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轮回
经过了头绪繁杂的紧张准备,办理好复杂的手续,你终于要带着简单的行囊,飞越太平洋,开启自己的留学生涯。临行前,你很兴奋,沉浸在对大洋彼岸的好奇和对留学生活的憧憬之中。爸爸妈妈默默地帮你一遍又一遍地整理着行李,太多的叮咛和嘱咐已经显得多余。一颗善良孝顺的心,一个坚强独立的性格,一身阅书无数的书卷气,一手修炼十八年的琴技,这就是你的全部。爸爸妈妈放心,你能应对未来的日子。欢乐、痛苦,成功、失败,你都将自己经历,有爸爸妈妈在的家,永远是你的家,永远向你敞开着。
最舍不得你的人是你的爸爸。虽然你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芝麻粒儿大的事都是妈在忙活;虽然从小到大,犯错的时候,你没少挨他的严厉惩罚;虽然也只有你,敢与他蹬鼻子上脸,闹闹嚷嚷。你总是说,爸爸是一个不浪漫的人,但也就是这样一个不浪漫的人,让你和我过着踏踏实实的日子,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你是妈妈心中的一位贵人,成就了妈妈人生最丰富的那部分。因为妈妈是陪伴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成长的人。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妈妈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子修炼成了一位爱心爆棚的母亲;你一天天长大,嗷嗷待哺,求知若渴,一步步推动着我,充当了你每个成长阶段的启蒙老师;你遇到困难了,怯怯躲在妈妈的身后,妈妈壮起胆量、直起腰,瞬间变换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还记得那本封皮上有着一只可爱的小猫,写着“可爱的咪咪”字样的日记本吗?咪咪,是你在儿时懵懂之中给自己起的名字。你刚刚牙牙学语,妈妈问你,你叫什么名字呀?你响亮而清楚地喊出来,咪咪。从此,你就有了咪咪的小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妈妈在商店里看到了这个日记本,追寻内心的声音,妈妈欣然买下它,在扉页上写道:“写给我的女儿。”从此,妈妈感悟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用日记记录下你成长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人到中年,回忆成为家常便饭。你不在家的日子,家里安静了许多。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常常捧起日记本,一页又一页,反反复复,读了又读。你、我和你的爸爸,我们一家人忙碌而幸福的瞬间一次又一次在眼前回放,你捧着古诗文诵读、坐在钢琴旁弹奏、饭桌前嬉闹,你成长的各种声音在冷清的屋里回荡,从你的房间,到客厅,到书房,妈妈走到哪儿,声音响到哪儿。妈妈不相信生命的百转千回,但从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妈妈感悟着人生的神奇和美好。
记得爸爸妈妈结婚后,在很长时间里,享受着甜蜜简单的二人世界,工作之余规划着事业的发展,希望到美国继续深造,实现更好的职业目标,还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那时候我和你的爸爸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多少积蓄,又刚刚成家独立生活,也不可能向父辈伸手要钱,因此,只有申请到奖学金,才有可能出国留学。那时候没有网络,只能从图书馆查阅信息;没有电脑,更没有打印机,申请材料只能靠打字机完成;没有视频对话,只能到处寻找能打国际长途的电话。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妈妈收到了来自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拿到了奖学会。P1-3
独自在国外留学,常常收到妈妈的来信。文若其人,恰如妈妈的个性,严谨细腻,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跃然字里行间的是,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我。
读着一封封妈妈的来信,看着随信附上的一幅幅老照片,有时我会哈哈大笑,小时候的自己,真的像妈妈说的那样吗?有时我会默默流泪,现在的我,怎样做才能让妈妈放心呢?有时我会精神一爽,妈妈的心灵鸡汤,为什么让我如此期待啊?
在妈妈的文字中,我读懂了,在妈妈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让现在的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或许只有走出家门,才能真正理解“家人”的含义,那是一种幸福、一种温暖;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含义,那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过去的二十年里,很多事情,我自己忘记了,妈妈用文字记录下来了;从小到大,我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不再重现,爸爸用相机捕捉下来了;在学琴路上,从懵懂琴童,到离梦想越来越近的大学生,那么多的老师和小伙伴助力了我的成长。
我敲击着键盘,写下自己的文字,给妈妈发出一封封回信。跨越时空,我与妈妈之间,相互读着彼此的文字,惺惺相惜。我更希望妈妈,能够读懂如今在我心中,家和国,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感谢妈妈,用文字记录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谢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钱供我读书、学琴;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带着妈妈的这份珍贵礼物,我走人大干世界、茫茫人海中,就像妈妈说的,人要学会经常反思,回忆过去的我,珍惜现在的我,期待未来的我。
歆菲
2017年8月18日
用文字记录生活,是多年养成的习惯。自从女儿降生,断断续续写下的文字中,大部分是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一个年轻妈妈的恍恍惚惚。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得片刻闲暇、拈来短暂宁静,将育儿的酸甜苦辣、家常的柴米油盐写在纸上,似乎文字能够留住快乐和幸福、冲淡劳累和烦恼。
如今,女儿高中毕业,独自留学美国,开启全新的求学生活。经女儿同意,收拾她杂乱无序的房间,整理她从小到大看过的书、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和花花绿绿的日记本,以及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记下的只言片语。看着女儿读过的书、写过的作业、记下的文字,恍如隔世,开始重新认识女儿、走进她曾经的内心世界,这是在女儿出国之前每天与她朝夕相处时,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看法和认识。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样的习惯养成,似乎母女俩是一脉相承。
虽然,每天通过电话,与留学在外的女儿保持着或长或短的对话。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表达对女儿的牵挂和思念。于是,在渐渐慢下来的节奏中,重新读着自己以前写的以及女儿写的每一个文字,重新端详着一张张老照片,时断时续地写下一篇篇小文不定期地发送给女儿,渐渐成为了一个爱好。没有想到的是,远在美国的女儿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之余,越来越期待读到母亲的文字,而且会如约发回一篇随笔,或寥寥几笔,或激扬成篇。就这样,一来一往,开启了母女两人长达一年多的、远隔重洋的心灵对话。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初稿。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步履变得匆匆,使得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中,片刻的宁静和点滴的感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孩子成长的思考,体味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厚重、教育的精髓,无疑是一件难得而又美好的事情。前段时间,上格非老师的写作课,谈到文学的思考,格非老师说到,“从过去的文明史、社会发展里找到某种教训,寻找问题的症结,不断往回看,这是一个脉络”。对文学如此,对人生也是如此,都要学会反思。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身,以及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创造生活、感恩生活、享受生活。
“代沟”,在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与父辈们之间常常会存在。矛盾和隔阂,也是母亲与女儿之间所无法回避的。通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母女之间的相互解读,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代沟,,必然存在,关键在于矛盾的双方都要学会给予对方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母女两人彼此的期望有所不同,母亲的殷切希望是希望女儿能够充分享受青春的年华、生活的滋味、世界的精彩;女儿的美好愿望是希望母亲能够拥有自己的爱好、健康的身体、享乐的晚年。因为双方诉求各异、愿望不同,才会有争执、有摩擦。然而,也就是在母女两人磕磕碰碰之中,血脉得以延续、家风得以传承、文化得以弘扬。
二十岁的女儿是父母的作品。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教书时,揣摩教学规律;做科研时,琢磨研究方法;做教学管理工作时,领悟业务规范。然而,与这些相比,女儿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对象、最适合的教育样本、最欣慰的教育成果。虽然,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不乏偏激、片面、固执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对女儿的引导是积极的、正向的、规范的。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带着家庭教育得与失的烙印,女儿会渐渐形成自我意识,成为她自己。
二十岁的女儿是幸运的。在二十年的成长过程中,无论面临顺境,还是逆境,那么多的老师、同学、朋友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帮助。这些帮助或长久持续,或转瞬即逝,或费神费力,或举手之劳,都让她获得温暖和力量,变得越来越乐观坚强,使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师恩、友情、亲情在她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带着这些纯真无私的爱,女儿会继续强其筋骨、修其德行,学会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他人,奉献出自己的爱。
一篇篇短文,按照女儿从出生到出国留学的时间顺序,回顾了女儿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成长过程,反思了养育女儿的得与失,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苦与乐。不论成功与失败,家庭教育,阶段性地画上一个句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将给予她更多的培养和历练。因此,这本书,是送给二十岁女儿的一份礼物,希望她珍惜与父母一起走过的路,更希望她走好自己后面的路。
田慧君
2017年6月20日
田慧君、歆菲著的这本《生命中有你》是一部散文集,本书主要是以一篇篇短文,按照女儿从出生到出国留学的时间顺序,回顾了女儿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成长过程,反思了养育女儿的得与失,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苦与乐。并把这本书送给二十岁的女儿,作为一份礼物,希望她珍惜与父母一起走过的路,后面的路自己走好。
田慧君、歆菲著的这本《生命中有你》是一篇篇短文,按照女儿从出生到出国留学的时间顺序,回顾了女儿从出生到二十岁的成长过程,反思了养育女儿的得与失,记录了家庭生活中的苦与乐。不论成功与失败,家庭教育,阶段性地画上一个句号;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将给予她更多的培养和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