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二幅画(刘心武作品)(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心武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幅:兰畦之路

1957年初冬,我十五岁那年,忽然有个妇女出现在我家小厨房门外。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我在想的是:她算婊婊,还是婆婆?

那时候我家住在北京钱粮胡同海关宿舍里。那宿舍原是大富人家的带花园的四合院。我家住在有垂花门的内院里,但小厨房是另搭在一边的,一株很高很大的合欢树,像巨伞一样罩住小厨房和住房外的部分院落。走拢小厨房的那位妇女,穿着陈旧的衣衫,戴着一顶那个时代流行的八角帽(帽顶有八处摺角,带帽檐),她脸上尽管有明显的皱纹,但眼睛很大很亮,那时我随父母从重庆来到北京,还保持着重庆地区的话语习惯,对较为年轻的妇女唤婊婊,对上了年纪的妇女唤婆婆,但是眼前的这位妇女,年纪介乎二者之间,我望着她只是发愣。她望够了我,一笑:“像天演啊!你是他幺儿吧?”我父亲名天演,显然,这位妇女是来我家作客,我就朝厨房里大喊一声:“妈!有客来!”妈妈闻声提着锅铲出得厨房,一见那妇女,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露出真诚的微笑,而那妇女则唤妈妈:“刘三姐,好久没见了啊!”妈妈忙把她引进正屋,我就管自跑开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我妈妈姓王,在她那一辈里大排行第三,因为嫁给了我爸爸,同辈亲友都唤她刘三姐,后来广西民族歌剧《刘三姐》唱红了,又拍了电影,有来我家拜访的人士跟传达室说“找刘三姐”,常引出“你开什么玩笑”的误会,但我从小听惯了人家那么称呼妈妈,看电影《刘三姐》绝无关于妈妈的联想。

我玩到天擦黑才回到家里,那时爸爸下班回来了,那位妇女还没有走,爸爸妈妈留她吃晚饭,她就跟我们同桌吃饭,这时妈妈才让我唤她胡孃孃,我唤她,她笑,笑起来样子很好看,特别是她摘下了八角帽,一头黑黑的短发还很丰茂。

我家常有客来,留饭也是常事。爸爸妈妈跟客人交谈,我从来不听,至于客人的身份,有的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清。

但是就在胡婊婊来过后的一个星期天,妈妈责备我到处撂下书报杂志,督促我整理清爽,我懒洋洋地应对,妈妈就亲自清理床上的书,其中一本是长篇小说《福玛·高捷耶夫》,妈妈正看那封面,我一把抢过去:“正经好书!高尔基写的!”,妈妈就说:“啊,高尔基,那胡婊婊当年很熟的呀!”我撇嘴:“我说的是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啊!你莫弄错啊!”妈妈很肯定:“当然是那个高尔基,他常请胡孃孃去他家讲谈文学的啊!”我发懵,这怎么可能呢?

我那时候虽然还只是个中学生,但是人小心大,读文学书,爱读翻译小说,高尔基的《福玛·高捷耶夫》有的成年人读起来也觉得枯燥难啃,我却偏读得下去。妈妈又拿起一本法国作家巴比塞的《火线下》,说:“啊,巴比塞,胡婊婊跟他就更熟了啊。”我大喊:“天方夜谭!”妈妈不跟我争论,只是说:“好,好,你看完一本再看一本吧,不管看没看完都要放整齐,再莫东摆西丢的!”

胡婊婊没有再到我家来。我没有故意偷听,但偶尔爸爸妈妈的窃窃私语,还是会传进我的耳朵。关于胡婊婊,大体而言,是划成右派分子,送到什么地方劳动改造去了。爸爸提到四川作家李劫人,“也鸣放了,有言论啊,可是保下来了,没划右”,很为其庆幸的声调,妈妈就提到胡婊婊:“她也该保啊!那陈毅怎么就不出来为她说句话呢?”爸爸就叹气:“难啊!”他们用家乡话交谈,“毅”发“硬”的音,但我还是听出了说的是谁,非常吃惊,不过我懒得跳出来问他们个究竟。P5-7

目录

序 张颐武

十二幅画

第一幅:兰畦之路

第二幅: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第三幅:风雪夜归正逢时

第四幅:宇宙中最脆弱的

第五幅:人需纸几何

第六幅:记忆需要营养

第七幅:那边多美呀!

第八幅:暂不置评

第九幅:唯痴迷者能解味

第十幅:谁在唱

第十一幅:守候吉日

第十二幅:心灵深处

记忆中的雨丝风片

《班主任》的前前后后

《班主任》里的书名

一张照片的故事

巴金与章仲谔的行为写作——一封信引出的回忆

1978春:为爱情恢复位置

乘着电波的翅膀

丁玲复出首发《杜晚香》独家见闻录

雷加擂了我一拳

关于《我爱每一片绿叶》——针对“变种”批评的思考

人淡如菊文藏金

元旦论灾为哪般?

漂亮时光

闲为仙人扫落花

有杯咖啡永远热

序言

刘心武先生在《上海文学》连载了一年的《十二幅画》,将要结集出版,嘱我写序。心武先生是我有多年来往的前辈,相知很深,也有过许多次和他深入的对谈,他对我的教益和启悟良多。我也曾经研究过他的作品。这次对一个晚辈如此信任,既让我感到荣幸,又觉得实在不敢当。踟蹰良久,也拖延了好久才下笔。我觉得下面的文字其实既是对于这部书的感想,也是对于心武先生的人生境界的感悟。我以为《十二幅画》其实也是理解和穿透心武先生前半生的创作的重要路径,也是体会和了解中国人的20世纪风云的一个路径。

心武先生的这部书,写的似乎接续他80年代后期的《私人照相簿》,无论写作方式或是故事的选择都有某种连续性,这部书仍然是将个人命运的“小历史”的种种波澜和20世纪中国的“大历史”连在了一起,在讲述那些他自己亲身见证的日常生活的同时,思考中国的大命运;从平凡的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反照中国的大走向。两本书都结合了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文献资料,并相互参照,互相印证。其风格也是娓娓谈来,自然随性。但这部书和当年那一部又有了明显的差异,当年的《私人照相簿》是将自己所藏的旧照片和文字融为一体,这次却是作者自己的十二幅画和文字构成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这些水彩画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诸多感慨的表达,它们对于文字不仅仅是配合,而且是相得益彰,互为表里。同时,距当年《私人照相簿》写作的时代,时光已经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们进入了21世纪,中国和世界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历史前景尚处于并不完全明朗的状态。世界也还处在“冷战”的最后岁月之中,20世纪的旅程还没有结束,世界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心武先生的那部作品的感悟和故事也带着80年代的时代印记。今天,“冷战”已经远去,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趋势,新世纪新的世界正处在新的“临界点”上,《十二幅画》则是当下历史中对于中国20世纪的再思考,也是一个冷静地站在时代潮流边上的智者对于自己曾经岁月的新的回顾,点点滴滴,都饱含着他对于人类历史的感悟和理解,也包含着对于中国20世纪命运的新的理解。

在这里,心武先生所写出的是一种人生“相遇”的感慨,每一篇回忆都充满了关于“相遇”的感受。这部书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我”和世界的相遇之中所发生的种种故事。这种“相遇”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偶然性,正是我们人生的一种难以摆脱的境遇。正是由于偶然的“相遇”人类才产生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发展了相互的认知和理解,展开了种种可供叙述和表达的故事和境遇。时间的流程我们无法阻止,它有自己的旅程。我们只有在这旅程中留下我们的踪迹,给这旅程添加一些来自我们生命的东西,然后消失。我们的死亡是时间旅程中的必然,我们会意识到死亡永远在我们的前面,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命运关键点。生命有其终点,死亡是我们其实无法回避的事实,生命的必死性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乃是不可超越的。这种必死性赋予了生命一种几乎必然的悲剧性,我们在这最后的必然面前确实是无能为力,也难以超越。但生命的过程中仍然有一种难得的惊喜,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和相知的时刻,一种“缘分”赋予我们的超越和克服我们在趋赴死亡的行程中的平淡,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一种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它让我们有了和我们的必死的宿命抗拒的可能性,也获得了超越的激情和灵感的可能。所以,“缘分”是我们超越我们的必死性而获得生命更高价值的偶然,而“死亡”则是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必然。而这两者都在时间的笼罩之下。在法国思想家阿尔杜塞的晚年,这位思想家处于与社会隔绝的境遇之中,但他思考的也正是“相遇”的问题。“相遇”的寻求似乎是他精神的唯一慰藉。刘心武先生正是由此对于生命有了深入的追问和探究。他回首生命中的种种“相遇”,捡拾和清理记忆深处的故事,将它们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再加审视。

从这里看,心武先生在潮流之中的时候,总能超越和领先于潮流,让自己不断地发现新的空间;在潮流之外的时候,则始终保持着对于潮流的影响力,使得自己和自己的时代之间永远处于一种对话性的“相遇”的状态之中。他不刻意趋时,却能把握时代的关键;他不刻意超脱,却能不断以新的命题影响自己的时代。当年的心武先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却并不狂热,今天的他则是一个冷静的隐者和观察者,却并不落伍。他的写作始终从容,这源于他对历史趋势的把握和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坚定信念。他对于人性的“大悲悯”的情怀始终是他写作的主线,正是由于这种“大悲悯”,使他的写作能够保持新鲜的活力。他所关怀的始终是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命运,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对于国家有无私的承诺,对于自己和家庭有沉重的责任,对于命运和生活有面对的勇气。《十二幅画》就是这种中国人的形象的见证。这十二幅画正是中国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形象。今天,历史已经给了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新的机会,给了他们新的历史的报偿,刘心武先生所凭吊、所追怀的一切正应该成为我们历史记忆的宝贵篇章。

这部书中最重要的篇章应该是《那边多美呀》,这是悼亡之作,也是可以和元稹的《悼亡诗》相比拟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了深沉的感情的文章。他讲到了他和妻子共同的艰难的跋涉,在共同走过的道路上的相知相爱。没有比这情感更深沉的了,没有比这相遇更弥足珍贵的了。这是这部书的“文眼”,也是我们这些晚辈学生最感动和最受到触动的地方。人生多艰难,像心武先生这样的人也曾经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正是这家庭的温暖和互相扶持,使得他能够不断地开创新的空间。没有比这篇文字更足以让我们感受中国人情感深处的那种真实的悲伤和痛苦,也没有比这篇文字更足以让我们感受在这种悲伤和痛苦中的力量和期望。中国人不容易,但中国人也永远有超越的勇气。《十二幅画》中的这一幅给了这部书一种情感和命运的深度。

我们应该进入这十二幅画,这不仅仅属于心武先生,也属于我们这些读者。

是为序。

张颐武

2010年3月2日

内容推荐

时间的步履永无止息。我们留下一些踪迹,然后消失。但旅途中依然有一种难得的惊喜,那就是生命与生命邂逅知遇的时刻,这种缘分让我们超越了趋赴死亡过程中的平淡与恐惧,也赋予了我们的生命以一种不平凡的价值与意义。

刘心武著的《十二幅画》里,作者将自己创作的水彩画与文字结合起来,构成相互映衬、互为表里的关系。十二幅画里有十二篇回忆,每一篇回忆皆是关于“相遇”——与爱人伴侣的相遇、与恩师知己的相遇,以及与群体命运的相遇。除此,作者站在时代浪潮边上,冷静地回顾曾经岁月,在回忆中,饱含着他对中国文坛往事的感悟与理解,也包含着对于中国20世纪小人物命运的深思与悲悯。

编辑推荐

刘心武著的《十二幅画》讲述了一则则动人的相遇故事。重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者的视角既有作为过来人的饱含悲喜的回顾,也是一种往事洞悉之后深刻悲悯的俯瞰。书里有他对妻子颜晓歌朴素动人的回忆,也有他与周汝昌、吴祖光、王小波等人的君子之谊。也许缘悭几面,可生命里留着他们永不磨灭的痕迹。人物命运的交错、揭示的人性诡谲、掀动的情感波澜,皆置身于曾经特定的时空里,给读者以绵绵久矣的感喟与浩叹。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十二幅画》给了我们一种情感与命运的深度。它是理解和穿透心武先生前半生创作的重要的路径,也是体会和了解中国人的二十世纪风云的一个路径。

《十二幅画》里有刘心武创作的十二幅水彩画,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文字心境的另一种表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