都在困顿中挣扎。幼年体弱多病的马克·吐温有着天使般的可爱容貌,可也极其调皮捣蛋。大概是遗传了母亲活泼开朗、热情满怀的基因,因此他的童年是在贫穷、快乐、历险和恶作剧的交织中度过的,这些痕迹在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中读者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们甚至可以把《竞选州长》等一些幽默挖苦美国社会现实的作品看成是马克·吐温对丑恶不公现象所精心设计的恶作剧。青少年时代的马克·吐温经历复杂,做过十年的排字工、三年多的水手、两个星期的士兵和一阵子的淘金者,这些都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素材来源。而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记者、演说家兼作家。随着1865年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的著名跳蛙》的发表,而立之年的马克·吐温声名鹊起,他那辛辣幽默、鞭辟入里、刻画生动的风格广为人们乐道。随后更多的作品让他很快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学大家。生活上,马克·吐温和他一生钟爱的妻子奥莉维亚在乡间组建了幸福的家庭,而他的写作是从“在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身居豪宅,有家人和好友相伴,这样安稳的家庭生活给予他开启童年的记忆之门的力量,助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开创了美国的文风。但中后期的马克·吐温先是经济状况急转直下,致使他一度债务缠身;后又遭母亲、妻子和爱女的先后病故,加之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使得他此时的一些作品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1910年4月21日黄昏,哈雷彗星再次划过天空的两日后,马克·吐温因心力衰竭逝世。这正如他所愿,“既是一同到来,也就应该一起去”。

马克·吐温的作品别出心裁,特色十分鲜明。首先是他所运用的写作语言极具特色,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小说家。从早期幽默短篇作品不时闪现的妙言俚语和黑色幽默,到小说类作品中大量活灵活现的典型美国人物,马克·吐温用他的笔真实地记录下了各种有着鲜明美国特点的民间语言,为真正的美国本土文学奠定了语言风格的基础。

其次,马克·吐温将幽默作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几乎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影子。作为一位当之无愧的幽默大师,他从纯粹的幽默中发展出了讽刺的,甚至悲伤的幽默,使幽默成为一种重要的美国文学风格,被代代相传下来。马克·吐温曾这样描述过幽默的力量:“人类,不论多么贫穷,毋庸置疑都拥有一个真正有效的武器——笑声。权柄、金钱、劝诱、央求、压力——这些对一个巨大的谎言来说,都只能在历尽千年万载之后方可触及其皮毛——推一推——挤一挤——抑或略伤其元气,但只有笑声才能令其在弹指间冰消瓦解。笑声的摧枯拉朽之力势不可当”

尽管马克·吐温常被当作幽默作家提起,但是外表的喜剧色彩却掩盖不了他出人意料的内心深度。他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那些深刻的社会难题,至今人们仍在年复一年地苦苦思索,寻求解厄之策。例如,一个以自由为立国之本的国家,却是由拥有奴隶的早期移民建立起来的,这个问题应如何解释;我们知道发达的科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但全世界仍然对技术顶礼膜拜,这个困局应如何解开;还有帝国主义的问题,以及摒弃帝国主义需要克服的种种困难。在当今四海之内,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马克·吐温在作品中未曾触及的问题。遗传与环境、动物权利、性别界限、黑人的声音在美国文化遗产中的地位,马克·吐温都一一进行了讲述。因此,讽刺作家迪克·格里高利曾经指出,马克·吐温“远远超前于他生活的时代,其他人无法与之相较”。

在马克·吐温百年之际,通过收入本集的这些作品,我们依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当年被称之为“镀金时代”的美国,感受到马克·吐温这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内心的顽皮、真挚、思考、忧虑与痛苦。马克·吐温——一位真实的时代记录者,他为那个时代而生,也因那个时代而获永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