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但对于三国时期纷争的历史真相,了解的人其实并不多。《中国人品三国--这个三国最靠谱儿》可谓是写三国历史最早的通俗史书。对于读者了解三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是易中天最为推崇的史学家。在《易中天品三国》中,多次引用吕思勉的著作记载和史学观点。在有关三国历史的研究者中,吕思勉是无可争议的权威。
| 书名 | 中国人品三国--这个三国最靠谱儿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吕思勉 |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但对于三国时期纷争的历史真相,了解的人其实并不多。《中国人品三国--这个三国最靠谱儿》可谓是写三国历史最早的通俗史书。对于读者了解三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是易中天最为推崇的史学家。在《易中天品三国》中,多次引用吕思勉的著作记载和史学观点。在有关三国历史的研究者中,吕思勉是无可争议的权威。 内容推荐 《中国人品三国--这个三国最靠谱儿》是吕思勉著作中颇为少见的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吕思勉在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证据,不仅分析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目录 第一部分 三国史话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第二部分 秦汉史·三国 何进之败 董卓之乱 李催郭汜之乱 东诸侯相攻 曹操平定北方(上) 曹操平定北方(下) 孙氏据江东 赤壁之战 刘备人蜀 曹操平关陇汉中 刘备取汉中 孙权取荆州 三国分立 三国初年和战 诸葛亮伐魏 魏氏衰乱 魏平辽东 司马氏专魏政 蜀魏之亡 孙吴盛衰 孙吴之亡 三国时四裔情形 第三部分 读史札记·三国 论魏武帝 袁曹成败 曹嵩之死 关羽欲杀曹公 孙策欲袭许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君与王之别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姜维不速救成都 李邈 边章、韩遂 张纯之叛 试读章节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他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他、考证他、解释他。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P3-P4 序言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12岁开始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曾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新中国成立后,重返光华大学。后来,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吕思勉,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当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治史严谨,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使他的史学广阔宏富,别成一派。他写书时,经常证据罗列,然后给出一些暗示;证据不足时,却不强说出结论,而是留待来者。吕思勉认为:学历史不是为了可以做前车之鉴。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极远之世的。此可作为他对历史研究之态度。也正因为此,吕思勉先生的很多著作对后人研究历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吕思勉先生的众多历史著作深受读者的欢迎,现在我们把他的一些著作加以汇集整理进行出版,以便大家更深切地把握吕思勉史学思想的精髓,更好地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三国史话》《秦汉史·三国》《读史札记·三国》。第一部分《三国史话》,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为数不多的文史普及著作,本书共二十篇文章,列举了大量文献中的文字证据,分析人物性情、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军事实力对比等,如何成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动因,并将史书记载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故事进行对比,或者纠正从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支撑观点的证据个个都似信手拈来,行文平易近人,却颇有启发性,令人信服。第二部分《秦汉史·三国》,吕思勉先生研究中国历史见解独到,对秦汉时期的社会及政治方面的研究甚为透彻,他将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大变动的一个分水岭,作为中国社会革命的一个关键点,论述尤为人所叹服。我们收录了吕先生的著作《秦汉史》中三国史部分的内容。他对人物的评价,可谓见识卓绝,最是符合人物个性本质。第三部分《读史札记·三国》,吕思勉先生的读史札记,是他读史的精髓所在,本次我们精选了其中三国史部分的札记,以飨读者,让读者可以见到吕先生读三国史札记的“全璧”,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书三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向读者展示了吕思勉先生对三国历史的讲解和学术研究,第一部分《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对三国这段历史的详细解述,内容详细且有针对性;第二部分《秦汉史·三国》是节选了吕先生著作《秦汉史》中的三国的一部分,这部分与《三国史话》不同的是,作为秦汉史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看三国史,解读出不一样的三国;第三部分:《读史札记·三国》为读者呈现了吕思勉先生在学史、读史过程中的精髓,让读者学习到治史之法。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三部分内容,读者可以对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有一个完整的、翔实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大家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三国史”。 在本书的编辑制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吕思勉先生的多部著作,以及《三国史话》《吕思勉读史札记》《秦汉史》.等相关版本,在此对有关单位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