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会快乐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法)马修·理查德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作家及艺术家不停地寻找快乐的秘密。马修·理查德著的《学会快乐》分享了他认为的快乐本质以及如何达到快乐。根据作者的说法,快乐不是在有太阳光照的一天、冰激凌的甜味、性爱的高潮等各种短暂的享受中找到的,而是在人性的最深层处找到的。快乐不是自我利益,而是同情心,以及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真的快乐,我们可以透过自己的同情心去改变世界。作者相信,快乐是我们可以学习起来的“技能”。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却少有人知道获得快乐的途径。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脑神经科学实验,800位科学家共同认定:快乐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巧,而且这项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学会快乐》作者马修·理查德在脑科学实验中被认定为“全世界最快乐的人”。他告诉我们:快乐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来自内在的能力、一种生存态度,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潜能。虽然人生外在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快乐可以内部求得——通过心智的训练,就可以改变脑部的结构。在本书中,他巧妙地结合科学、哲学和佛学智慧,揭示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告诉我们用哪些方法处理负面情绪,开发并培育快乐的能力,从而达到稳定的幸福快乐。

目录

赞誉

推荐序

推荐序

引言

第1章 关于快乐

第2章 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吗

第3章 双面镜:向里看,向外看

第4章 假朋友

第5章 快乐可能吗

第6章 痛苦的魔力

第7章 “我”之迷雾

第8章 当念头成为劲敌

第9章 情绪的河流

第10章 摆脱烦恼

第11章 欲望

第12章 仇恨

第13章 嫉妒

第14章 向自由飞跃

第15章 快乐社会学

第16章 实验室中的快乐

第17章 快乐和利他主义:快乐使人善良还是善良使人快乐

第18章 快乐与谦逊

第19章 乐观、悲观和简单生活

第20章 金色的时间、灰色的时间、荒废的时间

第21章 跟随时间的“心流”

第22章 道德:快乐的科学

第23章 快乐面对死亡

第24章 修行之路

译后记

注释

试读章节

存在的方式

一天下午,我正坐在雪谦寺的台阶上。一场暴雨之后,整个庭院变得泥泞不堪。于是,僧人们用砖块铺成一条小路,以便通行。我的一个朋友走到积水边,嫌弃地望了一眼,踏在砖块小路上,每走一步都要抱怨一番。到我身边时,她眼睛一翻,说道:“可恶!要是掉到污泥里可怎么办?尼泊尔可真脏!”我很了解她的脾性,默默地点了点头,希望无声的同情能稍微缓解她心中的不快。一会儿,我的另一个朋友拉斐尔也来了。她哼着小曲,从一块砖跳到另一块砖,边走边唱“嘿!嘿!嘿”,最后跳到干燥的地面上,大喊一声:“真好玩!”她眼中充满了喜悦,继而说道:“一场暴雨洗尽了尘埃。”两个人,两种不同的解读。60亿人口,60亿个世界。

拉斐尔曾告诉我,她遇到过一些人,他们经历过饥饿、劳苦,目睹朋友死去。她也在想,受过这么多苦难的人,为什么看起来还这么快乐?内心平静的人,不因成功洋洋自得,也不会因为失败一蹶不振,反而能在广阔而深邃的宁静中充实地生活。因为他知道,这些经历只是暂时的,太过执念也于事无补。每况愈下、困境重重时,他不会受到重挫。陷入忧郁,因为他的快乐有坚实的基础。有位了不起的荷兰女士叫伊迪‘贺乐孙(Etty Hillesum),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她死前一年曾经坚定地表示:“当你内心充实的时候,牢墙在哪一边都无关紧要……我在1000个集中营中已死过1000次,我已看透一切,洞察一切,再也没什么能让我痛苦。我此生的每个瞬间,都美丽而充实。”

在一次集会上,有个年轻人从观众席上起身问我:“你能给我个活下去的理由吗?”本书虽不起眼,但正好解答了他的问题:快乐是对生命的热爱。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打开了痛苦的深渊。像幸福一样,痛苦本质上也是内在的状态。明白这些才能找到活着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扼杀了生活的快乐?什么又能够增进快乐呢?

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非幼稚的乐观主义,也不是为了对抗逆境而设计的虚假欢乐。当我们心感困惑时,不满和挫败感便油然而生,就算我们一再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快乐!”也跟粉刷坍塌的墙壁一样徒劳无功。追寻快乐并非透过玫瑰色镜片看待生命,也并非让我们无视生活的痛苦和不完美。快乐不是千方百计达到狂喜的状态,而是能清除我们心灵毒素(嗔恨、执迷等)的解药。快乐能让我们合理地看待事物,缩小外表和实相(reality)的差距。为了得到快乐,我们必须了解心灵运作的机制,洞察万物的本质,因为从根本上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误解了实相的本质。

实相和洞察力

什么是实相呢?佛教中,这个词表示事物的真实本性。实相不随我们强加于事物的心理构念(mental constructs)而改变。心理构念存我们的感受与实相之间划开一道鸿沟,使我们和这世界产生无尽的冲突。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写道:“我们误解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人将瞬间当作持久永恒,将痛苦看作快乐。我们执着地追求财富、权力、名誉和享乐,却浑然不知这些欲望正是痛苦的根源。

本书所说的知识,并非学习和掌握大量信息,而是了解万物的真实本性。我们习惯于将外在世界看作一系列独立的、自主的个体,赋予其种种特质,并认为这些都是它们本质的特征。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万物有“好”有“坏”,能认识事物“好”或“坏”的“我”,也是个真实存在的实体。这个错误,佛教称之为“无明”(ignorance)。无明带给人强烈的执着和愤怒,成为痛苦的根源。伊迪·贺乐孙言简意赅地说:“障碍都是表象(appearances),而非实相。”。梵文所称的轮回(samsara)是无明和痛苦的世界。它并非存在的基本状态,而是误解实相而产生的精神宇宙。(P4-6)

序言

寻找快乐

2004年年初,在马修的安排之下,我到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中写我的《赖声川的创意学》。在那幽静的地方,面对壮丽的喜马拉雅山,我在一间小屋中写作。20米之外,马修在另一间小屋中禅修。每天中午,我们坐在旁边的草坪上,吃人家送来装在便当盒中的简单素餐,聊天、看山。到了傍晚,因为马修过午不食,我们一起坐在他小屋的屋檐下,喝一碗简单的汤或茶,看远山淡淡的如云雾般消散,看脚下的山谷渐渐阴暗消失。那是黄金时间,我们坐着,没有说话聊天的压力,就是坐着。有时,坐到天已经黑很久,寒风也早已吹很久,才觉得暗了、冷了,回自己的屋吧。

马修跟我说,那是他忙碌生活中最享受的时刻,他努力在一年中至少抽一两个月时间到那山上,在那屋檐下,坐着,坐着。

那次马修跟我说,他写的一本关于“快乐”的书在法国出版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争议。尤其是那些厌恶“快乐”一词,且认定人生目标是受苦的法国知识分子。在这之前的几年,马修已经向我透露,他正参与一些重要的科学实验,充当脑神经科学家的“白鼠”,让科学家测试他的大脑在禅定时的状态。后来,我有机会认识到其中几位科学家,了解他们在用客观实验的方式寻找“快乐”的定义,并了解“快乐”是否有可能通过训练培养出来。

后来实验的成果在美国举办的一次大型脑神经科学会议中,被800位脑神经科学家共同认定:快乐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巧,而且这项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不久之后,国际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这些实验结果。马修跟我说,那次会议的结论可能是人类的某种转折点,因为世界将对“快乐”产生一种新看法,人类将用许多新的工具来面对这越来越不快乐的世界。

如今,国际媒体已经半讽刺、半尊敬地宣称马修是“全世界最快乐的人”。讽刺正是因为本书中所提到的,现代文明对“快乐”本身已经没有可靠的定义了;尊敬是因为在确实经过长期严格的脑神经科学实验后,马修的快乐才被认定,有数据为证。

马修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灵感来源。他的生活非常忙碌,从事慈善募款及建设工程(他每年固定在四川、青海藏族区建造新的医疗诊所、学校,修筑桥梁,并亲自指导工作),还要出新书、开摄影展(他也是著名的摄影家),并且参加宣传活动、发表会,还要参与科学实验等。仔细想想,这么多事情,没有一件是为他自己,我却从来没有看过他烦躁或不安。或许,这就是他快乐真正的秘诀。

读到马修的书时,我感到丰富与满足,真是完全符合马修书中所定义的真正“快乐”。愿这本珍贵的书,也能为你打开真实快乐的门!

赖声川,知名戏剧家、畅销书《赖声川的创意学》的作者

后记

马修·理查德的《学会快乐》,最初为2003年出版于巴黎的法文版,2006年出版了由杰西·布朗纳翻译的英译本。本译本由英译本转译。

本书为非虚构类文本,内容涉及佛学、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目标读者群为普通大众。英文版原文语言平实质朴,浅近易读,并无过多深奥晦涩的佛法教义,涉及哲学、科学等领域的文字,也无不必要的专业术语。中文佛经翻泽的高潮出现于千年以前,故此流传至今的佛经和一般佛教用语,都形成了生涩古奥的风格,和当今日常用语有明显不同,和英文原文风格自然也差异巨大。武侠文学大家金庸曾这样描述自己学习佛经的经历:“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时代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佛教翻译过来的,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这番话也点明了汉语佛经文本和英语佛经文本,一个艰涩难懂,一个浅显平易。本书翻译时,同样面临英文版原文和汉语佛教用语风格差异巨大的难题,权衡下来,译本尽量采用浅显平易的表达,力图和原文风格一致,贴合普通民众,以期符合本书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文中其他学科术语的翻译,也尽量遵循简单易懂的原则。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涉及人名、地名、作品名较多,有些西方人名中国读者不很熟悉,翻译时在译名前加了简短的定语作为介绍。所有译名,首次出现时均在译文后用括号标注原文,便于读者理解和进一步查证。也许由于作者常年浸淫于东方佛教文化,行文的风格不似典型的西方说理文,而是大量采用比喻、类比等较为隐晦的形式。翻译时,对可能造成读者理解困难的个别地方进行了一定的显化处理,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用较为明确的方式呈现在译文中。

本人指导的四名翻译硕士研究生赵家松、鲁婷、朱金新、赵晓喆协助完成了本书初稿的翻译工作;本人的朋友卢溢先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对本书的翻译多有指点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赵宏

2017年8月19日

书评(媒体评论)

理查德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引人入胜的经历完美地阐释了本书的主旨:快乐不受外物的控制,而源于对自己内心的掌控。本书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马修·理查德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心室中的宁静和淡然。他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我执”如何影响我们的欲求、思想和感受,阻碍我们通向自由之路。本书发人深省,值得一读。

——阿伦·贝克(Aaron Beck) 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

想从一本书中找到快乐,很难。如果一本书可以使你的人生和心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你向着充满力量的快乐彼岸进发,那就是这本了。

——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 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

马修对快乐的观点颠覆了我们日常的理解,他主张知足胜过享乐,利人胜过利己,论证坚实有力,令人信服。此外,马修还在书中具体指导人们修炼自己,以获得快乐的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情商之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