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山门殿,进入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中间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弥勒佛的背面塑有韦陀像。韦陀拿杵的方向暗示寺庙的规格: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则为“慈氏”,藏语称“强巴”,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其外形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期明州(今浙江宁波)人,他经常手持锡杖,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因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此殿常配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弥勒佛的左右,分列着四大天王,天王殿便以此而得名。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我国也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分别为:身着白衣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持无弦琵琶,意为“弦弹破苦”;身着青衣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无鞘剑,意为劈开爱锁情枷,斩尽妖魔;身着红衣的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绕无鳞龙,左手念珠,叫吞龙吐珠,意即如意吉祥;身着绿衣的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无骨伞,左手握银鼠,意为苦海慈航。四大天王中,以北方多闻天王的名头最响,有些传说甚至于把他“汉化”为托塔天王李靖了。四天王手持的法器也均有含义:剑,锋也,谐义“风”;琵琶,暗指“调”;伞,隐喻“雨”;龙,有通的含义,巧关“顺”。组合起来便是“风调雨顺”,寓意万事如意、国泰民安。
天王殿后面就是寺庙中最高大的建筑大雄宝殿了。大雄宝殿的建筑一般为重檐歇山式,看上去高大敞亮、雄伟壮观,加上佛教建筑特定的颜色,更显得金碧辉煌。此殿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在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牟尼为大雄,意为英勇无比、法力无边,所以此殿称大雄宝殿。佛祖的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文殊骑青狮,专司“智慧”,表“大智”;普贤骑白象,专司“理德”,表“大行”。有些寺庙中此处供奉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叫“接引佛”(因口念“阿弥陀佛”就接引你去西方极乐世界而得名)。他两边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合称“阿弥陀三尊”,或“西方三圣”。大雄宝殿的两侧,通常塑有十八罗汉像。罗汉,是阿罗汉(脱生死,不再生死轮回)的简称。在大雄宝殿的后面,按佛教供奉常规,为海岛观音群塑,集中表现佛教故事。如最常见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供奉的就是观世音菩萨。
在一些大型的寺庙里,大雄宝殿之后还建有一座本寺主供菩萨殿。譬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白马寺是毗卢殿,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
一般情况,游客到此就该是终点了;但实际上,后面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处所,即法堂和藏经楼。
P6-7
小时候身体素质极差,几乎不参加什么运动,只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中学时代,大家课余时间大都是在球场上度过的,而我整天猫在教室里,也未见学习成绩比别人好。上大学时体育课都不跟同学一起上,而是被打入另册,编进保健班,打打太极拳、练练羽毛球。体育考试引体向上要做6个才能过关,我1个也引不上去,体育老师只好拿女生的项目仰卧起坐来考我。参加工作时我1.74米的个头,体重才110斤,瘦得肋骨一根一根的,夏天从来羞于赤膊。
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现在的我与过去判若两人,竟然被朋友和同事称为运动达人。我徒步、登山、骑行、游泳、打球,一天不运动就像那一天白过了似的。我是人到中年以后才幡然悔悟的,身体先天底子就薄,后天再不弥补,老来拖累孩子,自己幸福指数也低。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方式很重要,不然为运动而运动,枯燥无味,也很难坚持。我偏爱美景,先从本地公园逛起,一有空就去公园转悠,大小公园都逛了无数遍,乃至于公园的每一条路、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像老朋友似的,见面颔首致意。渐渐地不再满足于自己待腻的地方,由近及远地抽时间去走走别人待腻的地方,这就是旅行了。旅行是对身心的双重锻炼,越是那种心在天堂、身在地狱的目的地,越能磨炼意志、历练身体。再后来,传统的旅行已不能满足身心的需要,这时从国外先吹到大城市,又从大城市吹到小城市的户外运动之风,把我的心吹动了。
我的户外首秀是2010年8月参加福州户外组织的东甲岛露营,唐山人氏凡哥牵的线,福州老烦领的头。户外人自称“驴友”,驮着重装,低头疾行,有点驴的精神。彼此之间只知网名,真实身份一律掩盖。其实这不是伪装,在这个半虚拟的世界里,没有了真实身份的种种顾虑,展示的才是真正的自我,完全放松身心,尽情洒脱。2012年本地有了户外组织,我的户外生涯才风生水起,有模有样。晚徒,夜骑,周末小长途,蒙山十险,皖南山水,南武功北太行,川西北,西藏新疆,登山攀岩,溯溪瀑降,曾经柔弱的小身板渐渐走出了一点强壮。
每次出行回来,我喜欢用文字记录行程,描绘风景,书写心情,几年下来不觉已有十余万字。任由这些文字死在电脑里,多少有点可惜。不如配点图片,结个集子,对自己是个总结,为别人也能提供出行参考。这些用心撰写的文字,同样用心来阅读,还是能够得到一点美的享受的。
记忆会被时光淡化,照片会因岁月褪色,唯有文字能够长期保存,不霉不馊不变质。
王其成
2016年9月8日于江苏省宿迁中学
序
王孝玲
继诗文集《听晨》出版之后,不到两年,其成老师的游记散文集《四季履痕》又将付梓了。其成邀我为其新作写序,受宠若惊之余,不敢以轻心掉之,将《四季履痕》书稿认真浏览了一遍,就如同随着作者不分寒暑春秋在山南海北走了一遭,虽仅作纸上旅行,但那真切的感受宛若身临其境。
其成是个喜动的人,仿佛待不住,只要一有时间,一有机会,他就会背起行囊,带上相机,踏上行程,东奔西走,南下北上,把旅行当作备课,把游历当成生活。或徒步,或骑行,或登山,或露营,或溯溪,或探险,从春夏到秋冬,十二个月,月月有收获。从寻访白门楼到看雪哈尔滨,从登顶峻极峰到徒步新安江,从穿越草原到行走川藏,从露营东甲岛到溯溪曲流涧,从游牧新疆到历险川西,可谓心之所向,足之所至。行走着的其成,十足“驴友”,俨然旅行家。
其成是个极静的人,少言寡语,不事张扬,静极生慧。别人看过游过,过目即忘;他走过路过,潜下心来,用深情的笔触,将记忆写成画卷,一一铺展开来。画卷中有斯米兰的波浪,有博格达的冰川,有箭扣长城的苍凉,有太行古村的幽远,有小镇的古色古香,有草原的无际无边。其成有一双慧眼,能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笔端便有别人没有的感悟——关于自然的,关于生命的。思考着的其成,十足书生,俨然哲学家。
在《听晨》出版之后,我曾写了篇《其成,其人,其文》,文中这样介绍他的为人和为文:
刚接触其成老师,觉得他言谈举止缓慢散淡,与人交谈慢声慢语,行动坐卧平和冲淡,外表看来有些冷。接触多了发现,他慢声慢语中不乏睿智与幽默,平和冲淡中不乏激情与浪漫,内心极热。我把这种人称为热水瓶型的。
外冷内热的他除了是个极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之外,还是个户外运动发烧友。节假日、寒暑假,别人选择在家猫冬或避暑,他则选择背起行囊,用脚步丈量生活。近处,骆马湖看水、三台山观山、下邳访古、窑湾赶集;远处,东至普陀圣境,西至天府佛国,南至唐屿海岛,北至梦幻雪乡。奇山异水镌刻下他深深足迹,胸中笔端流淌着他汩汩诗情。
外冷内热的他除了是个说走就走的户外运动发烧友,还是个心思细密、情感丰富的暖男。初为人父的他,用笔墨记录下女儿从出生到长大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圣诞的欢笑、有高考的烦恼。出生农村的他,怀念家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的笔下有村里的树、田野的草、河里的鱼、场上的碌碡。
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让他对社会、人生有着别样的思考: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做人、关于名声、关于财富。这些理性思考,不算系统,但很独到。难能可贵的是在纷繁喧闹的今天,他仍能葆有一份诗情,并把它献给婉约的松叶柳月,献给豪放的大漠草原,献给挚友,献给同人,献给青春,献给自己,如缕缕清泉、丝丝阳光,滋润和温暖日益干涸的岁月的心田。
其成老师在工作之余有两大爱好:行走和笔耕。行走,使他放眼大千世界;笔耕,使他回归本心。二者促成《听晨》和《四季履痕》的诞生。
俗话说,“不痴魔,不成活”。痴迷于旅行和写作的其成,又将“地上文章”变为“案头山水”,带到我们面前。我曾将《听晨》比作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如今其成响应国家号召,再次让旅行和写作联姻,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今天“从产房抱出来”给喜欢其成文章的亲友看看,并告诉你“老二”的名字——《四季履痕》。
2016年9月于江苏省宿迁中学
(序作者为江苏省宿迁中学校长)
王其成所著的《四季履痕》是一部旅游文学作品集。书中收录作者创作的旅游、户外运动散文数篇,内容涉及登山、徒步、溯溪、探险、访古、旅行等多种项目,景点囊括从西藏、川西密境,到中原名山大川;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到终年常绿的东南、西南;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以国内为主,兼触笔海外;每篇文章既娓娓叙述行程,更细致描写景致;可供出行参考,能作审美熏陶。
王其成是个喜动的人,仿佛待不住,只要一有时间,一有机会,他就会背起行囊,带上相机,踏上行程,东奔西走,南下北上,把旅行当作备课,把游历当成生活。或徒步,或骑行,或登山,或露营,或溯溪,或探险,从春夏到秋冬,十二个月,月月有收获。从寻访白门楼到看雪哈尔滨,从登顶峻极峰到徒步新安江,从穿越草原到行走川藏,从露营东甲岛到溯溪曲流涧,从游牧新疆到历险川西,可谓心之所向,足之所至。行走着的其成,十足“驴友”,俨然旅行家。
请看由王其成所著的《四季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