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英豪(修订版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上下)》编著者唐纳德·L·米勒。
说第八航空队打赢了对德战争有些夸张,可如果没有第八航空队,又如何能赢得对德战争?《空中英豪》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一部第八航空队专著,也是讲述美国空中力量二战经历的权威著作!
这本空战著作将打破您的许多观点:也许在您看来,盟军的轰炸势不可挡、一帆风顺,殊不知他们差一点惨遭失败;也许在您看来,轰炸就是轰炸机飞到敌方上空,投下炸弹而已,殊不知,美国人追求的“精确轰炸”与英国人实施的“区域轰炸”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也许在您看来,B-17加上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诺顿”瞄准器,正如其领导者认为的那样——“无往而不利”,殊不知,美国对德国某合成燃料厂发起的三次空袭,损失了119架轰炸机,却没有1颗炸弹落入厂区……
如果这些都还不能吸引您,那么,您听说过美国空军的“无人轰炸机”和德国空军的“神风敢死队”吗?汉堡和德累斯顿的毁灭,是一场蓄意的屠杀吗?德国的许多王牌飞行员拥有动辄上百架的击坠战果,美国战斗机部队会很怕他们吗?美丽、和平、貌似中立的瑞士,背地里就没有丑恶的勾当吗?……
《空中英豪(修订版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上下)》编著者唐纳德·L·米勒。
《空中英豪(修订版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上下)》这部著作,深刻描述了二战期间将战火烧至希特勒家门前的美国轰炸机小伙子的故事。唐纳德·米勒以小说的叙事能力,将读者带入一场穿越柏林、汉诺威和德累斯顿炮火纵横的天空的冒险之旅,并阐述了德国百姓为轰炸付出的惨重代价。
“他们当中有没有人出现了永久性的变化?”
“是的,除了一个外,所有人!”
然后,弗莱伊失去了镇定,他打破暗语:“伊根没了,你那个老机组没了,整个大队都没了。唯一返回的是第418中队的一个新机组,他们称呼他们的机长为罗西。”
罗伯特·“罗西”·罗森塔尔中尉没有跟第100轰炸机大队的老机组一同训练过。当年8月,他和他的机组从英国的一个补充营区被派往第100大队,以弥补该大队在空袭雷根斯堡行动中的人员损失。“我到达时,整个大队并未得到很好的组织,”罗森塔尔回忆道,“他们是一帮粗暴的家伙,性格各异。尼尔‘哈丁是个好人,但他并未在地面或空中执行严格的纪律。”一连三十天,罗森塔尔没有获得一次飞行任务。“没人跑过来对我进行检验,然后批准我参加作战飞行。最后,中队长约翰·伊根让我参加一次编队演练。我飞到他的右侧。受训期间我曾进行过大量的编队飞行练习,我很沮丧,因为我想参加实战。我将自己的机翼对准伊根的机翼,他到哪里我就飞到哪里。等我们着陆后,伊根告诉我,他希望我能做他的僚机。”
罗森塔尔曾就读于布鲁克林学院,距离他位于弗莱布许的家并不太远。作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罗森塔尔曾担任过橄榄球队和棒球队队长,后来被选入学院的体育名人堂。在布鲁克林法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在曼哈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他刚刚开始自己的新工作。第二天早上,他报名参加了陆军航空队。
26岁的罗森塔尔肩膀宽阔,相貌英俊,一头深色的卷发。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小伙子喜欢热爵士,走起路来不太协调,脚趾向内,像个步履蹒跚的农民,但他身上没有任何纽约式的玩世不恭。他是个内向的人,很容易变得局促不安,内心却充满了果断。“我上大学时曾读过《我的奋斗》,也曾看过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大型集会的新闻影片,希特勒站在一辆敞蓬车内,人群疯狂地欢呼着。人群中的那些面孔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表情充满崇拜。不光是希特勒,整个国家都疯了,必须阻止他们。”
“我是个犹太人,但不仅仅是出于这个原因。希特勒是对所有正派人的一个威胁。我为英国人深感自豪,不列颠战役和闪电战中,他们独自抵抗着纳粹。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报上的战争新闻,也聆听过爱德华·R·默罗在电台中直播的轰炸伦敦。我迫不及待地要去那里。”
“终于到达伦敦时,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世界的中心,这里是民主国家聚集起来打败纳粹的所在。我来对了!”
罗西·罗森塔尔从未跟他的组员说过这些想法,那些头脑简单的家伙并不相信所谓的“反思”。他们从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也不明白是什么使他带着强烈的决心进行着飞行和战斗。后来,罗森塔尔成了第八航空队受勋最多、最著名的飞行员之一,于是,一种说法传遍了整个索普一阿博茨:因为他的家人被关在德国集中营里。曾有人直接问过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纯属胡说八道”“。他的母亲、姐姐、姐夫和侄女(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因此与他们同住),都在布鲁克林。“我没有任何个人原因。我所做的一切,或是我希望做的,完全是因为我痛恨迫害……一个人不得不小心提防那些毫无文明可言的家伙。”
罗西记得,空袭明斯特的任务简报会上,确定的目标是那座城市的铁路编组场,而不是工人的住处。“目标靠近市中心,一些无辜者会被炸死,就像所有战争中都曾发生过的那样。”P15-16
《空中英豪》一书可能是我迄今为止耗时最长、最费心血的一部译作,陆陆续续长达半年之久。数度感到沮丧和烦闷之际,是贝德福德国家诺曼底纪念馆寄来的感谢信令我重新振奋起精神,既然《为了忘却的纪念》一书可以让我在二战结束的几十年后为记述那场史诗般的正义战争做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我想,这本描绘美国第八航空队的巨著一定能达到同样的作用。
首先,我想说说《空中英豪》译本中“战争部”这个译名。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War在国内通常被译为“陆军部”,其首脑也被称作“陆军部长”,理由是,这个部门实际掌管的是陆军。在这里,请允许我稍作解释。Department of War成立于1789年,1947年前,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两个部门统辖,一个是Department of War(掌管陆军),另一个是Department of the Navy(海军部,负责海军和海军陆战队),1798年前,海军部甚至还隶属于Department of War。1947年7月2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国家安全法》,将Department of War拆分为Department of the Army(陆军部)和 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空军部),再加上原有的海军部,三者构成了国家军事部(NME),1949年,NME更名为国防部。
1947年出台的《国家安全法》中,有几点至关重要:一是正式确定了国家军事部(即国防部)的存在;另一点是独立空军的出现,取代了原先的陆航队;再有一点就是就是Department of War(战争部)取消,Department of the Army(陆军部)首次出现,与空军部和海军部一同并入国家军事部。你不能对《国家安全法》视而不见,冒冒失失地将47年前的Department of War和47年后的 Department of the Army都称作陆军部。另外,请各位注意1947年7月起出任最后一任战争部长的肯尼斯·C·罗亚尔,《国家安全法》生效后,他成为第一任陆军部长,也是最后一位担任内阁成员的陆军部长,实际上,内阁成员的职务是从战争部长一职遗留而来,而不是得自他新出任的陆军部长。也就是说,取代战争部长(同时成为内阁成员)的是国防部长,而不是新出现的陆军部长。这一点可查阅维基百科,战争部长( Secretary of War)与陆军部长(Secretary of the Army)被分别列出,并未混为一谈,很显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务。再从中文翻译的角度说,既然我们在翻译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USAAC)和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USAAF)都很认真地将其分为陆航军和陆航队,那么,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将Department of War和Department of the Army都称为陆军部。USAAC和USAAF的区别在于,我们看见前者,就知道指的是1942年前的美国空军,而后者则是1942—1947年间的空军力量。如果将Department of War按照常规译为“陆军部”,试问某本书中出现“陆军部”这三个中文字时,读者如何能判明这是1947年前还是1947年后的陆军部?Department of War译为陆军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还是译为陆军部,那么请问,凭什么前者用意译,后者用直译?难道,美国人的更名毫无意义?记住,我们的英文理解力绝不比美国人更强大。某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例如“陆军部”,例如“企业号”,例如“军团”等等,其影响力相当巨大,不是一本书或几篇文章便能解决的。但我希望就此开始,或者说,从这本书开始,确立起“战争部”的说法,“陆军部”是1947年后的产物,是拆分“战争部”形成陆军部和空军部的结果。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相信有些读者并不一定认同,那么,就请允许将此视作我作为译者的一点点“特权”吧。
《空中英豪》是我到目前为止见过的最详尽的一部第八航空队专著,也是讲述美国空中力量二战经历最出色的一本。从书中的注释以及书后所附的参考资料可以看出唐纳德·米勒为创作这本历史著作所下的工夫;在书中我们同样能看出,五年的写作和研究、对250多名当事者的采访,使得这本空战巨著生动、翔实、有血有肉。
这本空战著作打破了我个人过去许多错误的观点。在我看来,盟军的轰炸势不可挡、一帆风顺,殊不知他们差一点惨遭失败,第八航空队几乎被拆散;在我看来,轰炸就是将轰炸机飞到敌方上空,将炸弹投下去而已,殊不知,美国人追求的“精确轰炸”与英国人实施的“区域轰炸”居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B-17加上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诺顿”瞄准器,正如其领导者认为的那样——“无往而不利”,殊不知,对德国某合成燃料厂发起三次空袭,损失了119架轰炸机,却没有一颗炸弹落入厂区内……第八航空队最初的雄心壮志是想凭一己之力击败德国,也就是说,不需要诺曼底登陆,也不需要步兵弟兄们的浴血奋战,只靠他们发起的战略轰炸便能将德国逼入绝境。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近乎异想天开的思想,当初却被美国空中力量领导者奉为建军原则。
简单地总结,这本书阐述的其实是轰炸战的两个问题:轰炸哪里?如何轰炸?炸弹不能一丢了之,投向哪里最具效力,最能打击敌人的战争能力,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始终贯穿着美国陆航队所经历的整场战争,炼油厂?潜艇坞?飞机制造厂?交通中心?还是像英国人那样,干脆轰炸德国的城市?这些目标都曾被第八航空队尝试过,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令他们苦苦思索,究竟应该轰炸哪里?即便确定了轰炸目标,B-17机群能否完成摧毁任务?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的,但实际上,非常难,即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掉大批人员和飞机,遭受到打击的德国目标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
轰炸战从未有过可供遵循的先例,这就意味着第八航空队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老话。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许能看出美国空军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某些原因。先进武器固然重要,人的因素同样不可或缺,最重要的大概是
“经验”,缺乏实战经验,单凭纸上谈兵和数据、性能对比是无法成为一个军事强国的,而军事强国,实际上是个不断保持强大的过程。二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就是最好的范例。朝鲜、越南、阿富汗(苏)、科索沃、海湾地区、反恐战等等,美国和苏联卷入的一场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一次次不间断的尝试和探索,一如第八航空队在二战中所做的那样。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结束后,美国陆航队全力推动“战略轰炸调查”项目,破天荒地使用民间人士来执行,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而这些调查所产生的200多个报告,打破了许多既有的概念,即便到今天,对空军依然不无裨益。最初为实施精确轰炸而创立的航空队,却以地毯式轰炸赢得了他们最大的胜利。纳粹德国的败亡,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工业被毁?不是,反而是他们最充裕的煤要为其失败负责。生活条件舒适、军饷颇高的飞行员,伤亡率居然高过太平洋战区的海军陆战队。
美国空军的“无人轰炸机”,德国空军的“神风敢死队”,你听说过吗?
汉堡和德累斯顿的毁灭,是一场蓄意的屠杀?
德国的许多王牌飞行员拥有动辄上百架的击坠战果,美国战斗机部队应该很怕他们吧?并非如此,美国战斗机最怕的是对方避战,他们甚至以轰炸机为诱饵,诱使德国空军升空应战。
美丽、和平、貌似中立的瑞士,背地里隐藏着多少丑恶的勾当?
……
这些在我看来闻所未闻的故事,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详实的描述和解答。
说第八航空队打赢了对德战争有些夸张,可如果没有第八航空队,又如何能赢得那场战争?
翻译《空中英豪》一书,的确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我所称的“代入式”译法令我在精神上疲惫不堪,写下这些颠三倒四的文字时,吃力不已,
就像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说者下场后,再也说不出一句话那样。如果这篇所谓的序言降低了全书的水准,责任全在于我。
最后,我不想说“欢迎读者批评指正”这种毫无意义的空话,只想把这部译作献给二十年来一直默默关心和支持我的她,并衷心说声“谢谢”。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忍和力量啊,我对此惊叹不已。
唐纳德·L·米勒的《空中英豪》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书中的叙事活力,对人性化细节的关注,其复合效应非常出色—可怕、非凡、令人钦佩。多么棒的一个故
——大卫·麦卡洛
二战的最初几年,美国在欧洲土地遭受的唯一伤亡是那些被击落的飞行员。诺曼底登陆行动前,美国轰炸机小伙们便发起了盟军在二战中历时最长的战役,并将战火禁丢常持物的门前。幸运的是,现在,杰出的唐纳德·米勒将这些空中英豪的回忆带给我们。
——詹姆斯·布拉德利
《父辈的旗帜》的作者
《空中英豪》准确、全面地讲述了第八航空队与一个顽强而又坚定的对手对阵的故事。书中详细介绍了双方令人难以置信的损失。它让我深受震动。
——伯纳德·E·特莱钠中将(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
也是《眼镜蛇2:入侵并占领伊拉克之内第》一书的合著者
米勒的作品总是那么出色……这是对美国第八航空队一次罕见的记述,对那些深受“正义战争”的幻想所蒙蔽的大批读者们来说,这是一本值得被广泛接受的著作,最终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保罗·福赛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一书的作者
六十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部描述第八航空队史诗般传奇的历史著作,他们在地燕劣的气候苦苦搏斗。现在,这本书出现了。唐纳德·米勒以他出色的艺术性为我而圣现了这个故事。
——理查德·B·佛兰克
《覆灭:日本帝国的败亡》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