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轮(从立春到大寒)》的文字部分,三耳秀才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从文化和民俗角度切入,将中国古代的生活和当下的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以节气文化为核心,以古今的百姓日常生活为指归,纵横之际,把节气的意蕴抒写得丰饶而有趣,别具一格。绘画部分,韩以晨为每个节气创作一幅以节气为主题的中国画,并将书法二十四节气古体诗编入书中,与节气画相得益彰。
| 书名 | 中国年轮(从立春到大寒)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三耳秀才 |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年轮(从立春到大寒)》的文字部分,三耳秀才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从文化和民俗角度切入,将中国古代的生活和当下的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以节气文化为核心,以古今的百姓日常生活为指归,纵横之际,把节气的意蕴抒写得丰饶而有趣,别具一格。绘画部分,韩以晨为每个节气创作一幅以节气为主题的中国画,并将书法二十四节气古体诗编入书中,与节气画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三耳秀才著的《中国年轮(从立春到大寒)》是一本节气随笔集。该书以随笔之体写生活、写传统,甚至写各种文化事件,让作为自然知识的节气更可读,语言简练而幽默,独具个性,而作者对节气的文化思考,又使节气具有了形而上的美感。全书包括6篇“颂神曲”、24篇“节气随笔”、24幅节气绘画,以及若干节气诗书法。作者从传统写到当下,从节气的自然变化写到人的生活、写到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观察、思考之后,提出“中国年轮”这一文化概念,来标示二十四个节气所内含的或代表的中国文化道法自然、敬天爱人的特质,以及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从而直达中国节气文化的核心本质。 目录 自序 中国年轮——总是让时光行走在圆满的路上 他序 此是吾家事——序韩以晨、韩光智节气画、节气文章合璧 颂神曲 春季 立春:一元复始天地泛春 雨水:春天有春天的麻烦 惊蛰:接地气,惊蛰矣 春分:恰如其分 清明:人间清明 谷雨:布谷催耕 夏季 立夏:立正,向右看齐! 小满:现实已小满,小麦已小满 芒种:种稻得道 夏至:青梅煮酒 小暑:花儿绽放 大暑:观荷听蝉 秋季 立秋:悄然入秋,悄然发呆 处暑:寒来暑往,秋老虎或出没 白露:白日吹凉晚上露 秋分:官方的秋分,民间的中秋 寒露:风光无限眼前菊,小碟酱醋品蟹黄 霜降:打霜、霜打以及落叶 冬季 立冬:别开生面,大道至简 小雪:南方的雪,轻盈的雪 大雪:北方的雪,厚重的雪 冬至:古意盎然的祭祀,热气腾腾的饺子 小寒:消寒就是盼春 大寒:乾坤未济向新年 后记 请站在最高处,把节运气 试读章节 援笔写赋如焚香祭月—— 从黄昏到黎明,太阴抚慰脆弱的心灵; 从黎明到黄昏,太阳照顾卑微的众生! 日月轮值,人间春秋。 ——作者题记 若有情,地球也寂寞。好在,身边有个小伙伴:月。 先有地球还是先有月?科学家也不能断定,科学家可以明确的是,大约40多亿年前,地球和月球就已“牵手为伴”,在茫茫太空中,相望相守。一旦牵手,永远相伴,于是,在漫长的光阴里,地球的故事离不开月,人类的故事一定得有月亮关照。 演变是极其缓慢的。无生有,地球上,有了细胞,有了生命,有了人类。人类也寂寞,寂寞也找伴。抬头看天,看见了圆缺看见了月,对汉文化圈的人们,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来说,孤单寂寥之时,不就有了一个天然的倾诉对象吗?! 月球,是地球的贴身小伙伴,一句话来概括,亦是人类的贴身大闺蜜。汉文化里,阴和阳是两大文化元素,太阴和太阳,指的是这两大文化元素的两个极点,当然,太阴和太阳,指的更是目月这两个星球。——属阴,贴身大闺蜜,月亮,亦可精准为:俺的女闺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小时”,当然是李白的“小时”,依我思维,这句诗指人类早期阶段——也就是猴子变成人的初级阶段——也是可以的。换句话说,人类早期并不太明白月亮的“作用和意义”,也不会“呼作白玉盘”。那只悬在空中的“大盘”,只不过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而已,好在,这个大陌生并不很疹人。 感谢诗人,这个群体,常被“时人”目为异类,但其对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异常巨大。在此,我们甚至可以如此武断地说:是诗人这个群体举头望月并引领众生一起创造了月亮。——隔着光阴,后人这才好轻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出皓兮,佼人倒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这是《诗经·陈风·月出》里的诗句。如何理解?简而化之,就是一句话:月下出美人。不过,这是民间高人(无名氏)的感叹。多一嘴,无名氏的名句还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屈平词赋悬日月。”再说有名的高人:屈原。屈原的词赋也有直接写月的。“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是《天问》之声。 文以气为主,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气场。赋体,最能彰显中国人的铺张气派。这里,我们只挑谢庄《月赋》里的片断来开开眼界。“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歌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又称歌日:月既没兮露欲唏,岁方晏兮无与归;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 唐诗宋词有大气象,大气象里见“月亮”。中国人的底气是汉唐气象打下底子的。自然,唐诗宋词居功甚伟。先看唐时明月——太多了,我们只挑李白的过过眼吧!P7-9 序言 中国年轮——总是让时光行走在圆满的路上 让我斩钉截铁放豪言,这本《中国年轮》,标志一个文化符号——“中国年轮”的诞生,我可有些不大敢。但是,我可以自信地说:对于你我,《中国年轮》这本书是一个及时、有力的提醒。 这本书,我试图以新鲜的书名以及丰富别致的内容,明确提示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咱们大中国,拥有顺天应人的二十四节气,拥有二十四节气串联起来的人生作息规律,甚至可以说,拥有中国历史行进的独特意象。回溯传统是为了当下更好地生活,重新打量节气文化,现代都市人的感觉,一定是既熟悉又亲切。叠加感觉,提升意象,何以概之,何以名之?我用了好几年的光阴和三本书的厚度,试而言之曰:中国年轮。 是的,是的,我就是想提醒我们:用节气的“长度”来丈量我们的光阴;用节气的“厚度”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 机缘,来自我的一次感悟。“算起来,大约是2008年的某一天,在纸上不时耕耘着的我,忽然感悟到:在年去年来的时序中,天气——准确地说,是一年中天气的变化趋势——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原来,这是岁月的关键,是岁月的决定力量;原来,头顶上总在转动的太阳,是我们的神哟。进而,仿佛使命在身,不可推脱,我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我找到了一个安神的领域,在此,我要有所作为:那日历上标明的二十四个节气是生机勃勃的,我要传达‘老天’身上的那份带着中国印迹的‘旨意’。当然,这种要有所作为的意向是渐次形成的。大约在2009年的冬季,我开始了有比较明确意识的节气写作。略作尝试后,主动担当的意识更明了,计划全面投入实施。”——这是我写在《跟着太阳走一年》后记里的文字。 本来想“走一年”就不“玩”节气了。可是,碰到顺手的题材,写起来也会上瘾。在《跟着太阳走一年》出版发行后,我察觉到了不足,于是,有了“小步走”“走一年”以及《中国年轮》合为一体的系列构想。自然,这时,江南节气随笔《跟着太阳走一年》(跟摄影合作)是过去完成时,“小步走”(跟漫画合作)、《中国年轮》(跟国画合作)是现在进行时。而当这本新书到你手里时,便是现在完成时了。 《跟着节气小步走》,我是为儿童写的。自然,我的笔,努力触摸的是儿童的天真。效果如何?这里只引前些时的一条微信,借“人以群分”来旁证“童心未泯”:我的内心住着一个小孩子,别人不知道,甚至我自己也不明了,可是,在今晚婚礼现场,一个小小小女孩一下子扑到我面前,伸手要跟我玩石头剪子布。三比零,我赢了。哈哈!游戏结束后,我才知道,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爱闹腾的小小少年。 《中国年轮》,我是为成人写的。从传统节气对现代生活、对现代都市人的影响出发,不离生活,不离你我,不离传统,以文化的角度、历史的高度来阐释节气的核心文化内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渗透和意义——我玩的是深沉。天真之后、长大了的人们,自然应该沉稳起来。 细数《中国年轮》,除了文字,还有节气画系列——这是海派画家韩以晨的精心之作。节气画,单是翻完二十四张大画,就如同从立春到大寒走过一年似的。自然,这一翻,你对文字的期待就有了。画不掩文,文不掩画,图文丰茂,四季牧歌,艺术领域内的加法,常常会滋生乘法的效果吧。 笔随节气走,心生小感慨:我们知道,节气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早就生生不息着,可是,从美誉度来看,中国节气文化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基本完成文稿的某个瞬间,一个新词突然从我的脑海冒了出来,这便是——“中国年轮”。这样,这本新书的书名就有了。进而,我觉得,我的节气书系列也可以用“中国年轮”这个新词来统括了。进而,拿“中国年轮”来给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作标识,不是也挺好吗?简洁生动,大气豪迈! 标新,标的新不怪异。“中国年轮”,我标示的这个文化符号——把话说大一点,这个鲜明生动的中国文化大符号,你说,算数吗? 算数吧! 岁月更替,“中国年轮”循环,一圈两圈三四圈……就是这样,中国节气,总是让时光行走在圆满的路上。 太阳照顾中国,众生谦卑生活。让我们在一轮又一轮节气的旋律中感受传统的现实魅力! 后记 请站在最高处,把节运气 去爬山,爬到山顶,到了,喘口气。喘口气后,再四方打量,一打量,胸怀大开,不禁啸叫一声:嗨……写完《中国年轮》,交给出版社,我便是一看客。真交了后,某个瞬间觉得还差点什么。差什么?就差在山顶上的一声“嗨”。 这个“嗨”就是后记,就是:请站在最高处,殷勤探看中国节气。 就物候说节气。对,但中国节气不仅仅如此! 就农事说节气。对,但中国节气不仅仅如此! 从天文角度解读节气。对,但中国节气不仅仅如此! 从文学角度解读节气。对,但中国节气不仅仅如此! 那么,如何不至于“仅仅如此”呢?这便是我后记里想说的:请站在最高处,把节运气。 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祭祀?也许有人应道,因为中国先人敬天畏地崇拜大自然。我再追问,为什么要崇拜?为什么得崇拜? 回到最初见本心。其实人类敬畏的心理基础是害怕、恐惧,是因未知因陌生而产生的不安。什么让先人大恐惧呢?那当然是天,是地,是太阳,是月亮,是头上的星辰。因为这些,就自然导致中国人要祭祀吗?未必。我个人认为,有了敬畏的心理基础,并不能直接导致。那么,是什么促使发生?是什么在演进中起到关键作用? 是政治,是政治的需要;是统治,是统治的手段。 要管人,要统领一方,甚至治理一个国家,凭什么?凭人力,凭物力?很显然,仅仅用力是不够的,还得用心,还得靠精神。历史本相,虽然难以回溯验证,但一些证据,还是能让我们大致厘清其中的奥秘。一句话最关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就是力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秀肌肉。祀就是祭祀。 那么,祭祀意味着什么?最高的祭祀,或说,祭祀的根本是:上帝和下帝的对话。 什么是上帝?中国的上帝就是天,就是如今老百姓口头上说的“老天爷”。什么是下帝?下帝就是“天子”。上帝和下帝的对话,就是托付、“移交”权力和威力——这就是祭祀的本质。大家敬畏大自然敬畏上帝,也得敬畏下帝即天子。于是,通过祭祀这个形式,国家就有了君;于是,大家都得听天子的,为天子服务,受天子统治。用现代政治的话语来说,通过祭祀,解决的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这些,跟节气有关系吗?当然有。 最初的二至二分,便是祭祀安排。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乃国之大典”。清人《帝京岁时纪胜》里有一句话很要命:“士民不得擅祀。”与此相应的是,历朝历代多有明令禁止民间观测天象。看来,国之大事,最核心的,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指的是帝王家事。很显然,是祭祀的需要,中国人才发现或说“发明”了节气。换句话说,节气的起源或说初衷,主要系于政治而非气象、而非农耕。 从点到面,从天文、从农耕再到节气文化;从上到下,从远古、从人心到朝廷,再到民间,就这样,节气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且,祭祀的核心一直在,祭祀的作用一直有。正因如此,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解说节气,是“对,但又不仅仅如此”。 我们常说,节气,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其实,更为根本和更指向核心的是,节气,何尝不是中国政治智慧的高度结晶呢?节气,关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节气,关系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核心机密。于是,“奉正朔”,便是主流;于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便成中国最强音。 以上感悟,是我多年写作“中国年轮”节气书系列(《跟着节气小步走》《跟着太阳走一年》《中国年轮》)中慢慢形成的。算一家之言吧! 《中国年轮》编定,时值2016年的春季。编定之后,仍觉余意激荡,于是,在春雨绵长、春寒料峭之中,我又写下了某个瞬间的独特感悟: 偶听人言:这人交关把节。什么意思?交关,宁波方言,很的意思;把节。,意思是一个人很勤快不失时令。为什么“把节”能表示人很勤快呢?把握节气的节奏、不误农时,不是勤快吗?把握事情进展的时机,不勤快,行吗?我不是宁波人,听懂了“把节”这个词,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词。为了提气。我在“把节”后面缀上“运气”,这便有了“把节运气”——殷勤探看中国光阴,谦卑生活的我们,可不就得把好节运好气吗? 出一本书,容易;出一本好书,难。《中国年轮》虽然不便自夸是好书,但是,过程中我们呕了心,沥了血。为此,希望关注节气的朋友,希望眼前有《中国年轮》这本书的朋友,请站在最高处,把节运气——于个体而言,有了中国节气的中国光阴,那将是更有中国味道的。 跟书有关的,都不容易。在此,我特别感谢在写作和出版过程帮我助我的人们。一一点名点赞,似乎有些矫情,简单些,让徐飞做一回代表吧!徐飞先生是宁波出版社的编辑。编辑负责任,他为书们付出了热情和专业精神,这本书,他的付出,尤甚。多谢! 跟着节气小步走,跟着太阳走一年,中国年轮年复年。节气,和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一起;节气,和中国光阴一起“丰富”起来。 把节运气,站在高处,内心谦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