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月松间(园林卷)/诗说中国
分类
作者 董雁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古人心目中,能够通天地人神者,方有资格为王,这对确立及维系王权至关重要。拥有灵台,意味着拥有了通天手段,从而也就获得了为王的资格。在中国历史上,为了让政权获得合法的依据和象征,哪怕是只有金瓯一片,甚至朝不保夕的小王朝,只要有可能,也必定要设立“钦天监”,以示正统在兹。

掌握通天手段以求为王,关键的一步是要获知“天命”,所谓“顺天应命”“奉天承运”等即是此意。那么姬昌“犯上作乱”私自赶建灵台之后,对周的“天命”有无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了“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

姬昌死后,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灭商,改朝换代的格局已经形成,当时八百诸侯拥兵谋反,公然宣称要推翻商朝。兹事体大,需要有知天命之人出来领导。那么,这个知天命之人是谁?正是姬昌的儿子姬发。

八百诸侯,没有人知道天命,只有姬发一人知道。原因很简单,虽然他只是诸侯身份,但他绝对与众不同,他已拥有了通天手段——姬昌赶工建造的灵台,正屹立在周原高地之上;周室的巫觋正在灵台上观祲象、察时变,预告着天命的转移。

这番庄严神秘的景象,在当时八百诸侯心目中,无疑象征着一个新的强大政权已在西部崛起,殷纣对通天手段的垄断已被打破,因而他的统治正在日益失去其合法性,不可避免地从动摇走向崩溃。

了解了灵台的性质与功能,就可以对姬昌“经始灵台”的动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当时姬昌据有周原之地,继承父祖之业,趁殷商衰败之机,积极实施久已有之的“翦商”宏图,以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使自己的王权神圣化,是姬昌最迫切需要的。

能满足姬昌这个需要的,当然是人们对于天神的敬畏与信仰,以及体现这种敬畏与信仰的制度设施——灵台。由灵台而树立起来的服膺天命的思想,成为周人征服商朝的有力武器,从而向天下宣告一个由周人主宰的新时代已经开始。

对应于灵台的,还有灵沼。据刘向《新序》卷五记载:“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这说明,取土而成灵沼,堆高而成灵台,灵沼应该在灵台之下。高处的灵台和低处的灵沼,象征着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和神水。后世园林中,山与水作为园林的骨架,其雏形大抵就来自上古时期的灵台和灵沼。

在上古时代,人们还不能科学地去理解山水,认为它神秘莫测,并怀着敬畏的心理加以崇拜。山是体量最大的自然物,它高入云霄,仿佛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那时被人们想象为神仙的居所。而水则被认为是万物中最为薄弱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漂浮在上面,蓬莱仙山四周三万里弱水环绕,山上居住着仙人,它遥不可及,仙人只有驾着飞龙才能渡越弱水,抵达仙山。  P5-6

目录

沿革篇

 灵台经始话园林

 中国园林溯源

 奇踪一朝敞神界

 乐园母题与桃源想象

 抛却青衿且筑园

 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

 我看园林多妩媚

 明清江南园林印象

形制篇

 天上人间诸景备

 皇家苑囿

 清风明月无尽藏

 文人园林

 十分风景属僧家

 寺观园林

 青山隐隐水迢迢

 风景园林

人物篇

 园林潇洒可终身

 白居易的园林隐逸生活

 神工哲匠开绝岛

 造园宗师计成及其《园冶》

 雅人深致在长物

 文震亨《长物志》的园林美学

 生如芥子有须弥

 园林艺术家李渔的浮世人生

景观篇

 墙外春山横黛色

 山是园林的风骨

 远烟深处弄沧浪

 水是园林的灵魂

 亭榭凌空眼界宽

 亭、榭、廊、窗的魅力

 小园无处不花香

 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

韵味篇

 多情只有春庭月

 月华之美

 花影扶疏自满庭

 花影之姿

 竹送秋声入小窗

 幽篁之韵

 留得枯荷听雨声

 天籁之境

至情篇

 春风无处不关情

 玉山草堂中的闲情

 迎送磬折会知音

 拙政园中的友情

 洗钵池边明月夜

 水绘园中的爱情

 梦到故园多少路

 快园中的故园情

隐喻篇

 世间只有情难诉

 “牡丹亭”

 玉茗风流梦未醒

 “后花园”

 墨庄幻景聊寄情

 “乌有园”

 未许凡人到此来

 “大观园”

序言

中国古典园林,兴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天子苑囿,为帝王家所有,具有体象天地、包蕴山海的宏大格局,是统一大帝国的艺术象征。自魏晋时始有文人园林,经唐、宋两代的蓬勃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形成了独特风格,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此外,还有寺观园林、邑郊风景园林等不同形制的园林,在中国漫长的园林史中亦得到充分发展。

遗憾的是,中国古代名园,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这些园林便成了我们追索历史遗迹的活标本。中国古老的园林艺术是清晰可感的文化载体,它记载着时代的更迭、文化的变迁。徜徉其间,你会看到秀峰耸翠、碧水回环、亭阁翼然、花木葱郁,形形色色的景观在移步换景中悄然涌现,不断变换,令人目不暇接。还有许多被忽略的细节,即使不过是一扇古朴的朱门、一个镂花的轩窗、一对精致的门钹、一块不起眼的汀石,也见证了那许许多多早已逝去的丽日与风霜、辉煌与黯淡,都足够让我们想象往昔的优雅岁月。

古典园林既有可感可触的物理形态,又有潜在的精神意涵,它蕴藏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魏晋风流、诗文趣味等,这些正是园林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古人对心灵自由放逸的求索,借由园林得到了最恣肆的表达:或钦羡“守拙归园田”的隐士,或向往“摇首出红尘”的渔父,或标榜“寄畅在所因”的志趣,或抒发“审容膝之易安”的自得,或沉醉“风月堪为伴”的适意……古人的精神追求,正是值得后人细细品赏的园林之魂。

园林是富有生命力的存在,如果园林只有景观而无精神,那只能是山水、草木、花鸟的简单堆砌,充其量不过是无生命的形式拼凑,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黑格尔说过,艺术品之所以优于自然界的实在事物,是靠艺术家的心灵所灌注给它的生气,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中国古典园林,不就是这种倾注了生气、情感、灵魂和风骨的艺术品吗?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追求,古人于现实园林之外,在文学世界中建构自己心中的乐园。依凭“墨庄幻景”的美好幻象,同样可以体玄识远,寄托高致。“桃花源”“牡丹亭”“后花园”“乌有园”以及“大观园”等,均是活跃于文学经典中的园林影像。这些著名的纸上园林,构成一个富有指涉意味的象征体系,实乃文人心灵之旅的隐喻式表达。这些园林影像与符号,让每个人心中开出了一片乐园,与人的心灵有着永远的交流感应,使人在不完全的现世中,依然能够看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欣赏古代园林,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漫步。当你收拾浮躁的心情,放慢匆匆的脚步,走进这些古色古香的中国园林,脚步落在斑驳古旧的小径上,看林木葱郁、水色迷蒙,感受内心的每一处皱折被慢慢抚平,如同得到一次心灵的沐浴,于山水林泉间,自可体验到精神的谐适与生命的诗意。周作人先生曾说过,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漫步于恬淡而宁静的园林,既可获得一种远离尘嚣的悠游自在,又享受到瞬间的美与谐适。这,不正是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吗?

当然还有诗歌。 “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粉墙朱阁映垂杨,晴绿小池塘”“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当你去读这些美得无以复加的园林诗歌时,眼前是否浮现出那烟雨迷蒙中的黛瓦粉垣,绿水掩映着的小亭曲廊,月光下门前的幽深石径,以及那小桥流水上结着闲愁的女子?面对这一首首园林诗歌、一幅幅静美画面、一个个历史掌故、一则则名人逸事,我们可尽享那些园林曾拥有的辉煌,平淡的日子也因此多了些精致,多了些趣味,多了些落花流水的闲适。

当我们静读古人的园林歌咏,那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境,与徜徉于那十不一二的园林遗存,流连光景,涤除玄览,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实是息息相通的。从古典诗歌中品味、细赏中国园林,可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其上,提升艺术心灵,虚静人生种种,并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本质。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艺术想象的发挥常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静观默想来实现。刘勰《文心雕龙》认为只有虚静心境,方能达到“神与物游”;宋人程颢《游月陂》诗日“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黄宾虹先生也说“意远在能静”“内美静中参”。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利害得失,方能返归于内在心灵的自得,这都必须“静照”。唯其如此,才能将审美主体融入造化,升华造化,达到虚静心境、物我两忘、澄怀观道的审美境界。

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已悄然发生改变。时至今日,当代人愈来愈崇尚物质,诗意渐行渐远,不再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己,观察事物,对待生活。人们竞相追逐时尚潮流,幽雅静谧的园林古迹日益沉寂,乏人问津。人们竞相涌入现代化的娱乐乐园,感受各种极限运动所带来的刺激与震撼,似乎已经忘记,这个时代最需要浸润、抚慰的,是人的心灵。

当前,无论是文化界还是出版界都颇为关注古典艺术与情趣,个中原因无法一一说清。可以肯定的是,自近代以来,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与变革,确实使传统文化经历了太多的冲击与损毁。时至今日,许多古老的艺术与情趣早已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在经济、科技主导社会发展的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文化与情趣亦日益与传统发生断裂,以至于我们对古老的文化遗产是如此陌生,如此无识。

古典园林和诗歌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情趣的魅力显现,它展示的是古人对于美的品味与追求。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该如何守护先人留下的这份典雅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就让我们在优美的古典诗歌中,虚静心境,细细品味悠久、典雅的中国园林吧。

内容推荐

董雁著薛保勤、李浩主编的《明月松间(园林卷)/诗说中国》讲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兴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以“虽由人作,宛白天开”为最高境界,其中蕴藏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魏晋风流、诗文趣味,表达了古人对心灵自由放逸的求索。古人的精神追求,正是值得后人细细品味的园林之魂。

中国古代名园的遗迹,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幸而我们可以通过古人那些美得无以复加的园林诗歌,再现那烟雨迷蒙中的黛瓦粉垣、绿水掩映着的小亭曲廊、月亮门前的幽深石径,以及那小桥流水上结着闲愁的女子,从而领略中华文明的别样情趣与魅力。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蕴藏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魏晋风流、诗文趣味,表达了古人对心灵自由放逸的求索。中国古代名园的遗迹,留存至今的不足十之一二。董雁著薛保勤、李浩主编的《明月松间(园林卷)/诗说中国》则通过古人那些美得无以复加的园林诗歌,再现了烟雨迷蒙中的黛瓦粉垣,绿水掩映着的小亭曲廊,月亮门前的幽深石径,以及那小桥流水上结着闲愁的女子,领略中华文明的别样情趣与魅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