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精)/理想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新颖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的前半生》不仅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幸运的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这样写作有特别方便之处,也有格外困难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更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

内容推荐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的前半生》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目录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沈从文兄弟姐妹九人,他排行第四,男孩中排第二。二姐十七岁时生病死去,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幼年夭折;从成年后来说,沈从文上面有大姐沈岳鑫、大哥沈岳霖(别字云麓),下面有六弟沈岳荃(字得余,后常用名沈荃)、九妹沈岳萌。

他们的曾祖父沈岐山,一八五。年携家眷从贵州铜仁迁到凤凰黄罗寨中寨村。他有两个儿子,沈宏富和沈宏芳。

沈宏富少年卖马草,十五六岁投身湘军。湘军是曾国藩为平定太平天国之乱而组建,部队中有一支镇箪乡勇为主体的箪军,蛮悍骁勇,屡建奇功,树立起凤凰人“无湘不成军,无箪不成湘”的历史荣耀。一批凤凰军功人物由此涌现,其中有五位官至提督。最著名的是田兴恕,一八六〇年授贵州提督、钦差大臣;次年兼署贵州巡抚,年方二十四岁。沈宏富也步步擢升为青年将领,一八五九年任云南昭通镇守使,一八六三年署贵州提督。几年后回到湘西家中,不久因伤病而死。沈宏富大约生于一八三七年,卒年不晚于一八六八年。

沈家从黄罗寨移居凤凰城,是这位青年军官在世的时候;他死后,“所留下的一分光荣与一分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一个优越的地位。”现今凤凰古城中营街的沈从文故居,一座不大的四合院,就是沈从文的这位祖父当年所建。

沈宏富早逝,与妻子周氏没有子女;他的弟弟,仍旧住在黄罗寨乡下的沈宏芳,妻子也未能生育。为传宗接代,由周氏做主,替沈宏芳再娶一个苗族女子张氏,生了两个儿子,次子过继给周氏。这个过继来的儿子叫沈宗嗣,即沈从文的父亲。

祖母周氏,在沈从文出生四个月后去世。而他的生身祖母,那位苗族女子,早在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就被远远地嫁走,不知所终。沈从文四岁时到乡下,看到过生身祖母的坟墓;直到成年后即将离开湘西之前,才得知自己身上的苗族血统;又过许多年,母亲去世以前,对他讲了苗族祖母的来去,并告诉他,他小时候见过的那座坟墓是空的,是个假坟。

沈宗嗣从小就被期望能够延续军人家世的骄傲,“家中所期望的并不曾失望,自体魄与气度两方面说来,我爸爸生来就不缺少一个将军的风仪。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爸无不兼备,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为他请了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一九〇〇年抗击八国联军,沈宗嗣为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跟随驻守大沽炮台;大沽失守,罗自尽殉职。“那次战争据说毁去了我家中产业的一大半。由于爸爸的爱好,家中一些较值钱的宝货常放在他身边,这一来便完全失掉了。战事既已不可收拾,北京失陷后,爸爸回到了家乡。……没有庚子的拳乱,我爸爸不会回来,我也不会存在。”  沈从文的母亲黄素英,土家族,她父亲黄河清为本地贡生,在文庙官学中当教谕,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间任《凤凰厅志》纂辑,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黄素英年纪极小时,就随同哥哥黄镜铭在军营中生活,见事多,读书也较一般人稍多。黄镜铭是个有新头脑的人物,曾开办凤凰第一个邮政局和第一个照相馆;他后来一直跟随熊希龄在北京做事,协助经营香山慈幼院,晚年回芷江打理熊希龄在湘西的家业。黄素英是当地第一个会照相的女子,只是这个照相馆出现得过早,大概没过多长时间就关门了。“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也较多。”——在军人家世崇尚武功的氛围中,黄素英的加入,以及她所牵系的娘家门风和亲戚关系,给沈家带进来另外的因素和气息。P9-11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