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重现;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精)》是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四,继《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后又一力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 书名 |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史蒂芬·平克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代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重现;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精)》是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四,继《语言本能》《思想本质》《心智探奇》后又一力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推荐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精)》是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最后一部。 讲述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01 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 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 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 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 最后的抵抗 第二部分 科学视角VS政治视角 06 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 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 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08 不平等之忧 09 不完美之忧 10 决定主义之忧 11 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 认识自我 12 触摸现实 13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 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 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第五部分 敏感话题 16 政治 17 暴力 18 性别 19 儿童 20 艺术 结语 人性,存在于艺术家的文字里 后记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人性论,以便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期。约翰·洛克的“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着重要地位,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和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也颇受追捧。今天,很多学者向这些昔日的流行理论发起了挑战。 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一套人性论,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也就是说,我们都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是什么原因激发人们做出某类行为”。认为思想和情感会引发行动,这是一种被默认的人性论,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看待人性的方式。我们内观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假定周围人与自己相似,同时还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进行观察并加以概括,通过此类方式来补充我们的人性论。我们还会采纳来自知识分子的洞见,如权威专家的看法和一些传统智慧。 我们所持的人性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源泉。在准备对他人进行劝说或者威胁时,或是决定告知其真相还是欺瞒时,我们都会从人性论的角度加以考虑。我们所持的人性论还引导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养育子女以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人性论中关于学习的假设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关于动机的假设影响着经济、法律以及犯罪等问题的政策制定。人性论界定了什么是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的,什么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的,甚至什么是人们根本不可能企及的,因此,人性论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作为个体或社会而言,什么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相互对立的人性论往往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历史进程中许多冲突的根源所在。 数千年来,关于人性的诸多理论多源于宗教。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中,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性问题的解释(这些问题在今天仍然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人类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与动物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女性是由男性衍生而来的,注定要受到男性的统治;心灵属于一种非物质实体:它所具有的力量并不仅限于生理结构中;即使肉体死亡,灵魂依然能够继续存在。心灵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道德感,爱的能力,辨认某种行为是否遵循真善美原则的判断力,选择行为方式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不受因果规律的约束,因此它具有选择罪恶的内在倾向性;我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之所以能够精确地发挥作用,是因为上帝在其中植入了一些观念,使得它们与现实相对应,同时他(上帝)也协调着人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与外部世界的运作;心理健康就源自能够识别上帝的意图,弃恶扬善,爱上帝,并以上帝之名去爱我们每一个人类同伴。 犹太教和基督教理论主要基于《圣经》中所描述的事件。我们知道,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之间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这是因为《圣经》中讲到,人类是由上帝单独创造出来的。接下来《圣经》提到,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因此女人是按照男人的设计而被制造出来的。我们可能会猜测,人类的决策并不一定是由某种原因导致的,因为上帝坚持让亚当和夏娃为他们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而付出代价,这说明他们本可以做出其他的选择。作为对夏娃逆反行为的惩罚,女人就应该被男人支配。亚当和夏娃的原罪就由男人和女人们继承下去。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观念仍然是当今美国最为流行的人性论。根据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76%的美国人相信上帝造物说,79%的人相信《圣经》中描述的那些奇迹曾经真实发生过,76%的人相信天使、魔鬼以及其他非实体的灵魂的存在,67%的人相信他们死后将会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只有15%的人认为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是对地球上人类生命起源的最好解答。右翼政治家们明确表示拥护宗教理论,而没有一个主流的政治家敢公然与之对抗。然而,宇宙论、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等现代科学使得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人不再相信《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是真实的。因此,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人性论不可能再被大多数学者、新闻记者、社会问题分析专家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公然拥护。每个社会都必须围绕一种人性论来运作,而知识主流则致力于另外一种理论。 这种理论很少被清楚地阐述出来或者被其他人公然接受,但它却能够在诸多宗教信仰和政策中居于核心地位。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曾写道:“一个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被一大堆安抚性的信念包围着,就好像夏天到处都会有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一样。”对当今的知识分子来说,很多这样的信念都与心理学以及社会关系相关。我将那些理论归类为“白板说”,“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人类自身随意塑造。 上述这种人性论,即本书的标题,认为几乎不存在什么先天的人性。由于各种宗教都有其各自的一套人性论,因此各种人性论也承担了宗教的部分功能,“白板说”也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世俗信仰。“白板说”被视作价值观的来源,因此,即便该理论是建立在“复杂的心灵源自虚无”这一奇迹之上的,它的地位也没能被撼动。对“白板说”的挑战来自一些无神论者和科学家,这让不少信奉该学说的人陷入了信仰危机,也使得其他一些信仰者对这些挑战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这种攻击通常是指向异教徒和异端论者的。正如许多宗教传统最终会将自身与来自科学的外在威胁进行调和一样(比如,由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发的科学革命),我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也将会在“白板说”的废墟上继续存在着。 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白板说”在当今知识界占据的优越地位,以及向其发起挑战的有关人性的新观点及文化。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见证由这一挑战引发的忧虑(第二部分),以及如何缓解这一忧虑(第三部分)。然后,我将阐明一套更加翔实的人性观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语言、思维、社会生活和道德等问题(第四部分),以及如何澄清关于政治、暴力、性别、养育子女和艺术的争议(第五部分)。最后,我将证明,为何“白板说”的消逝并不会像其乍看起来那样让人感到忧虑,而且也不会在某些方面引发革命性的剧变(结语部分)。 P2-4 序言 新科学正在揭开人性的奥秘 “不要再写关于天性和教养的书了!真的还有人相信人类心智就是一块白板吗?对那些一部分孩子的父母来说,或者对异性恋者来说,或者对那些注意到儿童能够学会语言而家中宠物却无法学会语言的人来说,人类生来就具有某些天赋和秉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难道还有人相信遗传和环境的简单二分法吗?我们难道不都觉得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属于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吗?” 人类心智=天性+教养 当我向周围同事说明这本书的写作计划时,他们都表现出了上述反应。乍看起来,他们的反应并不是没有道理。天性和教养之争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凡对当前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域比较熟悉的人,都会看到下面这样一些持中间立场的观点: 如果读者觉得单纯用基因或者环境因素而不用考虑另外一种因素就能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未能清晰地揭示另外一种要素的作用。对我们来说,基因和环境都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影响。二者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坚定的不可知论者,我们无法确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让我们做出判断。 本书不是那种认为任何行为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书籍。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基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即便某个行为是可遗传的,但就个体的行为而言,它依然是个体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现代观点认为,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这实际上意味着,文化传统(儿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模仿而来的行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如果你觉得这些平淡无奇的折中表明人们都已经超越了天性与教养之争,那你就得三思了。实际上,我引用的这几段话出自过去10年中最具煽动性的三本书,第一段话出自理查德·赫恩斯坦(Richard Hernstein)和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合著的《钟形曲线》,这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美国黑人和白人在平均智商水平上的差异是由基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造就的。第二段话出自朱迪思·里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的《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这本书的观点是:儿童的人格是由他们的基因以及环境决定的,因此儿童和父母的相似性源于他们之间基因的共性,而不是源于父母的养育。第三段话出自兰迪·索恩希尔(Randy Thornhill)和克雷格·帕尔默(Craig Palmer)合著的《强奸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Rape),他们的观点是,强奸不单单是文化的产物,还根源于男性的性欲。由于他们用教养和天性两种因素而不仅仅是教养一种因素来解释人类行为,这些作者遭到了各种抗议、斥责,受到新闻媒体的严厉抨击,甚至于美国国会的公开指责。其他一些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他们的言论则受到审查,人身受到攻击,甚至有人威胁说要对他们提出指控。 人类心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最终会被证明是错的,但它并不是空洞无聊的,也并非无懈可击的,即便是在21世纪,当这一议题出现了数千年之后依然如此。在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时,那些认为遗传有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观点依然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在这些人看来,承认人性的存在就会导致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战争、贪婪、种族灭绝、虚无主义、反动政治,以及对儿童和其他处境不利人群的漠视。任何主张人类拥有先天的大脑组织的观点都会给人们带来冲击,人们并不是把这种观点可能错误的假说,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不道德的思考方式。 本书要探讨的是人性这一概念在现代生活中所引发的道德、情感和政治上的反应。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追溯人类是如何将人性视作一种危险观念的,我将试图揭示形成这种看法的道德和政治源头。虽然没有一本探讨人性的书能够避免争议,但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想追求“爆炸性”,虽然将这个词汇放在书本封面上效果会不错。我也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用极端的“天性”立场来反驳极端的“教养”立场,也不会说真理就在于这二者的折中。在一些情境下,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比如你会讲哪种语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不同种族的人们在测验成绩方面的差异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例证。在其他某些情境下,比如就某些遗传性的神经性疾病而言,极端的遗传论者的观点则是正确的。 在大部分情境下,要想对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探讨遗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文化很关键,但如果人类大脑不具备创造和学习文化的能力,那么文化也就不存在了。本书并不是说基因决定一切,文化毫无影响(也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而是要探讨为什么一些极端立场(文化决定一切)会被人们认为是比较温和的,一些比较温和的立场反而会被认为是比较极端的。 并非像很多人担忧的那样,承认人性的存在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政治含义,比如说,它不会要求人们放弃女性主义,或者接受当前存在的种种不公或暴力,或者把道德性看成是虚幻的产物。在本书的大部分章节中,我都不会提出某些特定的政策,或者推进左派或者右派的政策议程。在我看来,围绕着政策产生的争议总是涉及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权衡,我们可以用科学来验证而不是解决这种权衡。我将向读者表明,许多权衡都源于人类的本性,通过确认这些特性,我希望我们在进行集体选择之前能够获得更好的知识。如果一定要说我鼓吹了什么,那必定是那些在现代社会讨论人类事务时被忽视或者被压制的关于人性的科学发现。 否认人性存在的恶果 为什么说把关于人性的科学发现整理出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拒绝承认人类的本性,就像维多利亚时期人们谈性色变一样,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它会带来科学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扭曲,我们的公共话语及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逻辑学家告诉我们,最简单的矛盾之处就可以使得一系列观点站不住脚,从而使谎言扩散开来。当来自于科学的证据和人类的常识都表明人性确实存在时,那种否定人性存在的教条主义,正面临着这种窘境。 首先,那种认为人类心智是一块白板的教条扭曲了关于人类的研究,从而使得公众和个体依据这些研究做出决策时受到影响。比如,很多关于儿童抚养的政策都是建立在父母和儿童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样一种研究发现之上的。父母仁爱,孩子会比较自信;父母强调权威(既不放任又不严惩),孩子会有良好的举止;父母经常和孩子交谈,孩子语言技能会比较高;等等。每个人都认为要想培养出最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充满仁爱、威严和善于交谈,如果儿童没有表现得这么出色,那肯定是父母的问题。但这种论点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的:儿童的心智就是一块白板。然而要知道,父母提供给孩子的,除了家庭环境之外,还包括基因。因此,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源于这样一种可能性:使父母充满仁爱、威严和善于交谈的基因可能同样会使得儿童充满自信、行为良好、能言善辩。除非我们对被收养的儿童(他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只有环境,没有基因)也进行研究,看看到底是基因造就了所有的不同,还是父母教养导致了所有的差异。然而,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研究者考虑的都是最极端的情况:父母的养育意味着一切。 视人性的存在为禁忌,不仅使研究者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还使任何关于该问题的讨论都成为一种被禁止的异端邪说。很多作者为了否定人性的存在,甚至放弃了逻辑和最基本的素养。他们通过一些最初级的区分:“一些”与“全部”,“可能”与“总是”,“实然”与“应然”,从而将提倡人性的说法描绘成一种极端主义的教条,以避免读者去关注这些学说。他们对这些观念很少进行理性分析,往往代之以政治层面的污蔑和人格层面的攻击。这种对学术氛围的毒害,让我们无法去分析那些关于人性的重大问题,要知道新的科学发展正在使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对人性的否认已经超出了学术界,导致了知识研究和常识的分离。我撰写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源于我收集到的一些评论员和社会批评家关于人类心理可塑性的令人惊诧的言论:小男孩之所以会争吵、打闹是因为大人鼓励他们这样做;儿童之所以喜欢吃糖,是因为他们的父母经常用糖来奖励他们,从而鼓励他们多吃蔬菜;十几岁的青少年从英语拼字比赛和学术奖励中学到的东西会使得他们相互比拼容貌和时尚;男人可以通过对艳遇对象的想象获得性高潮,这是由他们的社会化方式决定的。问题在于,这些观点不仅荒唐可笑,而且可能经不起常识的拷问。这是宗教狂热信仰的典型心智特征,信徒们通过炫耀这些虚假的信条来显示自己的虔诚。在我看来,这种心智无法与对真理的尊崇共存,它是当前知识界一些令人遗憾的潮流的根源。这种潮流的表现之一就是,一些学者公然表达了对真理、逻辑和证据这样一些概念的轻视。另一种表现就是知识分子的言不由衷,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和他真正相信的往往不一致。第三种表现就是故意大放厥词的“政治取向错误”的娱乐节目主持人文化的盛行,这些主持人既反智又固执,而知识界的研究在社会大众眼中可信度的丧失,无疑又进一步纵容了他们的口无遮拦。 最后一点,对人性的否定不仅使批评界和学术界分崩离析,而且还对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的生活造成了伤害。那种认为父母可以像捏泥块一样塑造自己孩子的观点,给儿童抚养方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其中的一些方法明显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甚至有些显得极为残酷。当那些母亲试图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做出权衡时,这种观点会限制她们的选择,而且会让父母因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而更加烦恼。那种认为人类的好恶只是一种可逆转的文化产物的观念,使得社会计划者抹煞了人类对于装饰、自然光、人性化的需求,强迫上百万的人们住进毫无生气的水泥盒子里。那种认为一切罪恶都是社会产物的浪漫观点,使那些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被释放出来,而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伤害。那种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进行重新塑造的信念更是导致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极大的暴行。 科学视角下的人性观 我的很多观点都是通过冷静分析得出的,从逻辑上说,承认人性的存在并不会带来很多人所担忧的消极影响,而且我将证明,这反而会带来积极的效果。契诃夫说:“当你向人类展示他是什么样的时候,他会变得更好。”因此关于人性的科学新发现,带来的将是一种更加现实的、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之上的人道主义。它将揭示出,虽然没有两个人拥有同样的面孔,各种地方文化也存在着种种差异,但这种种差异都只是一种表象,就本质而言,人类拥有同样的心理结构。它使得我们赞叹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心智运行得如此奇妙,以至于我们往往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它确认了道德直觉的存在,使得我们可以光大这种直觉以改善人类的命运。它将会带来一种更加自然的人际关系,鼓励我们在接人待物时关注对方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像一些理论所宣称的他们应该是怎样的感受。它提供了一块试金石,当苦难和压迫出现时,我们能够对之进行明辨,从而揭开强权者看似合理的借口背后的荒谬。它使得我们能够看穿那些自封的社会改革家的鬼把戏,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只会剥夺我们的快乐。它使得我们再次赞叹民主和法治的伟大成就。它为艺术家、哲学家在新千年对人类境况的反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人性进行一番认真探讨在任何时候都是合适的。在整个20世纪,许多知识分子在论证人类的高贵品质时,立论的材料都经不起推敲,比如,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的内心并没有什么卑劣的动机,就本质而言,他们完全有能力去做出自由的选择。这些观点如今都受到了来自心理学、大脑科学、基因科学和进化领域的新进展的质疑。单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就将史无前例地为我们揭开人类智力和情感的基因根源,这会让我们豁然猛醒。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对那种否定人性存在的观点构成了挑战。如果我们不想放弃和平、平等这样一些价值观,以及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那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将这些价值观建立在那种轻而易举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关于人类心智的观念之上。 本书适合的阅读对象是:想了解人性是如何成为一个敏感话题的人,或者想了解向这一禁忌发起挑战的确是充满危险还是仅仅是因为人们不熟悉而抗拒它的人。它还适合那些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最新研究发现好奇的人,以及那些好奇如何对这些新的发现提出合理批评的人。本书也适合那些怀疑视人性的存在为禁忌将会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迫切挑战的人。本书还适合那些认为心理、大脑、基因和进化科学的新发展将会永远改变我们对自身看法的读者,进而他们会思索我们先前所信奉的那些价值观将会消亡还是得以保存,还是会得到强化(我将具体阐明这一点)。 后记 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关于人性的天性与教养之争已经持续了多年,但平克的《白板》正是从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觉得老生常谈,很难有什么新意的话题出发,以神经科学、基因科学、进化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发现为立论依据,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在平克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对人性的谈论似乎成了一个禁区。由于人们总是顾虑,承认人性的存在会引发一系列糟糕的政策主张,因此对于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往往采取拒斥的态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普遍信奉所谓的官方教义:要么把人类大脑看作是白板一块,根本不存在先天的人性,所有的人性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要么是觉得存在所谓的“高贵的野蛮人”,即原始社会的文化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好,现代人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人类不断堕落的结果;要么是觉得人性就是“机器中的幽灵”,即一方面承认力学、化学等科学原理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另一方面又觉得人类贵为万物之灵,科学原理只适用于人类的肉体,不适用于人类的心智活动。平克认为,这些观点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点也不符合现实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敢于正视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如此才能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平克认为,即便是承认人类天性中的阴暗面,比如自利、暴力等,不仅不会导致糟糕的政策,相反,这恰恰是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因为只有直面问题,找到其背后的根源,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人类天性中还存在很多美好的一面,比如创造力、道德感,而这些正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 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往往也会导致一些科学门外汉的误解。例如,一些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强调基因是自私的,那么人也必然是自私的。但在平克看来,这是典型的合成谬误,即自私的基因并不必然导致个体的行为也是自私的。这涉及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层面问题,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牺牲自身生命的现象的解释,在基因这个层面来看,父母的行为是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就个体行为层面而言,这种分析是一种错位,就如同面对同样一朵花,生物学家联想到的是门纲目科属种,而诗人则会联想到各种美好的事物。这实际上是平克在书中始终强调的一点:既要打通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壁垒,又要注意不同学科的适用范围。平克在描述很多人类行为时,会援引大量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在阐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时,非常注重科学发现的结论是什么,文学描写中哪些反映了现实,哪些是艺术家的加工与想象,以及每种现象的不合理之处在哪里。自始至终,平克都坚持着一种科学的立场。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人性观并不陌生,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白板》为我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人性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比如,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平克则举例:无论谁看到婴儿往井口爬都会出手相救。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就像有心理学实验揭示的那样,在钱包里边放上婴儿的照片,则钱包被归还的概率会提高很多。如果能够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陆九渊所说的“东海西海,心同此理”。这样,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就知道可以将哪些观点建立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思辨的产物。同样,平克对很多现实社会问题的探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回顾整本书的翻译过程,让我感慨颇多,也收获良多。2010年伊始,我最初拿到《白板》英文原版后,立刻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尽管当时觉得翻译这本巨著对自己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面对这样一本好书,岂能言弃?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开始着手翻译《白板》,到如今即将出版,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期间我对译稿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但总是诚惶诚恐,担心自己不能将原文的精妙准确地表达出来。此外,本书翻译期间我夺人也经历了结婚、生育等人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这些让我对平克教授的很多观点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关于人性的感悟。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能够与读者见面,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衷心感谢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正是他的厚爱与引荐,使我有幸接触到平克教授的这部杰作。衷心感谢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简学等多位编辑老师,他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衷心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冯伟、郭芳芳、薛征、高之乔、朱健鹰、胡博雅、刘龙婷、刘君云、鲍海虹、马新歌、袁颖等多位同学。感谢社会学系的本科生邓旭昶、阳鑫、陈敏钰、邓婧、许黄日失楠、张朝飞、潘晓健、吴丽萍、孙声东等多位同学,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不仅帮我分担了许多烦琐的文字校对和整理工作,而且带给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此外,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先生郭英博士,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家务琐事,并且还帮助我分担了重要的文字校对和润色工作,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当我感到万分沮丧的时候,是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最后,要感谢我那乖巧可爱的女儿,她的出生和成长让我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和无限可能,并为我的生活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最后,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翻译中难免会有不当或者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袁冬华 写于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在《白板》这本书里,史蒂芬·平克从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收集了大量科学证据,对人类心智的起源进行了科学论证,文笔流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史蒂芬·平克是当代负有盛名的认知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在《白板》一书中,平克教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论证,举重若轻地将哲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学术流派关于人类本性的探讨和论争,并从道德、情感和政治等层面分析了人性“白板说”对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我,更加透彻地看懂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类的本性。这本书会让你爱不释手!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人很伟大,但人并不完美。“白板说”认为,人的大脑并不存在固有的结构,而是可以由社会或者我们自身随意塑造的。真是这样吗?人的大脑很可能更像是多层电路板,已嵌入无数遗传基因密码,同时依赖于后天的开发和塑造。 ——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认知心理学研究员 《白板》是一部杰作!即便不能说它比《语言本能》和《心智探奇》更好看,但至少可以说它跟它们一样好!作为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和作家,史蒂芬·平克为年轻学者树立了好的榜样。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理查德· 道金斯,著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 平克在《白板》一书中勇敢地涉足了一些敏感议题,他沉着冷静地摆事实,为自己鼎力支持的、极具颠覆性的达尔文思想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种颠覆性,不是颠覆我们珍视的好东西,而是颠覆那些起误导作用的流行观念。对于这些重要议题,尽管我不完全同意平克的观点,但他理性探寻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丹尼尔· 丹尼特,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畅销书《直觉泵》作者 平克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进行建设性争论的正确方向:政治学家要直面科学,而不是简单回避。 ——弗朗西斯·福山,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畅销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非常难得的一本好书!勇气可嘉,文笔极好,影响深远。 ——保罗·布鲁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善恶之源》作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