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具有高社交商的孩子知道如何与人融洽相处、如何解决冲突,也更容易在未来的人生中体验和享受成功感。俗话说:好孩子,三分靠天赋,七分靠教育。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需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培养。作为父母,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是受欢迎型的孩子,有着较高的社交商。李群锋著的这本《儿童社交心理学(儿童社交商养成手册)》针对孩子的各种社交心理和社交难题,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家长透视儿童的社交心理,看到孩子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交问题,了解应对儿童社交问题的举措,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社交。
人的一切行为都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家长要想帮助孩子扫清社交障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李群锋著的这本《儿童社交心理学(儿童社交商养成手册)》列举了大量儿童社交的案例,针对不同情况的孩子都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家长透视儿童的社交心理,看到孩子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交问题,了解应对儿童社交障碍的举措,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社交。
第一章 透视儿童的社交心理,培养高社交商的孩子
读懂孩子的交际需求与信号
儿童社交启蒙六要素
体察他人的情绪,迈出社交第一步
孩子拥有良好社交关系的体现
孩子交际需要好榜样
示范社交冲突的解决之道
当心“自然缺失症”引发孩子社交障碍
亲子游戏可提升孩子交际力
多见世面,才能成为社交小达人
延伸阅读:常与父亲接触的儿童社交能力强
第二章 儿童社交能力差,大多是不懂社交规则和秩序
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教孩子自信,但绝不自大
懂合作的孩子才有好未来
骂人、动武是社交的禁忌
引导孩子学会友爱、谦让
孩子,你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太任性,父母悠着点
延伸阅读:运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的社交商
第三章 孩子一定要掌握的七项社交原则
尊重是孩子社交的第一原则
微笑是打破陌生感的有效武器
教孩子做文明有礼的“代言人”
让孩子学会与人共情
引导孩子做落落大方的小主人
赞美是提升孩子社交商的催化剂
让孩子在小事中养成礼让的好习惯
延伸阅读:儿童的社交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第四章 会说话、善表达的孩子,是人群中闪亮的社交小明星
调动孩子说的积极性
“谢谢”这个词,别人永远听不烦
读懂孩子打招呼中隐藏的社交心理
教孩子多说“我们”,少说“我”
保护孩子的表达欲,给孩子发言的机会
会主动道歉的孩子,才有健康的社交心理
孩子越懂拒绝,社交商越高
懂得回应他人——孩子必上的社交课
延伸阅读:儿童社交行为语言障碍出现的诱因
第五章 所谓儿童社交障碍,可能是曾经的挫败感所致
给儿童社交障碍一个积极的定义
孩子害羞是正常的,太害羞才需要干预
别吓唬孩子,胆子是可以练大的
紧张来源于孩子的无知与不确定
儿童社交焦虑,可能是没有准备好
被贴负面标签的孩子,多有社交恐惧
孩子社交焦虑的背后多存在自卑心理
延伸阅读:社交退缩,可通过游戏进行干预
第六章 处于社交弱势的孩子,往往有心灵创伤时刻
你的孩子有哪些社交弱势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可鼓励他先交一个朋友
易怒的孩子容易不受人待见
培养专长、挖掘优点,吸引人们的目光
儿童肥胖的自卑情结,易引起社交回避
孩子若非社交场合的焦点,怎么办
延伸阅读:敏感多虑的孩子多属社交弱势群体
第七章 社交中产生冲突和矛盾,对症介入和预防最奏效
处理同伴冲突是孩子的社交必修课
帮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欣赏他人
重视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社交冲突的解决
与高年级同学发生冲突时,鼓励孩子向大人求助
重视网络人身攻击带来的隐性伤害
对孩子进行内心疏导,避免发生二次伤害
延伸阅读:爱欺负人的孩子的心理剖析
第八章 当心外向型孩子的社交折射出失当的社交心理
外向型儿童的情绪和社交特点
孩子朋友虽多,友谊却不能持久怎么办
外向的孩子也会患社交孤独症
失败不丢人,帮助孩子走出“成就焦虑”
帮孩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孩子爱嘲笑人,是优越感和控制欲在作祟
异性交往不等于早恋,家长不可推波助澜
延伸阅读:最残忍的事,莫过于逼孩子外向
附录
家长不可不知的儿童社交心理学现象
社交故事可改变轻度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行为
家养宠物能提高轻度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读懂孩子的交际需求与信号
饭桌上,妈妈和姥姥聊天聊得正高兴,乐乐突然插嘴说:“妈妈,今天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居然迟到了,还被老师批评了。”
妈妈正在专心地听姥姥说话,根本没有听见乐乐说什么,她一脸茫然地扭过头问乐乐:“你说什么?你们班级里的同学怎么了?”
乐乐撇着嘴,不高兴地说:“你的耳朵不好使了吗?你能把我的话复述一遍吗?”
妈妈听到乐乐这么没有礼貌,不由得生气了,说:“你这孩子,怎么和大人说话呢!刚才我正在和姥姥说话,所以才没有听到你说话。你如果想开口说话,就要等到妈妈和姥姥停下来。你这样打断妈妈,妈妈怎么可能正和姥姥说着话,又同时扭过头来听你说话呢!”
听到妈妈的话,乐乐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委屈地说:“你和姥姥总有说不完的话,你们永远都听不到我在说什么。”妈妈看到乐乐这么委屈,再想想自己的确和姥姥有聊不完的话,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所以妈妈向乐乐表达了歉意,后来再听到乐乐说话时,她一方面提醒乐乐要在别人有时间倾听的时候说,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倾听乐乐说话。
随着母子俩磨合得越来越好,乐乐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妈妈了。
在这个案例中,乐乐实际上释放出了非常强烈的社交需求信号。同坐在一张饭桌上,他看到妈妈和姥姥聊得那么开心,因而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然而,妈妈和姥姥都忽视了他的需求,没有给他机会表现自己。最终,他只好唐突地插话,以引起妈妈的注意。虽然导致了与妈妈之间的不愉快,但是最终让妈妈注意到了自己的需求,让人感到欣慰。
孩子是有倾诉的欲望的。不管多大年龄的孩子,都需要社会交往,而与长辈之间的交往,是他们重要的交往活动之一。案例中的乐乐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抗议,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沟通欲望,但是很多孩子都不像乐乐这样直接,也不像乐乐这样勇敢。
通常孩子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交往需求和表达欲望,例如,有些孩子会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情,只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这样的孩子虽然因此没少被父母批评,但是这种方式换取了父母的短暂关注。相比之下,有些孩子的选择则更加令人遗憾。这些孩子很胆小,在自己的交往需求没有得到关注和满足后,他们渐渐关闭了自己的内心,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封闭自我。毫无疑问,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社交需求。
很多父母误以为孩子只要有吃有喝、有玩具玩就够了,殊不知,和物质需求相比,孩子精神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我们唯有更多了解和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如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加快乐地成长。
现代社会的网络非常发达,很多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而沉迷于网络。甚至有部分孩子喜欢玩一些暴力游戏,以发泄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焦躁。作为父母,一定要在给予孩子充足的物质基础之上,更用心地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教养孩子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很多时候,成人要在孩子的指引下不断成长,才能让人生更加充实和完美。要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要知道孩子正是造物主派来引导我们更趋于完善的小天使。
P2-4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社交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社会交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也无法跳过的课题。
有些家长认为:几岁大的孩子离社会还很远,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交。这个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
有数据表明,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智能和技术因素只占15%,更多的是取决于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这其实很好理解,人的活动都要建立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之上,良好的社交关系自然可以帮助人们把路走得更加顺畅。
儿童虽然年龄小,却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儿童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社交问题。而且,儿童不但需要社交,还会受到社交活动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比如,一个社交关系良好、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开朗自信,而情况相反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变得胆怯内向。从小形成正确的社交意识、有良好的社交习惯的孩子可以更加快乐地度过童年,长大之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也会更从容有序。
还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儿童社交的重要,但他们认为儿童天生就会社交,无须家长操心。他们认为孩子之间不会陌生,一见面就会变得熟稔,马上就能玩到一起去,甚至能像兄弟姐妹一样开心地相处。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的过度保护、城市钢筋水泥的禁锢、学习任务的繁重等诸多因素都使得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退化。
回想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就会发现儿童的社交活动急需家长的正面干预。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但是一见不熟悉的人就往爸爸妈妈身后躲;有的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在网络上如鱼得水,但是真正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却无所适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常见,很多家长却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孩子还小、害羞或是性格使然。实则不然,这些现象正是孩子存在某种程度的社交问题的信号,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家长面对孩子出现的社交问题不能不以为意,当然也无须过度紧张。儿童由于年龄还小,可塑性极强,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定可以克服障碍,收获良好的社交关系。
人的一切行为都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家长要想帮助孩子扫清社交障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社交心理。本书中列举了大量儿童社交的案例,针对不同情况的孩子都给出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家长透视儿童的社交心理,看到孩子社交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交问题,了解应对儿童社交障碍的举措,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社交。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引路人,要想让孩子走向更加广阔多彩的天地,就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地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