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一百多年来,俄日战争的真相和军事战略上的总结之史料,中文的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日本和俄国在此做的回忆和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编著的《俄日战争总结(远东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回忆录)》是俄国将军阿·库罗帕特金的回忆录也叫“战争总结”,此人正是这场战争的俄方最高指挥官,他关于这场战争总共有四卷文字,本书是最后一卷,也是史学界公认价值最高的一部。其中,作者非常详细和坦率地对俄国在19世纪的整体扩张战略进行了宏观的记述,并对俄国军队期间的表现做了公允的评价,然后切入日俄战争,从远东的国际形势,中国、日本的外交和军事实力,从俄国自身的军队配置、国家军费预算与使用,一直到战争进行中的种种问题都一一剖析,充分总结了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写作时间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留下大量原始记录的墨迹。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编著的《俄日战争总结(远东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回忆录)》是一部研究俄日战争的重要专著。俄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书阐释了这个大事件中政略及战略中的最高机密;并根据战争经验,对军队的战后建设、作战训练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本书重新审视俄日战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目前国际政治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弄清20世纪初叶发生在远东的这场俄日大对抗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将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此书的价值。
序
前言
第一章 18和19世纪内向陆军部门提出的俄罗斯的历史任务和所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 关于俄罗斯欧亚边界的结论
第三章 18和19世纪内我国军力的增长和上世纪末军队守卫我国边界的任务
第四章 由俄罗斯军队在18和19世纪内的活动所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初活动的基础
第五章 上世纪末叶和本世纪初叶陆军部门的任务
第六章 陆军大臣1900一1903年间关于满洲与朝鲜问题的意见和为避免与日本决裂所做的工作
第七章 日本人在同我们的战争中获胜的原因
第八章 对日战争中我们失利的原因
第九章 对日战争中我们失利的原因(续)
第十章 对日战争中我们失利的原因(结尾)
第十一章 关于军队建设
第十二章 战争总结
注释
第一章18和19世纪内向陆军部门提出的俄罗斯的历史任务和所取得的成果
在18和19世纪内,向我军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扩展我国西北部和南部的边界,目标是推进至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
这些任务已经完成。
俄日战争爆发前几年,日本战胜中国后,我们占领了满洲,并以在关东半岛的先头部队向太平洋沿岸推进。
俄日战争期间向我军提出的任务是,击退日本人的进攻,以保持俄罗斯于1897年在远东所占据的位置。
因此,20世纪初叶,向18和19世纪内顺利完成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任务的我军提出了与俄罗斯向太平洋沿岸推进相关的新任务。
由于一场打输的战争,我们丢失了关东和南满。我们未能保住我们在远东所占据的位置,在大陆上与占领了朝鲜、关东和南满的日本进入直接接触的状态。
结果对于俄罗斯是始料未及而又非常严峻的。
如今,在国民悲痛的前几次发作平息之后,已经有可能尝试弄清我们军事失利的诸多原因,从中找出一些最主要的原因并就报刊上出现的对一些与俄日战争有关的事和人所做的草率议论给予应有的评价了。
毫无疑问,对我们失利的原因进行极其公正而又坦率的研究是必要的。只有清楚地认识它们,我们才能指望将来避免更为惨重的失败及其严重的后果。
俄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正因为战争异常错综复杂,所以我们失利的原因也就错综复杂了。
还必须弄清过去一些历史时期内赋予我军的一系列其他任务中交给我们驻满洲部队的任务完成起来的特殊困难。
17世纪,经过激烈的斗争和动荡之后,俄罗斯国家的内部统一完成了。在整个疆域约为1 300万平方俄里(其中近390万在欧洲)的广袤土地上,俄罗斯的人口在18世纪初叶共达1200万。俄罗斯的边界线长达14000俄里(1俄里约等于1.07公里——译注),防务非常薄弱。17世纪末叶前夕,我们拥有兵力约15万-20万人。这些部队轮流在边境和莫斯科执行任务。但就其建制和训练而言,它们不能算是一支可靠的战斗力量。国家的全部预算约为1200万卢布,其中半数用于供养军队。
边界线过长,守卫它需要大量的兵力,天然防线几乎没有,而邻邦却是强大的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不安分的鞑靼汗国和哥萨克山民,以及当时鲜为人知的中国。
俄罗斯的边界状况毫无保障。
与组建一支常备正规军一道落在俄罗斯军队肩头的顺延至17世纪的任务是:
在西北部——继承约翰三世皇帝和约翰四世皇帝的事业,即从瑞典人手中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将边界推进至天然海岸线。
在西部——继续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皇帝的斗争,从波兰人手中收复白俄罗斯和小俄罗斯(乌克兰——译注)。
在南部——沿着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和奥列格大公所指引的路线,将边界推向黑海沿岸,震撼土耳其,为今后的打击奠定基础。
在东南部——继续费奥多尔·约翰诺维奇皇帝和波利斯·戈东诺夫皇帝的努力,将里海变成内海,在高加索山脉站稳脚跟。
在亚洲——在两个方向上扩展疆土:向中亚方向扩展,以确保俄罗斯的一些地区免受游牧民族的袭击,并向东太平洋方向扩展,打开西伯利亚的天然出口。
在17世纪的这些任务中,我们曾不懈追求的只是前三项。占领希瓦的尝试于1717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因而长时间地阻止了我国向中亚的推进。在西伯利亚,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我们和平友好以及吉尔吉斯一些游牧部落的软弱无力,我们才得以用极少的兵力组织了与中国接壤的9000俄里的边境线的防务。
上述三项任务中,最为艰巨的是第一项——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杰出的瑞典统帅查理十二世率领一支兵力不多但久经沙场的军队与英明的彼得大帝所领导的俄罗斯军队对抗了21年。即使彼得的天才也未能防止我军1700年在纳尔瓦城下的彻底溃败。
纳尔瓦战败后,彼得大帝锲而不舍,组建了一支人数占优而训练有素的军队,于9年后,即1709年,取得了波尔塔瓦大捷。
与瑞典的斗争(伟大的北方战争)直至1721年方告结束,根据《尼什塔布茨基条约》,英格尔曼兰(伊佐尔人居住的涅瓦河两岸地区——译注)、爱斯特兰(爱沙尼亚北部地区——译注)、利弗兰(又名立窝尼亚,居住着芬兰一乌戈尔部落立夫人的北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译注)以及芬兰的不大一部分,计约81.2万平方俄里,归并入俄罗斯。经此一战,俄罗斯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我们在纳尔瓦败北的原因是,起初派出的部队兵力过少(50000人),而且不够顽强。
在北方战争期间,我军兵力增加到13万。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我们已经拥有彼得大帝身边的一批得力助手、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队和远远超过瑞典的实力。在这场持续了21年的战争中,我们派出的兵力共计170万人。为推进至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付出的代价是21年的奋斗,12万人伤亡和失踪,近50万人因病而退伍。P1-3
关于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据远非完全的资料统计,写有千余本不同的专著,有大量的单篇文章已经发表和正陆续发表在定期刊物上与汇编集子里。一系列此类著述中,举足轻重者当属御前将官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的报告。该报告于1906年问世,共四卷:第一卷说的是辽阳会战,第二卷——沙河会战,第三卷——奉天会战,第四卷里是战争总结。最为精彩的是后者,第四卷。在该卷中,作者(自1904年2月起统率满洲集团军,而自同年10月至1905年2月奉天会战失败之前,担任驻远东俄军总司令)虽然承认自己是输掉战争的罪魁之一,可是又极力为自己和他于1898-1904年间所主持的陆军部进行辩解。为此,阿·尼·库罗帕特金援引了大量的实际材料。材料不仅饶有趣味,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弄清20世纪初叶发生在远东的这场俄Et大对抗的历史。
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由作者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与陆军部所作所为无关的原因:自由使用所有兵力抗击日本所需的外交准备缺乏;海军在战争中的作用甚微;西伯利亚干线和中东铁路(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和经营的一条铁路,始称中国东方铁路,也称中清铁路或东省铁路——译注)运力薄弱;国内动乱影响了作战部队的士气。
第二类——与陆军部所作所为有关的原因:对派往远东的增援部队的动员过晚;让(俄罗斯欧洲部分)定期现役士兵在战争期间退役而将大龄预备役士兵派往前线;爆破弹、机关枪、技术装备供给不佳;运输工具缺乏;各军和各集团军机构臃肿;战争前夕各部队作战训练不足。
第三类——与作战部队军官所作所为有关的原因:各部队中缺乏军人的热情;某些部队作战时不够顽强;身先士卒不在进攻之时而在退却之刻的各级指挥人员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不够坚决;作战期间部队建制被打乱;“没有足够数量的威仪凛然和任何情况下都意志坚强如钢的军人。”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在提及库罗帕特金本人于俄日战争中的表现时写到,他指挥部队优柔寡断、不善于组织它们协同作战、行事畏首畏尾、决策朝三暮四、用人半信半疑、监管不分巨细。换言之,人们对他的评价同他对下属的评价如出一辙。
在《战争总结》中,根据战争经验,就军队的战后建设、作战训练等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尤其是关于建制问题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因而许多错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见重犯。
俄日战争结束后,阿·尼·库罗帕特金担任过国务委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过一个军,担任过第5集团军司令,统率过北部战线,出任过突厥斯坦总督。自1917年5月直至终老,都居住在普斯科夫省自己过去的庄园里,在中学和他创办的农业中学里任教。1918-1919年间,拒绝了法国大使的移民建议,也拒绝了白卫军站到他们一方的建议。 阿·尼·库罗帕特金写有许多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尉级军官时便开始在《俄国残废军人》和其他军事期刊上发表文章。行将出版的《战争总结》一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大多有文献为佐证,无疑会引起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的兴趣。
H.沃尔科夫斯基
历史学副博士,预备役上校
这场战争是远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