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叔本华自述/西学大家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德)叔本华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叔本华自述/西学大家系列》通过对叔本华著作、书信、演讲等内容的整理加工,择取最具其代表性的语录、叙述文字可以让读者对叔本华的生活和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本《叔本华自述/西学大家系列》,总览叔本华的全貌,应能满足这一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内容推荐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叔本华自述/西学大家系列》不仅概述了叔本华的生平,更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以及影响其哲学体系建立的事件。

目录

一、我看意志

 1.意志无目的

 2.世界与虚无

 3.意志和意愿

 4.意志与原因

 5.从意志的角度看“普通”

 6.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有力的肯定

 7.禁欲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8.从意志角度看生死

 9.自杀是对意志的强烈肯定

 10.从意志的角度看作恶

 11.人在什么时候才有意志自由

二、我看人生

 1.生存的虚无

 2.我看命运

 3.人生最要紧的是把握当下现在

 4.处于人生认识阶段的童年

 5.青年和老年

 6.老年是人生的悲惨时期吗

 7.不同人的生存状况

 8.人生感悟种种

 9.自杀是人生之罪吗

三、幸福与痛苦

 1.一个人的幸福靠什么

 2.有快乐的心情就是幸福

 3.保持健康以获得幸福

 4.怎样才能在闲暇中享受幸福

 5.痛苦是人的本质

 6.我们要尽可能避免痛苦

 7.人的痛苦具有肯定性

 8.以控制想象来减少痛苦

 9.上帝与人的痛苦

 10.人的痛苦:与动物比较

四、什么是道德

 1.白利:非道德行为的动机之一

 2.敌意:非道德行为的动机之二

 3.我们有无自然道德

 4.怎样的行为动机是道德的

 5.为什么说同情是道德之源

 6.正义是一种由同情而产生的美德

 7.不义

 8.仁慈是另一种由同情而产生的美德

 9.公道自在人心

 10.对动物的道德态度

 11.什么是道德自由

五、人在社会

 1.名誉种种

 2.骑士名誉

 3.名声

 4.女人的特点

 5.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6.我看奴隶制

 7.君主政体最符合人性

 8.道德与立法

 9.刑法

 10.应该禁止鞭打声制造的噪音

六、处世之道

 1.不要过于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2.透过假面看真人

 3.如何以相貌取人

 4.我们怎样对待财产

 5.一切顺其自然

 6.做人的诀窍在于装痴卖傻

 7.我们可以用假话来对付不义

 8.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女人

 9.处世感悟种种

七、文艺之光

 1.壮美

 2.人体之美哪里来

 3.建筑艺术

 4.最好的风格是朴实自然

 5.艺术品的趣味与美

 6.文学形式种种

 7.历史与文艺

 8.悲剧

 9.文学评论

 10.音乐

 11.我们为什么要学拉丁文

 12.手势语言

 13.寓深意于比喻之中

八、我看天才

 1.天才的特性

 2.天才的理智

 3.天才与美德

 4.天才与疯狂

 5.天才必然孤独

 6.天才必定是独立思考者

 7.文学天才的名声

九、学术宗教

 1.我看现在的德国哲学

 2.康德哲学的贡献

 3.辩证法与逻辑

 4.辩论的技巧

 5.宗教的错误

 6.基督教的缺陷

 7.一场关于灵魂不灭的对话

 8.我看学者

 9.不同种类的作者

 10.我们应该怎样阅读

叔本华年表

试读章节

一、我看意志

1.意志无目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本质,既完全是意志,又完全是表象;它既然是表象,也就具有对象和主体这种形式。因此,表象是相对的。如果取消了这种形式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种种附属形式,这个世界就只剩下意志,此外再无其他。因此,意志就是真正的自在之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就是这个意志,而世界的本质就是这个意志;同时他也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就是这个世界;而表象只有依靠人的意识才能存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于“我”之中,“我”既是整个世界,又是一个认识主体。被每个人看作自己本质的东西,它也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因此这个世界也和一个人一样,既完全是意志,又完全是表象,此外再无其他。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任何意志都有一个对象,总是希望什么,或追求一个目标,那么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要希望什么或追求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混淆了自在之物和现象。根据法则只能适用于现象的范围,而不适用于自在之物;而动机也属于这根据法则。只有现象、个别事物才会有存在的根据或理由,而意志或其对象化的理念是没有任何根据或理由的。因此,每一个别活动或变化都可以找到原因,只有自然力量本身(它通过无数现象把自己显露出来)是没有任何原因的。如果我们追问重力、电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很愚蠢的做法,是没有脑子的表现。只有在证明重力、电等不是原初固有的自然力量,而是更为原初的自然力量之显现时,才可以追问其原因,即那个更为原初的自然力量在此产生重力、电等现象的原因。

同样的,一个正在认识的个体,其每一个别意志活动都一定有一个动机,否则这活动就不会产生;但这个动机只能规定他此时个别的意志活动,而不能规定他的根本欲望,因为这一欲望是其悟性之表达,而悟性作为意志和自在之物本身,是没有根据或理由的,在根据法则之外。因此,尽管每个人经常有目的和动机,并以此来指导行动,从而为自己的个别行为提出理由,但如果问他从根本上说为什么有欲望或要存在,他一定回答不出来,反而认为这个问题有些不对头。这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就是意志;意志的欲望是不言自明的,只有意志的个别活动才需要在每一时刻由动机来予以详细规定。

实际上意志本身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限度,它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追求。在重力这个最低程度的意志对象化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重力不停地朝着一个方向奔去,它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目的,这是因为,即使所有物质都按照它的意志而集中为一个整块,重力还是会向这个整块的中心点奔去,同时受到物体不可穿透性的阻碍。因此,重力的这种追求只会受到阻碍,却永远不会获得满足。意志所有现象的追求都是如此。当一个目的实现之后,另一个新的追求就开始了,如此下去,没有穷尽。植物经由种子、根苗、躯干、枝权、叶子而到花果,完成了它的显现,而这果实又是新种子的开端,于是一切又开始重演,如此往复无穷。动物的情况也一样:在完成生育后,这一代个体开始走向衰老和死亡,而新的个体重演这一过程,从而保证了该物种的继续存在。

在人类所追求的愿望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人们通常把愿望的满足当成最后的目标,实际上它一旦被满足,愿望也就不再是愿望了,很快就被遗忘,被当成已经消失的幻想扔在一边,尽管他们在显意识中不会承认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接下来还有新的愿望要满足,而且这种游戏还会继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那他就是十分幸运的。如果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愿望的产生,这一过程不停顿地进行着,那就是幸福;如果进行得很慢,那就是痛苦;如果过程陷入停顿,那就会产生让人难耐的空虚无聊。因此,在认识存在的情况下,意志能够知道它此时希望什么,在此地希望什么,但不会知道它在根本上希望什么。每一个别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而总的欲望却没有目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世界与虚无

有人指责我的学说,在否定和消除所有的欲望、从一个痛苦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后,最终走向虚无。我要说的是,首先,虚无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是对某个它所否定或消除的东西而言。有人(也就是康德)称之为虚空的无,用数学的负值表示,被其否定或消除的东西则为正值。然而如果观点相反,则负值就变为正值了。还有人提出一种否定的无,即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无,例如逻辑上自相矛盾的东西,这种无是绝对的无。如果我们肯作进一步考察,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无,没有否定的无;从更高层次看,它仍然只是一个虚空的无。

P1-3

序言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通常被称为意志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这种称呼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意志。他所说的意志跟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所不同。在我们看来,只有人(或者还有一些较高级的动物)才有意志,其他物体是没有意志的。而在叔本华看来,整个世界都是意志的体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意志的。这里他把意志跟意愿作了区别:意志是所有物体(包括无生命物)都具有的,而意愿仅为人和某些动物所具有;有意愿的活动是由于动机而产生的;人们通常说的意志,不过是他所说的意愿而已。意志是这个世界的本体,是自在之物,是我们无法直接认识的;这个世界只是意志的显现即表象,也就是现象,我们通过感官或大脑认识的就是这些现象。意志本身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任何限度,它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追求。意志的对象化即表象是分等级的:较低等级的对象化是较为纯粹的表象,跟意志本身的关系较少,我们比较容易认识,因果关系也较为明确;而对象化的等级越高,则跟意志本身的关系就越多,现象之中因果关系就越不明确,我们就越难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意志是我们人跟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的,属于共性;而只有人才具有智慧和知识,并且只有在这一方面才能显示出入和人之间的差别,属于人的个性;如果一个人的意志活动过于强烈,超出其意识的范围,表现得像一个只凭意志而没有理智的动物,我们就说他是一个普通人,意志把他降低到只具有类的水平。人的种种欲望和冲动都是生命意志的体现,而其中性的欲望是对它最强有力的肯定,因为这不是为了个体自身的生存,而是为了种族的延续,这正是大自然的要求。而禁欲则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这是由于对意志本质的完全认识,并通过禁欲者的行动表现出来。人的生和死都属于生命现象,都是生命意志的体现,而生命意志本身是无所谓生死的;意志只是通过现在表现为生命,而不是通过过去和未来,因此我们不必考虑生之前的过去,也不必去想死之后的未来;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死亡当作一种幻象,不再害怕它。从意志的角度看,一个人作恶就是其生命意志过于强烈,大大超出肯定其身体的程度,只追求自己的安全和快乐,完全不顾及他人,将他人视为不真实的存在;然而在其内心深处,他仍然会感悟到,显现于所有个体之中的是同一个生命意志,他的作为就等于是这生命意志自己来对付自己,由此产生一种良心上的自责。一个人只有获得对意志本身的认识,不再受制于根据法则,摆脱了动机的作用,处于宁静状态,才会产生意志自由。

人生问题是叔本华哲学主要探讨的对象,他从意志出发,最后都归结到怎样看待我们的人生,我们应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叔本华看来,我们的生存是属于在时间中流变的现象,因此它必定会走向虚无;我们处于永远不断的运动之中,没有一刻可以停息下来,也就是说,生存的特点就是不得安宁。在人生的道路上,命运是最起作用的东西,当然,我们如何应对它也很重要;人生就像下棋,我们该如何走,要先看对方即命运怎样走棋,因此,我们不得不屡屡改变自己的人生计划,有时等到我们实现预定目标时,这个计划已被改变得面目全非了。人生最要紧的是把握当下,未来总会让我们的希望落空,而过去也跟我们在此之前想象的不一样,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我们应该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并由此而消除曾有的痛苦和烦恼,我们的生命就在这里。从年龄角度看待人生,叔本华认为:童年处于人生的认识阶段,而不是由意志起主要作用,这种认识方式既是纯粹客观的,又极富诗意,因此童年的生活是幸福的;将人的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相比,前者总是向前看,而后者看到的是死亡,或者说,前者拥有的过去很短暂而未来很长远,而后者正好相反;然而老年并不是人生的悲惨岁月,到了老年,人的欲望逐渐减少,其心境趋于宁静平和,认识能力达到最佳状态,有着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叔本华还从人生角度探讨了自杀问题:一方面他对自杀持反对态度,因为自杀者本想通过自杀从这个苦难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然而这种解脱只是表面上的、未能真正实现;另一方面他坚决反对把自杀看成一种犯罪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有处置自己生命和身体的权利,我们应该同情自杀者的不幸,佩服他从容赴死的勇气,即使他在认识上或许有错,但这并不等于犯罪。叔本华对自杀的态度或许跟他父亲之死有关,据说他的父亲是死于自杀,那一年叔本华才17岁。

在探讨人生问题时,叔本华还把重点放在有关人的幸福和痛苦方面。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特性是其幸福的最为根本的因素,它长久不变地起着作用,比他的财产和名声重要得多;在人的种种素质中,最能直接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是快乐的心情;而最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是身体健康,对于幸福而言,身体健康具有最大价值。闲暇时间让我们在辛苦劳作之余享受自己的意识和特性带来的愉悦;然而就大多数人而言,闲暇意味着烦闷无聊或者纵情声色;只有那些内心十分丰富的人才能从闲暇中获得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他的本质;一旦其需要获得满足,再无其他欲望,空虚无聊又很快袭上定,从而显得荒诞不经,而它根本就不承认自己的寓言性,反而竭力隐瞒这一本质,这是它最坏的地方;另一个缺陷是,它没有纯粹的系统的教义,其教义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事件、一些具体的事实、个人行为以及受难的情况等,其核心只有一个:灵魂获救;它还有一个根本缺陷是,对人和动物之间的不自然的划分,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而动物则被视为普通的物体,因此不能保护动物免受公众残忍的伤害。另一方面,叔本华又对基督教教义的某些观点持肯定的态度,例如原罪的思想,实际上原罪就是意志的肯定,而解脱就是意志的否定,这两者合起来就构成了基督教内在的真理;在对生命意志的态度问题上,基督教表现出它正确的一面;叔本华还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学说可以说是唯一真正的基督教哲学。”

总体来说,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概念,广泛涉及人生、道德、社会、文艺、学术、宗教等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思想独树一帜,且一以贯之,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语)的印象,因此对后世影响极大。尼采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叔本华的哲学,他曾将叔本华视为精神之父,尽管后来他又是叔本华哲学最激烈的反对者。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也深受叔本华哲学特别是其有关音乐的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这位哲人。中国学者王国维也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这反映在他的诸多文学论著中。另一方面,叔本华的思想也有其多种渊源:他受柏拉图和康德哲学的影响很深,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某些教义也对他有较大影响;他的哲学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在具体运用当中,既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也有一些陈旧甚至谬误的观点,后一种情况往往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有关。在阅读叔本华的著作时,我们会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同时也要注意对上述两种情况作出甄别。本书从叔本华的大量著述中选译了那些最能反映其独特思想的内容,按照九大主题编排而成。如果你想通过一本书就能比较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位哲人,那么本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黄忠晶

2017年于无锡静泊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