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可发千祥(湘中的土地神与土地庙)/民俗书系/华夏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王素珍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土地庙和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土地庙庙虽小,但土地神管的事却不少。土地庙在村落空间和村落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的生老病死,一年的岁时节日,抑或家里鸡毛蒜皮、丢鸡走狗等小事,都可以跟土地庙和庙里的土地爷关联上。

王素珍著的《地可发千祥(湘中的土地神与土地庙)》重点介绍土地庙与乡村聚落的关系,以土地庙为中心的土地神信仰、祭祀活动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内容。樟树湾土地庙是湘中地区一个平常村落中最普通不过的一座土地庙。它不是村子里最古老的,也不是最华丽的。但它和其他土地庙一样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在与之相关的民众生活中具有和其他土地庙一样的特殊意义。

内容推荐

土地庙虽小,土地神管的事却不少。土地神源于古代的土地崇拜,从先秦到明清历代流变,宋代以来世俗化倾向加剧,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

王素珍著的《地可发千祥(湘中的土地神与土地庙)》以湘中一个平常村落中最普通的土地庙为个案,介绍土地庙与乡村聚落的关系,以土地庙为核心的土地神信仰、祭祀活动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目录

前言

一 土地庙

 1 土地庙与乡村聚落

 2 土地土地,只管五里

 3 土地庙的选址

 4 土地庙的修建

 5 对联及装饰

二 土地神

 1 土地原是天上人

 2 家堂土地

 3 土地公、土地婆,一生一世两公婆

 4 土地神像

三 庙王土地

 1 菡王

 2 陪祀的土地

 3 庙王土地

 4 庙王土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5 当坊土地当坊灵

四 逢年过节敬土地

 1 过年敬土地

 2 赞土地

 3 月二祀土地

 4 尝新敬土地

五 庙堂虽小管生死

 1 土地公公

 2 接亡与报庙

 3 后土神

 4 地契与大包

六 日常生活中的土地庙

 1 菡小事多

 2 厅屋与神龛

 3 打卦

 4 许愿与还愿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吕氏春秋·禁赛篇》高诱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即里),里二十五家”,《商君书·尝刑篇》“里有书社”。金蚌地区,老人们常说,一个土地管二十五里,掌管和保佑一方水土。比如说金蚌地区虽然土地庙很多,星罗棋布在乡间各处,但其供奉的土地都是一个,即“通灵土地”,它管辖的范围就是二十五里,也即同德二十五都。金蚌各处的土地庙,很少有写或刻具体名称的,我们所提到的诸如马板塘土地庙、樟树湾土地庙、大屋里土地庙等均是当地人根据土地庙所在老屋场位置和名称而称呼的。但在最近几年新修的土地庙中,个别土地庙前的瓷板上留有该土地庙修建地的名称,比如,坝塘土地。

马板塘土地庙是金蚌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土地庙,号称金蚌第一土地祠。“文革”中被毁,2004年重修过的土地庙上刻有其简明历史:

该土地祠由明清两代前辈兴建,后被潮流所毁。现由王次贤、王冶生、王桂芳、向正良、胡金秋为首于二○○四年春季重建。匠师彭春桃。

走在金蚌的乡间,不时可以看到土地庙。各处土地庙的修建依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定。老人们讲,过去,土地庙的修建,基本上是一个老屋场一座土地庙。屋场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屋场和其他屋场之间会有一定距离,一个老屋场多是一个家族聚居,包括多家住户。为了方便起见,一个屋场就会修建一座土地庙,供这个屋场里所有人去祭拜、敬供土地。樟树湾老屋场,聚居着王姓槐明五家族,房子前池塘边(樟树塘塘基背后,小池塘尾巴处)修建了一座土地庙,坐东朝西。土地庙最初是砖块垒的,上面盖有一片瓦。樟树湾王姓十来户人家共用这一土地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樟树湾老屋场的各家各户开始另寻新的屋场,分散居住。因为各家离老屋场都比较近,去原来的土地庙进香供奉都很方便,所以土地庙的位置一直没有变动,尽管它前面那条小道渐渐废弃,很少有人再走了。2000年,村里修水泥马路,留在老屋场的两三户合计(商量),把马路连接到樟树湾老屋场各家门口。在加宽樟树塘塘基(池塘堤岸)时,人们为了防止车轧过后,遇雨水时崩塌,在土地庙所在的地方砌上石堤加固。土地庙的地址虽没有变动,但土地庙却重修了。以前的砖瓦结构,变成了现在的砖石结构。土地庙成为石堤上留出的一个洞门。

土地庙一般很简陋,造型简单,占地很少。土地庙的用材有多种,解放前很多都是就地挖个小坑,上面盖一片瓦;有的利用老树上的树洞,置一破碗于里;稍微好一点的,用两块石板或砖头垒就,上面盖瓦或石板。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国古代树社、土社、石社传统的存续。古代树社不分,于是,乡村许多土地庙与大树或老树多有联系,土地庙旁或庙后常有一棵大树。七八十年代以来,乡村土地庙也经历了时代的变革,改头换面,变大、变华丽了。土坑式土地庙不见了,最寒碜的也是用红砖垒成。有些新修的,非常讲究,不仅镶嵌华丽的瓷板,有的土地庙还盖上时尚的红瓦。庙前,也加建有专门供人跪拜用的台阶及焚烧钱纸的香台。土地庙的大小没有一定之规,简陋的,自己用砖块垒成;讲究的,请专门的砌匠来帮忙。土地庙形貌的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一般而言,是由小变大,由矮变高,由简陋变牢固。

土地庙大体可分为庙宇、龛位和袖珍房屋等几种常见类型。庙宇型是土地庙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多是建构较简单的单开间房屋,内设神案,上置土地公、土地婆或其他神灵的塑像,有供桌,供摆放贡品及上香所用。这一类型土地庙在福建沿海一带比较常见,在福建厦门同安一带,村里的土地庙多是庙宇型的。龛位型土地庙是形式最简单的土地庙,多位于家中,往往仅是一神龛、一照壁,甚至只有一张书有“土地之位”的红纸。龛位型土地庙多供于家户院子里或堂屋里,在我国北方,特别是河北地区,几乎家家院落里都供有土地神龛,且风格丰富多样,有供土地神雕像的,有张贴土地神画像的,也有直接在院子影壁上画土地神像的。袖珍型是土地庙最常见的形式,三面封闭,一面开敞,高及一人或有不足,内放小塑像或土地袍于后壁,两边有的写对联。…金蚌地区的土地庙基本上都是袖珍型土地庙,数量众多,外形简单。普通的土地庙里空无一物,也有少数土地庙里或庙前摆放一破碗,个别庙里会放土地袍或土地塑像。此外,福建厦门有一土地庙为石柱型,即只立一石柱,上书“福德正神”,石柱顶端为庙宇飞檐形状,底端立石板,设香炉。

P15-18

序言

《华夏文库》发凡

毫无疑问,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追求、文化叩问与出版理想。我们不禁要问,在21世纪初叶,在全球文明交融的今天,在信息文明的发轫初期,作为一个中国出版人,我们正在或者将要追求什么?我们能够成就或奉献什么?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进程?在一连串的追问下,于是,有了这套《华夏文库》的出版。

自信才能交融。世界各大文明在坚守自身文化个性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探视其他文明精神内涵的步伐,世界不同文明正在朝着了解、交流、碰撞、借鉴与融合的方向前进。在此背景下,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正是与世界各文明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五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正在不断地被其他文明所发现、所挖掘、所认知,汉语言正在生长为世界语言,儒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借助这样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文化自信、自觉、开放、亲和之力,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眼光全面系统梳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向其他各大文明与文化圈正面展示自我,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的目的之一。此其一。

知己才能知彼。身处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今天,重新思考我们先人的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与哲学思考,找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立命所在、安身所在,这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人与出版人不得不再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华文明的一分子,我们在思考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何优秀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只有熟知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悟明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宣说自己、弘扬自己、光大自己。因此,我们策划组织这套《华夏文库》的初衷,还在于让当下的知识青年全面系统嘹望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全景,并借此能够对更为深广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比较认知的基础。此其二。

顺势才能有为。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交汇处,信息文明带领我们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以智能手机屏幕为代表的书籍呈现方式正在与纸质书籍争夺阅读时间与空间。我们正在领悟数字技术,正在以信息文明的视角,去整理、分析和研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唤醒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在生发和原创着当今时代的文化。由此,我们试图架起一座桥梁——由纸质呈现而数字呈现,由数字呈现而纸质呈现,以多媒介的书籍呈现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与视频四者结合,共同筑成《华夏文库》以奉献给信息文明时代的新读者。此其三。

总之,这是一套——专家大家名家写小书;以最小的阅读单元,原创撰写中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与社会文明系列主题与专题;以图文、声视频多媒介呈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与传播中华文明与优秀文化,系统普及与推介中华文明与文化知识;主旨是为了让世界与中国共同了解中国的——大型丛书,借此,复兴文化,唤起精神,融人世界。

耿相新

2013年6月27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