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的一生,是在风雨磨难中度过的。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即有过辉煌时光,亦有过黯淡岁月。他出身微寒,切身体会过平民之苦,而他又曾位极人臣,做过人民的统治者;他镇压过共产党,又与共产党携手抗日,为中华民族立下过显赫战功。
申晓云著的《李宗仁》分十七章讲述,从身逢乱世的农家仔开始说起,讲述了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 书名 | 李宗仁/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申晓云 |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宗仁的一生,是在风雨磨难中度过的。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即有过辉煌时光,亦有过黯淡岁月。他出身微寒,切身体会过平民之苦,而他又曾位极人臣,做过人民的统治者;他镇压过共产党,又与共产党携手抗日,为中华民族立下过显赫战功。 申晓云著的《李宗仁》分十七章讲述,从身逢乱世的农家仔开始说起,讲述了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内容推荐 他出身农家,厕身军旅,在武人称雄的时代,李宗仁凭借血性和才能,一跃成为桂系首领。 角逐政坛,李宗仁与蒋介石时而并肩作战,时而武力对抗,先后发动了宁汉战争、蒋桂战争等,做上中华民国的副总统、代总统。 抗战时期,他放下国共党见与个人权力之争,提出“焦土抗战”,号召军民誓死抗日,建勋台儿庄。 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他选择终老于中国大陆。他说:“我不是马列主义者,而是个爱国主义者。” 历史学家唐德刚评价道:“他所爱的不是国民党的中国或者共产党的中国,他所爱的是一个国富民强、人民康乐的伟大中国——一个他们说起来、想起,感觉到骄傲的中国。” 申晓云著的《李宗仁》道尽李宗仁的传奇一生,牵出桂系军阀的源流往事,于大变局中揭示历史风云,由个体命运感悟家国情怀。 目录 第1章 身逢乱世农家仔 故乡童年 陆军小学模范生 不得志的体育教员 护法军中一“铁牛” 拉出了自己的队伍 第2章 称雄广西 玉林起家 李、黄分途发展 灭沈拒唐定桂 推进两广统一 第3章 挥师北伐 赴粤策动北伐 两湖战场扬威 扭转江西战局 第4章 跻身党争 自成势力未果 与蒋联手清党 逼宫初试锋芒 龙潭一役奠基 党争崭露头角 第5章 逞强铩羽 西征讨唐得手 阻蒋复职受挫 夺湘重整旗鼓 第6章 蒋桂战争 反“削藩” “湘案” 第四集团军的瓦解 亡命西贡 第7章 仆而不绝 卷土重来 倾巢北上 苦撑桂局 第8章 割据西南 两广释嫌开府 第二次逼蒋下野 闭门整治广西 第9章 揭橥抗日 联闽抗日反蒋 两广“六一运动” 首倡焦土抗战 恪守共同御侮主张 第10章 抗战名将 建勋台儿庄 滞敌西进 治桂与治皖 挫败“山工作” 老河口抗战兴衰 第11章 “民主将军” 走马北平行辕 博得“民主”美名 扮演“革新人物” 第12章 竞选副总统 决意参加角逐 竞选会场风波 冷落京华待变 第13章 倡和逼宫 弭战“黑马” 抗命“吁和” 登上“代统”宝座 第14章 “南北朝”梦想的破灭 上台后的争斗 “和”战双簧的上演 败撤南京 第15章 进退失据 徘徊歧途 满盘皆输 李、白分手 桂系末路 第16章 流亡海外 “代统”余波 “第三势力”的幻灭 冷寂中的思索 第17章 叶落归根 决意回归 归国之后 爱国老人 试读章节 除了在禀赋上受家风影响外,李宗仁长成后,对国事的关心也是与其生长的环境以及祖父、父亲的教诲密切相关的。其祖父、父亲生长的时代正是清廷窳败、外祸最烈的时期。洪、杨起义过去不过数十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日俄之战接踵而来。1884年法国侵占越南后,安南尽失,岭南齿寒,广西成了外人垂涎之地。1885年,法军攻陷广西南疆重镇镇南关,全省为之震惊。虽然老将冯子材率领边关人民打败法军,但清廷反与之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造成不败而败的结局。这些深伤剧痛唤醒了国人,广西民众因身临其境更有切肤之痛。李宗仁常从祖父那里聆听这些受列强宰割、乡国沉沦的惨痛故事,幼小的心里注满了对列强侵凌的仇恨和对抗敌英雄的崇敬。1895年甲午战败,清廷再次赔款割台,朝野人士无不痛心疾首,康、梁在京首创公车上书,呼吁变法救亡,桂省士大夫深受影响。李宗仁的父亲受维新风潮影响,成为乡里新派领袖之一,不甘再以乡村塾师终其生,于是一度应募出洋当华工,想在外创一番事业。谁知到马来西亚后,便发现为洋人所骗,华工生活惨如牛马,资本家对工人的虐待更是触目惊心。李父不堪压迫,参加了当地华人的抗暴运动,结果遭解雇,被遣回香港,也就此结束了他的这次海外冒险。由于这次经历,李父提到外国资本家便咬牙切齿,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任人欺凌,更是愤懑不已。每有亲朋来访,李父便与之痛论时事,一吐积愤。这时李宗仁已长成一少年,父亲的遭遇和对国事的忧虑,使他深有所感,自述:“我小时候乃至我的一生,受这些故事影响极大,至今不忘。” 对李宗仁成长深具影响的还有他的母亲。李母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嫁到李家时,李家已不富裕。几年后,李宗仁父亲与其兄析产分居,得田20余亩,但人口逐渐增多,家用日感拮据。李父教馆不能劳作,收入又不敷家用,李母便一肩挑起家庭生活重担。除耕种20多亩水田外,还兼以粜米为生。那时赶圩粜米是件很吃苦的事,为了把米卖出去,李母除赶近处的两江圩外,还赶稍远处的山口圩。三日赶两圩,光挑米就够累了,可李母还总是随身带上针线;挑米到圩后,坐下不是纳鞋底,就是搓麻线。她终日手不停、脚不歇,忙完了外面又忙家里,煮饭、洗涤、纺织、哺乳,一应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不日出怨言,还总是有说有笑,大家都说她宽厚贤良。李母虽无文化,却总是勉励孩子要努力上进,闲时偶以《幼学诗》中的“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话说给孩子听,勉励儿女自尊自强。慈母的教诲在年幼的李宗仁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也不忘记写下了这一笔。 李宗仁兄弟几个从小便常下田助母劳作,诸凡插秧、割稻、打柴、喂猪、舂米、织席,甚至清除牛栏,无事不做,皮肤晒得黝黑.身体十分健壮。由于经常赤脚下田,纵然在碎石锋利的山路上行走,亦如履平地,这对以后李宗仁跋山涉水的艰苦军旅生涯是一个极有助益的提前锻炼。李宗仁六岁开始人塾读书,塾师就是他父亲。最初的学业是认方块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幼学诗》,接着是四书五经,这对一个终年赤足嬉戏田问的农村孩子来说,实在是桩苦差事。李宗仁“宁愿上山打柴,不愿在书房内受苦”,虽有严父督促,学业上终无突出表现,自谓“读书平平,没有太高的悟性”。四以后父亲应募去南洋,李被其父的一位挚友带到省城的一所新办小学读了一年书,但每学期终了,榜上都是坐“红椅子”,受到同学们的讥笑,遂辍学回家,结束了少时在文科学堂所受的仅有一年的正规教育。 学文不行,习武李宗仁倒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走出书屋到了野外.这个健壮少年就成了“武艺”压群的学童领袖。广西地方历来多匪,近代以来又多兵灾,乡民为自卫起见,一般都习武艺以防身。李父虑乱世之下.子孙“文弱无以自树,延一教师,课以技击”。邻村拳师李植甫因武艺高强、为人豪爽。被李父请至村里执教,成为李家座上客。每次李拳师一来.李宗仁便跑前跑后,练习时格外用心。李拳师对这个结实爽快的小家伙也很喜欢,着意加以培养,李宗仁跟这位拳师学得了好几手拳脚功夫和舞枪弄棍的本领。 P5-6 序言 不可不读民国人 清王朝灭亡,帝制变成了共和。民国成立。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从此不跪而立。原因简单,中国人心里的“王道”“祖宗成法”岂是重新挂一个牌子就能改掉的。自康梁以降,“变法”是那个时代最热门的精英语汇.跟我们现在讲的“改革”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所谓仁人志士,无论保皇的还是革命的,最明白的就是,这两千年大一统、崇古泥古的泱泱大国,不变即亡。 变法何其难也!自宋明理学登上社会意识形态金字塔尖,“存天理灭人欲”成为金科玉律.须臾不可违背。女真统治者照单全收,变本加厉,无论GDP是不是真的占了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人继续按千年道德名教墨守陈规是必需的。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商业蓬勃,没有企业、机器大生产,宗教不可能与政权平起平坐,更别提科学与民主的启蒙了。这就是一个好古拒变的大国遭遇近代西方文明后一触即溃的根源。 大梦谁先觉?民国人,准确地说是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具备相当智识的精英们,对这样的危机痛入骨髓。这些民国牛人的共同之处至少有以下三处: 一、使命感。从严复到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从同盟会到国共两党,从张大干到徐悲鸿,从詹天佑到翁文灏,这些人的使命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反过来说,与生俱来的恰恰是那些顽固的保守主义者、皇家儒门的既得利益者。使命感来自向西方学习后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他们学会了一个词——真理(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地说话求真理——严复)。这个词来自于西方,英文即truth,本身就有事实的意思。近千年来,“理”戴上“天理”高大上的帽子,变成了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最有用的挡箭牌,只要大旗不倒,任凭旗杆下面男盗女娟。因此,推倒“理学”成为首要任务,“理”前带一“真”字,内涵全出。他们强调开民智,求独立,创富强,皆以真理为指针,当主义沿街叫卖、网罗党羽的时候,也须以真理开腔。当真理成为众望所归,使命即为应有之义。 二、本色、自由。由陈丹青先生首度混搭,“民国范儿”让颇有点儿鄙俗的北京土话引发了潮流。这个词绘声绘色,色香味俱全。民国人是什么“范儿”,是贵族精神吗?刘再复总结的四点:自尊精神、讲求原则、保持低调、淡泊名利,这些都有,但似乎说得抽象了。从形式上来说,穿衣打扮,西式与中式互不干涉,新与旧相得益彰,没有谁看谁不顺眼的;生活上,除了抱拳、作揖等等中式动作,还包括气宇轩昂、自信满满的仪态万方,即使香烟广告上的美女姿势也十分从容雅致,全不见低俗媚态;语言上,文气十足慢条斯理,避开俚语俗话,这点现在在台湾街头里弄仍不难体会。至于凡事有规矩,什么场合如何言行,更是自小的教育,必不可少。优雅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比之当下国外不断诟病的中国式粗俗,真好像不是一国人似的。再说个人气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是知识界的时髦,既能看到徐志摩式的温和潇洒,也能看到闻一多式的感性甚至极端,而齐白石却坚守田园秉性,以朴实无华征服了大众。民国人物们各具人格魅力和风格做派,一生本色出演,没有谁刻意为之。身居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光头长须布袍,一辈子操着一口纯正的陕西话,现在若碰上,你相信他是国级干部?可叹一个混乱危机的时代,恰给个人挥洒自由的空间,任性不靠银钱。 三、行动力。“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19世纪开始,到现在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民国结束了治乱相替的千年史,华族这个“早熟的聪明孩子”头大身子小。为了打得过列强,肌肉筋骨必得迅速膨胀,为了更新智慧,必得满盘拿来,生吞活剥,哪怕消化不良。时代的进步必付出行动的勇气而不是瞻前顾后,这点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开始,着重点是行不再是知,心学从来都是小众的茶话会,而竭力避武平乱却是先生最有说服力的政绩。朱熹们只说不练,中国人不进化只等退化。梁启超一边疾呼只许接受不许批评是中古精神而不是现代准则,一边身先士卒率众商议变法。而詹天佑一条人字铁路的成功赛过工程师再多的惊世之语。联想当代摸石头过河论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说明站在全世界最强大的保守主义的土壤上,做比说要重要。 自民国之后,中国人严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姿势怎么摆都怕别扭。变革的力量与保守的力量缠斗,儒家作为守旧势力的基地被发起“斩首行动”。然而面对自西方而来的种种,理性、科学、民主这些现代世界的“重型武器”,人物们既兴奋又惊恐。很多人从一个主义跳到另一个主义,眼下的“是”迅疾反目为“非”,从中激进到西,晚年又遁回道统,让人无法片刻将息。20世纪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每一天都充满刺激,每一天个人的“变”与时代、国家的“变”相互角逐。 翻过20世纪的中下叶,我们终于狠狠地抛开传统之国,向现代之国疾步行进。不可否认的是,从承上启下来说,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也仅剩下民国一途。此言不赘。 因变,可爱;因变,可歌;因变,可叹。欲了解那个“逆天”的雄奇时代,亦唯有阅读民国人物们的心路历程一途。以此作为丛书《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的题识,或许也正合其意,读者有眼。 李向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