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人孩子和两只兔子/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常星儿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系旨在打造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特色文化品牌和文艺精品工程。包括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奇遇”、黑鹤的动物小说、金曾豪的动物小说和生态散文、牧铃的生态童话和科幻作品等。作品通过少年文学体裁形式,反映当下儿童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活状态,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将生态观植根于少年儿童心中,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让少儿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自然万物,学会尊重和善待每一个生命,同时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勇敢的品性。

由常星儿著的《老人孩子和两只兔子/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收录了常星儿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第十一只沙雀》《查明查干那边的枫叶》《笛声送我回家》《夏日草滩》《十三岁那年的冬天》《有亮走进甸子》《等待琴声》等作品。

内容推荐

《老人孩子和两只兔子/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收入了常星儿的15篇小说。这些小说语言简洁洗练、生动传神、优美抒情,叙写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小说通过一个个故事尽显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广袤辽阔的苦艾甸、浩瀚神秘的沙原,或疏朗沉郁,或清丽苍茫,或沉寂或喧嚣……无不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叙写当代少年对美好的向往,发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探索自然对少年成长的巨大影响,是这些小说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目录

第十一只沙雀

查明查干那边的枫叶

一片欧李在燃烧

草滩秋夜

河谷里的许多多

风中

笛声送我回家

大鱼飞来

黑篷车

老人、孩子和两只兔子

夏日草滩

沙原篝火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有亮走进甸子

等待琴声

河过沙原

试读章节

这次成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一一秋明,你们能抓到沙雀我也能!而且,我还想再抓一只,再抓到更多更多的沙雀叫秋明他们看看一一我星子不比任何人差12

“星子,是你在麻爷的坨林里套住一只沙雀吗?”第二天的放学路上,茂东追上我问。

“是啊!我还想去套一只呢!去套更多只沙雀!”我头也没回地说。

我也在耀武扬威。

“星子,你为什么要去套沙雀啊一一你放了它吧。”茂东跟在我的后面。

“为什么?”我在心里说,“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也要耀武扬威,我也要用蔑视的目光看秋明他们,我也要对秋明他们嘿嘿一笑!”

“星子……你不知道,你套了那只沙雀,麻爷是多么伤心。”茂东紧紧地跟着我。

村子里,我们这般大年龄的孩子只有茂东不怕麻爷,也只有茂东经常去北坨看望麻爷。

“星子……”茂东一直跟在我后面,还想说什么。

“茂东,”我不耐烦地冲茂东摆了摆手,“我去不去套沙雀不关你的事!”

茂东站住了,愣愣地看着我。

3

几天后,我带着鸟套子又去了北坨。

远远看去,麻爷的那座小土屋像是一个困乏带病的老人,无力地蹲在坨坡上。它四周的沙墙泥土已经开始剥落,房顶的苫草似枯焦的头发在随风摆动。

我朝麻爷的小±屋走去。

走近小土屋,我躲了起来一一我怕见到麻爷。

小土屋前,麻爷抱着泥罐,仰脸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他面前的沙地上放着一堆石子儿。那堆石子儿像是被汗水或血水浸泡过,在太阳下发出琥珀色的光芒。

麻爷那张变形的脸像是被沙子搓过了一样,乱糟糟一片。衬里的老人都说,麻爷年轻时英俊帅气,脸蛋儿像刚刚摘下的苹果一样干净。可是,有一次,他在坨子里遇到了沙暴,苹果一样干净的脸蛋儿硬是叫沙砾打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只是听说,麻爷自己不说,我们也不敢去问。

茂东也在这里。

“茂东,秋明他们抓去多少沙雀了?”麻爷问。

“十一只。”茂东回答。

“十一只?”麻爷一愣,“不是十只吗?”

“第十一只是星子抓去的。”茂东说。

“星子?不,星子不能……”听过茂东的话,麻爷像是忽然感到冷了,声音打着颤,“星子是多么好的孩子啊!他是不会来抓沙雀的!”

“真的是他抓去了一只一一第十一只沙雀。”茂东说。  “不……不是!”

“麻爷……星子抓住了一只沙雀,我……”茂东往麻爷跟前凑了凑,还想说下去。

“别说了!”麻爷仰起脸,凝视天空,“茂东,你別说了!星子……星子是不会……不会来抓沙雀的。”

说着,麻爷把泥罐放到地上,然后艰难地从泥罐里掏出一粒石子儿……麻爷的手哆嗦着,石子儿几次落到地上又几次被他艰难地拾起。 我躲在树后,一直不敢露面。 坨林里到处响着沙雀的鸣声。 我不知道在这里待了多长时间,不知道麻爷和茂东又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小土屋的,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北坨的。我一路跑着,把一直拿在手里的鸟套子撕了个粉碎,然后扔进坨坑里。我要把我套住的那只沙雀拿来,还给麻爷,还给麻爷的坨林。

可是,我跑到家一看,被我套住的那只沙雀已经死了。

4

有些事情总是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意外。

有一天,秋明他们拎着鸟笼来找我。秋明说,他们要把抓来的沙雀当着麻爷的面放飞。 我低下了头。

P4-P7

序言

给异乡人

写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有一种回归感。

苦艾甸和沙原,我身在其中,心在其中。

这些故事的题材,有的来自今年的采集和整理,有的来自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的采风,有的甚至来自我的童年记忆。

坦率地说,现实生活中没有苦艾甸,也没有沙原。而在我的家乡,在辽宁西北部的彰武,却有一片片大小不一的草甸子,有一群群连绵起伏的沙坨子。那些草甸和沙坨有的有名字,有的没有;有的我们已经非常熟悉,有的我们还未曾谋面;有的现在依然在我们的视野里,而有的昨天还捧着蒿草树木和野花邀请我们前往,今天却忽然消失永远和我们说“再见”了……它们的集合体就是我的“苦艾甸”和“沙原”。

我喜欢甸子源自于草。甸子上有草,我更希望沙坨上也长满草。

对于草,我有美好而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时候,我喜欢画画。而那时家里没钱给我买画笔画纸和水彩等材料,是北甸子给予了我这一切。北甸子在我们村的东北,隔着一块块庄稼地和两座小山,距离我家有四五里路的样子。我们叫它北甸子,而它北面的村子则叫它南甸子,它东面的村子又叫它西甸子……一句话,它是我们大家的。当时,生产队(即现在的自然村)为了让牲畜能够安全越冬而收购干草,每斤三分钱,有的年头每斤可以卖到三分五厘,甚至四分。卖了草,我的绘画材料也就有了着落。所以,北甸子上哪里有草,哪里有什么样的草,哪里的草多而茂盛就成了我当时最为关心的事情。等到立秋,草长成了,镰刀过后有了咔咔的响声,我就开始实施我的计划。一般情况下,星期六和星期日我要整日割草,每天放学后我也会去割一捆草再坐下来写家庭作业。烈日当头(晴好的天气里才能割草,阴雨天割下的草容易发霉),甸子升腾的热气似乎能把嘴唇蒸干蒸裂,又要对付飞舞在身边急于想解决饥饿问题的蚊蚋,还得长时间地弓身舞动镰刀,这对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体力耐力和毅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割完一捆草,我要走过一块块庄稼地,翻过两座小山,把它背回家,晾晒在院子里。“我抡着镰刀,四周低旋着‘唰唰’的声音,有如谁在歌唱”“镰刀像大鸟一样在我眼前飞舞,草趟子如凝固的海浪留在我的身后”“随着飞舞的镰刀,我一点儿一点儿向前移动,两脚踩出一条暗绿色结实的小路伸向天边”“暮霭中,小男孩背上的草捆如同一座小山,左右晃动着向村子里缓缓移动”“草晾晒干了,院子里如同铺了一块金色的毡子,散发着从甸子里带来的特有的香气”……以上这些句子是我对我割草过程和割草细节的真实记录。……,我也就收起镰刀,终止一年中我最为伟大的工程。我用几天的时间把一个秋天割来的草捆好,垛起来。“草垛高大挺拔,还没走进村子就看到它朝我招手了”“它里面的每一根草都蓄足了秋阳的光辉”“远远看去,它有如光芒四射的太阳”“每当走近它都会闻到一种特别的气味,它为我储藏着春天、夏天和秋天的芳香”……这些句子是我对我的草垛的描写。草垛垛好了,晚上,我经常会爬上去。这时,我觉得自己离星星近了,离月亮近了,离天空近了……而这样的时光总是短暂。当北风大作飘起雪花的时候,生产队来收草了。看着草垛被拆,草被装上马车拉走,我的心空了。收草人递过来的红绿纸票和钢镚儿不能使我高兴,它们好像不是我一个秋天所要收获的东西。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每当走过曾经垛过草垛的地方,我都会在那里呆呆地站一会儿才肯离开。幸好,冬天过去,草会发芽,草会再次染绿北甸子,这让我有了新的期盼。

1989年,我刚刚发表《苦艾甸》等一些描写草甸子以及草甸上少年生活命运的小说,我的老师宋丹(我在阜新师专读书时,宋丹老师教我写作课)专程来看我。宋丹老师一直关心我的写作。当时我在一所镇中学教书。我知道宋丹老师此行的目的。晚上下班,我带宋丹老师走出小镇,向北,翻过一座小山,走出四五里路,来到一片甸子。

这片甸子叫碱锅甸子。站在甸子南缘,往北,拨开暮霭可以隐约看见碱锅村上空飘动的炊烟;东边传来三家子村民吆喝猪牛羊进圈的飘渺喊声;西边三合屯村的驴叫鸡鸣越过沙岗与三家子村民的飘渺喊声遥相呼应……宋丹老师我俩走往甸子的深处。当时正是夏天,甸子本该蓊郁葱茏,可它却不时亮给我们一片片白色,那是盐碱滩。一棵棵稀疏的碱草在晚风中起伏,一簇簇河蒲芦苇在水边招摇,一两朵不知名的野花躲在蒿草中小心谨慎地四处张望……看见得出,宋丹老师很失望。

幸好,有两只鹅勒(当地人对百灵鸟的俗称)从我们脚下腾起,可它俩没有鸣叫一声就急忙飞进草滩隐藏起来……然而,这里原本并不是这样。曾几何时,我脚下的这片甸子,乃至我们彰武这个地区,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它是辽代契丹人走马驰骋的地方,是明朝蒙古人逐草游牧的地方,是清朝的皇家牧场。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曾几次来这里狩猎,并留下赞誉这里的诗篇。可现在却是这样。“没有苦艾?”过了很长时间,宋丹老师这样问我。“没有。”我如实回答。“草也很少。”宋丹老师又说。“是这样。”我回答。

“这片甸子乏了。别的甸子上有苦艾,草也茂盛。”我紧接着说。其实,就目前而言,别的甸子和这片碱锅甸子的情况大体相同,就连我少年时满目丰草的北甸子也是如此。宋丹老师不再说啥,他停下脚步,只是观看。老师的目光里满是审视。我知道,老师不只是审视眼前这片甸子。后来我品味出,宋丹老师的那两句话是对我写作的概括。前一句是说“苦艾甸”属于子虚乌有,后一句是说我在书写希望与理想。

我佩服宋丹老师,他的文学批评总能一针见血。“苦艾甸”来自我少年的记忆。那时的北甸子上是有苦艾的,但很少,不像我笔下那样多。它们有的自成团体站成一片,有的散落在草滩河岸上。通体的银灰和给甸子带来甘苦的气味叫我无以言表地喜欢它。割草的时候,我会特意割一些苦艾掺进草里,这样,那种甘苦的气味会一直留到深冬。那天晚上,我陪老师喝了不少酒。酒到酣处,宋丹老师对我说:“我赞同你那样写。很好!”

我开始写沙原是1995年以后的事情。那时,宋丹老师已经调往徐州师范大学工作。老师看到了我写的关于沙原的小说,但没有看到我家乡的真正沙原。我笔下的沙原诡异神秘,旷远深邃,似乎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不毛之地。而现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从我所居住的县城

北走四十公里有成群连片的沙坨子,但那里与荒凉不搭边界。在那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机盎然。这一点,我们从那些地名就可以真切地感受——章古台、阿尔乡、申金花、谢林塔拉……一百年前,蒙古牧人通过域名描述了这片沙地并表达出他们对这片沙地的赞美。章古台、阿尔乡、申金花、谢林塔拉等都是蒙语,意思分别是长满苍耳的地方、温泉或者“神水”、长满小根蒜的坨子、开遍黄花的甸子……

可以说,那里白沙如洗、绿树掩映、野果满枝、蒿草青青、鸟雀啾啾……可惜,直到现在,宋丹老师还没有看到我家乡的真正“沙原”。一般人看来,“苦艾甸”和“沙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似乎风马牛毫无关联,其实它俩是共同体。一个充满生机与希冀,而另一个则是荒凉与绝望。我是有意把它俩放在一起来写。我想说,今天的“苦艾甸”也许明天就是“沙原”;同样,今天的“沙原”也许明天就是“苦艾甸”。这是令我们人类深切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感谢晨光出版社的独特创意,是她让我的创作有了新的拓展和提升。

一年来,我带着思考,重新一次次走进草甸和沙坨里采风,并把以往有关的素材和没有完全成形的作品加以整理与再度创作。可以说,这个过程是辛苦幸福而有重要意义的。

《风中》《十三岁那年的冬天》《笛声送我回家》《有亮走进甸子》《河过沙原》……一路下来,我觉得我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营造一片世界,寻找一个家园。那里有碱草滩,有河谷,有美丽的青杨树,有在夕阳里摇曳的红柳,有在蓝天白云下回响的雁鸣……那里有成峰似浪的沙坨子,有在坨子间缠来绕去的小路,有成片的欧李和白茅草……有生活在那里的少年和他们的父兄。

我在写自然,更在写自然对少年成长以及人类生存的影响和作用。

一只沙雀的非命之死,看似是生态层面的事情,可是,谁能想到它对一位老人、一个孩子乃至一群孩子心灵的震撼;两只在雪野上嬉戏玩耍的野兔,其中的一只被人捉住固然可悲,然而,抛开动物的悲欢离合,谁能知道一个少年从那两只野兔的目光里感受到的世间大美?一片欧李被毁,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仅仅是坨子里缺少了一片洁白的花朵和一片火红的欧李,而对于一个孩子、一群孩子来说,那是永久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写自然生态,更着力写心理生态。呼唤平等、尊重、善待、正直、勇敢、向上、进取、信念,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是我这些故事的主旨和指向。家园之所以为家园,正因为有这些思想和情感在里面。

从这一点看来,营造一个家园远不止是为了栖身。

我想,在远方,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游子,有很多很多漂泊者,也有很多很多异乡人……他们走过很多很多地方,走了很多很多地方,也许还要走很多很多地方。不论走了多少个地方,不论走出多远,不论身处何地,在他们的心里,家园只有一个。他们回眸,他们吟唱,他们思念……原因就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化,我对草和草甸子的感情已渐渐疏远。多长时间没有回去看北甸子了?很久了。北甸子上的草还是那样茂盛吗?不知道。北甸子上的苦艾还是那样身披银灰散发甘苦的气味吗?也不知道。对于我,这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所以,从某个角度上说,我也是一个游子,一个漂泊者,一个异乡人。

感谢晨光出版社让我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还有,告诉一位作家不要停止朝美好家园行进的脚步,这也是我要感谢晨光出版社的另外一个原因。我学习儿童文学写作近三十年,创造了“苦艾甸”和“沙原”,这是我的欣慰。

正如远在徐州的宋丹老师一样,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苦艾甸”和“沙原”,这更是我的欣慰。

再次真诚地感谢晨光出版社,她让我把苦艾甸和沙原以及发生在苦艾甸和沙原上的一些故事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广大少年儿童读者;更值得感谢的是,也让我能够把苦艾甸和沙原以及发生在苦艾甸和沙原上的一些故事更加清晰地呈现给我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书写少年心灵,营造精神家园,形成精彩与深邃。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风

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粗砺、健朗、宏阔、原生态的美。作者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总能在充满现实感的沉重境遇中,发掘出隐含的人性之美和顽强奋发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作者不随流俗,在短篇创作中的坚守和探索,于今尤显可贵。

——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6: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