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亚:削峰驯洪的人
2016年汛期,面对严峻的长江防汛抗洪形势,作为长江委防汛调度团队的一员,委防办副主任、党支部委员陈桂亚冲锋在前,精心做好长江防汛调度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内涵。
防汛调度的“拼命三郎”
每天早上8点前,长江委防办分管水库调度工作的陈桂亚就已经来到办公室。他仔细查看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库水位、出入库流量,以及最新长江流域的降水情况、河道水情和汛情,抓紧时间全面掌握关键信息,思考并拟订调度方案,为上午10点30分左右的会商做好准备。
进入主汛期,长江防汛形势复杂多变,长江委每天都要进行防汛会商,汛情紧张的时候一天要会商三四次,全面分析研判,科学调度决策。陈桂亚说,“这里也是抗洪一线,有时比在抗洪抢险现场还紧张”。
“一到汛期,我晚上和周末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待在办公室了。”自6月13日长江防总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以来,陈桂亚就没有好好睡过一个安稳觉。他说这是之前在长江委水文局水文气象预报处工作时养成的习惯,一遇下雨天,即便是躺在床上也难以入睡。
按照防汛值班制度规定,带班领导必须24小时在岗。6月底以来,陈桂亚离开办公室的时间基本上没有早过晚上10点,如果是他带班,一般要到夜里12点左右才能休息,夜里3、4点还要起来查看水雨情变化。如汛情紧张,要制定与调整调度方案,则整夜无眠。
即便不带班值班,依旧能在防汛值班室、办公室、水文预报室见到他,同事们都说他是“拼命三郎”。
一个周末的早晨,武汉大雨滂沱,陈桂亚当天不带班,却突然出现在防汛值班室,浑身湿透。大家以为他会去换衣服,过了好久才发现,他依然穿着湿透的衬衫在了解汛情发展趋势,结果引发严重感冒,此后十多天他一直发烧不退。可就是“顶着发烧的脑袋,拖着沉重的双腿”,他仍始终坚守在防汛调度岗位上。
自4月1日开始防汛值班至今,110多天近60次防汛会商,陈桂亚一次都没有缺席。不仅如此,每次会商他都拟订数个调度方案,并深入细致分析权衡,会商时发表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为领导决策部署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
运筹帷幄背后的“较真儿”
这是一次为了“0.1米”而在国家防总与长江防总之间进行的千里夜间远程视频会商。7月18日20点30分,长江委防汛科技大楼16楼的长江防总会商室,灯火通明,讨论热烈,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正在进行自7月12日以来的第三次夜间远程视频会商,研判防汛形势,应对当前汛情。
时钟慢慢指向22点,讨论进入白热化。在陈桂亚汇报多个调度方案后,围绕是否减少三峡2000立方米每秒下泄流量的问题,从国家防总到长江防总的每位领导、专家都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峡按23000立方米每秒控泄,尽管只比当前减少了2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但是洞庭湖区和城陵矶附近干流的水位可能仅下降0.1米左右。”“尽管只下降0.1米,但对加快中下游退水也有积极作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与会领导和专家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三峡减少下泄流量,按23000立方米每秒控泄,最大限度地为中下游退水创造有利条件。随即,长江防总根据会商意见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下发调度令。(P1-3)
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水利人(2)》,又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收集的40位水利人,关注平凡人的平凡事,青睐有血有肉的情节和细节,无论是削峰驯洪的陈桂亚,还是为项目前期工作开路的邓森;无论是为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攻坚克难的黄建和,还是以他名字命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李宁,一个个都是身边人、寻常事,熟悉亲切,可敬可学。书中收录的文章文体为通讯或特写,短则干字文,长则近万字。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再加工、精炼,有的重新写了标题。在此,向作者和原文刊登媒体表示感谢。
希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水利人》系列丛书,讲好中国水利人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引领行业风尚,为促进中国特色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讴歌身边的水利先锋,更多的人对水利事业投来关注的目光。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水利部文明办编辑了《中国水利人》一书,即将付梓,邀我作序,遂得以先睹文稿。本书中收录了数十位平凡水利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读来令人感动不已。这些故事把个人经历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及闪耀在水利人身上的思想光芒和家国情怀。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水兴水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周密部署、高位推动下,水利行业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水利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水利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呈现崭新气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实惠,在我国治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就,凝结着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文稿,谢会贵、崔政权、蒋志刚、曹君、张生贤……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他们或献身珠峰脚下农村水电事业,或扎根高原从事黄河水文工作30年,或守护荒漠甘泉不言悔,或用生命诠释敬业奉献,或尽心尽职鞠躬尽瘁,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或助人为乐不遗余力……可以说,《中国水利人》一书,记录的是与水打交道的人,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道德群体,折射出的是崇高的水利行业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行业没有精神,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那么,水利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想,这也是《中国水利人》一书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本意吧。
千百年来,从“俯伏而饮”“逐水而存”“濒水而居”到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运河,中华民族一直在与水相伴、相争、相和中生息、繁衍和发展,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面,流淌在上下五千年的文脉中。于是,“上善若水”的智、“临渊不惧”的勇、“滋养万物”的爱,以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川流不息的执著追求等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反过来,浸透着水之哲学的民族精神也启迪着我们的治水实践,书写着中国的治水史绩。
……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面镜子。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查不足。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借鉴,正视自身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见贤思齐,奋发进取,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道洪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新号角,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推动进步的力量,乘风破浪、合力前行,在“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中勇立潮头,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在自身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涉险滩渡深水的勇气,以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韧劲,以江河奔流百川归海的决然,锐意进取、主动担当,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努力谱写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篇章。
让榜样光辉照亮水利前行之道路!
让水利精神引领改革发展之潮流!
田学斌
2015年12月
胡争上主编的《中国水利人(2)》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报道的水利人物,表现了水利人立志水利、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敬业精业的朴素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人无私奉献的深情,较好地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书中呈现的人物,既有全国及部省级劳动模范,更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既有管理人员、水利大师,更多的则是基层一线职工。他们分布在水利行业各个领域,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带有体温的记述,留档的不仅是全景,更多的是近景和特写;不仅丰富水利文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振奋精神,使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向前推进;不仅鼓舞当下,相信也会感动未来。
胡争上主编的《中国水利人(2)》收录了数十位平凡水利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读来令人感动不已。这些故事把个人经历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及闪耀在水利人身上的思想光芒和家国情怀。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