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星空遥远(陈思和文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思和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思和著的《星空遥远(陈思和文集)(精)》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陈思和文集”收录了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陈思和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陈思和个人选集。

本书收录了陈思和的散文创作以及怀人记事文章,包括《三十年治学生活回顾》《我心中的巴金先生》《感天动地夫妻情——记贾植芳先生和任敏师母》《初见冰心》《春风化雨——钱谷融教授印象》《康乃馨不再飘香——怀念王瑶教授》《杭州会议与寻根文学》《上海旧居》等。

内容推荐

陈思和著的《星空遥远(陈思和文集)(精)》收录了陈思和先生怀人纪事的散文,以及陈思和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1966—1970:暗淡岁月》。在这些怀人纪事的散文里,陈思和先生一一写出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以他深刻影响的人物,如巴金、贾植芳、冰心、郑超麟、匡互生、章培恒、曾华鹏、钱谷融、潘旭澜、李子云、周介人、褚钰泉等。

本书不仅是一册怀人记事的散文集,而且是一册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书中谈到的巴金、冰心、贾植芳、钱谷融、李子云、程乃珊等人的生死、休咎、出处、浮沉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波谲云诡。正是有了这个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陈思和先生的学术人生道路才被落实到了实处。

目录

第一辑 《星光》

 巴金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我最后还要用行动来证明”

——九十岁以后的巴金先生

 激流尽处应是黎明

 我心中的巴金先生

 “人”字应该怎样写

——贾植芳先生印象

 殊途同致终有别

——记贾植芳先生与贾芝先生

 感天动地夫妻情

——记贾植芳先生和任敏师母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

 五年来的思念

 初见冰心

 朱东润先生

 章培恒先生

 世界杯还没有结束,您怎么就走了?

——告别潘旭澜教授

 楚狂陈子展

 忠厚长者许杰

 潇洒老人施蛰存

 春风化雨

——钱谷融教授印象

 康乃馨不再飘香

——怀念王瑶教授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毕修勺先生印象

 怀念毕修勺先生

 永远的浪漫

——怀念吴朗西先生

 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

——纪念无名氏先生

 独秀峰下的风景

——告别郑超麟老人

 纪念柯灵先生

 怀念李子云老师

 遥忆周介人

 怀念褚钰泉

 怀念程乃珊

 记忆中的张瑞芳

 沈谦先生

 想念秀丽

 燿德不见了,文学衰落了

 香港文坛“左翼”领军人物

——曾敏之先生

 假如中国现代小说也有“大传统”

——纪念夏志清先生

 陈映真先生

 《星光》跋

第二辑 《1966—1970:暗淡岁月》

 代序:上海的旧居

 凤凰村的邻居

 做父亲的人

 舅舅的婚事

 一笔带过的往事

 看“批判电影”去

 走路的回忆

 家务事

 《水浒》这部书

 靖南中学

 季节轮换

 向工人阶级学习

 一切总在变化中

 无聊才读书

 惶惑的日子

 后记

第三辑 琐记

 母亲的手

 平安的祈祷

——《草心集》代题记

 中秋

 西安

 上海的旧居·飞龙大楼

 上海的旧居·太仓坊

 黑水斋说

 书架故事

 一段回忆

 高考

 遥忆大学路

 我的老师们

 复旦的精神

 想起了《外国文艺》创刊号

 杭州会议与寻根文学

 回忆与感激

 朝花夕拾未能忘

 《这一片人文风景》序

 学术的摇篮与旗帜

——祝贺《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

 《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记忆

 三十年治学道路回顾

 编年体文集(1988—1999)新版后记

附录一: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读陈思和的《1966—1970:暗淡岁月》(刘俊)

附录二:多年以后,我们何以忆及过往——读《1966—1970:暗淡岁月》(袁一月)

附录三:陈思和著述目录

试读章节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九十岁的巴金整天坐在客厅里。客厅的面积虽然大,光线却不怎么好,有些阴暗滞闷,给人生出一种沉重的感觉。老人在客厅向南的门口置一张小桌子,坐在那儿慢慢地拆阅信件,整理旧稿,或者写一些短札。他身体不好,动作相当迟缓,有时从桌上拿一杯茶喝,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只有在天气比较好的上午,老人才走到前面草坪上散一会儿步,或者来了客,他就坐到客厅前面由平台改建的阳光房里,我不知道怎样称呼这种房间,德语叫做Wintergarten(冬天的花园),这是个很好听的名字,不过我不记得巴金的房里养什么花。

从巴金的客厅联想到北京冰心的客厅:它们在表面上真是完全不一样。冰心老太太的客厅兼卧室小而明亮,充满灵气,盆花、字画、窗明几净,处处显示了女主人公开朗、祥和的性情。冰心和巴金受到人们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们年纪大,成了当今文坛上硕果仅存的少数几位老寿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青春依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不过细细比较起来,老太太总有些天真、率性、心态自由,而巴金老人则更加沉重、疑虑,他的感情似乎总是陷在那一团噩梦中挣扎不开。巴金的疑虑来自他对中国的政治斗争有过于丰富的经验,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言论连同那种表达言语的形式,都是出自他的肺腑深处,沉重感反而增加了老年巴金的魅力,这是一种深谙中国社会,充满东方人智慧的生存与斗争的艺术。

读过《随想录》的人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出国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欢悦,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轻松自如。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二十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的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却被视为杞人之忧。

老人终于放下了笔。1986年6月到8月,他一口气写下《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怀念叶非英兄》《三说端端》《老化》和《怀念胡风》七篇文章,心中一团火如岩浆喷发,滚滚而出。整整八年的自我清理一旦到了总算账的时候,再也不必顾虑,憋在心中的真话终于倾吐出来。《随想录》最后完成过程也相当戏剧化,据说是因为“稿件传达中的偶然失误”,这七篇文章一时未能在香港《大公报》上刊出,而是先由中新社记者对外发布消息,公开了最后七篇随想的题目,并宣布巴金将“搁笔小休”。似乎是老人在《随想录》推向高潮的同时传达出另一个信息: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次发言了,让我把话说完吧,我将与读者告别,再也不给这个大欢喜的世界添加什么不祥预言了。

也许,老人在这八年中被老病、噩梦、冷风折磨得够疲倦了。他确实需要静心调养,放开那些惹人心烦的念头,做一个正常的人吧,一日三餐,平平安安,儿女继承父业,写小说编刊物有口皆碑,更有第三代承欢膝下,说不尽的天伦之乐。老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写完《随想录》于今,七年过去。巴金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86年起陆续出版《巴金全集》,仿佛是接着《随想录》而来的又一项大工程。起先几年是根据过去十四卷《巴金文集》本修订,任务还不大重。可是渐渐的,老人读旧作生出了感慨,他用给责任编辑王树基先生写信的形式,逐卷地谈论他重读旧作的感受。(P7-8)

序言

献辞——致三十年

江声澎湃,春潮漫过了清晨

这是四月的一天,箭手启程

你降临门外叩响天上的节奏

我在深梦里,轻轻地举升

我们相遇,假如这是真的

承诺就有了意义于是一生

四年修炼很平常,似闪电

一闪,我幸运地留在门中

从此进入崎岖的小道,通向

神秘堂奥,冬雨潇潇复匆匆

休眠的土壤被滋润,布满

绿色的嫩芽和蜕变中的蛹

穿越过去,广场上弥漫浓烟

我要寻找一间有阳光的房间

你忧伤着,注视火凤凰涅檠

需要体热乳汁香木与父亲的肩

我学会辨识,阳光黑暗中闪现

如耗子出没,激活生命之美泉

三十年终于过来,寒鸦狂躁不息

新世纪的双子楼,我在门槛站立

又一次捕风又一次捕风

责任让我渐渐变成孤儿

唯你在我身旁,爱融化了心灵之痛

月光下我们依偎,说着明天的日子

又四年过去,又是三十年

看我那一头白发苍苍茫茫

你还是一如既往,深沉地注视

珍珠儿埋在心底,闪闪地发光

脚步声声里,我频频回首再回首

只有这一堆文字献给你绝非宝藏

陈思和

2011年3月21日定稿于鱼焦了斋

(初刊《思和文存》第一卷卷首,黄山书社2013年版)

后记

《文集》第七卷主要收录我的两本小书,一本是尚未出版的《星光》,在此不赘。另一本是《1966—1970:暗淡岁月》。另外,还有些零星与回忆有关的散文杂篇,都收录在第三辑。

《1966—1970:暗淡岁月》出版后,原来靖南中学的同学中有些反响,有的朋友指出了一些我记忆中的错误,这里都已经做了修订。我的朋友王沂波也已经在南京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他经常回上海小住。于是我们又有了经常见面的机会。他告诉我一些有关凤凰村的信息,趁此机会,我把它写出来,聊以表达自己的思念。

我在这本小书里写到了王沂波的母亲孙惠芬女士。她以前对我很好,她既是邻居,又是同学的母亲。王沂波去黑龙江插队后,我也搬走了,但如果去学校,总还会到王妈妈那里去转一圈,有时就留在她家里,与他们一家一起吃饭。记得王妈妈烧的红烧肉特别好吃,不仅肥肉好吃,而且油都渗透在精肉里,精肉也好吃。咬进去松软入味,不像一般饮食店里做的红烧肉,肥肉与精肉好像是分家的,精肉总是又硬又干,口感很差。毫不夸张,我在此刻回忆起王妈妈,依旧会有满口噙香之感。我的文章在《杨树浦文艺》上连载,听王沂波说,他妈妈看到了这个刊物,爱不释手,每期都放在枕头边,时常拿起来读。后来她患病住院,沂波送她去医院时,她就说,把这套刊物也带去,在医院里也可以看看。但她老人家再也没有能走出医院。我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王妈妈的事,等丧事办完了王沂波才告诉我。现在我把王妈妈的故事写进后记,寄托我的深深怀念。

我在书中还写到同一幢楼的小伙伴周建国,靖南中学文艺小分队成员,性格活泼。他比我大一届,与我非常投缘。我W过他常常(有段时间可以说是每天)与我待在一起,我埋头看书,他独自拉二胡。有一次他突然很抒情地对我说,他就喜欢与我这样静静地待在一起,哪怕一句话都不要说,就这样子,他心里也会很开心。他说这话的神情,我到现在还历历在目。后来他毕业分配时,正逢“一二·二一”关于上山下乡的指示发表,他参军不成,就报名去贵州插队落户。他走后我们还通过几封信。他选择去贵州,因为那里是上海的“三线”,有很多工业基地,他想过几年争取从农村上调工矿企业。那时,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的。后来我们通信渐渐少了,相互信息就断了。这次听王沂波说,周建国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是一次骑摩托在山道上行驶时翻车而亡。我们当时一幢楼里还有一个小伙伴叫徐正德,我在书里没有写到的,我们四人是一个小圈子,常常在一起玩。徐正德性格比较沉闷,说话总是嘟嘟囔囔的,表述不大清楚。他的家境似乎也不太好,他是老大,还有三个弟弟,他与我一样,也是年纪很小就开始操持家务了。我们一群孩子外出买菜等活动,他总是打头的。我们四人中,他年纪最大,是六七届初中生,毕业的时候还没有遇到“上山下乡一片红”,他被分配在上海一家工厂里当翻砂工人,工作非常辛苦。我搬离凤凰村后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这次王沂波告诉我,徐正德也是在二十多年前患肝癌去世了。

人在世上的命运,真是难以预料,也是不可把握的。当我编着自己的文集,读着一个个出自心灵深处的文字,尤其是这一卷,七卷本文集的最后一卷,心里念叨着别人的生命,其实也是在默默与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段故事告别。通过编辑这本文集,我把曾经关爱过我、鼓舞过我,给我智慧、勇气和力量的前辈与朋友的生命信息熔铸在文字里,我满怀深情地工作,就是要把这些美好的生命信息传播到更加广远的世界。

陈思和

2017年3月5日于鱼焦了斋

书评(媒体评论)

人在世上的命运,真是难以预料,也是不可把握的。当我编着自己的文集,读着一个个出自心灵深处的文字,尤其是这一卷,七卷本文集的最后一卷,心里念叨着别人的生命,其实也是在默默与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段故事告别。通过编辑这本文集,我把曾经关爱过我、鼓舞过我,给我智慧、勇气和力量的前辈与朋友的生命信息熔铸在文字里,我满怀深情地工作,就是要把这些美好的生命信息传播到更加广远的世界。

——陈思和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