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够参与到名家领读经典;的课程中,整个课程历时3个多月,学生来自北京的8所高校。正如韩毓海教授在结课时所讲,我们所上的这个课并非社会上各种为谋求个人私利的辅导课程,而是北京市教工委所办,为中国谋未来的课程。它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学院路高校共同体成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同学上同一门课,相互联系,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真正成为同学。
我们知道,习主席一直关注当代大学生,关注思政课课程改革,关注思想文化建设,这给了我们巨大的学习动力,促使我们认真地完成每一次作业,投入地听完每一堂课。
在这门课程中,治国理政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杜晓勤教授所授的;统一与分裂;永贞革新与柳宗元的《封建论》一课,即是从我国历史上的分封制与郡县制讲起。
杜教授强调,治国安邦,首在根据势选择制。无论是周代不得已;选择的分封制、秦代选择的郡县制、汉初选择的郡国并行制,还是唐代的郡县制,都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产物,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万古不变的制度。同时,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是一回事,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并不意味着有强大的治理能力,因此,对制与政的关系考量,是国家领导者治国方略的重要抉择之一,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把百姓拥戴与否、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作为治理的关键。
因势而行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顺应天道,即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必然性,而非主观意愿,故柳宗元说:封建,非圣人意也。治理所顺应的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世道人心。毛泽东主席所说的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便是我国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当下,面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习主席提出了独到的治国方略,并努力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我们也应成为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像课程中提到的不仅要拥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不可退却,逃避社会责任,而且要努力去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关心他人,乐于奉献。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就是为了要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就我自身而言,作为一名法学二年级的本科生,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没有超越于人类共同体和国家之上的抽象的法律。如果像西方中世纪那样,使上帝之法与人间之法;相对立、相冲突,那种中世纪的法律观念必将与现实社会、国家秩序相冲突,这样的法律只能存在于天国。正如今天某些法律人所鼓吹的完美法制,无非是用西方的制度来套中国那样,这些标榜;现代法制的人的观念实际依然停留在中世纪。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习主席指出: 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引起我的关注的是;两会期间《民法总则》的审议通过,这是我们期盼的民法典时代到来的风向标。其中关于民事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保护原则等内容的加入,让其显示出适应现实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也彰显出更好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精神,更凸显了国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决心。在积极关注前沿热点信息的同时,深入了解和思考每一项法律条文制定的现实必要性和其本身对未来的预见性,以及其中涉及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合理性,这就是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对国家法治进程的信心,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干劲十足,不断向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行进。
当然,我在聆听课程的同时也有对自身的反思。我们早在高中时代便学习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愿望,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党的精神的传承上亦如是。我们在赞美曾经的、艰苦卓绝的一代人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了自己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正如潘维教授对我们所提的殷切希望那样,当代的我们与曾经的他们必然是一样的一样的艰难成长,必然会有一样的荣光。曲折与荣光是双生花,我们不能总是把它们加之于前人,我们也要拥有这一代的荣光,并承担为此而会遭遇的曲折。
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这一代在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从严治党的道路上需要越走越远,顺势而为又要争取创新,同时也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中调整好自己的价值观,努力成为红色的一代,绝不做那个可能的失联党员,努力扎根群众,做好党的基本工作,让老一辈人的期望不只是期望,让未来照亮前进的路。
北京林业大学 王赛P3-7
2016年9月29日至2017年1月16日,我全程参加了北京市教工委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公共课,借此谈一点体会。
这门课的开设,首先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习主席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1962年,毛主席就曾经这样预言说: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 我们的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我们时代的斗争与过去时代的斗争究竟有哪些不同特点?我想,这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2008年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爆发,持续了数百年的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解体,以金融和军事霸权维持的不平衡的世界结构,正摇摇欲坠。自16世纪以来形成的,建立在丛林法则基础上的霸权政治理论和政治体制,正在受到广泛的质疑。资本主义依靠金融和军事霸权所推行的;普世价值,正在失去其现存基础。
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而今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中国代表着世界的未来与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和基本经验在于: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与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能够把中华文明的优秀成分、中国革命的伟大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不同时代和历史阶段的特点,不断总结斗争的客观规律。
围绕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世界讲述中国思想、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这是我们这门课的自觉追求,也是这门课的最基本特点。
习主席说: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
知识当然不仅仅来自书本。大学阶段寻求知识,需要从读书开始,一般的教材、老师的讲义,固然应该读,但更重要的,则是读人类的经典,因为只有站在思想和知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2011年5月发表的《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同年9月发表的《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两篇重要讲话中,习主席以自身的阅读体会,向领导干部推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多篇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典文献,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又向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推荐多篇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就是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打通中、西、马,只有真正把理论基础打好夯实,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
我们这门课采取了经典领读;的方式,围绕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典,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重要文献,与同学们一起读书,一起讨论,一起研究,阅读经典,是这门课的又一个特点。
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位教师,无论处在什么学科,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而广大青年学子,无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首先都必须面对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追求知识;这两个问题。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指出,人生的目的不是寻求快乐而是追求幸福动物的本能是追求感官的享乐,而人生却有比追求个人享乐更高的目标,这就是致力于大家的幸福。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经说过: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实现自我,即把身体与精神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它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努力帮助他人而获得他人的承认与帮助。青年人解决好人生观问题,就是扣好第一粒扣子。我想,这就是习主席所指出的: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应该怎样追求知识?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知识不是教条,追求知识的正确态度是批判。所谓批判,就是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声音,特别是俯身聆听世界上沉默的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声音。只有树立起;为人民做学问的正确态度,学术的道路才可能越走越宽广。我想,这就是习主席所反复强调的;人类关怀;人民立场;。
这门课,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一种切实的努力。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不干,就一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尽管能力有限,但在实干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良多。
一个学期虽然很短,但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广大青年学子的热情所感染,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进行这样的教学探索和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一、大二的学生虽然在思想和知识上还很稚嫩,但阅读同学们提交的300多篇作业,我时时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感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帮助,使这些作业的部分篇章得以结集出版,它使我们能够再次回到洋溢着青春激情的课堂,再次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韩毓海
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1915~1921年,在我国先后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在这一时期,青春和青年便被视作时代精神的象征,在《少年中国说》《敬告青年》《青春》《(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都将青年与青春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新世界和新宇宙的品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鼓励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于2016年启动了首都大学生;读书读经典活动,以专家导读、小组阅读等形式,组织青年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传统经典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经典,特别是推荐同学们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入了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京的19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还共同为8所北京高校的300余名同学开设了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门课引起青年学生的热烈反响。同学们认为,收获不仅来自知识方面,更来自思想和价值观方面。同学们感到,通过这门课,大家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知识、思想和价值观的共同体、践行中国梦的共同体。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以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题,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业。
这本小书,就是从同学们的作业中遴选出来的。翻阅这些虽显稚嫩,但却洋溢着青春赤诚的文字,使人深深地感到,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
希望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胸怀国家和人民,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 林克庆
北京大学创新理论研究院编的这本《少年中国说(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分别为: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附录部分主要包括课程的授课专家名单和选课学生名单。该书的出版旨在展示;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试点的成果,展示当代大学生心怀国家、关注社会、审视自我的精神风貌与赤子情怀,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青少年搭建树立理想信念、形成正确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认识国情的交流平台。
本书的出版源于由北京市教工委批准的,2016年在部分高校试点的,以大型领读为主要形式设立的一门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具体名称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称;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本书是这门;名家领读经典;课程的课程作业集萃。
北京大学创新理论研究院编的这本《少年中国说(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内容独特:一门思政课的课程作业集萃,采用的形式为读后感。作者群体独特:北京8所重点高校的大学生,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读者定位:高中以上的年轻学子,尤其是在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