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的起源,是1924至1925年间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逊》杂志,在这个杂志上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刊载森林生活的故事特写,渐渐形成了“报纸”的特点,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森林报》这部在苏联儿童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的名著——一部森林百科全书。
《森林报》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维·比安基著的《森林报》于1927年问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比安基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举凡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苏联全国各地的山川湖泊等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林中剧院
黑琴鸡的情场
森林里有块很大的空地,成了座剧院。太阳还未升起,四周的景物却看得一清二楚,因为现在是极夜。
来看戏的是长着麻斑的小黑琴鸡。这些观众有的蹲在地上吃东西,有的老老实实待在树上。
个个都盼着好戏开场。
说话问,从林子里飞来一只雄琴鸡,它浑身乌黑,翅膀上是一道道白条纹。它可是求偶场上的主角。
它那一对钮扣似的黑眼睛直溜溜地左看看,右瞧瞧……可剧场里除了来看戏的,没别的。
那边的矮树丛倒是啥玩意儿?昨天好像没那东西吧?真是怪事儿:一夜之间怎么会冒出那些个一米高的云杉来呢?准是自己忘了……上了岁数脑子就是不好使。
该是开场的时候了。
场上的主角再次打量了一番观众之后,脖子弯到了地面,翘起华丽的尾巴,翅膀斜拖在地上。
它这就叽哩咕噜,念念有词起来。
听起来像是在说:“卖掉皮袄子,买来大褂,买来大褂!”
念罢伸了伸腰板,打量着全场,又咕噜起来:“买来大褂,买来大褂!” 笃!又飞来一只雄琴鸡。 笃!笃!接着飞来了一只又一只,它们那结实的双腿跺得地面连连发出“笃笃”声。
反了!这下可把咱们的主角气疯了。只见它浑身的羽毛都竖了起来。脑袋贴着地面,尾巴摊开成一把大扇子。
“丘弗——弗!丘弗——弗!”
它这是在挑战:哪个不怕死的就过来!
场子的另一头有雄松鸡答话了:“丘弗——弗!你要不是胆小鬼,亲自过来比试比试——来呀!”
“丘弗——弗!”来这儿的有二三十个对手,数不胜数。你挑吧,哪个都准备好好干上一架。
雌琴鸡坐在树枝上,一声不吭,不露声色,好像对这些表演不感兴趣似的。这群美人儿心眼儿就是多,没准在耍什么花招哩。这戏可是专为它们演的。就是为了它们,这些尾巴像翅膀似的、眉毛火辣辣、眼睛红通通的黑斗士才飞到这儿来。
个个黑斗士都想在美人儿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笨手笨脚、势单力薄的胆小鬼还是滚开的好!只有胆大、机灵、最勇敢的才能博得它们的青睐。 这不,好戏开场了…… 争斗声、叫嚷声响彻场子,只见个个脖子贴地,蹦着、跳着,聚拢了来……
两只雄鸡头碰头,嘴对嘴,奋力啄着对方的脸。
双方无不怒气冲冲,发出“丘弗,丘弗”的声响。
天渐渐亮了。笼罩在舞台上空的那白夜透明的薄幕也随之褪去。 低矮的云杉丛间有件金属的东西在闪闪发光——求偶场上哪来的这些云杉?
雄琴鸡才不理会这些云杉,它们都一心扑在怎么对付自己的对手上。
其中数这场演出的主角离云杉丛最近。它已连续打败了两位情敌,现在正跟第三位交手。它做主角当之无愧,林子里没有哪个的力气比它大。
第三位对手又勇敢,身手又敏捷,蹦跳了过去,狠狠地教训了主角一下。
“丘弗!”主角恶狠狠地喝了一声。
待在树枝上的那些美人儿伸长了脖子。好戏这才开场哩!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争斗!主角可不会逃跑,说什么也不会跑掉的。双方再次逼近,结实的翅膀拍得啪啪响,两只雄琴鸡腾空扭成了一团。
啄了一下,又啄了一下——根本分不清谁啄了谁——两只琴鸡双双落地,各自退到一边。那只年轻的琴鸡,翅膀上被折断了两根硬翎,露出杂乱的蓝色羽毛,而那只年长者火辣辣的眉毛淌着血,一只眼睛被啄瞎了。
树枝上的美人儿有些坐立不安了。谁胜了谁?莫非是年轻的占了上风?多帅的小伙子!瞧它那紧密的羽毛闪着蓝莹莹的光泽,尾巴上布满了花斑,翅膀上的条纹斑斓耀眼!
这不,双方又斗在一起,扭成一团了。年长的压着对手。
双双再次厮杀在一起,又各自分开。
再次逼近,这次是年轻的压住年长的!
还有最后一个回合。瞧……
又扭做一团——又各自退却。
又冲上前去,扭做了一团。
砰!震耳欲聋的枪声响彻整座森林。云杉树丛里冒出一团白烟。
情场上的战斗中断了一会儿。树枝上的雌琴鸡伸长脖子惊呆了。雄琴鸡们惶恐不安地扬起了红眉毛。
发生了什么事?
没事儿,不是太太平平的吗?
不见什么外人进来。
P37-40
本书作者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894·年2月11日诞生于彼得堡一个生物学家的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愿望。后来,他报考并升入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自然专业,是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他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中,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他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1928年问世的《森林报》是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1959年6月10日,比安基在列宁格勒逝世,享年六十五岁。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森林报》,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1957年),《中短篇小说集》(1959年),《短篇小说和童话集》(1960年),等等。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大自然、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森林报》于1927年问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比安基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举凡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苏联全国各地的山川湖泊等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森林报》的俄文原名直译应是《森林年报》,由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书已按《森林报》的译名流传,故本书仍沿用这个译名。俄文原版在每一新版问世时,都对上一版有所修订,内容或增或减,但基本栏目保持不变,所增减者仅止原栏目内的篇目或新增栏目。如此看来,谓其“年报”自有道理。从目前我国新出版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本看,由于所据原著版本有别,中译本的内容也略有不同。
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因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而受到大自然愈加强烈的报复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希望《森林报》的又一个中译本的问世,能对中国未来的一代早早地树立起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译者认为,有必要对有些关涉俄罗斯文化而为当今青少年所陌生的东西有所交代,这就是译者在译本中加了许多注释的原因。俄文原著中也有极少的注释,译者在翻译时如觉得有必要向中国读者交代,就据实译出,并注明“原书作者注”字样。但凡译者自己的注释,则不再说明。本书的翻译系由两人合作完成。其中《森林报》的第1~6期由姚锦镕翻译,第7~12期与每期末尾的竞赛题配套的答案由沈念驹翻译。
本书涉及的动植物知识相当广博,以译者的浅陋,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有时可能超过文学经典翻译中所遇的困难,需要查阅许多工具书和资料。即使这样,仍然可能会出现译者力所不逮的问题。对此,谨祈同行和方家批评指正。
沈念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