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田东江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壬辰年》特种邮票今天发行。从1980年时的《庚申年》开始,我国每年都发行生肖邮票,例牌在1月5日。首次发行很可能出于灵机一动的缘故,因为日期首先并非“交替”之际,且从“猴”而非从“鼠”来开始,不合生肖排序。如今的“龙”发行到第三轮了,第一轮那只开路的“猴”,身价已成改革开放后中国邮票的一骑绝尘者:当年的8分面值现在收藏价值竞逾万元,整版(64枚)更传出拍到上百万元的惊人消息!究其原因,大抵一方面发行量“过低”,且大量用于通信,践行了邮票的功能;另一方面,黄永玉先生笔下的那只小猴从绘画到设计也着实可爱。而今年的这条“龙”,公布邮票图案时即引起舆论大哗,好多人不喜欢。那是一条金龙正面对人,怒睁双眼.张牙舞爪。

龙,是传说中一种善于变化并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十二生肖中,只有它并不是真实存在,却是我们民族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去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出土了大型玉龙,酷似英文字母中的“c”: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孑L,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这一形体,也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因其典型意义,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有专家考证,这是我国最早的龙的形象。在前人眼里,龙这种神异动物,“见则在田,跃则在渊,飞则在天”,不仅水陆两栖,而且还能飞翔,盖“无在而不宜者也”。

龙在后世几乎是皇帝的代名词。而在与皇家扯上关系或日为其独霸之前,它应该是个很可爱的“动物”,还可以骑呢。据顾颉刚先生的爬梳,《五帝德》托孑L子语日:“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惟其乘龙,故能遨游于四极也。”在讲到帝喾的时候也说:“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意味着龙与马有同等之效用,随时可以当作交通工具。《左传》中干脆说,以他们那个时间点来衡量的古时候,国有豢龙氏、御龙氏,也就是养龙的和驾龙的。韩非《说难》亦有“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的说法。《史记·封禅书》中更保留了公孙卿讲的一个有趣神话故事: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结果不仅黄帝骑了上去,“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像搭火车一样都骑上了,“龙乃上去”。龙的身长究竟是有限的,那些没搭上的小臣,“乃悉持龙髯”;又因拽的人太多,导致“龙髯拔,堕”,把龙胡子给揪断了,人也掉下来了。后世美称人家的女婿为“乘龙快婿”,大抵正脱胎于骑龙。晋张方《楚国先贤传》云:“孙侑字文英,与李元礼(膺)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成语“叶公好龙”里的那条龙其实也非常可爱。它听说叶子高很喜欢它,“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到处都画自己,像知道黄帝铸鼎的那条一样,特地跑来会会粉丝。“窥头于牖.施尾于堂”,那副探头探脑的好奇样子委实不难想象。这条“真龙”.大约与子高先生先前凭借想象所画的样子大相径庭,所以他一见就给吓跑了,“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怕极了。《西游记》里跟袁守诚打赌的龙王,可能深知本尊会惊吓到凡人,所以从水里钻出来后,“摇身一变,变作一个白衣秀士”,靓仔不说,还很儒雅,“丰姿英伟,耸壑昂霄。步履端祥,循规蹈矩。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身穿玉色罗裥服.头戴逍遥一字巾”。这条虽贵为龙王,行为也颇类顽童,听说袁守诚算卦准,就去找人家的茬儿——“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因为那是它的拿手戏,职司于此,以为可以打赢对方。袁守诚不含糊:“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它听完就笑了:“此言不可作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钻回水里,众水族也笑了:“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谁知玉帝来旨,旨意皆如袁守诚所云;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二天,它执行了命令不假,却是“挨到那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却只得三尺零四十点”,也就是“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然后去砸袁守诚的卦铺。不过,袁守诚又算出它“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吓得它心惊胆战,毛骨悚然,连忙“整衣伏礼”。

龙的形象是多面的,其“九子”各有各的长相,也各有各的脾气和爱好,喜欢音乐的、喜欢负重的、喜欢睚眦必报的,代表了龙的多重性情取向。在辞旧迎新之际诞生的生肖邮票,真不妨让龙的样子展现其可爱的一面,过年嘛,关于龙的应时产品或商品说到底是助兴的产物。而《壬辰年》特种邮票上的龙,是蟠龙,蟠,屈也。蟠龙固然要凶一些,语云“龙蟠虎踞”,说的就是地势雄伟险要,像龙盘着,像虎蹲着。

P1-3

后记

还是在2011年10月,拙作《无雨无风春亦归》尚未完稿之时,便向我十分敬重的两位史学界师长预约了序言: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和刘志伟教授。 蒙二师当即慨然应允。《无雨无风春亦归》已于2013年3月面世,弹指之间,这册《了无痕》亦已付梓。4月5日,“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乃如程颢一般到郊野踏青。正当兴致勃勃之时,刘师忽从手机发来“凌晨”所就之大作,更喜出望外。对刘师的褒扬,首先想到的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以为回味无穷的,是刘师对历史究竟如何使人明智、历史与现实之间究竞存在怎样关联等等的深刻洞见。加上刘师优美的文笔,令微信圈中先睹为快的友朋反响强烈,未几阅读量便近千。我的一个同学郑重奉告,书出来之后更要送她,就冲着这篇序。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东坡当年的感慨,纪晓岚评价日“深警”。的确,就普遍规律而言,时过境迁,一切便了无痕迹。正是这个缘故吧,王铮亮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去年的央视春晚甫一亮相,便击中了人们的心田。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在发此一问。不过,在感叹逝水流年、白驹过隙方面不妨如此,而不论我们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蓦然或坦然回首之时,则不应该。 毕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每个人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借用“了无痕”作为书名,还有自己的另一番用意。

因为赵丹龄女士的引荐、南方日报人才基金的资助、蔡楠编辑的艰辛付出,拙作得以在负有盛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目录

断肠草

兆头

异象

代笔

立春

拼爹

××体

围棋

耐烦

微服

吸烟

武训

姑娘,姑妈

小三

桂林山水

灵渠

黄河清

黄河清(续)

拍马屁

槟榔

美食

到此一游

美食(续)

《资治通鉴》

女娲

三不

食无肉

卢沟桥

错认颜标

热水瓶

麻将

都江堰

新科状元

诡异数字

庆父

假古董

《汉书》

诡异数字(续)

手表;自鸣钟

卢梭

幸福

神秘纸条

蟹(续)

偏方

倭(续)

手表;自鸣钟(续)

三不(续)

假古董(续)

×园

普陀山

观音

天一阁

避寒

二十四节气

狮子

土话

射箭

灶王爷

鞭刑

长假

教子

民留官

知天命

《西游记》

南海神庙;波罗诞

假官员

刺字

官员自杀

隆武帝

鼎湖山

地震

长假(续)

天谴

刑讯逼供

人既得志

毁碑

“三叩九拜”

破格

崖门

快递

争第一

阿房宫

说人话

溢美增恶

阿×

秤砣

祈雨的方式

三清山

奢侈品

造字

城管

子产不毁乡校

“大师”

月饼

奢靡之风

土豪

韩流

杀医生

澳门,妈祖

文字狱

嫦娥

珠算

政治中无骨肉情

小伙伴

笔记小说

后记

序言

东江又要把一沓读史札记结集出版了。大约三四年前,他赐读《历史如此年轻》,展卷之间,如酌甘醪,浑身畅洽,不免击掌称妙。不意后来竟以作序为命,吾醉其文之醇郁,不自量力,慨然应允。未几读到他的书稿,心中暗暗称苦,自悔轻诺。缘东江览书之博,读史之通,阅世之敏,非吾能望其项背;其文练达平实,婉约藏锋,更可赏不可及。是故久久踌躇宕延,不敢落笔。近日获悉即将付梓,只待拙文,惶愧之下,更生失信误友之惧,唯有再览书稿,写下一点心得,望东江不以识短言拙见责。

我们在大学教历史,每年都会迎来自愿或不自愿地进入历史系的学生,与新生见面,总要面对一个永恒的问题——读历史有什么用?最简便的回答常常是引用培根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这个说法,是否令学生信服,我从来也没有弄清楚,不过重复了千万次之后,对我们以史学为业的人来说,早成了一种信仰,很少认真去思考历史如何使人明智。

对于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人类的智慧,是由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形成的。治史之人的使命,是把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媒介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挖掘出来,加以整理和记录,构建一套关于过去的系统化事实,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解释和理解这些经验事实的思考,由此养成知人论世的能力,大概就达到明智的目的了。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与提升人类对自身社会的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无须深论。

但是,对于大多数非以治史为业的人来说,读史,常常不是要去构建历史及其解释体系,而只是去阅读过去发生的事,很多时候是从片断的,甚至是碎屑的历史阅读中寻找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如伺使人明智,也许就可作一点辩说了。

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中,最早读到这一类征引史事评说时事的文字,是作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索被批判的《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虽然里面的杂文同东江的“读史札记”不同,但其中很多篇也是从史事引出话题,申衍见解的。 借助古人处事与言说发挥意见,显然有助于增加文章论说的智慧和魅力,不过,初尝读书之味的我,在当时所谓理论权威的引导下,深信这是一种“最刻毒的借古讽今”,不免弃而鄙之。但不久,日诵“老三篇”,愚公移山“以古喻今”之训,却令我初识“历史”亦可是智慧之源。“借古讽今”谓之“刻毒”,“以古喻今”谓之“明智”,除了有政治立场之大是非之异外,是否还有学术伦理和道理之别呢?我一直困惑着! 入了史学之门,吃了历史这碗饭之后,少年时的困惑,开始曾令我小心翼翼地回避这个读书治学之别径,结果却在教学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走到了相反的路径——“以今喻古”。于是时而萌出一点思考,究竟这个“喻”字,隐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把古与今连接起来呢?

治史之人,用不同的历史资料互证,揭出或重建史实时,总是讲求史料本身必须有内在联系,或者时间相接,或者空间相连,或者因果相关,或者人缘相交。 若将时空分隔,互不相干的史料拼接起来,往往构成的是一幅虚妄的历史图像。然而,我们在识古知今,辨证思绎时,又总是要借助本来并无直接关联的故事,相互发凡,搜讨意义,阐发邃理。因此,古今相喻,虽然不是研究中考证史实的本体,却可以是研究中阐释文本的方法,是获得对史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 陈寅恪先生以考古典今典笺释诗词证史的方法,之所以为学界所推崇,其理亦同。寅恪先生对此有极精辟之论,他在《读(哀江南赋)》一文中日:“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见《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先生此论,道出了“喻”之真谛,至于古今情事何以合流,同异万物何以俱冥,此中之理,自可交给哲学家去回答。 有一句源出圣经的西方谚语说“太阳底下无新事”,种种看起来新鲜的事情,其实过去都曾经以不同形式重复发生过。 因此,面对缤纷世事,读史之人总可以处变不惊,见怪不怪,弃皮毛而入经络,去浅薄而转深邃。人们可以由捡拾旧事引出新见识,借评说历史明喻今之世事,其间存在一种超越时空之理,此理所依,恐怕主要在人性天理之永恒。东江学人类学出身,又沉迷于读史,对人性自然有深刻的了解,打通古今的本事也自然高人一筹了。

说到由人性相同而打通古今,本集中《避寒》篇便是一例。文章由今目路旁冻毙避寒人之惨剧,联想到古代权贵避寒故事种种,最后讲述朱硅的故事,以其拒受裘日修赠貂裘时所说的“彼与某,皆人也”一语引出的议论收笔。朱琏是嘉庆皇帝曾赐挽诗表其“一世不贪钱”之人,在人间当属稀有。 由此,我从这一句话读出的,不是“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而是反照出权位在身之人利己害人之本性,人类历史上种种不平,岂是一句“社会不公”或“时代局限”所能掩饰。又《错认颜标》一篇,讲的是考试徇私故事,虽然考试徇私作弊,今日已是人神共愤,但古人徇私背后,却有不同心思。现今的作弊,这些心思恐怕已经不存,而科技手段,又绝了种种心思的路数,此中得失,恐非道德一尺可量。其实,东江这些札记,与其说是“以古喻今”,不若说大多是“以古晓今”。他多从今事落笔,再翻出古人故事,娓娓道来,并非要证明今事古已有之,而是从旧事中悟出理解今事的道理。几年前坊间为“方言”优劣存废众说纷纭,东江撰《土话》一篇,检出若干史实,即阐明了方言土话之地位与命运,胜过许多辩说。

我的一位同事,大学时读新闻传播学,也曾做过报人,后入史学之门,常听她说,新闻和历史是相通的,今日之历史,即旧日之新闻,而新闻一旦为人所闻,即已成为历史。虽然如此,现实生活中,报纸毕竟是“newspaper”,历史毕竟是“故纸”,不免令人常有井水河水之叹。不过,我的这位同事由学新闻而转入史门,多一点“入乎其内”之本事,故笔下说史总有生气;东江由读史籍而做报人,则多一点“出乎其外”的眼界,故纸上论世总有高致。东江的岗位角色,是“释今”,但他读书所好,是“考古”,由今事溯古典,用古典解今事,写了这么多读史札记,翻出旧事如许,引出话题无数。这一集用《了无痕》为题,盖仿释氏演空妙之微言,阐慈悲之奥义,读着他的一篇篇札记,我们又怎会真的相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呢! 东江毕竟是个报人,只要报人一直在言说,终归是“人似秋鸿来有信”的。

2015年4月5日凌晨草于康乐园

内容推荐

《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为田东江“报人读史札记系列”第五本,延续了前几集的风格。作者以报人的敏锐从当下热点或所游所见中撷取关键词,追本溯源,“六经皆我注脚”,借古喻今。读史与时评有机融合,语调温和,微言大义。话题既紧跟时代潮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虽史海钩沉,但生动鲜活,读之令人抚掌,亦引人深思。

编辑推荐

《了无痕(报人读史札记五集)》作者田东江以报人的敏锐从当下热点或所游所见中撷取关键词,追本溯源,“六经皆我注脚”,借古喻今。读史与时评有机融合,语调温和,微言大义。话题既紧跟时代潮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虽史海钩沉,但生动鲜活,读之令人抚掌,亦引人深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