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耶城琐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严耀中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耶路撒冷是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城琐记》这本小书是严耀中唯一一种较为轻松的“史外随笔”,是他在耶路撒冷的所见所闻所感的集结。

内容推荐

严耀中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出版过多种专著,《耶城琐记》这本小书是他唯一一种较为轻松的“史外随笔”。2013年9月,严耀中先生作为以色列国家高级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在耶路撒冷工作十个月。他在高级研究院里进行工作,紧张有序,得益良多,自不待言。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一种在异国社会文化中的生活,使他深有感触。于是他随时把所见所闻笔录下来,回国之后将这些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整理出来,集为这本“琐记”。

目录

序(Preface)

前言

耶路撒冷琐记

附录:在耶路撒冷读书

试读章节

2013年9月21日

在耶路撒冷的现代城区(与所谓“老城”相对)几乎所有的住宅区都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不少树木直刺青天,树干一人都合抱不过来。我所住庭院门侧有一大丛美艳的小红花,我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却使整个庭院生气勃勃,很是鼓励精神。环境绿化得如此之好,滴灌系统的发明在以色列是一大功劳。所谓滴灌就是用一根根塑料管或铁管对着草木的根部每隔一段开一个小洞,让水一滴一滴地从洞口渗出,而被植物根部充分吸收。这要比在表面喷浇大大地节省水资源。因为气候和地理关系,水在以色列十分宝贵,如这里抽水马桶水箱都有大小两个按钮,以便分大小便送水。该国与阿拉伯国家打仗时的目标之一就是争夺水资源。这当然也导致在以色列水费很贵,我来以色列之前,希伯来大学校方就声明,住宅房租免费,但水电费却要我个人承担,其实这也是为了激励水电的节约。走在路上看到各种车辆,除了公共汽车,无论是停着的还是正在行驶的,十有八九都灰头土脸,甚至留着鸟粪。在整个耶路撒冷也很难见到中国大城市里司空见惯的洗车店。相反我见到洗车的都是车主自己提着水桶慢慢地在洗着车,甚至有一位老人用塑料瓶盛水,对着车上脏污处倒几滴水来定点擦洗。用自来水喷洗车辆,虽然省事,但对水的浪费很大。两相对比,寻找原因,也不免引人深思。

2013年9月22日

我还在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说起过死海,连带记住的是它的两个特点,一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地方;二是人在死海水中,由于海水含盐度非常高,身子能够一动不动就浮在水面上。因此对我来说,它要比知道耶路撒冷这个地名早得多,今天终于到了五十多年前就向往的地方,因没带游泳裤,所以没有下水,只能站着沙滩上欣赏“海景”。紧傍着内格夫沙漠(Negev Desert)的“海”水自有它独特的景观,首先是海水与对岸褐黄色的土山形成极鲜明的色差,浅蓝的海水十分清澈,阳光照耀下,水面上微波涟漪,偶尔反射出点点金光,炫人眼目,似乎刹那间从一个素装少女变成妖娆的舞姬。海面上没有一只船,据说是因为机动船只可能会污染水质。不过听说现在死海的面积已经比过去小了许多,这一来是气候转热,蒸发量大了;二来水库截留了进入死海的河流之水量。后面一条是主要原因,著名的约旦河现在因此也变成沟渠般的涓涓细流。好在目前还没有影响旅游和游泳,这里的饮水和游泳者的淡水冲洗都是免费的,此也和处处要钱的泰国的海滨旅游景点形成对比。海滨沙滩上的游人中似乎没有穿着阿拉伯特色服装的人,我们几个中国学者是仅有的东方人面孔,在泰国收费都是专门针对外国游客,这里对“外国游客”却一视同仁。在死海游览点对面的山是一个国家公园,要收门票,每人29谢克(shekel,超市旁边兑换店里,1美元换3.5谢克),不算便宜。来此之前,以色列同事介绍说,那里的瀑布值得一看,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等等。我在死海望着这绵绵不断的山梁时,就有些怀疑,觉得其山势虽然有些像美国的大峡谷,但只有两三百公尺高,都是光秃秃的石山,中间断口处有一点点绿,那位于高原缺口处的公园大门就在这一点绿的地方。进了园门口后,看到的树木其实不多,远不如国家公墓里的树多树大,不过它们都是自然生长的。据随门票所送的该公园介绍资料里,列举了园内有19种野生动物,它把蚂蚁、螺蛳、蝴蝶、蜻蜓等都算了进去,大动物有狼、狐狸、豹几种,不过资料里说这些动物是“稀有的”,我想它们可能从来没有在游客面前出现过,否则早有了此地危险的警告。石路也修得不好,很多地方没有阶梯,所谓瀑布分为三段,每段一二十公尺,宽不到一公尺,这和浙江诸暨的五泄相差得实在太远了。山高林茂,气候温润,水源充足,才能滋养出大瀑布,因此在以色列这样的地理环境里,如此瀑布形成已经很不容易,所以尽管我们几个中国游客颇为失望,但这里竟然游人如织,也是可以理解的。

P17-19

序言

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中,以色列是我很早就知道它存在的一个国度,而且知道这是一个犹太人之国。其实对于犹太人我知道得更早,我从小住在上海延安路上的四明屯15,弄堂的对面是著名的“哈同花园”。我幼年时花园已经残破,小孩可以溜进去捉迷藏、放风筝、抓蟋蟀,对我们来说俨然是一个免费的儿童乐园。花园主人哈同和建造“和平饭店(沙逊大厦)”的沙逊都曾是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犹太大亨。哈同的发家故事和他中国籍夫人罗迦陵的恋爱史,是夏天弄堂里纳凉的大人们的谈资,坐在一旁的我也几乎耳熟能详。记住以色列这个国名则是通过报纸,读中学的时候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都关心国内外政治,几乎从初一开始,我天天到学校报栏去看一阵子。由于大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东问题就是报纸国际版上的一个热点,而以色列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报纸看得多了,印象自然深刻。我在猜谜之类的智力活动中始终表现得很笨拙,好多年前一位朋友让我以“赤橙黄绿青蓝紫”打一国名,我脱口而出就是“以色列”。在我记忆里,这是我唯一成功的一次猜谜,而且牢记至今。但即使如此,就我而言以色列还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意外的是前年我获得了一个机会,来到耶路撒冷工作一段时光,由此这个被称为“圣地”的城市满足了我不少好奇与探索的念头,也产生了记录自己见闻和感受的冲动,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文字。

2013年9月我作为以色列国家高级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员开始工作,为期十个月。该研究院类似中国科学院或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只有行政班子,没有专职研究人员,每年成立两三个小组,各自进行十个月一期的专题研究,以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研究院里每年成立的专题组分属不同的学科,2013—2014年度的课题组分属于数学、考古和宗教学。课题组由以色列学者牵头,成员则来自世界各地,申请课题大约要提前一年半,中间有评选审核等一系列手续。我们的课题组由希伯来大学的Yael Bentor教授和特拉维夫大学的Meir Shahar教授领头,专题名称为“藏传和汉传密教研究”。因为我在十多年之前写过一本《汉传密教》,所以承蒙。Meir Shahar教授的邀请,有幸成为课题组的一员。我们的课题组共有八位学者,来自中国的除了我以外,还有陕西师范大学的吕建福教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李翎研究员。意利(Ilia)博士和林佩莹博士也经常参加课题的讨论。

我在高级研究院里进行工作,紧张有序,得益良多,自不待言。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一种在异国社会文化中的生活,使我深有感触。二十年之前,我曾经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做过总共一年半的访问学者,也有相当的生活体验,但一来当时加拿大的华人社会和华裔学者圈子都已经很大,交往的朋友学者大多数是华人,看书则多在多伦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里,即使是买东西也基本上是在“唐人街”。而在耶路撒冷根本没有这类场所,所以在耶城工作和生活,情况则截然不同,陌生的事物要用心对待,印象就反而鲜明深刻。二来,当时所谓“访问学者”的自由度很大,除了在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时为秦家懿教授做过一些辅助工作外,看书和参加课程讨论等完全是放任自主的,在缺乏学术计划性的同时,也没有操心去留意周围,主动体验异域的生活,更没有记下来什么。在去加拿大之前,由于我有几个好朋友,如舒世勤、许谷等早就在那边工作,通过他们来信和回国时的口述,使我对那边情况多有了解,到加拿大以后反而觉得不甚新鲜。以色列对我来说则完全不一样,虽然我平时天天看报,也一直关心中东局势,对犹太教和犹太社会却所知甚少,因此一来到耶路撒冷就充满了新鲜感,不由得时时记下所见所闻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想法。

在离开上海到以色列之前,就有朋友建议我到那里之后有空写一些有关耶路撒冷的故事,因为该城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神秘又陌生的地方。到了耶城以后,果然觉得有东西可写,加上在从事专业工作之余总得换一下脑子,随时把所见所闻笔录下来也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记得四十多年前攀登泰山时,其半山腰有一段平路,称之为“快活三里”,走在其间那种轻松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写“琐记”,也似乎用不着去寻找材料和苦苦思索,就像溜达在“快活三里”的路上一样,笔头随着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景象和思绪自由地纵横行走,不觉得有什么负担。

不过写这些“琐记”,当然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轻松,因为很多朋友没有机会到以色列来看看,更不可能有段长时期的生活,所以把这将近一年来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写下来,至少回国后可以省得一个个去唠唠叨叨地汇报。而且因为是作为一种经历和感受的记录,虽标明日期以权作一种方便,标志着我在耶路撒冷生活和工作的一个进程,但不是天天都写的日记,也不求连贯成文,仅仅在于对当时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想做个记录,当然要有内容才行。这也许是我从事史学所养成的一个习惯吧。

既然是要按照史学的理念来写这篇琐记,客观地录下真实的见闻和感受当然是第一要义。不过“只缘身在此山中”,也不一定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因此我在耶路撒冷的那段经历里所得到的种种讯息,可能与其实际状况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然而我的那些即时感想却是完全真实的。在写下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已经觉得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耶路撒冷的普通民众没有充分的接触,我还是局限在象牙塔中的学者小圈子里,关键是我不懂希伯来语。而在耶城的犹太居民中,希伯来语是唯一通行的语言,我无法与他们交谈。在耶城我也就只有学者的朋友,没有其他阶层的朋友,因此我在耶路撒冷的观察和体会就有相当的局限性。关于这一点,在我把本书草稿给几位朋友看的时候就已经作了说明,想必读者也会谅解我这不得已的苦衷。另外,虽然耶路撒冷的古迹与风景都值得称道,但本书之目的并非在于对此进行全面介绍,只是想把那些触动了我思想和感情的东西,写出来争取得到大家的共鸣。

当我开始整理这篇旧稿时,在耶路撒冷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情景随着一行行的文字,又在我眼前不断浮现出来,但烟云过眼,一切都已经是记忆了。通过文字和照片把这些记忆定格下来,也是我把拙稿付印的动机之一。

虞云国教授在看了书稿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夏维明教授特地为本书作了序。书中的一些照片系李翎研究员所拍,姚潇鸫先生和吕文珺小姐则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电脑方面的技术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作者于

2015年5月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