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斐德与史景迁、孔飞力并称美国“汉学三杰”,本书是他关于中国近代的重要代表作,被多所美国大学用作中国近代史教材,价值极高,堪称海外汉学经典作品。
由魏斐德所著的《中华帝国的衰落》跳出了大部分近代通史使用的编年形式,先从社会结构开始讲。脉络清晰,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
魏斐德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一反应”研究模式。其重要的着眼点在解释: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内部真的没有出现自发的转变吗?1839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真的是停滞不前的吗?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找到帝国主义狂潮到来之前,中国出现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源。
由魏斐德所著的《中华帝国的衰落》作为美国多所大学采用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文字简洁流畅,内容通俗易懂。书稿有别于传统通史的编年体叙述,而从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结构的农民、士绅、商人三个群体入手,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在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分期方面,魏斐德采纳北美汉学界的观点,叙述的内容不仅包括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还向上追溯到晚明时期,使得作品极具“一家之言”的特色。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农民
农民的传统形象
农业与土地所有权
华北的土地与劳动力
华南的人文地理
人际关系与阶级冲突
第二章 士绅
士绅的双重性
士绅的官僚层面
地方声望:作为一个阶层的士绅
公用事业与个人利益
士绅在地方政府中的角色
士绅收入与腐败
朝廷与地方士绅之间均势的变动
第三章 商人
商人的社会地位
商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贸易的不安全性
私人垄断
盐业
商人追求士绅文化
第四章 朝代循环
朝代的更替与长期变迁
道德因素
仪式因素
意志因素
皇帝与朝代更迭
大众叛乱
士绅与朝代更替
帝国专制政治的增强
明朝的灭亡
第五章 满族的兴起
边境地带
满州部落
满族部落组织
努尔哈赤的崛起
皇太极的统治
多尔衮与攻占北京
第六章 清初与盛世
满汉平衡
顺治的统治
鳌拜摄政
康熙皇帝
皇位继承危机
雍正的统治
盛世:乾隆统治期
和坤的权势
白莲教叛乱
人口压力与士绅在地方防御中的作用
第七章 西方的入侵
中国的世界秩序
葡萄牙的海上力量
获得澳门
日本的海外贸易
澳门经济的衰退
荷兰人的挑战
英国东印度公司
多埠贸易
广州贸易体系
洪任辉事件
茶
鸦片
合法化与取缔
第八章 入侵与反抗
林则徐的禁烟努力
鸦片战争
不平等条约
清朝的对外政策
鸦片战争的社会影响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起源
拜上帝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的三大范式
太平军北上
占领南京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
1856年—1860年间的中英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
地方团练
地方军事化和士绅经理人
地方军队的形成
平定太平天国
捻军之乱
李鸿章与淮军
上海与关税
北京的政治权力平衡
自强运动
对外关系
天津教案与李鸿章的责无旁贷
慈禧的妥协政治
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
自强运动的失败
第十章 王朝改革与反响
建立学会
康有为的哲学
利益之争
内部改革的呼声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斗争
百日维新
保守派的回应
光绪对官僚系统的攻击
慈禧的政变
义和团运动
第十一章 天命已尽
从民族主义角度对辛亥革命的解读
民族主义史学的矛盾
军事现代化及其结果
财政困难
新式学制
士绅和商人的联盟
立宪运动
修建铁路
革命宣传与革命活动
孙中山
秘密会社
立宪运动失败
保路运动
新军的不满和武昌起义
“二次革命”
寻找新的天命者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