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时代。杨晓敏主编的《2017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由中国小小说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7年度小小说的创作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 书名 | 2017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 |
| 分类 | |
| 作者 | 杨晓敏主编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时代。杨晓敏主编的《2017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由中国小小说界选家从全国近百种文学刊物中精心编选,视域广阔,旨在全景呈现2017年度小小说的创作实绩,力求公正客观地推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内容推荐 冯骥才、迟子建、梁晓声、杨晓敏等128位作家的小小说,题材丰富,手法多样,无论关注当下,或着笔过往,凡人物点滴、生活片段、在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方面,展示出小小说优良的品质和魅力。 杨晓敏主编的《2017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由中国小小说界选家精心编选,视域广阔。 目录 小小说特立独行(代序) 冯骥才(1)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1) 归航 陆颖墨(3) 燕子李三 冯骥才(6) 双琴祭 梁晓声(8) 父亲的请帖 乔叶(10) 魂系高原 杨晓敏(11) 巧遇 苏北(13) 维权 孙春平(14) 十年 田洪波(16) 郑剑西 张晓林(18) 永不掉队 谢志强(20) 人间戏 袁炳发(23) 瓦解 魏永贵(25) 芦苇花开 蔡楠(26) 绝口 曹洪蔚(28) 红太阳农家乐 陈毓(30) 我们都爱管闲事 邓洪卫(33) 你妈你爸 范子平(34) 如果有来生 符浩勇(36) 父亲的字条 王培静(38) 百年好合 周海亮(40) 爱的一度 安石榴(41) 飙车一哥 安谅(43) 写作课 津子围(45) 善与真 李永康(47) 四个女人 凌鼎年(48) 在海上画画 刘国芳(51) 角儿 刘建超(53) 老屋 刘立勤(55) 择邻 聂鑫森(57) 盼秋 胥得意(59) 体验坐牢 徐均生(61) 睦邻 徐水法(62) 天体悬浮 陈敏(65) 也许你能当县长 金光(67) 路神 侯发山(68) 马哈的恋爱史 李伶伶(70) 张大嘴 吴富明(72) 草鞋和共享单车 王庆高(74) 谁也不与鸡同眠 非鱼(75) 熬冬 江岸(78) 穷摆 李永生(79) 抬头那一片天 崔立(82) 最后七秒 季节(84) 自画像 海华(86) 太阳一族 何一飞(88) 鱼与佛 黄克庭(90) 金镶玉 非花非雾(92) 穿名牌的局长 李汤波(94) 楼房 刘向阳(96) 张裁缝 卢群(97) 点主 马金章(99) 老校长的相册 秋子红(101) 陆简是谁 苒小雨(103) 食客 宋以柱(105) 婚姻控 孙道荣(107) 先生 盐夫(109) 凌乱 梁小萍(111) 墙里墙外 原上秋(112) 海滩边 赵悠燕(114) 土地之窟 陈东亮(116) 红鸾 化云(118) 一人二人 赵长春(120) 树神 戴智生(122) 贵客来临 高沧海(124) 画医 白秋(126) 七日 孙艳梅(128) 好想有艳遇 徐永辉(130) 慢时光 张柏林(132) 怀先生 肖曙光(134) 每朵花都有春天 王溱(135) 我的哥们儿曹操 陈小庆(137) 我是你的新娘 郭金勇(139) 飘儿的梦 薛培政(142) 收录机 彭素虹(144) 选择 贺向花(146) 家庭作业 陈盛(148) 等待一个爱情要多久 彩红(150) 相忘于江湖 阿社(151) 寻找大麦地 秦兴江(154) 你不知道的故事 高淑霞(156) 葬礼 顾长虹(158) 红脸王 左军明(160) 1992年的细雨蒙蒙 陈树茂(162) 岁月印痕 崔永照(163) 暗度 付桂秋(166) 最后一个军礼 胡亚林(168) 鞋匠阿三 林庭光(169) 阴谋与爱情 廖敬涛(171) 失落的风筝 王东梅(173) 女老师 黄红卫(175) 科班与玩票的 周东明(177) 一条狗的梦想 朱羊(178) 奇石 三石(180) 规矩 尹京娈(182) 我的大学 尹延哲(184) 感受 蒋玉巧(186) 都市角落里 李竟宇(188) 孔雀眼 佟惠军(190) 下鱼 王苏华(192) 夕阳下的风铃 王继颖(193) 炊烟大赛 朱红娜(195) 五块钱及其后果 青平(197) 容颜 庞滟(198) 遭遇沙漠狼 陆梦(200) 郝三 薛国英(202) 你是人间四月天 天晴(204) 有一种爱情 金狐(206) 手机里的母爱 魏益君(208) 画眉 吴苹(210) 奇恋 谢松良(212) 拳击包 徐军(213) 杜老汉的新工作 谢桃花(215)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夏一刀(217) 月亮村的月亮 吴小军(219) 灵香草女人 唐丽妮(221) 最美的化妆 闫岩(223) 天蓝蓝,海蓝蓝 叶征球(225) 救火 郑自松(227) 父亲 陈建美(229) 看大门的老张 葛丽红(230) 战神 叶瑞芬(232) 彼岸花 张俏明(234) 山叔的山 林秋萍(236) 期待的背影 柴亚娟(238) 移不走的树 陈海红(240) 魔法之秋 冷清秋(242) 老街坊 衣袂(244) 试读章节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人叫李三,燕子是他的绰号。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偷的都是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从这岸到那岸。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这一手。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在城里城外十多个富人家窃去的宝贝旁,留下了那个燕子的记号,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吗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反正他不偷穷人的。不但偷富,还济贫。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吗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燕子!燕子是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猜想是不是自己五更时那个小盹儿,给了超人燕子李三可乘之机。但门窗是闭着的,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子?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P6-8 序言 小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 那是一个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时代。记得我当时写过两篇文章:《解放小说的样式》和《面对文学试验的时代》。大家不仅在写作的思想内容上积极开拓,还追求写作形式、样式、文体和文本的创造。在这样的文学大潮中,小小说应运而生。1982年我写过四五篇千字左右的小小说。不过当时并没有开创什么文体的想法,只觉得写这样一种很短的、别致又精巧的小说,有很强的创作乐趣。 小小说一名最早是河南文学界提出来的,这表明河南文学界和出版界有很高的文学见识,而且建立了小小说的园地《百草园》和放眼全国的选刊。小小说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举步了。80年代小小说很蓬勃,汪曾祺、王蒙都写了一些很好的小小说。记得80年代中末期,邓友梅托我为香港的亚洲文化基金会编一本《大陆小小说选》,我在序中说“小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绝不是用写中长篇的下脚料写的,它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这已经是当时我们对小小说共同的思考了。 经过中州人三十多年的努力、执着与坚持,小小说已经有了专属自己而闻名全国的园地,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一批专事小小说创作的作家,关键是一些作家评论家开始对小小说的独特性与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小小说独自的面目就愈来愈清晰。 小小说名正言顺独立门户,最终还要在理论上立足。 从小说分类上说,小小说首先是建立在篇幅上,它是篇幅最短的一类,所以最早美国人称之为“极短篇”。但是极短篇并不是最短的短篇。如果将《麦琪的礼物》拉长,扩容,它就不再具有这种“极短篇”所显示出的魅力了。显然,小小说有它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特征,有它独特的取材、结构、表达的方式,有它文本与审美的独特性,乃至评价体系。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 认识它,才能更好地把握它,运用它,发展它。 小 小,当然,是小小说首要的特点。 但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正像一个中篇无法压缩成一个短篇,一个中篇也不能拉长为一个长篇。海不能浓缩为湖。一支钢琴短曲也不会演化为一部交响乐。小小说和短篇、中篇、长篇的区别,绝不仅仅是在篇幅上。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不同的文本,不同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照我看,长篇是海,中篇是河流,短篇是一湾池水,小小说是一朵浪花。但是,这浪花不是从海里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跳跃出来的,是从脑袋里跳跃出来的。 情节 小说离不开情节。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关键的~隋节”。这不是一般情节,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非凡的、绝妙的、闻所未闻的、“成败在此一举的”、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麦琪的礼物》、比如《万卡》、比如《口技》与《鸽异》,都有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决定着小说的“生死”。这是金子般的情节。小小说往往有这样一个情节就够了。小小说就靠这个情节。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的表现,往往在这个情节里。 小说中深刻的主题,往往也在这个情节里。 它可以使“小小说不小”。 这种情节是小小说的命门。没有这样的情节很难写出好的小小说。 我以为,小小说这种情节是很难获得的,很难碰到的。需要一种契机,一种生活的恩赐,或者是一种灵感。 这种金子般的情节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很多大作家写了许多中长短篇,留下的小小说却不多。小小说看似很好写,实际很难碰。 结构 当我们抓到这个关键的情节,就看小说怎么结构了。我以为,小小说是结构出来的。或者说,小小说更讲究结构。 汪曾祺先生认为小小说与短篇的关系,像诗与散文。我同意这种比喻。诗是点上的凝练,散文是线性的舒展。但小小说先天篇幅很短,一切特征都与“短”相关。它不能像散文那种有太多抒情性的描述,太随性、太多的闲笔,它必须简要与紧凑,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所谓入扣,就是所有笔墨都要与这个“金子般的情节”紧紧结构在一起,最终使这个关键的情节发挥出效力与魅力。这种结构应是一种“巧构”。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艺术作品的篇幅总是有限,但意蕴深广却应该追求无边面际,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是所有艺术最高的境界。 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也作为小小说自己重要的特征。 细节 还应该强调,小小说只靠一个关键情节是不行的,这样会单薄。小小说要特别重视细节。叙事写景与状物的细节都要精彩,考究,点石成金。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使小说丰富、充盈,还会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与审美内涵。 语言 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 我说的是文字语言。 现在有些网络段子,很不错,也精彩。有人问,特别精彩的是不是小小说?不是。 应该说网络段子更接近民间文学,民间的故事、寓言和笑话。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它含有很高的智慧,绘声绘色,流畅生动,故事性强,甚至含着耐人寻味的生活人生的哲理。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的精当、考究、意蕴与素养。 尤其我国的文学史,由于诗歌成熟在前,散文在后,小说继之。散文受诗歌影响,非常讲究方块字的运用。这便使文字语言有很高的文学与艺术的价值,更不提每个作家还要彰显自己的文风与才情。 小小说受客观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惜墨如金,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蕴藉。正因为如此,才可能成为一个精美的文本。 无论中外古今,从魏晋小说、唐宋传奇、聊斋故事,到欧‘亨利、契诃夫、巴别尔,等等,那些小说杰作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小说都极其精致,本身就是一种精品。它是精制而成的。写一篇好的小小说比起写一个好的短篇一样难。 我无力把小小说的特征说透说系统,它的理论建设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如今小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成熟和独立的文学品种,尤其在手机养成的“短阅读”的背景下,大有施展之地。小小说的繁兴应该就在我们这个时代。 ——摘自微信公众号《冯骥才工作室》 作者简介: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文化学者,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著有《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等,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小小说集《俗世奇人》《冯骥才小小说》等,部分作品译至国外。曾获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小小说事业终身荣誉奖。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