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方法》:心理学的刀光剑影
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好人。
——荣格
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或观众,我并不推荐你去看《危险方法》(A Danggerous Method,2011)。女主角歇斯底里式的表演,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人总是担心她的下巴会掉下来;流水账式的历史事件,像幻灯片一样突兀切换的场景,让人感觉好像是在听课而不是看电影;影片中几位角色之间的对话时常带着浓厚的精神分析色彩,更让人觉得整个影片晦涩难懂。也许片中有个别镜头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你看的是未删节的版本),而那恐怕也只是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满足自己的特殊癖好而已。
但是,我知道你手里拿着这本《看电影学心理学》,那么你一定不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或观众——你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者你是一位心理学的“死忠粉”,所以我建议你一定要看看这部“教科书式”的影片。要知道,这部影片的女主人公是萨宾娜·斯皮勒林(Sabina Spielrein)——好吧,也许你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不过,两位男主人公的名字对于学心理学的同学们来说一定是如雷贯耳了,他们一个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另一个是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
那么,这两男一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这里的“危险方法”到底是指什么方法呢?虽然这部影片叫《危险方法》,但整部影片的表现手法还是略显平淡。正如英国《卫报》所评论的,这部影片“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整部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出来什么叫做‘危险方法’;在关键时刻,危险总是先走一步,烟消云散”。因此,也有评论者说,这部电影是“柯南伯格的一次不危险尝试”。不过稍作留意,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见心理学的刀光剑影,嗅出其中暗藏的杀机。
1904年8月,苏黎世著名的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接收了一位年轻的俄国女病人。她芳名萨宾娜,年纪十八九,症状不一般。萨宾娜的病例报告上写着:“她老是想着排便的事情;看到父亲的手就会性兴奋;受到指责时,会吐舌头或者怪笑、哭喊,摆出各种恐怖的姿势;她想象父亲用双手惩罚她,伴随着性兴奋,想象迅速转换成手淫。”提供这份报告的正是她的主治医生——年轻的荣格,他后来竟然爱上了她。
就在这一年12月,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医师协会做了一次演讲,他声称自己感到非常惊讶:有一名年轻的助理只因为从他上司那里得到了一个命令,就对一名癔症患者施行了“精神分析”。实际上,这名年轻的助理就是暗指荣格(Jung),因为在德语中“年轻的”即是“jung”;而他上司指的是院长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先生。弗洛伊德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别人随意使用他的技术感到些许不爽——此时,他与年轻的荣格还未曾谋面。 等荣格服兵役回来,萨宾娜正式成为他的“试验病例”,采用的方法正是弗洛伊德首创的谈话疗法。简单地说,就是搬一把椅子,坐在病人的身后,每隔一天花上一两个小时,跟病人谈话。这种疗法对萨宾娜来说似乎是有效的。翌年4月,她注册成为苏黎世大学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但她幼稚地将自己的地址写成了精神病院,直到院长布洛伊勒写信证明她的资格才了事。6月,萨宾娜离开了医院,但她与荣格仍保持着私人的联系。
1908年的夏天,荣格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决定向萨宾娜敞开心扉。双方在信件中相谈甚欢,交换着各自对心理学的见解,并且很快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然而,这终究是一场医生和病人、有妇之夫和无知少女之间的不伦之恋。丑闻在业界流传开来,萨宾娜的母亲收到一封匿名信,而此时荣格家刚降生了第一个男孩,荣格医生不得不提早收场。可问题在于,荣格想要全身而退,萨宾娜已是真情难收。于是,萨宾娜不仅动了刀子攻击荣格,还动用了弗洛伊德,想让这位前辈来评评理。
对了,我们来看看荣格和弗洛伊德发展到了哪一步了。
1907年3月,荣格携其夫人爱玛来到维也纳,他们拜访了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伊德之前靠鸿雁传书,现在他们一见如故,尤其是荣格,滔滔不绝。他们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里谈,在弗洛伊德家的餐桌上谈,在书房里边抽雪茄边喝咖啡边谈,一直谈了13个小时。不过,当晚荣格就梦见他和弗洛伊德一起散步,在梦中弗洛伊德看上去老态龙钟,身患疾病。弗洛伊德说,这是荣格无意识中想要罢黜弗洛伊德的愿望。尽管如此,伟大的友谊还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回到家后,荣格三周没有去信,弗洛伊德已经坐立不安,担心自己给荣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对荣格的依恋不断增长,不仅是思想上和职业上的,还包括情感上的。可以说,没有与荣格的灵魂交流,弗洛伊德的生活简直索然无味。同样,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敬仰也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他写道:“我每天都为你的思想财富欢欣鼓舞,依靠从你丰盛的餐桌上落下的面包屑过活。”荣格对弗洛伊德说,一直想要一张他的照片,弗洛伊德当然答应了,然后他也向荣格索要了一张。
两人友谊的高潮出现在1908年2月,有一天弗洛伊德一改往日的称呼“同事”,而称他为“亲爱的朋友”。荣格欣喜若狂:“衷心感谢你用这样的称谓表达对我的信任。你给我的友情是我不配得到的礼物,收到这份礼物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高潮,任何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达我此时的感觉。让我以儿子对父亲的身份,而不是平等的身份,享有这份友情吧。保持这样的距离我觉得恰当而又自然。”于是,一个人找到了儿子和继承人,另一人找到了父亲——可父亲不是那么好当的。 1909年6月,绝望中的萨宾娜给弗洛伊德写了一封信,道出了她和荣格之间的情感纠葛。可想而知,她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至少一开始是这样。弗洛伊德立即向荣格询问:“这个人是谁?一个好事之人,一个喋喋不休者,还是一个妄想狂?”而荣格的回答更为精彩:“她是我的试验病例,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她有着知恩图报之心,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直到我发现我们之间的友谊正在发生偏转,因此我和她决裂了。当然,她施展各种手段想要诱惑我,但我认为此举不合时宜。”
P27-30
这是一个有心人在秉烛,借电影的烛火照亮心之旷野,试着去打开另一座宇宙的大门。在这里,你不仅能重回光影摇曳的光阴,还能顺便找到你一不留神遗落的自己。
——赛人(资深影评人,CCTV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策划人)
电影艺术与心理科学,归根结底都在揭示人性。世间最美妙的创意,多来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美妙的跨界融合之作。
——魏知超(《迷人的假象》作者,“心理朋克”创始人)
看电影,学心理,看世彦的!
——岳晓东(哈佛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这本书大概写了一年多,这个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算长是因为花数年数十年写一本书的也不乏其人,不算短则是这一年多来,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这本书上了。我是一个写作比较慢的人。琼斯曾对弗洛伊德说:“我写作像女性怀孕,而您写作就像射精。”我想我大概是琼斯那样的人,写作期间的痛苦、煎熬和生产之后的欢愉,我都体验到了。
写一本关于电影和心理学的书,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了。读研期间,我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心理学角度的影评;毕业之后,仍不时会写几篇此类文章,或发表于报纸之上,或刊登于参编的书籍之中,也有写好直接放在一些网站上的。一直以来,我都在留心,哪些电影跟心理学有关——一则可以在举办心理学活动时给大家放映;二则可以就它们写一些文章,最终的目标是写成一本较成体系的书。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耽于日常琐事,这个“梦想”时而强烈,时而温和。强烈之时,我从脑海中搜出这些电影的名字,将它们写在纸上,俨然成为一本书的目录。可惜的是这件事也仅止于目录,一些另外的事务扑面而来,随即将其冲淡。直到2013年年底,豆瓣阅读推出了“专栏”和“连载”的新玩意儿,我便一时兴起申请开设了一个“看电影学心理学”专栏。于是,我终于责无旁贷地开启了写作计划,一篇一篇地“怀孕”“生产”,“再怀孕”“再生产”。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悖论:当我一直坐在电脑前,往往难以写出多少东西,或者写出一小段文字后,就文思枯竭了,怎么也进行不下去,干坐了一天还是那几行字;而当我躺到床上去休息的时候,对于文章的构思竟会慢慢清晰起来,如何继续写下一段也有了主意。文章中的一些妙句实际上是来自睡梦中的,有时甚至来自上下班行走的路上。因此,我渐渐习惯了写写歇歇、歇歇写写,对于“被打断”也慢慢能够忍受,因为这个“空歇”(pause)会给我很多灵感。
书稿写作期间,我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相助。那时在澳门城市大学攻读心理分析博士的张鳅元同学阅读了每一篇文章,并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我认为文章写得不够好的时候,居然能意外地从她那里得到较高的评分,让我获得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和信心。我在豆瓣结识的好友肖严同学也阅读了最初的几篇文章,那时她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的博士论文,繁忙之中仍然读了它们并给予了很大肯定。书稿完成之际,我的几位编辑朋友饶有兴趣地通读了书稿,并且提了很多细致的意见,我也努力做了一些调整。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我的导师徐光兴先生不得不提。徐先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竟没有不懂的,要命的是,他的太极拳也打得异常潇洒。作为他的学生,总感觉三年时光太短,自己似乎什么也没学会。然而,在徐老师艺术细胞的熏陶之下,我仍无意识地受到一些感染。对于电影的心理学分析,大概也算是其中之一吧。所以拙作定要请他作序,在此表示感激;还有徐老师的培育之恩,也在此再次表示感谢!还有一位要感谢的老师是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的王学富先生,他是我在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的引路人。对于电影,王老师也有着特别的爱好。就在我写稿期间,还有幸去他那里放映了伍迪·艾伦的影片《另一个女人》,大家一起观看讨论,使我增添了不少写作灵感。本书也请他作序,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除此之外,我还要对本书中出现的众多心理学前辈表示谢意,正是他们精妙的理论对理解人类精神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创作者,如哲学家、作家、诗人、音乐人,他们的作品同样为人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本书虽是我独立完成,但无疑汲取了诸多前人的经验。如果书中还有少量未加以注明的引用,在此对所有的作者表示感谢和歉意!当然,本书是跟电影艺术有关的,这些电影作品同样对人类心灵进行了非凡的探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电影供我们“白日做梦”,我们的现实生活将是多么难耐。本书中亦引用了许多电影资料(图片),在此向这些电影工作者衷心致谢!
书中的文章最早在豆瓣阅读的“看电影学心理学”专栏发表,专栏订阅人数过万,不少热心读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对他们的支持与厚爱表示衷心感谢!感谢豆瓣阅读这个平台。感谢王如月女士最早对本书的关注和喜爱,并对书稿内容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本书纸质版的问世过程颇为曲折,感谢豆瓣阅读贺涛先生、王清宇先生对本书出版工作的坚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汝怡女士的鼎力支持,感谢豆瓣阅读邹熙女士为本书编辑工作付出的艰辛!还要感谢一些亲朋好友对本书出版的支持,他们有些是儿时的伙伴,有些是新结识的朋友,均对本书的问世予以极大的热情,恕我无法在此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要感谢这么多年以来(2007年至今)陪伴我的来访者。是的,感谢他们陪伴我!有人曾问我为什么喜欢心理咨询,我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因为在咨询这个过程中,彼此的交流是很真诚的。我们不加掩饰地暴露自己的脆弱,脱去了社会上日常交往所要求的外衣,这种交流是来访者需要的,也是我极为珍视的。我尽己所学、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同时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与生活斗争的力量。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实际上我们充实和丰富了彼此的人生!
最后且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亲母亲和姐姐们、我的岳父岳母、我的妻子。在创作本书的一年多时间里(2014—2015),妻子李晓臻也经历了怀孕和生产这个喜痛交加的过程。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家人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宝宝,说来我心中总有些惭愧!如今,郑吴辰宝宝已经能说会道,到处乱跑,然而我仍沉耽于文字工作,陪伴家人以及放松自己的时间实在太少。衷心希望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希望我的著作译作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轻松自由!
郑世彦
2017年于合肥天鹅湖畔
观影何以疗心
让电影走进心灵,解读人生的各种信息,成为人们情感的镜子和未来生活的“测试器”,并且借以克服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是本书作者的一个心愿。
电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可以使观众暂时丢开由压力、焦虑、忧郁等元素组成的实际情绪的种种牵制,也暂时摆脱对于人际关系、经济职业等因素的痴迷,唤起心中视觉的意象,诱发人们或温暖、或甜美、或忧伤、或激奋的种种联想,从而得到某种心理的投射或满足,这就是“看电影学心理学”的秘密所在。
电影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堪比生命形式的空间。这种空间有时是一种终极、整体的意象,一种“天人感应”,一种“人心通天”的审美和高远的意象。它只照亮了事物的一面,而使另一面的阴影显得更大,由此产生了古代哲学家所创造的种种幻想,代替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智慧中那些摇曳不定的灵光。所以电影是一种白日梦,容易和心理学结缘,相依相伴。
当然,从更高层次上,电影要能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就必须在“审美电场”上保持必要的张力。看电影是一种智力系统的协调变化,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经过痛苦的矛盾和内心的搏斗,不断克服困难,自我超越,使生息在尘世之中的自我得以从俗界中解脱。
本书的作者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对心理学和电影有极其敏锐的独特感知,撰写分析、评论行云流水,奇思妙想迭出,素有“鬼才”和“圣手”之称。这本书是体现他才华的一面棱镜,折射了许多来自心理咨询现场的信息。
但是电影要能够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还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拉开心理距离,制造空间。之所以电影中的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能成为治疗的艺术,而烹调艺术不能,其原因在于味觉缺乏实际的空间距离感。心理距离是一种特殊艺术构成的心理状态,是介于或插入我们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状态,使我们在主观投入时也能客观审视、分析、评判、观察、欣赏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个电影心理学家。
电影的心理空间构成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由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观众(包括评论家)这三个环节组接的信息传递过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电影心理治疗者在观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电影作品内容的多义性、结构的开放性和情绪的朦胧性。它们是连接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要注意电影内容中时间的情境化和空间的信息化,以电影作品的“召唤结构”来积极呼应观众的“期待视野”:不断提高电影作品的质量和层次,这是对今后发展的期许。
本书的作者在分析电影作品时,像X射线一般,把剧中人物的病态、被压抑的欲望、作品的象征和隐喻,以及人格的伪装和倒错,都抽丝剥茧,剖析得淋漓尽致,把一些被人忽视的微言大义和人生哲理一一展露无遗,令人拍案叫绝。
特作此序并荐之。
徐光兴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2017年春
电影是一场每秒24格的心理治疗。电影大师伯格曼说过:“没有任何艺术手段能像电影一样表达梦的特质。当灯光熄灭,闪亮的银幕向我们打开,我们被抛进事件之中,成了梦的参与者。”我们坐在电影院的沙发里,就像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躺椅上,一场心理分析的活动开始了。看电影如同进入梦境,生活的本质在电影里汇聚。
郑世彦著的《看电影学心理学》精选14部经典的心理学影片,搭起一座通往心理学的桥梁。这里不仅有电影故事,还有心理学流派的介绍、心理学大师的登场。每章附有“知识链接”,让读者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轻松地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观影可以疗心,电影不仅照见人类的情感,预演未来的生活,也让观影者获得个人心灵的成长。打开这本书,在电影与心理学中遇见自己。
郑世彦著的《看电影学心理学》选取了14部大众认知度较高、又颇有代表性的电影,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心理学的流派和历史、相关的心理学代表人物等基础心理学内容。读者会通过这些经典影片和相关的分析了解心理学并且获得个人心灵上的成长。总体上这部作品融会形成了一个兼具电影艺术体验、心理学知识普及和自我心理治疗功能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