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全译本)(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一生总结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作品借助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 书名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全译本)(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一生总结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作品借助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内容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上全译本)(精)》发表于1879-1880年。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最大限度地写尽了人性中的黑暗深邃、幽微隐秘。 目录 主要人物表 作者的话 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聚会 第三卷 好色之徒 第二部 第一卷 折磨 第二卷 赞成与反对 第三卷 俄罗斯教士 试读章节 三、第二次结婚以及第二个妻子生的两个孩子 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把四岁的米佳从身边打发走之后又马上第二次结婚了。这第二次婚姻持续了大约八年时间。他娶的第二位妻子索菲亚·伊凡诺芙娜也非常年轻,那是他与犹太人合伙到外省承包某项小工程时认识的。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虽然醉心于吃喝玩乐,放浪形骸,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投资生财,而且始终把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尽管几乎每一次的手法都有点卑鄙。索菲亚·伊凡诺芙娜是位孤女,从小失去父母,她父亲是个性格忧郁的教堂执事,但是她却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成人。收养她的恩人是沃罗霍夫将军的遗孀,这位年迈的很有名望的将军夫人经常折磨她。详细情况我不得而知,只是听说这位向来温柔善良、逆来顺受的养女曾在储藏室的钉子上系了绳子打算上吊自尽,结果被人救了下来,可见她是多么难以忍受将军夫人的古怪脾气和没完没了的指责。其实那老妇人并不凶恶,只是因为养尊处优而蛮横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前去求婚,人家一听他的来历就把他赶走了。于是又像第一次婚姻一样,他提议姑娘跟他私奔。倘若她能及时了解他的底细,那她也许无论如何不会跟他私奔的。可事情发生在另外一个省份,此外像她这样一个宁愿投河自杀也不肯留在养母家里的十六岁女孩又懂得些什么呢?这苦命的姑娘逃出了狼穴,却又落入了虎口。这一次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分文没有到手,因为将军夫人盛怒之下什么也没给,不仅如此,还把他们俩诅咒了一番。不过他本来也没有指望能捞到什么,令他垂涎三尺的是这位少女的非凡美貌,更重要的,她那天真无邪的模样使他这个至今只知道追逐粗俗女性的好色之徒惊叹不已。“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当时像剃刀那样在我心上划了一刀。”后来他常常这样恬不知耻地笑着说。不过对于一个淫棍来说,这也只是情欲冲动而已。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没有捞到任何实惠,对待妻子的态度变得肆无忌惮了。借口她有愧于他,似乎是他从“吊绳上”把她救下来的,此外,还利用她那少有的温顺和逆来顺受的性格,他连夫妇间应有的最起码的体面也不顾了。一些坏女人聚集到他家里,当着他妻子的面纵酒作乐,胡作非为。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格里戈里这个阴沉、愚蠢、顽固、喜欢唠叨的义仆,他跟原来的太太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是死对头,这一次却站在新太太一边,处处保护她,为了她甚至用一种对仆人来说几乎不允许的方式跟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吵架。有一次他硬是把前来纵酒作乐、为非作歹的荡妇们统统赶走了。这个从小就被吓得战战兢兢的不幸的少妇后来得了一种神经性妇女病,这种病在乡下女人身上经常可以见到,患者通常叫作疯癫女人。得了这种病,往往会歇斯底里发作,甚至昏厥过去。不过她还是为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生了两个儿子,第一个儿子伊凡是在结婚当年生的,第二个儿子阿列克谢是三年以后生的,她死的时候阿列克谢才三岁多,虽然说来奇怪,可我知道他后来一辈子都记得母亲,当然恍如梦中一般。母亲一死,两个孩子的遭遇就跟他们的哥哥米佳一模一样:他们完全被父亲彻底遗忘了。弟兄俩都落到格里戈里手里,也都住进了他的小木屋。那位年迈而蛮横的将军夫人,他们母亲的恩人和养母,就是在小木屋里找到了他们。她当时还健在,整整八年来她始终无法忘记她受到的屈辱。有关她的“索菲亚”的情况,八年来她随时都掌握着最精确的情报。听说索菲亚生了重病,过着非人的生活,有两三次她对自己的那些食客大声说:“她这是活该,她忘恩负义,上帝才这样惩罚她。”(P8-9) 序言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名著。它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登上俄国文坛,他的早期作品大都取材于小人物并以心理分析见长,如成名作《穷人》(1846)和中篇小说《同貌人》(1846)。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和在集会上宣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信而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判四年苦役、四年兵役。19世纪50年代末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60年代初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他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并恢复了文学创作活动。这时,他已公开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但仍然执着地探索着俄国前途、人类命运等问题。作家的这种探索充满矛盾并在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60年代以及后来的主要作品《死屋手记》(1860-1862)、《地下室手记》(1864),长篇哲理小说《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1-1872)、《少年》(1876)等。《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压卷之作,充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特点,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巨大影响。 《卡拉马佐夫兄弟》描写的是俄国外省的一个贵族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来打算以阿廖沙·卡拉马佐夫为主人公写两部小说。第一部写“他青春时代的一刹那”,是“十三年前发生的事”;第二部才写“我们的时代,即我们目前的活动”,是主要部分。作家于1880年11月写完第一部小说,即《卡拉马佐夫兄弟》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虽然这只是作家构思中的二部曲中的一部,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卡拉马佐夫一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偶合家庭”的典型。在俄国农奴制转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贵族家庭原来的优雅的外观逐渐丧失,联结家庭的道德纽带已不复存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各自追逐自己的目标,钩心斗角。这是处于瓦解过程中的贵族家庭。在描写这类题材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的同时代人谢德林不同。谢德林在长篇小说《戈洛夫廖夫老爷们》(1880)中,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衰亡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贵族地主的贪婪、自私、道德堕落、寄生腐朽,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着力刻画的是这个家庭成员各自的生活立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思考,通过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探讨各种思想立场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进而探讨俄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这样,思想就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艺术描绘对象。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上帝存在,灵魂永生”。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思想形象时,巴赫金指出:“这些思想是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现的、听到的,有时是猜到的,也就是说,这是已经存在或进入生活的富于力量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可以听到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说得确切些,是听到作为一种伟大对话的时代……”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无中生有,从来‘不是杜撰”,甚至可以指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原型”。上帝是否存在,灵魂能否永生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无意为之苦恼了一辈子的问题”。 在小说中作家没有直接描写这一思想产生的渊源,虽然读者在作品中完全可以感受到产生这种思想的现实氛围。这便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在各方面的渗透,金钱作用增长,道德沦丧,社会分化,人民贫困等。小说中的许多场面都反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老卡拉马佐夫从事各种经营,积累起十万卢布的资产;德米特里向商人萨姆索诺夫、富农“猎狗”借钱(一个贵族向商人告贷在农奴制时代是不可思议的)。霍赫拉科娃劝德米特里去找金矿,成为企业家;旅店老板特里丰·鲍里瑟奇残酷剥削农民;斯涅吉廖夫一家生活在贫困之中;儿童遭受着种种苦难等等。总之,正像作家在手稿中指出的那样:“……不能不意识到俄罗斯糟透了……”“世界走上了邪道……”但所有这一切现象都化为了主人公的行为、经历、感受,与思想共存在同一平面上,而这一思想却朝着横向拓展。一个有无上帝和灵魂能否永生的问题,竟然与人能否爱人,是否相信人的自由个性,会不会无视道德原则为所欲为,与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有什么关系,对俄国的未来甚至人类的未来构想有何影响等伦理道德、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联系了起来,几乎囊括了19世纪俄国六七十年代的主要问题。作者在谈到这部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时,曾明确指出:“您把四个人物(指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四人——笔者注)综合起来,就会看到对俄国现实,对我们俄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描绘,虽然已经缩小了一千倍。”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力图证明,在俄国从农奴制转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传统道德观念已经瓦解,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处于畸形人际关系中的人们难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卡拉马佐夫气质”便是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的产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否定上帝、否定现存社会制度、要求变革的种种思潮,可是无神论、“社会主义”(实际上作家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又会带来新的祸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解决这一矛盾的答案中又暴露出企图从苦难中求得新生,以宽恕、爱、信仰上帝来建立互相团结、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反对革命暴力的空想。但是作家在小说中提出的人生意义、无神论和社会主义、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社会主义和个性、人性中的善与恶、个人命运和俄国前途等问题以及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却表明了这部作品内容的深度。 《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尤其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影响了许多作家,不难从他们的作品发现与他的渊源关系,如扎米亚京(1884-1937)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1920-1921)中的救世主就会使人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托马斯·曼自己承认,他在创作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的过程中曾一再阅读伊凡·卡拉马佐夫与魔鬼谈话的篇章;像罗曼·罗兰那样的著名作家,谈到俄国文学的影响时都会提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弗洛伊德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冯增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