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老通城的直系孙子曾宪德所著,记录了著名的小吃店老通城的成长和发展史。
该书通过《创业》、《救亡》、《再生》三部作品,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曾家在汉口做餐饮小吃店的经历,曾家从一个来自汉阳乡下的农民到慢慢成为一个闻名全国的“豆皮大王”,小说一方面展现了那个时代汉口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景象。同时在这期间,老通城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掩护过许多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和民主革命人士,留下了许多佳话。
该书属于历史纪实类的小说,大部分情节和人物都是真实的写照,小说贴近当时的生活,并且在书中配了大量的珍贵的历史照片,有些照片是*次面世,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可读性。
曾宪德,系老通成餐馆创始人曾厚诚直系孙子。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43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1965年毕业于“武汉工学院”电机系。一生从事技术工作,1996年在武汉汽轮发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
《汉口老通城曾家(三部曲第2部) 救亡》以曾家兄弟二人1905年从汉阳农村到汉口打工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做苦力、当茶房、走街串巷叫卖、在吉庆街开店等创业历程。评论家李遇春说,该小说最可贵的地方在于,除了宏大叙事外,生活叙事也十分细腻,充分展现了老汉口的风土人情、市井文化。
第一章 成功岁月
一、“通成”的早晨
二、大智旅馆
三、重庆来客
四、昭萍遇初次考验
五、知音
六、《申报》新雇员
七、姐妹离家出走
八、父女之战
九、到处有财路
十、梦想再升级
十一、昭萍完婚
十二、姐弟同游
十三、日租界
十四、父女交心
十五、大少爷昭舫
十六、戴承喜受凌
十七、故乡口碑
十八、议进西蜀
十九、聚宴“通成”
二十、倭浪人恣肆“祁万顺”
二十一、万国旅馆
第二章 武大学子
一、新学年
二、沉闷的校园
三、为了歌唱
四、大潮将至
五、“大智旅馆”的密会
六、才女楚箫
七、“一二·九”风暴
八、热血高歌傲寒冬
九、救亡序幕曲
十、将《义勇军进行曲》带同武汉
十一、寻找组织
十二、春风拂柳
十三、清明同乡
十四、“抗日饭店”
第三章 梦断珞珈
一、湖山灵秀
二、暗藏杀机的校园
三、昭萍的软肋
四、投入工运
五、秋平回汉
六、“一二·九”周年
七、温馨家庭,
八、幽静昙华林
九、人生话题
十、营救知秋
十一、蓝衣社枪打出头鸟
十二、挺身而出
十三、珞珈受难者
十四、变态校长毒打昭诚
十五、学子的骨气
十六、北平之行
十七、投入全民族的抗敌战争
第四章 《大家唱》
一、《大家唱》的诞生
二、楚妮同汉
三、广诚不放弃
四、“业余歌咏队”成立
五、地痞打砸歌咏队
六、走向街头
七、戴家有女初长成
八、结识冼星海
九、生意人的爱国心
十、冼星海到歌咏团
十一、双十节
十二、并肩情谊
十三、三栖明星马莉
十四、重上珞珈山
十五、复兴社少尉魏公博
十六、糖“慌”背后
十七、南京沦陷
十八、《游击军》歌
十九、潘乃斌投笔从戎
二十、小队员章 祯青
第五章 保卫大武汉
一、戊寅新年
二、江南三月
三、魏公博智擒汉奸
四、老将军送孙从军
五、铁的支流
六、知交私语时
七、抗战舞台上的新演员
八、《太行山上》的诞生
九、水上火炬大游行
十、“七七献金”
十一、筹划撤离
十二、蹊跷暴雨天
十三、羽田设局会广诚
十四、“我还要回来的”
十五、陆财宝良心回归
十六、拒当伪会长
十七、艰难的放弃
十八、黎黄陂路口的枪战
十九、撤离
二十、铁蹄下的城市
在巷道的另一边,蒲静娴旁若无人地微闭双眼,双手合十,在为每一只为人们口福而殉难的鸡们念经,超度它们的亡灵,以求上苍原谅她家为生计不得已而为之的杀生。
红案大师傅姜胖子拿来一只小桶重重地搁到牛万贵面前,责怪道:“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留点鸡血,炒鸡杂好凑堆头,比拿鸡蛋凑总要合算些吧?”牛万贵便笑呵呵地将手上那只鸡向桶里放血,姜胖子边离去边还嘀咕着:“只想求快,天天那么多鸡血缸都糟蹋了!”厨房的徒弟提来两桶滚开的水,倒在一个大小盆中,牛万贵立即将已死去的和一息尚存的数十只鸡抓了浸进去,搅拌之后,开始飞快地拔毛。左手从滚烫的水中拧起一只,右手刷刷几下抹过就是一只,随手甩进另一大盆。由徒弟拿去用明火一只只燎去余毛,然后清洗和开膛。
广诚义转回前堂柜台边。他不让管家田贵义上早班,请了戴承喜的三女婿,姓杜名季卿的来帮忙坐柜台。大儿子曾昭舫听到杜季卿这名字时曾忍不住大笑,说像是《儒林外史》中杜仲卿、杜少卿家里的人。
广诚也乐,凶为他觉得儿子很有学问,为此他还找田爷借了《儒林外史》读了一遍。
到十点以后,早营业的高峰就过去了,只不时有些走进店里去香烟柜买烟的人。白案的领班大师傅淘气(曾广业)会来到店门前面,换下负责早点的胡豆皮(胡光汉)师傅去休息。去跑马场经营摊点的两轮板车,会由老店员和尚(曾昭财)带领两个徒弟出发,部分卖剩下的早点也会带去。
下面该轮到煨汤大师傅章狗子唱主角了,他已经在厨房忙了一早。厨房最后边有一个砖砌的大炉灶,一边是煤炭炉,敞烧着“文火”,几排煨汤罐子整整齐齐等距隔开在火床上摆着,如同列阵。另一边是烧糠壳的灶,面积不到那边一半,用糠稃木屑烧的慢火焖煨鸡汤,也如同井阵,罐子却是与那个灶不同的,每罐鸡汤的卖价要高两成,每日供应还是限量的,却向来都供不应求。章师傅刻意卖足了关子,顾客们也自然冒出一帮来自动地大加捧场和宣传,赞扬这焖煨鸡汤味道是如何地真谛古朴无与伦比,而真正钟情鸡汤的食客们,隔些日子就非要喝上这么一罐不可的。
离午饭时间还早,就会有很多客人提前到来,专买瓦罐鸡汤。有坐在店里品尝的,也有些是熟客自带着锅罐盛了带同去阖家享用。“瓦罐鸡汤”早已是“通成”在汉口打响独占鳌头的品种,于是每天也就有几十上百只鸡罹难升天。引得些汉口名流也慕名来这里喝汤了,也就点菜吃饭,请客会友,这种场面,是广诚多年就梦想的。
“通成”办成这个气候,田爷的“三步走”战略可以说基本实现。但是广诚心里还略感不足,而且他很清楚不足在哪里。除开瓦罐鸡汤,其余受欢迎的品种在汉口都算不上独领风骚,瓦罐鸡汤价钱偏高,喝一罐鸡汤的钱至少要吃一周的早点,只能让一般顾客隔个把月打次牙祭,端同家是为了一家人吃,还不能成为人们天天舍得吃、想起来都馋的小吃。
“要舍得给他们吃,要舍得给他们吃!”广诚在念叨着自己的口头禅。他一直在开动脑筋,怎么还能让他们更爱吃。爱吃到什么程度呢?要提起来就想吃、就想到他的“通成”,而且非要吃了“通成”做的才算过了瘾,不吃不死心!当然,又不能贵,最好只有鸡汤一半的价。
广诚想着,义从街面拐进“大智旅馆”。这是他生意的义一大支柱,不张声色的财源。这时田贵义、杜季卿便在前台对账交接,田贵义会分出法币铜元安排采购等用度(有时也亲自到后花楼去兑些银元),将收的银元送到公新里六号广诚的账房。广诚早就不需亲自打理大小事务了,静娴也不冉亲身操作跑马场的生意。一般要到初一和十五,广诚才将餐饮、旅馆、跑马场、香烟各项账目详细核算一遍。并从中提取需还贷或要用的钱。
总的说来,现在市面稳定,他的资金运行也是良好的。
他到“大智旅馆”一楼随便浏览一番,就同到公新里六号的账房坐下,女佣会及时泡上香浓的新茶送来。茶房出身的他,对茶叶的嗜好和品鉴能力都是不消说的。喝完两道茶,再粗粗浏览书信与报纸,然后就铺开宣纸练字,这也是他静下心来梳理脑筋的时候。大约半小时后,他要小睡一觉了。每晚结账都是转点以后,早上又要早起打拳,所以这个时候和下午一点钟左右,他都会抓紧休息。
我们希望看到的本土题材,因为有湖北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积淀。作品反映了湖北的历史与现实,是有大格局大气象的精品力作,为今后改编成影视作品打下了 良好基础。
——方方
《汉口老通城曾家》,勾画出武汉百年老字号老通城豆皮店的发展轮廓,表现了武汉传统风味小吃的世俗化的文化性格。
——蔚蓝
这是一部有关汉口“老字号”及家族的史实三部曲。写出了汉阳曾家的百年创业史,同时也展开了城市历史演变和人文风俗的画卷,是家史,也是城史。
——罗时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