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汉元先生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在他身上折射着当代中国纪录片的观念、价值体认和艺术追求的主要视域,因而“陈汉元”不仅仅具有导演个案研究的意义,更具有透视当代中国纪录艺术本体和流变的重要价值。换句话说,看清楚了陈汉元的纪录艺术,也就从一个侧面把握住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纪录”的根本取向。 正因此,年轻的女性学者石屹模仿另一个“年轻”女性、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风云人物的形式,在记录转型的历史节点上,不辞辛苦,向世人推出了洋洋洒洒且沉沉甸甸的《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而《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就是此书的再版。 内容推荐 纪录片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为创作背景的文化产品,是时代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中国纪录片不同于外国纪录片,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为民族大业服务。从中国纪录片题材的选择、构思、表现手法、解说词写作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片创作者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和文化追求。石屹著的这本《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是对中国电视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的独家专访。在写作体例上借鉴了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风云人物的形式,但是和她又有所不同。访谈内容涉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访谈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进行。每部分的访谈内容基本上是一气呵成。本书结构新颖,内容鲜活,讲述清晰,关注学术前沿,注重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既可以做新闻学、影视专业的教材,也可以成为相关专业人员和影视爱好者的读物。 目录 有声有色的纪录片对话——《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再版序 写在前面的话 作者阐述 引子:一生都给你 第一章 开启智慧之门 一、这时,我开始懂得 二、最初的愿望 第二章 一撇一捺 一、早期多元的创作实践 成名作《收租院》 尝试故事化创作 尴尬的历史 另类的《下课以后》 《雕塑家刘焕章》艺术形象的刻画 《泰山》写出民族文化 创作心得 二、文化基石 作品《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创作成就 作品《话说长江》 作品《话说运河》 代表作《话说长江》 《话说长江》的结构 确立章回体 固定节目主持人 爱国主义基调 激情奉献 充满魅力的解说词创作风格 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散文体纪录片解说词创作 代表作《话说运河》 《话说运河》的结构 难题:《话说运河》的开篇 回看《再说长江》 三、里程碑《望长城》 《望长城》的创作主旨及意义 《望长城》在纪实手段上的突破 《望长城》招标设想、期待与实施 采访刘效礼 采访朱羽君 采访钟大年 第三章 道在其中 一、创作谈 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 三个阶段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 客观地看待以前的作品 衡量精品的标准 风格嬗变:由“全景”转向“特写” 创作队伍与受众 部分纪录片是供少数人看的 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创作精英 纪录片创作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纪录片创作成功与否的根本原因 DV大赛与Dv现象 东西方评委评奖时的侧重点 如何看待用娱乐的方式教育大众 纪录片市场化 终极目标 纪录片、专题片与独立制片 关于“新纪录运动”之说 时间对历史的记述 二、人生感悟 人生如甘蔗 艺术创作 人生是个过程 读书与人生 三、转折点 国外见闻 采访意大利总统 思考 难以言表的心情 第四章 风流才俊 一、人生际遇 苦涩的心情 梅地亚中心副总经理 当纪学会会长 人生的另一种选择 “老爷子”的称谓 二、歌词创作 最初的歌写给专题片 《一生都给你》的台前幕后 《自有人评说》歌词的由来 创作《青春之歌》 为纪录片《楠溪江》写主题歌 《抗战》片首歌 三、电视剧策划 策划《北京人在纽约》 正视出国热 “形右实左” 《苍天在上》横空出世 重塑海瑞 创作农村改革题材的电视剧 个人悲剧观 名著改编 一部好片子:27个兴奋点 四、文学创作 房东秦大爷 第五章 睿智人生 一、做客中央电视台《朋友》栏目 杨澜做《朋友》栏目的中心朋友 余秋雨做《朋友》栏目的中心朋友 二、应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做客《实话实说》第二期 哈尔滨颁奖 三、人性化管理 报销车票 制片人请缨做导演 枪毙不理想的作品 四、圈内人眼中的陈汉元 一代中国纪录片领军人(朱景和) 名士风流陈汉元(梁碧波) 人黄猪老Blog(片段)(陈晓卿) 向汉元老师学习:不“讲”道理(宋素丽) 第六章 燃情岁月 阳光卫视副总裁 阳光卫视的工作方式 乐在其中 尾声 顾问生涯中的创作观 桃花依旧笑春风 附录 附录一 欲写雁荡笔难下 附录二 功德无量之举 附录三 拯救黄河(一) 附录四 摊主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雾,它会让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那么,由雾演变过来的“雾凇”呢?雾凇,它不是雪,也不是冰,当然更不是雾中的松树了。它是雾气在零下十度左右凝结而成的结晶。雾凇对人对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它让石头开出白色的花;它让枯树发出了洁白的芽;它让落泊的荒草穿上了神气的新装。草丛灌木,经过雾凇装饰,如雕似塑,显得格外神气:有的像迎春花含苞待放;有的像白莲初出银波;有的像秋菊银丝傲霜;有的像腊梅喜迎新雪;微俯的草穗,犹如玉女含羞的月貌,头部云鬓高挽,仿佛还佩戴着精巧的银钗玉簪呢! 岱顶雾凇不同于一般的树挂。由于受高空气流的影响,岱顶雾凇无孔不入,无处不沾,它像漫天散落的白玉,在独尊的东岳筑起了奇特的花墙。岩石峭壁上的雾凇,仿佛一簇簇滋生的银耳,银耳是名贵的补品,但是普天下何处有这样硕大的银耳呐?!山巅风口处,雾凇借着风力,在草木岩石上横生斜长,最大的竞达一二寸长。草木上雾凇迎风摇曳的形象,不禁使人联想到水边的芦花。芦花是迎风倒斜的,而泰山上的“芦花”却迎着狂风生长。你如果迎着浓雾从南天门登上玉皇顶,雾凇就会把你的眉毛、头发都染白了。如果面对镜子的话,你可能会惊喜:“哟,我已变成老寿星啦!” 啊,泰山的雾凇嗬,它不愧是高明的魔术师,它真是天才的雕塑家呀! 清清的山泉,芬芳的丁香,春天来到了泰山,春天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但是直到春末夏初,泰山深处,严冬还牢牢地霸据一方。岱阴寒气袭人,冰泉挂壑,玉柱垂帘,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六月寒冰坚玉柱”啊!外地来的游人——尤其是姑娘们,总要披红穿绿,打算把泰山点缀得更漂亮。然而,他们不知“高处不胜寒”,结果呢,只得裙子套裙子,裤子套裤子,裤子套裙子,裙子套裤子,啊呀,真可谓“乱套”啦!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受到了迷雾寒风袭击,付出了代价的人毕竟要饱享眼福的,他们往往会看到平地上见不到的“佛光”。 泰山的气候是多变的,尤其在农历六月,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传说泰山女神具有呼风唤雨的法术,每年都要撒下七十二场浇花雨。泰山腰间的“斩云剑”传说是泰山女神用来呼风唤雨的。云雾飘到这里,如果不悄悄地遁去,就会被斩断化为雨露。 雨来了,要躲一躲,这可是无可厚非的人之常情。不过,躲过了雨,保存了热,却失去了人生难得的机遇,不能亲身领略泰山雨中的奇观。 “云起半空方作雨,天临绝项忽开晴。”这是古人对泰山雨景的描写,真是放晴了吗?不,这往往正是暴雨的前奏。泰山风雨瞬息多变,有时碧空万里,转眼间风生万壑,云起诸峦,地底生电,百川兴雷,大雨像破了天似的倒了下来。透过雨幕,只见近岭远山由深暗到浅淡,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宛若一幅浓抹淡染的水墨画。风雨中,千峰飞瀑,万流俱泻,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三千尺”,深壑巨川间,“疑是银河落九天。”山洪穿过南天门,滚滚滔滔,一泻千丈。陡立的十八盘上,飞瀑重重叠叠,由天而降,正是雨过天门水铺锦,瀑落天梯浪作花。 泰山之水天上来,迎着激流上泰山。人们常说“跋山涉水”,那是泛指路途遥远,先爬山后淌水,或者先淌水后爬山。但是,又有多少人有过涉水爬山的经历呢?假如您遇暴雨而不退避,踏着浪花步步高登,就可以大言不惭地拍着胸脯对人们说:“唁,我这才是跋山涉水呐。” 暴雨过去了,泰山脚下升起了漫漫的云雾。云借风势,风助云成,云雾由少到多,由慢到快,波推浪涌,浩浩荡荡。云海雾潮猛扑到山崖峭壁上,飞溅起阵阵浪花。滔滔云流从悬崖上跌落下来,万丈云瀑,飞流直泻,势如翻江倒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豪诗圣为泰山云、雾、雨、山,题诗作赋,高歌低吟。郭沫若唱道:“飞雾岭头急,稠云海上旋。”李白也为泰山云雾留下了“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的诗句。站在泰山之巅,面对无边无际、幻境多变的云海,你可能会在心底吟诵着苏东坡写的《赤壁怀古》:“……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可能会联想到“水漫金山”的故事,以至于会感到,自己仿佛是出海远航的海员…… P40-42 序言 有声有色的纪录片对话——《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再版序 周安华 纪录片是一个神秘而充满魅惑的世界,在学术界自然也就不乏痴痴迷迷的求索者,华东政法大学的石屹就是其中一个。我和石屹是在泰国的一个学术论坛上相识的,本来就是“老乡”,北方习性,自认识之后就经常听她说纪录片,高谈阔论,信息、会议、导演、作品……似乎她是一个被这种艺术彻彻底底覆盖的“纪录人”。直到看了她专访陈汉元的《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和她的专著《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才真正明白:这一老一少何其相似!都为记录而生!记录的影像其实早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中。 汉元先生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在他身上折射着当代中国纪录片的观念、价值体认和艺术追求的主要视域,因而“陈汉元”不仅仅具有导演个案研究的意义,更具有透视当代中国纪录艺术本体和流变的重要价值。换句话说,看清楚了陈汉元的纪录艺术,也就从一个侧面把握住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纪录”的根本取向。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年轻的女性学者石屹模仿另一个“年轻”女性、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采访风云人物的形式,在记录转型的历史节点上,不辞辛苦,向世人推出了洋洋洒洒且沉沉甸甸的《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由此迅速为中国纪录片界所知晓。 其实,做这件事很容易费力不讨好。因为陈汉元是中国电视界“大牛”,不仅曾官至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随邓小平访日,参与了中国电视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而且他也是“多面手”,一些坐标性质的著名电视产品,如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反腐倡廉电视剧开山之作《苍天在上》都是他主持创作的,他更在国际电视节评委席、阳光卫视副总裁等位置上,参与了一系列关涉中国电视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活动,如此陈汉元如何言说? 从事了十多年新闻工作的石屹,很智慧地把所有这一切纳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的宏阔的社会、文化与传媒现代性背景,并以之全方位勾勒“立体的陈汉元”“历史的陈汉元”,凸显作为“纪录片大家陈汉元”的独特个性,由此深入诠释了陈汉元纪录片创作的丰沛底蕴、时代意义和文化张力。 陈汉元当然是中国纪录片“权威记忆”的重要部分,因为他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的纪录片艺术家。美国学者阿兰·罗森沙尔曾强调:“纪录片的作用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了解……纪录片必须展现、揭示人类的尊严。”陈汉元对之更加具体化,认为:“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记录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让历史明白地告诉未来,让未来无误地知道历史”,正因为确立了如此清晰、如此专业的记录美学原则,他才能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的20世纪90年代,推出“彻底纪实”的里程碑式纪录片《望长城》的创作理念,而这个理念也被创作团队所接受,从而赢得人们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对纪录片艺术的深刻感悟,使得陈汉元也有了独特的眼光、独出心裁的视角,我们从《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中,看到大量的陈汉元口述历史,几乎涉及了当代所有声名赫赫的卓越纪录之作如《沙与海》《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英与白》《苏园六记》,等等,触及到了纪录片创作几乎所有最关键、最要紧的视域:选材、真实性、搬演、解说词、结构、画面……而通过他亲力打造的《收租院》《雕塑家刘焕章》《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作品的自思自省,陈汉元论“道”(记录之道)可谓珠玑满篇。比如,他认为衡量精品的标准是“好看、深刻”,即“让人看了以后不平衡的心渐渐趋向平衡”;比如,他强调当代中国纪录片的根本进步是“由‘全景’转向‘特写’”,“镜头真正对准的是人”;比如,他指出纪录片故事化、娱乐化“不可避免”,但“部分纪录片是供少数人看的”,“不能去强求它讲故事”;比如,谈到一些纪录片创作的缺陷,他肯定“纪录片作者捕捉的每个镜头、情节都应该充满着深深的情感……” 我挺佩服石屹的,她花十倍于写一部学术专著的力气,去淘陈汉元的艺术世界,并通过陈汉元来探究改革开放大历史中的中国纪录艺术,这不仅需要眼界、勇气,也需要耐心、逻辑、技巧以及强烈的热爱。 这部书写得很大气,貌似一个围绕纪录片荡漾开来的艺术湖泊,阅览时不免让人心旷神怡,而掩卷之后又令人沉思。石屹说她很在意访谈的真实语境,在把各部分内容按照历史脉络和内在联系结合到一起时,“尽量反映访谈的场信息”,可见,石屹是把这场访谈当作一部石屹纪录片来做了,而她成功了。 是石屹的才情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艺术家陈汉元的才情,进而领略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纪录艺术的才情,我们感谢中国纪录片,感谢汉元先生,感谢石屹。 是为序。 于南京顺然斋 2016年9月22日 后记 2006年12月26日,我从广州开会回来就开始了对陈汉元老师的访谈,现代通讯设备为这次访谈提供了便利,我和陈老师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采访通过电话形式进行。 访谈前期进展得十分顺利,中间因为恰好赶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请陈老师出席各种会议、活动的事情开始多起来了,加之陈老师那段时间身体状况欠佳,需要去医院,采访搁置了一段时间。大约到2007年6月,主体采访告一段落,以后又陆续进行了一些补充采访。 在这期间,我应邀完成了西南大学《现代传媒书系·影视理论丛书》之一的《纪录片创作论》书稿的写作,应邀参加了奥地利萨尔茨堡第439期为期一周的国际培训和学术研讨,并完成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除了这些事情之外,其余的时间我都用在了访谈上,我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陈老师是我步入纪录片研究领域认识得比较早的前辈之一,早在十多年前的1995年我就曾采访过他,那次陈老师谈了他对纪录片的终极目标的见解,这是纪录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以后我为纪学会的理论研讨会撰写的《东方文化与电视纪录片》的会议纪要一文给陈老师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这篇文章文体新颖、别出心裁,重在突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纪录片学者和创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思考和学术观点。 基于这个好的起点11年之后陈老师接受了我的第二次采访。 第二次访谈起因于《中国电视》编辑的约稿,希望我以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为题对陈汉元老师做一个访谈。访谈每天进行一点儿,当第三天开始时,陈老师兴致盎然,提议说:“要不咱俩也整一本书?”我说:“好啊!”于是,我和陈老师就决定重新调整访谈的方向。我每天精心准备一个问题,在访谈结束时告诉陈老师下一次要谈的话题。访谈就以这样的方式一直持续到结束。当然,期刊编辑的任务也如约完成了。 两次采访陈老师,我都获益匪浅。 聆听陈老师充满潋I青的讲述,一幅幅真实的纪录片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我为开创中国纪录片事业的老一辈工作者的精神所感动,为一步一步从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中国纪录片,以及它今天取得的创作成就而引吭高歌,更为中国纪录片有陈汉元老师这样一批又一批热爱电视事业的人们感到庆幸和自豪。 访谈在成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大家的鼎力支持,在此特别要感谢陈老师的夫人张女士的大力支持,她整理提供的众多资料和图片,是这本访谈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感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老师对本书的关心与支持。 感谢中央电视台时间同意引用他尚未发表的书稿《我的语言》中的一节,让读者有幸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尚在萌动中的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的发展和探索实践中的一些真实情况。 感谢纪学会副会长朱景和老师、成都电视台编导粱碧波撰写了他们眼中的陈汉元,感谢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制片人、纪录片编导陈晓卿同意摘引他的博客,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宋素丽的生动讲述。通过他们的文字,一个不为常人所知、工作之余的陈汉元,他风趣、幽默、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生动的文字被展现了出来。 本书中众多纪录片图片资料均为业内人士提供,在此深深地表示感谢。 本书成稿以后,陈汉元老师进行了审阅。 感谢中国教育电视台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 感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给予的支持。 石屹于上海书斋 2016年9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汉元先生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在他身上折射着当代中国纪录片的观念、价值体认和艺术追求的主要视域,因而“陈汉元”不仅仅具有导演个案研究的意义,更具有透视当代中国纪录艺术本体和流变的重要价值。换句话说,看清楚了陈汉元的纪录艺术,也就从一个侧面把握住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纪录”的根本取向。 ——周安华(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从陈汉元的成名作《收租院》到代表作《雕塑家刘焕章》,再到《话说长江》,等等,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初创”和“初步繁荣”两个阶段的创新佳作代表,既非传统的新闻报道风格,也非后来的写实形态。中国式文学纪录片,他是最具代表性的举旗人。 ——朱景和(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 在我大学时代,老爷子已经是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雕塑家刘焕章》都是我的教材。当时他号称“电视界一支笔”,大家从心底敬佩和景仰老爷子的文采,他的“电视写作”也成了某种终极标尺。 ——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 纪录片的生命是画面,每一部纪录片都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通过镜头记录下来的景象和人物流动的轨迹,就是生命行为的记录。而这一切都是有声有色的。这个有“声”有“色”不只是物理上的有声有色,而是指这个事件本身不是那么单调的。 ——陈汉元(中国纪录片领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