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子解译的这本《孟子全鉴(珍藏版)》汲取了《孟子》其他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典、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
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少为人知的人名或地名、典故以及较为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结合各种注译版本,去粗取精,取其精华。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基本不背离原文的思想精神。解读部分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的方式,是对原文的一种延展和联想,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先贤孟子思想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位读者都能沐浴在两干多年来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中。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记述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行和哲学思想。其文论证有力,比喻生动,文辞华丽,气势磅礴。《孟子全鉴》在对原典注释、翻译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读者可深切感受到孟子的仁爱思想和思辨智慧,从而将先贤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本书由东篱子解译。
做人不要轻义重利
【原典】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②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③?’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④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②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相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③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④乘(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⑤餍:满足。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不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及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重义往往能换来大利
君子不言利为儒学之传统。孟子认为,片面地强调私利,人人都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像本章所述,上下争相求利,那国家就危险了。只有提倡仁义,才能涵盖天下人的共同利益,使社会安定。
孟子所求之义,其实是真正的利,是长久的大利。三国时的鲁肃就是因为重义轻利,得以结识天下豪杰,结识吴国都督周瑜,联合蜀国抗魏,最终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成就一代英名。
鲁肃出身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董卓之乱时,他卖掉土地,以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朋友。
周瑜时任居巢长,久闻鲁肃之名,又因告贷捉襟见肘,无奈向鲁肃求救。鲁肃仗义疏财,将家中所积余粮一半馈赠,周瑜感激涕零。二人遂结成挚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离开袁术,投奔孙策。但鲁肃到达江东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孙策死后,由周瑜重新引荐,鲁肃终于得到孙权器重。
赤壁之战大捷后,鲁肃轻小利重大义,认为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等于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敌人。他的分析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原属周瑜的军队。
鲁肃因为重义轻利,舍得万贯家财,结交四方豪杰,成就“仗义疏财”之名。以一半的积粮馈赠难中的周瑜,从而结为挚友,并在其引荐下得以在吴国受到重用,实现人生抱负;又以舍荆州之举换取蜀吴联盟,从而奠定三国鼎立之势。可谓三次舍利又三次得以大利,将义乃大利之说演绎得淋漓尽致。
P2-3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对发扬光大儒家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为政理念,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主张做人要有浩然正气!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籍,是继《论语》之后又一部语录体的儒学经典,共七篇十四卷,记载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以及一些生平事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其中的大部分文章论证有力,比喻生动,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孟子的智慧和雄辩,对后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对于《孟子》的解读,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读者所处的社会需要服务。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了解儒家思想,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此,编者精心编写了《孟子全鉴》一书,书中汲取了《孟子》其他版本的精粹所在,分别从原典、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新颖的阐释。
注释部分主要针对一些少为人知的人名或地名、典故以及较为难懂的字词进行重点阐释,结合各种注译版本,去粗取精,取其精华。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基本不背离原文的思想精神。解读部分采用讲道理和摆事实相结合的方式,是对原文的一种延展和联想,能够激发读者的发散思维,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先贤孟子思想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孟子》、感受《孟子》,使孟子的思想精神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每位读者都能沐浴在两干多年来圣贤先哲的深邃智慧中。
古代经典向来难读,能使一般人乐于接近这种古书,能将“老酒装新瓶”,能使原本让人敬而远之的经典变得轻松易读、趣味盎然,是我们对读者捧读本书的最大期望!
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希望大家通过对《孟子全鉴》的阅读和理解,把“无用”之理用在人生的“大用场”上!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