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男子郑芝龙是什么地方人?他读过书练过武吗?……他在海外闯过哪些地方?学到哪些本领?有过哪些风流韵事?经历过哪些危难险情?……他为何起先被认定为“小龙飞天”,后来则被赞誉为“飞天蛟龙”?……他是因何接受朝廷招抚当上海防游击将军的?是因何被擢升为统领全省海陆军的福建总兵的?……他是如何迁徙数万闽省饥民、数百各类工匠到台湾垦殖,使台湾变成良田万顷、百业俱兴的中华宝岛的?……他是如何大败世界海上强国荷兰的舰队、成为明朝末年我国最杰出的海军将领并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沿海地区空前繁荣的?……他又是如何在崇祯皇帝逝世后于福建拥立隆武帝,被晋封为太师、平国公,登上人生顶峰的?……
洪永宏著的长篇小说《海魂记(上下)》将摈弃以往讹传的老套话;依据正史采纳传说,以“抗击外夷,巩固海防,弘扬爱国主义,宣扬中华的海洋文化”为主旨;并参照电视剧的创作手法,用规范汉语羼入少许闽南语,讲述这位美男子的传奇故事。
郑芝龙,字飞龙,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郑成功之父。在明代末年,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开展海上贸易,保卫明朝海疆,在料罗湾海战中成功击败西方海上势力。编剧、作家洪永宏遍览史书、花费十年工夫而成这本《海魂记(上下)》,洪永宏著的这本书从郑芝龙的少年时代一直写到他大败荷兰人,广阔的国际视野、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沉而自然的爱国激情,都使本书很有看点。
芝虎噘起嘴:“不是偷的,是阿兄做的。”
蔡继明到石井学塾执教一年多了,情况已经熟悉,这班上的大龄学童,最顽皮的就数郑芝龙,而最俊美、最聪颖的也正是这个芝龙。他听芝虎这么一说,不禁将那弓弩把玩起来,问道:“你阿兄能做出这样的弓弩?”
“就是他做的。”芝虎咬着牙答说。
“我看他未必有这本事。”蔡继明摇了摇头。
“你别小看人。”芝虎气嘟嘟地顶了过去。
蔡继明一边暗笑,一边板下脸:“先没收再说。”说着,手握弓弩转身走向讲台。
愣头愣脑的芝虎再也忍不住了,他冲了上去,出手欲夺回小弓弩。蔡继明只侧身一闪,回手就抓住芝虎的胳膊;想不到芝虎猛力甩了两甩使劲挣脱,继续扑向弓弩。
至此,蔡继明才意识到不能小看面前这个愣学童,他手持弓弩,摆开架势,开始认真与芝虎过招。
芝虎虽有一股虎劲,但毕竟才十四五岁,虽然从小习武,但怎能敌得过蔡继明,几个回合下来,就只能勉力招架了。
这时,站在课桌旁冷眼注视双方格斗的郑芝龙,突然一个箭步插到蔡继明身后。蔡继明立即感到背后有人,刚一转身,郑芝龙已经闪电般地从他手上夺过小弓弩,猫着身飞快逃出课室。
看到芝龙抢回弓弩,芝虎赶紧拎起哥哥和自己的书包,跟着也溜了出去。
蔡继明万想不到这两个小子手脚如此之快,待他回过神来,芝龙、芝虎已经不见踪影。他猛力跺着脚,嚷道:“反了,反了!……”
溜出课室,芝虎四下张望后,判定哥哥准是躲进树林里,就朝着山头的树林子快步走去,边走边四处搜寻……
忽然,“呜哇”一声吼叫在耳边震响,他扭过头,芝龙已经站在他身旁。
“阿兄!”芝虎高兴得跳了起来,“你躲到哪里去了,让我找得好苦。”
“我不就在这里吗?”芝龙说。
“那弓弩有没有给弄坏?”芝虎急巴巴地问。
芝龙把手中的弓弩递给他:“你自己看。”
芝虎接了过来,上上下下摸着看着:“好啊,一点都没扯坏。”
芝龙戳了一下他的鼻子:“今天都是你惹的祸。”
芝虎嘟囔着:“我惹什么祸?蔡师他自己就不对,他凭什么没收我们的弓弩。”
芝龙有些生气:“你不吵着要看,他能晓得我们有弓弩?”
“这……”芝虎挠了挠头壳,“阿兄,是我错了。”
“今天这事闹得太大了,”芝龙说,“蔡师对我们还是不错的,今天我们却如此无礼,看来得先到蔡师那里请罚。”
“怎么罚,无非再挨一顿责打。”芝虎应道。
“责打倒不怕,”芝龙说,“怕的是蔡师准定告到家里。我们如果先向他请罪,可以央求他别去告。”
“告到家里又怎么样,”芝虎说,“阿爹人在泉州府衙里做事,二妈又不是我们的亲生母亲。”
芝龙皱起眉头:“可是蔡师到家里一告,二妈不知又要唠叨几天……”
“哎,”芝虎忽然想起,“听说舅舅出洋到澳门才三四年就开了一间店铺,还赚了不少钱;我们是不是也到澳门闯一闯?”
“到澳门闯一闯,”芝龙应道,“我早就想去。可你去得了吗?阿爹会允许吗?二妈会让你走吗?”
“算了,算了,”芝虎挠了挠头皮,“别去想它了。”
芝龙挥了挥手:“对,别管它了,走吧,到树林里试试这小弓弩的威力。”
芝虎拍起手:“好,好!”
“九降风”翻山越海来到树林已经减弱,秋阳偶尔透过云层露出点笑脸,虽然已经到了深秋季节,毕竟是在中华大地的东南海边。看那树冠上的叶子依然青青绿绿,听那林子里的鸟雀依然叽叽啾啾,林问草地上不时蹿出一两只野兔,这叫芝龙、芝虎兄弟怎能不心摇手痒……
P4-5
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收复祖国领土台湾时,挥笔赋《复台》一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他接着在诗中加注称:“太师(郑芝龙封号)会兵积粮于此,出仕后为红毛荷兰夷酋揆一王窃据。”向世人宣告台湾乃其父亲郑芝龙创立的“基业”。
但是,这位台湾基业的开创者、八闽长城的大英豪,却长期被认为原是个“大海盗”;或“亦盗亦商”,即“兼营商业的海盗”。
海盗者,古称“海贼”,乃一群在海上和滨海地带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匪徒。而“贼首”则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大恶魔。
那么,郑芝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大海盗?又是怎么样的一个“贼首”?请看以下三份奏折:
1.明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三日,兵部尚书王之丞在奏折上对郑芝龙之攻袭厦门称:“唯是贼之来也,以索前所招抚杨六、杨七为名,遍张伪示,声言报仇……”(载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三册》)
2.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十二日,兵部尚书阎鸣泰的奏折上称:“贼首郑芝龙生长于泉,凡我内地之虚实了然于胸。加以岁月所招徕,金钱所诱饵,聚艇数百,聚徒数万。城社之鼠狐,甘为爪牙;郡县之刀笔,尽属腹心。乡绅偶有条陈,事未行而机先泄;官府才一告示,甲造谤而乙讹言。复以小惠济其大奸,礼贤而下士,劫富而济贫,来者不拒而去者不追,以故官不忧盗而忧民,民不畏官而畏贼,贼不任怨而任德;一人作贼,一家自喜无忧,一姓从贼一方可保无虞。……”(载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四册》)
3.紧接着,吏部监察御史苏琰在奏折上称:“郑芝龙……白旧镇进至中左所(厦门旧称)……中左之人开城门,哀求不杀,芝龙又约众不入……”(载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五册》)
兵部尚书和御史在给皇帝的奏折上绝不可能为“贼首”说好话,这三份奏折当属可信可靠。
翻遍古今中外海盗史,哪有“礼贤下士,劫富济贫,任德不任怨,来不拒而去不追”并受到广大民众和郡县小吏拥戴的“大海贼”?
而且,这三份奏折提到的郑芝龙率部攻袭厦门,虽实有其事;但据奏折所描述的,他之所以率部攻袭厦门只是为了索取仇人杨六、杨七,以报血海深仇;因此“遍张伪示(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言报仇”。而当厦门百姓“开城门,哀求不杀”时,郑芝龙又约束部众不许进城扰民、伤民……这真可谓是一支“仁义之师”啊!
再说古今中外大海盗的相貌,几乎全都是“竖眉怒目、满脸横肉……” 这个“贼首”郑芝龙的长相又是什么样子呢?
请看明、清一些史料所描绘的郑芝龙的长相:
1.《明季北略》载:郑芝龙“姣好色媚”。
2.《梦游录》载:“芝龙少年姣好。”
3.《纤言》载:“公见其姿容秀丽,日:汝当贵而封王。”
当年的史书也好,传说也好,凡提到郑芝龙的相貌,全都说他是个美男子。
这位美男子郑芝龙是什么地方人?他读过书练过武吗?……他在海外闯过哪些地方?学到哪些本领?有过哪些风流韵事?经历过哪些危难险情?……他为何起先被认定为“小龙飞天”,后来则被赞誉为“飞天蛟龙”?……他是因何接受朝廷招抚当上海防游击将军的?是因何被擢升为统领全省海陆军的福建总兵的?……他是如何迁徙数万闽省饥民、数百各类工匠到台湾垦殖,使台湾变成良田万顷、百业俱兴的中华宝岛的?……他是如何大败世界海上强国荷兰的舰队、成为明朝末年我国最杰出的海军将领并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使东南沿海地区空前繁荣的?……他又是如何在崇祯皇帝逝世后于福建拥立隆武帝,被晋封为太师、平国公,登上人生顶峰的?……
长篇小说《海魂记》将摈弃以往讹传的老套话;依据正史采纳传说,以“抗击外夷,巩固海防,弘扬爱国主义,宣扬中华的海洋文化”为主旨;并参照电视剧的创作手法,用规范汉语羼入少许闽南语,讲述这位美男子的传奇故事。
我在厦门港出生,在鼓浪屿长大,当年一提到郑成功,不论是长辈还是老师,都跷起大拇指,赞他是个大英雄;但一提到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全都摇头摆手,说他是个大海贼。
“大海贼生了个大英雄”,年纪轻轻的我只感到有点奇怪,并不大在意;直至1998年5月,老战友方友义送我一本他主编的《郑成功研究》,建议我撰写一部《台海演义》,讲述郑芝龙、郑成功和施琅三代人开发祖国领土台湾的故事,我才关注这题材。当时我已经离休,身体还挺好,就把他主编的这部包括67篇论文、长达875页724干字的巨作仔细读了一遍;还到鼓浪屿向郑成功纪念馆馆长张宗洽求教,于1998年10月底草拟出《创作方案》,并打印成“征求意见稿”;后因接受撰写《陈嘉庚的故事》稿约而搁置下来。到了2005年,自己掂量掂量,实在无力完成《台海演义》的创作,才决定专写郑芝龙的故事。于是着手搜集相关的史料、资料、论述及传说:在图书馆借到的就复印装订,在书店里买到的就妥为保存,相关单位和亲朋好友赠送的就道谢收下……而且边收集边研读,发现这些史料、资料和传说,有些相互矛盾;有些则不合情理、不足为凭。
如郑芝龙与李旦的关系:明末《野史无文》载:“芝龙少随李旦贩货日本国,旦与芝龙同卧起,遂抚以为子,并为芝龙娶于长崎士家。”把两人的关系说成情同亲父子,这说法合情合理,而且与史实相符。但另一本《难游录》却说:“李旦者,闽之巨商也;芝龙少年姣好,以龙阳事之。”把郑芝龙说成是出卖肉体给李旦的无耻之徒,这根本就不合情理。
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文档中,有一份李旦的儿子李国助于1633年致荷兰驻台湾长官的信,控告郑芝龙背叛他父亲,吞没他父亲的财产。据查证,李旦乃逝世于1625年,当时遗下的巨额财产被侵吞,作为李旦的亲生儿子李国助不闻不问,而是八年后才提出控告,显然不足为凭。
由于郑芝龙一些重要关节有多种说法,因此我在进行总体结构之前,不得不对收集到的史料、资料和相关论著进行一番分析、考辨,舍其末而求其本,去其伪而存其真,从石井郑氏的家世起步,到他只身远赴澳门等地,到他早年与荷兰人的关系,到他被李旦收为义子……一步步走进郑芝龙的人生历程,渐渐地看出他原来是一位从磨难中成长起来的狂涛英豪。
于是,我便“据正史,采传说”,而后“求新意,谋突破”;立足于原创,参照影视文学的创作手法,进行通盘结构。
当然,我是“据正史”而不全囿于正史;“采传说”则择我需者而用之,并进行适量的虚构;力图塑造出性格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力图编排出前后呼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力求使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学价值。
开始进入写作时,我将书名定为《郑芝龙》。写了将近一半,感到李旦、颜思齐两位人物占了较大分量,于是将书名改为《台海英豪传》,并增加李、颜二人的“戏份”。但写下去就觉得不对劲,于是又改回《郑芝龙》。写着、写着,写到最后几章,才感到书名《郑芝龙》应该写他的一生,而我原先的结构提纲只安排到郑芝龙拥立南明隆武帝被加封为太师、平国公,儿子郑森被隆武帝赐“国姓”并赐名“成功”为止。于是将书名改为《海魂记》,并在前面的章节中增添相关的描述。
去年6月,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其中第九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中写道:“我国周边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特别是海上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家门口生乱生战可能性增大……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
据此,我又对书稿的一些段落作了修改,力争整部小说能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就这样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到现在才定稿;并经挚友俞王毛副教授相助,联系上中国文史出版社,获得社领导和编辑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使这部长篇小说得以问世;恳望读者和专家、学者阅后,多提宝贵意见!
洪永宏
2017年5月1日
一段纵横捭阖的家国往事,一首激荡人心的英雄赞歌。
——畅销书作家 楚阳冬
不知道是一种巧合,还是东西方文明的一种默契。从15世纪开始,东方与西方,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中国先有郑和.后有郑芝龙,他们富有冒险精神与开拓勇气,是大航海时代的真正英雄。
——知名历史作家 曲昌春
郑芝龙的一生可谓传奇,他悖逆晚明海禁令,顺应世界大航海潮流,不仅开创了闽南海上贸易疆域,而且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海上力量,巩固了中国海防。洪永宏先生用十年时间爬梳历史,独辟蹊径,在《海魂记》中用电影分镜头式语言.将郑芝龙波澜壮阔的人生真实而细腻地展现出来。
——知名历史作家 魏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