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乡思九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建业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庄南的小溪

故乡的原野上,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溪,静卧在庄子的南边,像一根随风拂动的琴弦,从孩提时代,便时时伴着我的心声和鸣……

走出家门,横穿村巷,顺着一条宽约三米的庄内通道,南行不足百米,便到达这条小溪。溪水不宽,可一步难以跨越,溪中垫有几块不规则的青石板,原本平缓的水势经此阻遏,再汩汩向下流淌,便激出琤琤瑽瑽的声响,给小溪增添了几分风韵。溪水不深,清亮澄澈,在浮动的水草掩映下,常见游鱼出没,单个或结伴露脊巡弋,可数可捉,但稍遇惊吓,便甩尾跃动,潜入水底。绿草如茵,茅草、巴根草、狗尾巴草、马蓝草,从溪面茂密地长到溪口,荠菜花、蒲公英、扶秧苗花、鸡冠花、野菊花,从春到秋,次第开放,像星星闪烁其中。记忆中的溪水两岸,犹如两条彩色的绸带,飘动在故乡的村落与阡陌之间……

最先引领我走近庄南小溪的,应是我的母亲;直接动因,应是随她到此浣衣。母亲酷爱清洁,洗衣特讲程序。那时洗衣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别说洗衣机,连肥皂也看不到、用不上。每次洗衣,母亲先要从两口灶下取出草木灰,盛在一个竹篮里,用两根木棒,将竹篮架在缸盆上,注入清水,清水经草木灰过滤,呈浅咖啡色,滴滴沥沥,从竹篮漏入缸盆之中。母亲说,这样的水,富含碱性,相当于液体肥皂。待渗入缸盆的水达到一定的量时,母亲还要将之加温烧热取出,先将在清水中浸泡过的脏衣拧干投入,再浸泡一定时间,然后搓揉一番,挤出一定水分后置于竹篮,让我随她去庄南的小溪漂洗干净。漂洗中,母亲还要将衣物摊在半没入水中的青石板上用棒杵“嘭嘭”击打,以利涤污去垢。一丝不苟地做完这一道道洗、漂程序后,连暗褐色的用家织土布缝制的衣衫,也能被母亲的一双巧手越洗越白,穿在身上很有几分自豪。

溪岸,杂树丛生,以槐、柳、榆、桑、楝、椿居多,每当槐花绽放,溪边便弥漫开缕缕淡淡的清香。母亲有时会带我一起提着竹篮来采摘鲜嫩的槐花,洗净后用面粉加细盐、葱花等配料拌匀,放在蒸笼里蒸熟后,儒糯绵软,清香扑鼻,不饿也能吃上一大碗。这样的纯绿色佳肴,那时一个春天,也只能抢季节饱啖几顿。

但庄南小溪的标志物,却并非这可供浣衣的青石板和可供食用的灿烂槐花,而是由浣衣处向东几十米,矗立于溪北岸的一株硕大无朋的古树。

大树不知植于何年何月,非榆非槐,非柳非桑,非楝非椿,不知何树名,高十几米,树冠直径约二十米,树干粗大,两人方能合围,几里外就能看到其郁郁葱葱的身影,不仅在溪边堪称儿树王儿,在全白衣林林总总的杂树名木中,也全无出其右者。所以它实际上也是胡庄乃至白衣的显著标志。

古树之荫,可覆盖几十平方米。被树阴笼罩之处,地面坦荡平整,像被轧土机不断碾过,光滑板结,寸草不生。这是由无数双赤脚或穿草鞋、布鞋的足履,或蹭或站或来回走动,或双股着地、盘膝而坐,反复踩踏、碾压、熨轧而自然形成。在我的记忆中,从春夏直到冬初,这里都是孩子们嬉戏、父兄们纳凉小憩或谈天说地、交流生产生活信息的绝佳场所。古树荫庇下的露天广场,俨然成为胡庄男女老少适时常聚的农家沙龙。

P9-10

后记

收在这个集子中的五辑31篇约17万字的文稿,写作时间横跨了一个甲子。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读高中、本科时的习作,如《与本和相处的日子》《梧桐叶影》《一股蕴藏的爱》,那是些缅怀故友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从事机关工作期间的偶作,这涵盖了“闲情偶记”辑中的几乎全部文稿;而全集主体部分,是退休后写的回忆录式的“反刍”,如“乡思九章”全辑和“十年寒窗”辑中的主要文稿。经六十年寻寻觅觅,方在散文天地拾掇出一方“书田”,深感笔耕成文之不易。

我的高三语文老师——蚌埠市首位语文特级教师金平先生曾言,我宜向散文方向发展。可跨出校门后,我主要从事的是机关“文牍”工作,整天同领导讲话、主题报告、典型材料、信息简报、通知决议等打交道,四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地夙兴夜寐,“为他人作嫁衣裳”,根本无暇再涉足散文这一“殿堂”。“江湖杂忆”辑中的几篇文稿,对此际遇做了极具说服力的印证。直到后来兼任《江苏司法》《法学天地》总编和被聘任为《东方法治导刊》编审后,方零零星星地写了一些散文,收进“闲情偶记”辑中。

退休后,闲下来了,才终于得以重圆写散文之梦。先集中精力,从2005年8月到2007年4月,完成了“乡思九章”辑中的九篇文稿;接着续写了“十年寒窗”辑中的几篇文稿。在动笔写这些回忆录式的文稿时,我并未跟自己说,要以一己之经历,去诠释某一历史时期之某些值得探讨的历史现象。不意一些先睹为快的友人浏览后称,读这些文稿,往往会令人引起一些思索,让人不能不去拷问自己的良知,重新审视一下已经走过的道路,以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去嘹望前进的方向。他们一致评价说,这些文稿具有相当的社会认知价值。这给我以极大的鼓舞。

为此,我列了计划,准备再写几篇,还订了篇目,如“我的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一妹)、“乡邻乡亲”“编辑部故事新编”等。但令人扼腕的是,老伴薛庆华自2009年初,患脑疾致两腿难以直立行走,生活渐渐不能自理。八年来,由拄单拐到拄双拐步履维艰,再到坐轮椅尚须人扶持,且智力急遽下降,动辄发无名之火,难以让外人护理。于是照顾她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双肩。这负荷日沉于一日,使我难得静思长考,拂笺动笔写新章,而只能暂时封笔,将目光投向格律诗词,趁照顾她的间隙,零打碎敲地涂写点短平快的律绝顺口溜之类,聊以自娱自乐。受此情势所迫,我只能将之前积下的散文文稿,先行收拢打包,合成一集付梓。

所以,这个集子,是个“早产儿”,定有诸多先天不足之处,定有诸多未及打磨推敲的瑕疵,衷望行家和读者多予指正。

(2016年6月23日)

目录

历史前行中的个人话语(代序)/焦群

乡思九章

 遥远的祖辈

 庄南的小溪

 从南山到北山

 消逝的庄园

 无声的便咽

 彩色的田野

 欢腾的村巷

 摇曳的烛火

 迷离的启蒙

十年寒窗

 青青“黄连头”——读书最忆是蚌埠(初中篇)

 排红芙蓉树——读书最忆是蚌埠(高中篇)

 原野油菜花——读书难忘在合肥(本科篇)

 与本和相处的日子

 梧桐叶影——纪念故友颜镇忌辰一周年

 一股蕴藏的爱——读颜镇遗诗札记

闲情偶寄

 长江潮

 纤夫的脚印

 阅读天花板

 自然天姿海参威

 蓝天园记

 江上青烈士遗诗面世记

江湖杂忆

 我的三等功奖章

 十年磨一剑——从《江苏司法行政》到《法学天地》

序跋书评

 《勤劳致富一百例》前言

 先严胡少田年谱——先严胡少田年谱编后絮语

 《胡少田诗文集》后记

 《白衣小学前半纪史略》后记

 《纤夫的脚印—胡建业通讯评论集》后记

 世界由不得我们——读焦群先生《穿过别人的城市》

 一部横空出世的“人文小说”——再读焦群先生《穿过别人的城市》

后记

序言

读完大学同窗胡建业的《乡思九章》,我不能不惊叹地感到,他在以非凡的记忆、非凡的体验、非凡的认知,取散文作载体,糅以史家之笔触,在书写自己的经历中,悄然渗透出那个历史年代的历史教训。我遂将此篇序言,题为“历史前行中的个人话语”。

他是我大学及毕业后的相知同学和挚友,少有抱负,奈何囿于当时的历史情境,未能一展少年壮志。但在晚年的人生舞台上,终于集结平生所蓄,做了一次庄重的亮相,把一页页非凡的思考,书之于竹帛,留传给新生代,向明天的祖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乡思九章》全书31篇,分为乡思九章、十年寒窗、闲情偶寄、江湖杂忆、序跋书评等五辑。

作者在首辑“乡思九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并真实地摄录了其故乡——淮滨一隅的胡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在这一时空里的人物命运的起伏嬗变,深刻地揭示了产生这些嬗变的社会动因。

“十年寒窗”,则是朝花夕拾式的纪实性回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一些稍纵即逝、鲜为人知的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和花絮,为今天的读者填补了昨天校园生活的诸多感性认识空白。由于这段从初中到大学的求学史,在时间上正与我同,是以引发的共鸣共振也就尤烈。

“闲情偶寄”,为作者的工作、生活感悟。“江湖杂忆”,为作者的纪实性回忆与思考。“序跋书评”诸篇,也渗透着作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诸多上下求索与感悟。

五辑中,我认为尤以“乡思九章”“十年寒窗”两辑,因穿越时空一个甲子,徜徉于历史长河之滨,踏浪拈花拾贝,而具有掩卷沉思、令人难以复制的“标本”的意义。

其中,《无声的哽咽》和《从南山到北山》两篇,足堪催人潸然泪下。前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宅心仁厚的女性的无限悲情,后者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一位志在四方的男儿的沉浮起落……这不独是淮滨人家的个案,而是在20世纪极“左”思潮泛滥于五千年文明古国时,诸多同命运人之命运轨迹的真实写照和缩影。这不能不令人掩卷沉思:在依法治国的21世纪,如何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权民生,慎待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而不让昨天的悲剧重演。

掩卷静思,心潮起伏。油然联想起,近几年,出身于清华、北大的时代精英,连续出版了一批用自己的经历总结历史教训的书籍。还有一些经历过时代风云的有识之士,也在历史书架上摆出了自己的成果。一位学者说得好,“个人的甜酸苦辣和国家的盛衰兴退息息相关,这些个人‘史著’,是中国当代史不可或缺的见证。这些带着体温的著作,是生命史、心灵史,也是社会史,是‘历史河套’里的一个个鲜活的、多彩的浪花”。

《乡思九章》,当属此列,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其间。为此,我将此书荐给读者,请跟我一起翻开第一页。

是为序。

(2016年6月21日)

内容推荐

胡建业著的《乡思九章》共31篇,分为乡思九章、十年寒窗、闲情偶寄、江湖杂忆、序跋书评等五辑。

“乡思九章”,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并真实地攝录了其故乡——淮滨—隅的胡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在这一时空里的人物命运的起伏嬗变,深刻地揭示了产生这些嬗变的社会动因。

“十年寒窗”,则是朝花夕拾式的纪实性回忆,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立国伊始,一些稍纵即逝、鲜为人知的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场景和花絮。

“闲情偶寄”,为作者的工作、生活感悟。“江湖杂忆”,为作者的纪实性回忆与思考。“序跋书评”诸篇,也渗透着作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诸多上下求索与感悟。

五辑中,尤以“乡思九章”、“十年寒窗”两辑,因穿越时空一个甲子,徜徉于历史长河之滨,踏浪拈花拾贝,而具有难以复制、令人掩卷沉思的“标本”的意义。

编辑推荐

收在这个由胡建业著的《乡思九章》中的五辑31篇约17万字的文稿,写作时间横跨了一个甲子。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读高中、本科时的习作,如《与本和相处的日子》《梧桐叶影》《一股蕴藏的爱》,那是些缅怀故友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从事机关工作期间的偶作,这涵盖了“闲情偶记”辑中的几乎全部文稿;而全集主体部分,是退休后写的回忆录式的“反刍”,如“乡思九章”全辑和“十年寒窗”辑中的主要文稿。经六十年寻寻觅觅,方在散文天地拾掇出一方“书田”,深感笔耕成文之不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