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上下)(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上下)(精)》由周溯源、赵剑英主编,全套书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经济学部卷上下)(精)》由周溯源、赵剑英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网上线后即在首页开辟了“学部委员”专栏,发表“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及访谈等文章,旨在宣传我院杰出专家的学术成就、治学方法、治学经验、优良学风。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非常具有可读性。这个创意得到了学部委员和荣誉学部委员的支持,陆续赐文发表,扩大了学部委员的影响,扩大了我院的影响。几年下来,已经发表了100多篇,今年又收到了几十篇,共有140篇,平均每篇15000字左右。各篇基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简单介绍学部委员的个人简况,籍贯、学历、任职、取得的荣誉、代表作等;叙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治学道路、治学成就、社会影响、治学经验和心得;至少配发三张照片,图文并茂。力图全方位地展示诸位杰出专家的学术历程,对后来者有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录

 于光远:我的学术道路

 王松霈: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发展奋斗终生

 王国刚:努力奋进,寻求学术之道

 王贵宸:淡泊名利德研双馨

 田雪原:学然后知不足

 吕政:求真务实,努力探索中国工业发展理论

 朱玲:月坛边的学术人生

 刘文璞:六十年学术历程

 刘国光:我的学术人生

 刘树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杨圣明:勤勉耕耘五十载独树一帜铸新篇

 李扬:笔墨人生

 李京文:我的学术经历和治学体会

 吴家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必由之路——治学五十载的感悟

 何振一:耄耋之年回眸治学路

 汪同三:具有中国特色的数量经济学伴我同行

 汪海波:从小山沟走上科学殿堂

 张守一:从放牛娃到荣誉学部委员

 张卓元:回顾六十年经济学研究

 陈栋生:布局中国的思索

 金碚:以科研为乐,忙不离本分

 周叔莲:我对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研究

 赵人伟:学术探索之旅学问人生之悟

 聂宝璋:聂宝璋学术传略

 高涤陈:唯有奋争结硕果,只作细流也堪清

 高培勇:在探求做学问的“真”境界中前行

 蔡防:把经济学研究作为生活方式

 戴园晨:学术研究要有“知识”“见识”‘胆识”三重境界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从事学术研究的历程

(一)学生时代研究兴趣的产生

我1915年出生在上海,本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我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少年时,读书是我的最大乐趣。从7岁时起,就开始阅读家中的藏书,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近代西方学者著述如赫胥黎的《天演论》,戊戌人物的政论如《梁启超文集》,以及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枪炮制造原理等。12岁时随父母搬到北京,偶然发现西单南路有一个“头发胡同图书馆”,兴奋异常。我认为图书馆给予我的知识不亚于学校。

我在青年时代一度想成为一个物理学家。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转学到清华。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一个培养物理学家的基地,有优秀的教师和富有才华的同窗,我的同班同学,如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等后来都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我的毕业论文是有关广义相对论的,导师是周培源。但我的物理学家之梦却没有成为现实。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我于1935年年底投身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成为我唯一的选择。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彻底放弃了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梦想。

(二)兼跨两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的大学生涯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度过的,可见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当一名社会科学家的意识。但是,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因为认识到革命不仅需要科学的知识,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于是我在保持对自然科学兴趣的同时,又逐渐地对社会科学发生了兴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钻研,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的学术兴趣和研究经历展现了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一个特点,即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但研究兴趣在不同的时期又各有侧重。

我对哲学的喜爱,在初中时就开始了。在上海上高中和大学时,我就看了一些有关自然哲学的书。我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也是从自然哲学问题开始的。因为喜欢哲学,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就选修了张申府教授的“形而上学”课程。在张教授给我们开列的十几本参考书中就有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我从图书馆里借来这两本书的英译本,从头到尾啃了下来。这两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从此我开始走上了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至今我仍然对自己的选择毫不动摇。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

大学毕业后,我到广州岭南大学任物理学助教,以此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当地下革命组织被破坏之后,我被党组织调回北平,参加“民先”全国总队部的工作。1936年夏天,我回上海时参加了艾思奇、章汉夫等人组织的自然哲学研究会,从此开始了我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生涯。193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37年年初到1939年5月,我先后在北平、广州、太原、武汉、粤北等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党的青年工作。

P3-5

序言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十周年,我们适时编纂出版这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这是一件嘉惠学人的好事,也是赠贺学部成立十周年的一份厚礼!学部委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荣誉称号,获此殊荣者是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就卓越。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后学者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同时,这套学术自传也是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在出版之际我谈一点感想和体会,代为序言。

我国的学部委员制度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全国科学事业的领导机构。1953年,中央派钱三强、张稼夫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访苏联,调研苏联在组织、领导科学事业等方面的经验,了解苏联科学院的学术管理体制等情况。1955年6月,中央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四个学部,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部产生学部委员61人。学部委员包括了我国社会科学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部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60年、1963年召开了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讨论、确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针、任务和交流经验,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在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树立优良学风、努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以后,由于错误路线干扰,学部再未举行过学术活动,学部委员也再未增选,学部基本处于瘫痪和停滞状态。

1977年中国科学院恢复学部活动并开始增选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恢复学部委员制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强烈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自1977年成立后,在历届院长的领导下,与哲学社会科学界一起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形成了大量的报告和方案,为恢复学部委员制度做了充分准备。2003年我院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着手设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此作为加强人才建设,建成培养和造就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重要基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2006年8月3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分别设立了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五大学部,2010年文史哲学部分为文哲学部与历史学部,形成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文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六大学部布局。2006年,我院推选出首批学部委员47人、荣誉学部委员95人。2011年,增选学部委员10人、荣誉学部委员38人。2014年,增选学部委员4人。自学部成立后,我院共产生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

我院遴选学部委员的标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在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学部委员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这一标准和要求,他们将学术专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主持和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理论创新、资政建言、人才培育、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勤勉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术操守垂范于后学,是我院宝贵的学术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网自2011年1月1日创办上线,为服务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增强我院在社科领域乃至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宣传好我院的科研成果与优秀人才,引领理论学术的思潮,该网在首页开辟了“学部委员”专栏,一是为学部委员开设专题介绍,二是设置“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栏目。这一专栏受到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好评,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形象,扩大了学术影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将学部委员宝贵的学术财富薪火相承,在学部成立十周年之际,我院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在周溯源同志的积极推动下,在社科网专栏资料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学术自传。除了已经病逝或年高病重无法写作者外,有140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了学术自传。这些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套自传不仅介绍了学部委员的学术成就,而且总结了他们各自的治学经验。从学部委员的学术自传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为人民做学问的路上,如何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由于时间所限,这套学术自传有约稿型、访谈型、随笔型,虽然在整体设计和文体方面看似不甚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学者的学术个性与风格。另外,由于各位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篇幅长短不一,考虑到篇幅的均衡问题,在付梓出版时没有按各学部划分独立成册,也是本套丛书的缺憾。此外,如能增加同行专家对学部委员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的评价,则将起到锦上添花之效。

学术自传是作者对学术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凝聚了作者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又有对新中国关于学术人才培养的描述,更不乏作者对学术与人格、学术与利益、学术与功名等关系的人生思考,因而这套学术自传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当前,我院的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总体年龄偏大,有很多已到耄耋之年,他们的学术智慧和治学经验需要传承与发扬。因此,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学术史料的保护和抢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为人民做学问,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期盼这套学术自传的出版能乘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东风,推动我院、我国的科研人员以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高尚追求和优良学风为榜样,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年8月3日写于建国门社科院科研楼

后记

本书收录了近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提供了精彩的自传文稿。大部分文稿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过,此次收入本书时,多数委员进行了修订。定稿之后,各位委员又认真审定清样,翻找、提供合适的照片。有的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有的放弃了出差机会,有的身体不适仍抱病写稿、改稿,其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令人敬佩。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科院前院长陈奎元同志担任本书编委会顾问,为本书题写书名,支持本书的出版。

中国社科院学部主席团主席、院长王伟光同志指示务必把本书出成精品,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李培林副院长主持阅评书稿,提出了重要的修改与完善意见。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马援局长高度重视,将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征集与出版,视为科研局和学部的一项基本学术建设,热心支持,全程跟踪,仔细阅读样稿,多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和科研局张国春副局长、王子豪副局长以及相关处室的同志,为本书出版的立项和评审,做了许多具体工作。院其他职能部门从不同方面也给予了积极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部的同志承担了大部分文稿在该网初始发表的组稿、编辑工作。2016年,周溯源同志又新组稿几十篇,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因本书稿篇幅庞大,且来稿体例不完全一致,有些自传缺少学术简介或照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组织精干的编辑队伍,加班加点,花功夫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审、编、校工作,查缺补漏,统一体例,并一一电话联系100多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本人或相关人员,分别寄送清样,收集、整理诸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的改稿意见,最后送审的样稿得到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和相关部门的肯定。

对以上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为本书出版予以支持帮助的领导、专家和员工,谨致以真挚的谢忱和敬意!

限于我们的学术和业务水平,本书可能还存在一些差错或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备将来修订完善。

周溯源 赵剑英

2017年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3: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