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孟子全鉴(珍藏版)(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孟子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东篱子解译的这本《孟子全鉴(珍藏版)》汲取了《孟子》其他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典、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

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少为人知的人名或地名、典故以及较为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结合各种注译版本,去粗取精,取其精华。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基本不背离原文的思想精神。解读部分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的方式,是对原文的一种延展和联想,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先贤孟子思想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位读者都能沐浴在两干多年来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中。

内容推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和哲学思想。其文论证有力,比喻生动,文辞华丽,气势磅礴。《孟子全鉴》在对原典注释、翻译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读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思辨智慧,从而将先贤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本书由东篱子解译。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做人不要轻义重利

 ◎大的快乐是与民同乐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

 ◎损人之事不可为

 ◎仁者无敌

 ◎身居其位应善谋其政

 ◎做人做事仁爱之心是根本

 ◎多行善举受益无穷

 ◎做法不切实际,就是缘木求鱼

 ◎衣食足而知礼仪

卷二 梁惠王(下)

 ◎不能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老百姓的口碑是判断的标尺

 ◎不要逞匹夫之勇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与百姓共冷暖才是王道

 ◎间接说服,曲径通幽

 ◎注重考察,不可轻信

 ◎不做万夫所指的人

 ◎不能凡事以我为中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

 ◎战争胜负取决于民心所向

 ◎关注民生才能凝聚民心

 ◎仁政能感化百姓

 ◎多做善事,积德积福

 ◎以仁义之心赢得忠诚与敬畏

 ◎小人主宰不了世势发展

卷三 公孙丑(上)

 ◎实行仁政,顺应发展

 ◎做人要培养浩然正气

 ◎学者要坚持“不动心”的研学精神

 ◎以德服人,教化天下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政德贤明, 仁慈爱民

 ◎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善于反省,多从自身找原因

 ◎闻过则喜的人进步会很快

 ◎不要固执己见,学会灵活处理

卷四 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有气节的人不要随便待之

 ◎君子不会被金钱收买

 ◎下级犯错上级有责

 ◎身在其位当谋其政

 ◎独断专行害处多

 ◎孝敬是做人的重要德行

 ◎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真正的商人不会做垄断市场的事

 ◎爱惜人才不是做表面文章

 ◎真诚坦率是君子的作风

 ◎当今之世弃我其谁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卷五 滕文公(上)

 ◎大国与小国行仁政的道理是一样的

 ◎上级的做事风格对下级有直接影响

 ◎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心里就有盼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除旧革新才能进步

 ◎对待父母丧事反映一个人的孝顺程度

卷六 滕文公(下)

 ◎欲想正人必先正己

 ◎节义之人不会为功名利禄所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得之有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海归心则战无不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君子会坚守自己的节操

 ◎发现错误应及时彻底改正

 ◎主张正义,为真理而辩

 ◎凡事不能走端

卷七 离娄(上)

 ◎有规矩才成方圆

 ◎圣人是做人的高典范

 ◎仁义关乎国家存亡

 ◎修身厚德才能治天下

 ◎仁德是无敌于天下的利器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别做把人才往其他地方赶的蠢事

 ◎不走正道的人可悲

 ◎真诚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

 ◎天下归心靠仁义而不靠战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要教条死板,学会通权达变

 ◎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恪尽孝道,天经地义

 ◎上梁不正下梁歪

 ◎懂得反省,修正不足

 ◎恭敬有礼是美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仁义礼智乐是人力所能及的

 ◎小孝治家,大孝治国

卷八 离娄(下)

 ◎圣贤皆有施行仁政的共同准则

 ◎从大处着手,以大局为重

 ◎和谐相处,上下级要互相尊重

 ◎有所为有所不为

 ◎把握分寸,言行有度

 ◎做事要合乎道义

 ◎学问的至高境界是自得而简约

 ◎以善滋养人,德行崇高

 ◎仁义为立身之本

 ◎学习先人可贵品质

 ◎孔孟学说与历史典集源远流长

 ◎清醒认识事物的本质

 ◎教人应该艺德并重

 ◎因势利导,顺应自然

 ◎不畏权贵真君子

 ◎反省是一面镜子

 ◎做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地位往往会支配行动

 ◎别被名利束缚心

卷九 万章(上)

 ◎多尽孝道,感恩父母

 ◎不要被片面的假象所蒙

 ◎抛却恩怨,感化人心

 ◎不要凭空揣度和歪曲他人

 ◎百姓拥护很关键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争做众人眼中的先觉者

 ◎察其交往观其人

 ◎聪明人不做蠢事

卷十 万章(下)

 ◎集人所长成大事

 ◎周朝爵禄条理分明

 ◎重在观其品德

 ◎君子不拒绝正常之礼

 ◎德行与身处职位相配

 ◎要谦恭地对待有识之士

 ◎真正的贤士不会为世俗所左右

 ◎必先知友

 ◎要秉持一定的做事原则

卷十一 告子(上)

 ◎莫做有悖人之天性的事

 ◎环境对人的本性会有重大影响

 ◎关于人的天性存在争议

 ◎食欲皆是人的天性

 ◎“义”具有内在性,也具有外在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理义是人们共有的

 ◎仁义之心也需要时常滋养

 ◎贵在持之以恒,忌一曝十寒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把失去的找回来就是学问之道

 ◎清楚轻重环节,避免舍本逐末

 ◎仁义之心需要滋养

 ◎人的内涵比外在更重要

 ◎分清主次才会不偏离实质

 ◎喜新厌旧终会失去更多

 ◎自尊者人尊之,自贵者人贵之

 ◎志可立不可丧

 ◎好的人才也得经过长时间考验

 ◎做事必须讲条理

卷十二 告子(下)

 ◎事物的对比应注意可比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

 ◎莫因关系远近而看法不一

 ◎利益难以换取的和平

 ◎礼仪是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润滑剂

 ◎非常之人都有非常的表现

 ◎别做追随领导恶行的人

 ◎辅助领导就要助其走正道

 ◎背仁之才有害于民

 ◎纳税率依国家大小而定

 ◎以邻为壑害人害己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拒人于千里之外是愚人之举

 ◎君子怎样为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卷十三 尽心(上)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要活得明明白白

 ◎乐道忘势的读书人受人推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奋发向上才能有所作为

 ◎老百姓需要良好的教化

 ◎良知良能与生俱来

 ◎人之才学往往来自忧患

 ◎为官必须树正气

 ◎君子的三大快乐

 ◎心中须有定性,不要随波逐流

 ◎奉养老人是传统美德

 ◎生活富足,天下归仁

 ◎志存高远是做人的大境界

 ◎人的义利观不尽相同

 ◎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行为

 ◎人要有甄别美丑的能力

 ◎积进取和坦然若定才是正确的处世态度

 ◎真仁义的人英名流传

 ◎脑力劳动者是社会所需

 ◎志行高尚的人才会有儒士风范

 ◎做人要有大节操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环境会影响人的气度

 ◎不要被虚伪的恭敬所迷惑

 ◎被动和主动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

 ◎教学是有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的

 ◎做人要讲道义和中庸

 ◎做学问要谦虚谨慎

 ◎爱从自家开始

 ◎凡事应知轻重缓急

卷十四 尽心(下)

 ◎莫因私利而损他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仁者方可得天下

 ◎要想做事成功,必须自身努力

 ◎富贵于我如浮云

 ◎为政之举,治国大要

 ◎仁政爱民,以民为本

 ◎百世之师,影响深远

 ◎形象化讲述受人欢迎

 ◎坚守信仰,追求信念

 ◎贤明之人有两种可贵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追求

 ◎君子不会听信于命

 ◎客观评价他人

 ◎用人不要乱猜疑

 ◎为政者要为百姓谋福祉

 ◎做人莫耍小聪明

 ◎发扬和光大优良的风范

 ◎欲想正人必先正己

 ◎合礼是美德的高表现

 ◎做人要保持自己的正气

 ◎养心莫善于寡欲

 ◎讳名不讳姓也是一种做事风格

 ◎不要做好好先生

 ◎中华文化需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做人不要轻义重利

【原典】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②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③?’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④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相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③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④乘(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⑤餍:满足。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不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及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重义往往能换来大利

君子不言利为儒学之传统。孟子认为,片面地强调私利,人人都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像本章所述,上下争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只有提倡仁义,才能涵盖天下人的共同利益,使社会安定。

孟子所求之义,其实是真正的利,是长久的大利。三国时的鲁肃就是因为重义轻利,得以结识天下豪杰,结识吴国都督周瑜,联合蜀国抗魏,最终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成就一代英名。

鲁肃出身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董卓之乱时,他卖掉土地,以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朋友。

周瑜时任居巢长,久闻鲁肃之名,又因告贷捉襟见肘,无奈向鲁肃求救。鲁肃仗义疏财,将家中所积余粮一半馈赠,周瑜感激涕零。二人遂结成挚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离开袁术,投奔孙策。但鲁肃到达江东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孙策死后,由周瑜重新引荐,鲁肃终于得到孙权器重。

赤壁之战大捷后,鲁肃轻小利重大义,认为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等于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他的分析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原属周瑜的军队。

鲁肃因为重义轻利,舍得万贯家财,结交四方豪杰,成就“仗义疏财”之名。以一半的积粮馈赠难中的周瑜,从而结为挚友,并在其引荐下得以在吴国受到重用,实现人生抱负;又以舍荆州之举换取蜀吴联盟,从而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可谓三次舍利又三次得以大利,将义乃大利之说演绎得淋漓尽致。

P2-3

序言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发扬光大儒家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为政理念,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主张做人要有浩然正气!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籍,是继《论语》之后又一部语录体的儒学经典,共七篇十四卷,记载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以及一些生平事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大部分文章论证有力,比喻生动,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雄辩,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对于《孟子》的解读,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读者所处的社会需要服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了解儒家思想,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此,编者精心编写了《孟子全鉴》一书,书中汲取了《孟子》其他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典、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

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少为人知的人名或地名、典故以及较为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结合各种注译版本,去粗取精,取其精华。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基本不背离原文的思想精神。解读部分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的方式,是对原文的一种延展和联想,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先贤孟子思想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位读者都能沐浴在两干多年来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中。

古代经典向来难读,能使一般人乐于接近这种古书,能将“老酒装新瓶”,能使原本让人敬而远之的经典变得轻松易读、趣味盎然,是我们对读者捧读本书的最大期望!

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希望大家通过对《孟子全鉴》的阅读和理解,把“无用”之理用在人生的“大用场”上!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7年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