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创刊于1984年,是致力于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语文学和文化)研究的纯学术期刊,代表着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水平。该刊始终坚持纯学术方向,不刊登文学翻译作品。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和深度。以文学及文化文本,如文学、电影、建筑、网络等的文化表现为中心,欢迎对文艺理论的运用,但不以理论研究为导向。
本书是《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1期,由李怡、毛迅主编,内设特稿:纪念王富仁先生、新视界、“大文学”视野、巴蜀文学、文学档案、电影与文学、民国文学研究、抗战文学研究、共和国文学研究、学人·著述10个栏目。
特稿:纪念王富仁先生
“新国学”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曹顺庆教授访谈
王富仁:鲁迅思想的护法者——孙郁教授访谈
从“五四”的捍卫人到'新国学'的创造者——与毛迅教授谈王富仁
旧诗新解、回返与精神界战士——就王富仁先生去世访谈姜飞教授
新视界
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川大群落'的雏形——民囯文化与文学·四川大学特辑引言
关于木心,我们能谈论什么?
李陀:《今天》的昨天与今天
“大文学”视野
庄子精神与乌托邦想象——周作人的新村理想与林语堂的《奇岛》
什么“经典”,怎样“常谈”——教育史视野中的朱自清《经典常谈》
反思与发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男性文本
西方语汇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创生——以《沉沦》为例
巴蜀文学
杨红樱儿童小说副文本研究
西南边地文学期刊与“大西南文学”的发展——由《风土什志》说开去
“谁摇醒这荒城”——曹葆华在成都的抗战诗歌创作及活动
“去理想化”——李劫人长篇历史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析
文学档案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发表情况及作者问题考
《铸剑》创作时间地点新考
向培良与湖湘抗战演剧活动
作家身份与文坛的明渠暗涵——20世纪30年代“新写实主义”“旧写实主义”之争考论
电影与文学
从媒介交互性看当代小说叙事的“影像化”热潮
郑正秋:良心主义的范本——一种思想史的解读
现代中国电影理论中民族文化身份建构
民国文学研究
闻一多南京时期的诗歌贡献
交融与冲突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写照——民国视野中的《燃脂余韵》
民初通俗小说革新与俄国文学影响研究——以《补过》的“始乱终弃”主题为例
跨文化视野下的《夏洛外传》与傅译思想寻踪
民国文化界往事:《人间世》的人间纷争
抗战文学研究
老舍抗战文学中的汉奸形象及其历史与文化思考——以《四世同堂》为中心
抗日语境下民族意识的另类建构——以郭沫若历史剧《孔雀胆》为例
战时动员与“突击”演剧——西北战地服务团戏剧运动考论
共和国文学研究
被文化劫持的寻根——从韩少功对待寻根文学的矛盾态度说起
传统与现代的错位——路遥与贾平凹的文化立场研究
覆亡与新生中的城市和人——叶兆言历史小说的南京城市构建与叙事美学
学人·著述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有感于《1872—1949文学期刊信息总汇》
重史料、求真知、拓视野——评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重访“幽暗意识”——对《黑暗的闸门》和《历史与怪兽》的“去道德化”解读
“空间史学”:文学史理论的一次探险——评周维东《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
首届陈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