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空山竹语
分类
作者 庄一心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空山听松涛,竹雨寒飞鸟。光将树荫打乱,听得山风呼唤,人在山中,声音湮没在竹林里。忽然就想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苍茫大地上,从有声变无声,从浮云到暗涌。庄一心编著的《空山竹语》主要以散文为主,兼以收录了部分小说和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已在省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过的。

内容推荐

庄一心编著的《空山竹语》以改革开放大形势下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变化的赞美,对家乡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歌颂,对皖南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以自己的经历颂扬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本书还对淳朴的师生情谊进行了歌颂。作者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对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通过文字作者表达了对中国教育事业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学生成长的喜悦。本书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目录

一、散文卷

卷一 山川寄情

 一个景点的承载

 黄山遗梦

 丽江印象

 山谷流泉漫思

 大理散记

 深圳漫记

 故乡的山

 河南三日

 香港行

卷二 红尘漫路

 梵音起处红尘静

 村口,有棵古老的桑树

 人生若只初相见

 秋叶的离伤

 又见苍鹰

 闲花落地听无声

卷三 山村旧事

 拾豆

 山村影事

 挑野菜

 拾粪

 腊月的米棵

 家乡的豆腐干

 买肉

 造梯田

 腊月爆米花

 山村货郎担

卷四 人海回眸

 蓝天上的思绪

 青青茶悠悠情

 一副被遗忘在角落的石磨

 又是菊花盛开时

 开在心灵深处的栀子花

 远逝的桃花水

 夏日炎炎太阳花

二、小说卷

 今年过年一定回家

 考核

 难解的恩怨

 惹祸的请柬

 一封无法发出的信

 清泪化作清明雨

 树上有只悲叫的鸟

 冤逝的芳魂

 无法着陆的爱情

 许大元的婚事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中篇)

 山外夕阳红(中篇)

三、故事、小品、纪实文学卷

 村官老憨

 背着娘亲去打工

 古徽鳌鱼梦

 老夫妻平坟(戏剧小品)

 无言写春秋花香醉流霞——周德钿老师散记

 玉在山而木润 玉韫石而山辉——写在《浮玉》创刊15周年之际

四、诗词赋卷

 儿子

 父亲的守望

 又见兰花

 纤纤素手,捧过一杯香茗

 校园的枫——为北岸中学建校六十周年而歌

 八声甘州·贺周德钿老师七十华诞

 八声甘州·咏黄山

 南乡子

 浣溪沙

 七绝赞教师

 七律叹梅

 采桑子

 三潭枇杷赋

 歙县北中赋

岁月寻梦千百度

 ——我的文学路与创作观

试读章节

卷一 山川寄情

一个景点的承载

今年11月间,我应邀参加皖浙两省四地作家笔会,在此期间有幸游览了浙西大峡谷。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虽说如此,但游谷前我还是颇为踌躇的,因为心脏不太好,几次走涧攀峰下来,身体总是不适;另者,几番游历峡谷,觉得也无甚奇处,诸如黄山的西海大峡谷、东海大峡谷及天柱山旁的山谷流泉等,无非是流泉、飞瀑、怪石、奇松罢了。为免单调,谷中再建几座祠、观什么的,有条件的再弄个漂流,如此绞尽脑汁,无非增添景的层次而已,大同小异,没什么新鲜感,心里反倒好笑起开发者的黔驴技穷来,我虽也带回一大堆数码相片,但在电脑上露了回脸后便冬眠般地躺在硬盘里,“久久被遗忘了。”

至于浙西大峡谷,似乎偶尔也听人提及过,然搜索记忆,终是茫然。虽然陌生,可对它却没有什么兴致,想必也无非如我以前所见罢了,所以对游览便有些索然无味。然而,同行的文友却极力撺掇,说是机会难得,既然来了不去走走岂不辜负了这浙江的山水?辜负山水倒无所谓,我只怕辜负了自己的心情。不过转念一想,既然是团队行动,自己孤身歇留宾馆怕是不妥,再者,出去走走,或许能找点创作灵感也说不定,就这样,一路拖拖沓沓地随着游客来到了浙西大峡谷。

进了谷口,沿着山底的石径,我便跟着游客心不在焉地前行。果不其然,峡谷平平凡凡,无甚出奇之处。随处可见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圆方长扁,懒懒散散地躺在干涸的溪身里。同别处一样,水也是很清澈的,只是有许多处已经断流,那或许是大石将水蛮横地压在身下,以表现自己的峥嵘吧,而水呢,它却不想在原处寂寞的,一些将断未断处,总是从顽石夹缝中挤出来,不知那是欢畅的呻吟,还是痛苦的呜咽,总执着自己的苦旅;山就更平凡了,就是坐在家中推开窗子一眼望到的那种,毫无雄奇险峻可言,没有奇松怪柏,没有危岩逸石,更不必奢谈云海了。儿时在农村砍柴、寻野果,我无数次地踩在它的背上,早已觉得一如熟稔而沉默的老父。深秋季节,它早已失去春的鲜活多彩和夏的沉郁深邃,渐渐枯黄的山体犹如一个营养不良人的头颅,枯发蓬松而杂乱。秋风拂过,草木萧瑟,有枯叶飘落在脸上,仿佛听到有一种遗憾的叹息,把丝丝凉意渗进人的心房。

大峡谷其实不大,算算时间,从入口到登上山顶,最多不过四十来分钟的脚程,倘若不计驻足观赏和拍照的情节,有脚力的游客半小时足够了,我心里便暗笑这个“大”字的名不副实。返程的路上,我看到一批批游客兴致勃勃,欢呼雀跃,便很不以为然,或许他们来自大都市,未见过更美的风景吧,平平的山水就引得他们那样兴奋与满足;其中有眼尖的游客发现路边有生着果子的野藤,拽拉下来,为讨论是否野生的猕猴桃,一路面红耳赤地争论了半天。可我却未能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因为小腿肚在隐隐胀痛,心中不禁暗暗有些懊恼,倘如从风景而言,这大峡谷除柘林瀑布稍有景色外,实在没有出奇之处:没有桂林山水的天生奇观,没有黄山奇峰的鬼斧神工,没有山谷流泉的着意雕琢,更没有像恩施大峡谷地下溶洞的壮观。其时,身在景中,心中第一感受便是平凡。

原本以为峡谷之游是山村野路上的一场漫步,随着一个转身,它便远离你的视野,之后便会在你记忆中慢慢褪去。不是么?以前的几次峡谷之游,我虽也曾激动过、陶醉过,但如今却早已模糊了,只是在某一天无意中复活电脑里那些相片才会隐约显出一些印象来。“到了景点,到处东拍西照,回到家中,啥也不知道。”当初我对导游的话总不以为然,没想到这俗话还真有些道理。然而时隔多日,我也早已远离了浙西大峡谷,可这次竟无法将它忘却,反倒在我记忆的底板上越来越清晰起来,并牢牢占据着我心中的一隅。拍入相机存进电脑的风景其实是很容易忘却的,而用心灵拍摄的照片才是真正的永恒。这些日子来,每当余暇,便思绪飘飞,游浙西大峡谷的情景如蒙太奇般在我心头闪过,曾经的那些平凡的风景,不断在我心头发酵,嬗变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在我眼前不断定格——

——竹桥摇摇。景区中,过峡谷,跨水溪,建有几座竹桥。所谓竹桥,便是用粗长的毛竹作为桥栏,再覆上防护网,在横跨两岸的钢索上铺上木板,作为桥面,桥的两端再用钢索牵拉着桥身。乍一看,竹桥没有华丽的外表和雄伟的气势,但简易、古朴,有种令人一见的亲和力。人走上去,桥下漾漾的绿水,奇形的孤石,便在你的眼里微微恍惚起来,游客一多,桥便晃悠起来,左右摇摆着,有点荡秋千的感觉。这时,胆小的会闭上眼,手扶着光溜溜的竹桥栏,身子慢慢前移;女孩子们会抱在一起,发出心惊而又快乐的尖叫,长而脆的音符像密密的雨点,欢快地落在山间水面上;像是与姑娘们应和,小伙子们相互勾肩搭背,踏着粗犷的吆喝声两边来往。尖叫声与吆喝声形成山间绝妙的男女二重奏,山石水木都活跃起来了,仿佛都有了灵气。桥上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也被情绪感染着,乐呵呵地笑,然而对晃悠悠的桥却有些畏缩,迈不开步,可别急,早有熟悉的不熟悉的游客上前,两边搀扶着,小心地到对岸。所有人都洋溢着笑,桥中桥头充满快乐祥和的气氛。我在过桥那一刻,居然没有一点的俗念,只觉有一种忘尘的空明,单纯的像个孩子。过了桥,我为自己感到吃惊,更为那一幕幕过桥情景而感动,不由得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而惊叹,一座简易古朴的竹桥就把游客的心沟通起来了,无论天南地北,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身份高低,无论陌生熟悉,短短几十米的距离,却有令人返璞归真的神奇力量。那份真情,那份温馨,那份和谐,让我感到了一份山水之外的沉醉,一种久违的情感便从心中荡漾开来,弥散我全身。转念中我想,假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怕是与两岸的风景不协调,也展现不出这样的美来吧?P3-5

序言

一个“静”字成就一部书

——序《空山竹语》

周德钿

我异常兴奋,又接到一部书稿嘱我写序。 《歙县文艺》复刊并更名《紫阳》后,仅仅六七年,名城的文学朋友接连出了好多部书,嘱我写序的就有四部:第一部是吴宪鸿的《故园风》,第二部是程瑞嘉的《数星星的老人》,第三部是姚和平的《或者花朵》,庄一心的《空山竹语》是第四部。尽管写序是一件苦差事,加上本人已是枯人枯笔,姚和平的《或者花朵》序咬了很久才咬出来,但这次我还是欣然接受,努力为之。出一部书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可不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是一件大喜事,犹如出生了一个儿子或一个女儿;我与上述文友都有数十年交往,与他们书中许多作品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他们凭着这两条嘱我写序,我能不从命吗?

我与庄一心相识算来已有30余年了。但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六七年前的2009年初。那时《歙县文艺》复刊并更名《紫阳》,还只出了一两期。4月初的一天,庄一心忽然来到我的办公室,拘谨地喊了一声“周老师”。我一抬头,见是老朋友庄一心,十几年未见,很是惊喜。他魁梧的身材,方正的脸上满是笑容,着装很是合体,分明一个青壮年教授的模样,说他是一个美男子一点也不过分。我们杂七杂八谈了许多,很是投缘。谁知那天他走后,仅隔两天就给我发来一篇文章,题目叫《无言写春秋花香醉流霞》,洋洋四五千字,原来是写我的。我崇尚低调,不愿朋友们多写我,程瑞嘉、方鸿惟先后写了我在网上发出来,我发现后分别狠,挝了他们一顿。对《无言写春秋花香醉流霞》,我自然不给好脸色,随即打入“冷宫”。但有一点让我感到很奇怪,十来年未见(之前七八年我去了遥远的浙南),他好像对我了如指掌。还有一点,文字很美,如行云流水,少了许多磕磕碰碰,显然是一个“新”的庄一心了!

庄一心任教的北岸中学是我的母校,因为他的牵线,毕业数十年后我首次去拜访母校,还赠给母校一些书,对庄一心主编的校刊《枫华》也特别有感情,不仅为它写过文章,还多次选发了《枫华》上的学生作品,第一次居然选了六篇。之后他也多次给我发来大作,有中、短篇小说,有散文,有诗歌,我也选发了多篇,但总觉突破不是很大。

引起我最大关注的是去年发来的一个中篇,题目叫《山外夕阳红》,读后爱不释手。它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国人在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面临的惶惑与苦痛。作者以郑明轩住院展开线索,透过医院病房这个独特视角,反映了老一辈无法回避的情感上的孤独、生活上的不便,儿女一辈在巨大社会压力下无法面对家庭和亲人的苦恼与无奈。此外还涉及了由于感情的再分配必然带来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三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这是一篇主题比较新、题材也比较新的小说,几个主要人物都活灵活现,颇具典型性。这样一篇有分量的作品,我岂能小觑?便在去年《紫阳》冬季号上加“编者的话”作为首篇发了。《山外夕阳红》虽然只有两万六七千字,但对庄一心来说,已经是鸿篇巨制了。他还没有发过中篇,更没发过“首篇”,在《紫阳》上争个“首篇”非常不容易。此时的我感到庄一心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今心里还异常兴奋!

作为一个县刊编辑,几十年来不管是本地作者还是外地作者,尤其是初学者和还未达到较高层次的作者,我都十分认真对待、认真研究,因为稍不留心就有可能漏掉一个将来的作家。我时时感到肩头责任很重很重!

我陷入了深深思考:庄一心为什么能给自己创造这样一个新的高度?

说来人们或许不信,这与一个“静”字有很大关系。

“前不久,因一场车祸住了院。病房是一个白色的世界:白的床单,白的被条,白的墙壁,还有进进出出的白衣天使,很容易让人的心静下来。我床位对面的墙壁上,贴有一个大大的绿色‘静’字,我一睁眼,这个‘静’字就会映入我的眼帘。住院的一个多月,我看得最多、想得最多的也便是这个字。要说病房是一个远离工作喧嚣的微观单元也未尝不可,因为肉体上虽然痛苦,但精神上却单纯多了。天天对着这个字,时间一长,心里一静,倒也有一番所得……”这是庄一心散文《梵音起处红尘静》中的一段话。

那次车祸让他断了七根肋骨,逼迫着他“静”下来。

“静”,让程兵潇洒地“甩”出一本20多万字的《滴水集》;“静”,让张跃进连续在《词刊》上发表二十余首佳作;“静”,也让庄一心成就了一部《空山竹语》。最近一两年,庄一心佳作不断,除《山外夕阳红》《梵音起处红尘静》外,还有散文《人生若只初相见》《故乡的山》《又见苍鹰》《秋叶的离伤》,旅游散文《一个景点的承载》和诗歌《儿子》等,共十几万字,都是“静”字结出的硕果。试问若不是这些硕果,能有这样厚厚的一部《空山竹语》吗?

我喜欢《人生若只初相见》,是因为它境界高远,文字如霞,情真意实,令你读来不由得不频频点头称善。它历数千百年众多人物、众多史实,写了“初相见”,写了“再相见”,还写了“今人”。它说:“初相见,如露荷清珠,纤尘不染;初相见,如春之暮野,桃花漫天……”“那种美或缠绵悱恻,或豪气千秋”“曼妙在你的梦中”“那是许仙痴立断桥,为白蛇撑的伞;那是文君当垆沽酒,为相如把的盏”。它说:“初相见,梁山聚义,豪侠风光,世人称羡,再相见,招魂幡动,月夜鬼哭;初相见,金屋厮守,华清水滑洗凝脂,夜半私语长生殿,再相见,马隗坡前白绫悬,一抔黄土掩香魂”。它还说:今人“不是心中不想歌吟,不是诗歌不再流淌……只是‘爱’已在金钱中渐渐瓦解,‘真’已在权力里慢慢搁浅……那份纯真,那份自然,或者那份苦痛,那份伤怀,就这样在初见后默默隐去……’

都说酒醉人,我说《人生若只初相见》比酒更醉人!

我喜欢《故乡的山》,它说:“故乡的山都在写着真真实实的诗”“山下,蝴蝶翩飞,蜻蜓追逐,我与它们一起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快乐;山上,密密的豆叶丛中,有知了在忘情地歌唱”“那水潭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相似,溪中鱼从石缝中溜进溜出,往来翕忽,溪两岸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代画家郭熙对山的概括,用在故乡的山上是很贴切的: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确,故乡的山真美,那种大“静”中显现出来的宁静美,在这喧嚣、浮躁的年代许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吧?

前面讲过《梵音起处红尘静》,研读再三,觉得有必要再对它作点补充.因为它对“静”做的诠释,又深又透,又广又宽,发人深省。

它说:“静,不争也”(《说文解字》)。“静”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其自然。所谓“有求则苦,无欲则刚”,体现了管子的“心能执静,道将自定”思想。它是一种安详平和,一份悠然自得,一种人生修为。在静心的同时,你也收获了一份生活的快乐。

它说:静,是一种悠远的境界。余暇之时泡上一杯香茗慢慢品尝,烦恼会随着茶香飘飞。适时远离一会喧嚣尘世,融身于幽静的大自然中,让心陶醉,让神怡然,让一种洗礼后的愉悦溢满心房,不亦乐乎?

它说:静,蕴含着古人的圆融通达。身体的延年益寿,家庭的和谐欢乐.社会的安定太平,体现着“静”的博大精深。《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精神便是以静的心念,淡泊名利,克制贪欲.从而达到管子倡导的“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境界。

此外,读过《梵音起处红尘静》,不由你不佩服庄一心,他读的书真多啊,包括佛书。

我喜欢旅游散文《一个景点的承载》,是因为它有思想、有突破。目下不少旅游散文,要么是记流水账,从早到晚,从去到回,纯粹一篇旅游过程的记录;要么干脆抄抄旅游景点的广告,狠拉一气,分明一个义务广告员。读着这样的“作品”,让人哭笑不得!《一个景点的承载》完全不是这样,它用“竹桥摇摇”“水车悠悠”“滑梯溜溜”三个载体,写出了与别处景区的截然不同,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最后它说:“竹桥摇摇,摇曳着和谐的欢乐;水车悠悠,默默无声中折射着民族的文明;滑梯溜溜,溜溜滑道尽显童真本性。……一个有了生命的景点,才是鲜活的,有灵性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景点。”我爱这样的旅游散文。

我喜欢诗歌《儿子》,是因为它是一篇“捡豆子”、不是“扫垃圾”的典范。常常有作者将“豆子”和“垃圾”统到一起,交到我手里,让我陷入云里雾里。当然,要分清文章中的“豆子”和“垃圾”不是一件易事,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清楚明白。且看《儿子》:“小时候,你总是走在父亲前面”“长大后,你总是走在父亲后面”,一“前”一“后”,两个“总是”,写出了“小”和“大”的截然不同。为什么“总是”在“前”,为什么“总是”在“后”?原来儿子在前是“在霞光中磕磕绊绊地朝前追逐”,在后是“在夕阳中稳稳健健地陪着前行,在背后扶着父亲嶙峋的腰”。多么感人的一幕!诗最后颇为壮美:“啊,儿子!……你把朝霞与夕阳,都旖旎成,人间最美的灿烂!”

庄一心诗作不多,我最喜欢这一首。

一个“静”字成就了一部厚厚的《空山竹语》,我向庄一心表示衷心祝贺。愿庄一心再接再厉,让“静”字结出更大、更多硕果,三五年后再出大著!庄一心《空山竹语》中还有不少佳作,如“书越读到后面,头就越深深地埋下去”的《又见苍鹰》,如“我感伤的其实是我自己”的《秋叶的离伤》等等,我无法一一叙述,待到大著出来时我们共同欣赏吧。

是为序。

2015年3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