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是一部不可不读的浪漫主义流派作品,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法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巨作,它极具艺术色彩,以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真实的展现了宫廷与教会的阴暗勾当,小说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刺激着每一位读者的感官。当之无愧的登上了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宝座。
| 书名 | 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国)维克多·雨果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是一部不可不读的浪漫主义流派作品,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是法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巨作,它极具艺术色彩,以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真实的展现了宫廷与教会的阴暗勾当,小说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刺激着每一位读者的感官。当之无愧的登上了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宝座。 内容推荐 《巴黎圣母院(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失火的原因,给予政治的、物理的,乃至诗歌因素的解释,这场失火却是确切的事实。多亏这场灾难,特别是多亏那些层出不穷的修复工程,才完全清除了火灾中幸存的东西。司法官今日荡然无存,这座法兰西历代国王最早的寝官就不存在了,它比卢浮宫更悠久,在美男子菲利浦在位时就已经很古老。人们来此寻找罗伯国王所建造、埃加杜斯所描述过的华丽宫殿的遗迹,这一切几乎都消失了。圣路易当年完婚的洞房那问掌玺大臣的办公室变得怎样了?那座审理案件的御花园现在怎样了?那时他穿着短袄和无袖衫,外罩长外套,足登黑色便鞋同宠臣儒安维尔一起躺在地毯上审理案件。西吉蒙斯皇帝的寝宫在哪儿?查理四世的寝官在哪儿?无地王约翰的寝官在哪儿?查理六世颁布大赦令的阶梯在哪儿?马塞尔当着王储的面杀害克莱蒙和香巴涅元帅的那块石板地呢?毁除伪教皇贝内狄埃诏书的那个小门呢?那些带着诏书的使者就是从这小门出没的,他们穿着无袖罩衫、戴着法冠在嘲笑声中向整个巴黎公开认罪。还有那个大厅连同它的金黄碧蓝的装饰、尖拱的窗户、雕像、石柱以及镂刻图案的宽大的拱顶而今安在?还有那个镏金的寝官以及守护在门口的石狮子呢?它垂首夹尾,就像所罗门王御座前的狮子,一脸服从正义的卑顺姿态。还有那一扇扇华丽的房门,一扇扇美丽精致的彩色玻璃窗户,以及使工艺师斯科内特自叹弗如的铁制饰品,使窦·昂西自惭形秽的木器呢?它们现在都在哪里?岁月和人事把这些人间珍品变成了什么?人们用什么来取代了这一切,取代了高卢族的整个历史,取代了整个哥特艺术?布劳斯先生低矮笨重的拱腹,这个笨拙的圣·热尔韦教堂的正门现在取代了艺术。至于历史,我们有着关于粗大石柱的喋喋不休的回忆,巴特卢律师之流的胡说八道至今还在回响。 这些都无关紧要——咱们还是回到真正古老司法官的真正了不起的大厅。 这个巨大的长方形大厅两端都没有空栏,一端安放着那张享有盛名的大理石桌,其长度、宽度、厚度都是见所未见、举世无双,正如古籍所载,它是“世上最大的一块大理石”,这样大的餐桌准会叫卡岗都亚流LJ水!大厅的另一端就是那座小教堂,圣路易十世让人给自己塑了一座石像跪伏在圣母玛丽亚像前,他还把查理大帝和圣路易国王的塑像搬进了小教堂,而不顾及法兰西国王塑像群留下两个空的壁龛。他认为这两位国王是最听天主活的圣徒,可为自己增添光彩。这座小教堂当时还是崭新的,竣工还不到六年,洋溢着一种迷人的魅力,它的建筑精致,塑像精美,雕镂的花纹深而细腻,这标志着法国哥特时代末期的特征,其后一直延续到16世纪中叶,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充满仙境幻想的艺术,而那个在门楣上方镂空的小圆花窗,仿佛镂着花边的星星,堪称纤巧和优雅方面的杰作。 为了迎接弗兰德尔使臣和其他应邀前来观看演出的大人物,在大厅中间,对门靠墙的地方搭了一座铺着金线锦缎的看台,台上的专用入口,实际上就是前面提到的那问金碧辉煌的寝宫靠走廊的一个窗口。 圣迹戏习惯要在那张巨大的大理石桌上演出,凶此从清晨开始就安放石桌,又在满布司法官书记官员鞋跟伤痕的华丽的大理石桌上用木板搭起一个木架,顶层因整个大厅都能看见,届时就用作舞台,而用帐幔围拢的架身就用作演戏人员的更衣室,更衣室到舞台的通道是架设在外面的一把笨重的木梯,上下踏步又陡又峭。指派临时角色、剧情的波折突变没有一样不经这木梯子上场。这是戏剧艺术和舞台布景可爱可敬的童年! 大理石的四个角落由司法官大法官的四名卫兵把守,无沦是过节或是执行刑罚,他们都守在这里。 演出要到司法官的大钟敲响午时十二响才开始,对于演戏来说太晚,但又不得不迁就弗兰德尔来的那些使臣。 P7-P8 序言 一 五十年代在巴黎求学的六年中,我最常去的地方,除了巴黎大学以外,就是巴黎圣母院左侧靠近塞纳河的那座花园了,因为我居住的大学女生宿舍离这教堂不远,而且这里的花园比靠近学校的卢森堡公园清静,很适于看书。我常在没有课的饭后,带着一点吃剩的面包,到这花园来喂鸽子,然后坐下来静静看书。尽管我常常在看书疲倦后,观望教堂那哥特式的建筑的图景,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我往往发现它呈现不同的风貌。每年圣诞节来临,我必定随同宿舍的同学到巴黎圣母院去参加午夜弥撒。在无数白蜡烛的烛光照射中,教堂里的哥特式石柱像高耸入云的火焰,在宽阔、肃静的殿堂中,儿童唱诗班的歌声有如清澈的泉水,轻柔地洗涤我的心灵。 虽然时隔多年,巴黎圣母院给我的印象仍是那么深刻,因此,当翻译界的同行唐祖论君要求我为他重译的维克多·雨果的长篇传奇小说《巴黎圣母院》写一篇序言时,我就一口答应了。这部名著气势磅礴、风格恢宏、内容复杂,很不易翻译。虽然这部小说已有几种中译本,但还是可以在其基础上再细细加工。唐君除花了一年多时间重译外,还为方便我国读者起见,加添了《重要人物一览表》《雨果生平大事纪要》等内容,为重译本增添了不少特色。 二 本书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一1885)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也是世界上拥有广大读者的作家之一。他一生的经历漫长而曲折,艰辛而崎岖。 雨果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城市贝桑松。父亲出身平民,曾在拿破仑一世的军队里任高级军官,持共和主义的政治观点。母亲是旺岱地区人,持保王党的立场。1814年父母因感情不睦离异,雨果由母亲抚养长大,早年受母亲的影响颇深,也同样持保王党政治观点。雨果17岁时就开始写诗,常在保王派的刊物上发表。他在当时的贵族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影响下,曾立下这样的志愿:“我要成为夏多布里昂,别无他志。”1822年他发表了《颂诗与杂诗》,时年才20岁。这一年的10月,他与童年女友阿黛勒·福赛结婚。不幸的是,雨果夫人后来与雨果多年好友、法国著名文评家圣一伯夫相爱,致使两人友谊破裂。从1833年起,雨果与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相恋,直至朱丽叶病逝。雨果早年发表的诗,很多都是歌颂保王党、拥护波旁王朝的,因此相继两次获得路易十八赐给的年俸。1825年他获得荣誉勋章并参加了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1826年他发表了《颂歌集》,开始提出了浪漫主义向伪古典主义的挑战。 查理十世上台后,政治危机逐渐显现,自由主义开始上升,雨果的政治态度有了转变。1826年,成立于1823年缺乏明确纲领的浪漫主义第一文社解散,雨果与维尼、缪塞、大仲马等作家另组第二文社,明确提出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这个剧本虽然没有上演,但它的序言成为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雨果也从此成为这一派的领袖。 1830年七月革命前不久,雨果发表了《欧那尼》,这个剧本在七月革命前夕初次上演时,浪漫主义与伪古典主义两派在剧场中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斗争标志着浪漫主义取得文学潮流的主导地位,而雨果则是这一潮流的领导者。1831年雨果发表了散文体传奇小说《巴黎圣母院》,上演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墨》,出版了抒情诗《秋叶集》。1832年后,雨果相继发表了剧本《国王取乐》《吕克莱斯·波吉亚》《玛丽·都铎》《安日洛》和《吕意·布拉斯》;诗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和《光影集》;中篇小说《克娄德·格》以及杂文集《文学与哲学杂记》。七月革命后这一时期的雨果戏剧和小说作品,主要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和旧制度的抨击,充满了反封建和反教会的精神。 19世纪40年代,七月王朝在经济上得到发展,这时期雨果在政治上也采取了对现实较为妥协的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就职的演讲中他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1843年3月,他以德国中世纪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从此雨果决定放弃戏剧创作。同年9月,雨果钟爱的长女新婚后在塞纳河上泛舟,与夫婿一起翻船溺死,这件不幸事故使雨果大为伤心。1845年雨果当上贵族议院议员。1848年总统选举中,雨果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但不久成为这位野心家的反对者。1849年至1851年雨果成为国民议会中的社会民主派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和他的同党发表宣言,试图反抗,遭到失败,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居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的英属杰西岛和盖纳岛,长达十九年之久,直至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才在巴黎群众热烈欢迎中回到巴黎。 在流亡期间,雨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达到了成熟的程度。1852年他出版了嘲笑怒骂拿破仑三世的小册子《小拿破仑》。1853年他发表了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1859年雨果拒绝拿破仑三世的大赦,并发誓即使最后剩下他一个人也要斗争到底。在这流亡期间,雨果发表的诗集有《静观集》《世纪传说》和《沉思集》;长篇小说有《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以及……阁中幽会时,暗中刺伤了年轻军官,嫁祸于无辜的爱斯美拉达。少女被捕之后,在法庭严刑逼供下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凶手,因而被判处绞刑。在教堂前广场行刑之日,卡西莫多把少女救了出来,把她藏在圣母院顶楼避难,在中世纪时圣母院是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圣地。在这里,爱斯美拉达得到了充满谦卑爱慕之情的卡西莫多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但教会在副主教的煽动下掀起了宗教狂热,把波希米亚少女视为女巫,于是法院决定不顾教堂的避难权要把她逮捕。巴黎的乞丐和流浪者闻讯后攻打圣母院,准备把少女营救出来。混战之际,副主教乘机把少女劫出圣母院。当她拒绝屈从他的兽欲时,他就把少女交给一个十六年来一直隐居在阴暗的洞穴里的一个半疯的女人暂时看管,以便通知法警前来捉拿。这个女人从少女身上的那只小绣花鞋认出她是十六年前被人偷去的女儿。正当母女欢天喜地相认时,法警已到来,强行把少女从狂哭不舍的母亲怀里带走。当爱斯美拉达被吊上绞刑架时,副主教怀着阴暗痛苦的心情从圣母院楼顶看她就刑。这时因失去爱慕的少女而伤心绝望的卡西莫多,在愤怒中把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副主教推了下去,活活摔死。他后来跑到埋葬死刑的人的荒冢里去,紧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死去。当人们试图把两人的尸骸分开时,敲钟人化为一堆尘土。至于那个轻浮的军官,他最后和一位贵族姑娘结了婚。 四 对于《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的评论,自从1831年出版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层出不穷,多不胜数。与雨果同时代的诗人拉马丁认为: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小说,是一部中世纪的史诗。历史学家朱什莱在他的《法国历史》一书中谈及这部小说时说:“我想再次阅读《巴黎圣母院》,它有一个形象如此惊人醒目,像用狮子般的爪子在历史纪念碑上留下印迹,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随便触碰它。自然而然,这纪念碑就成了作者特有的领地和卡西莫多的遗产。”《巴黎的秘密》的作者欧仁·苏这样说:“先暂且不论其诗意、其广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戏剧情节,仅有一点就足以打动我。雨果塑造的卡西莫多是心灵和奉献之美的象征,弗罗洛副主教是教会的化身,夏多佩队长是形体美的表现。小说作者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一个年轻、天真、纯洁的美丽姑娘处于这三种本性迥异的人物中间,去做出一个女人相当困难的抉择。”英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巴黎风貌既辉煌又阴暗的图画。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本领。他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出色才能,瑰丽的文辞,无穷的诗歌内蕴,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英国第一本《雨果传》的作者马齐尔斯认为:“《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至今没有成为文学的陈迹,这是因为它们都有天才的盐分可以保证它们永不腐败和变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