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罗伯特·道格拉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李鸿章。描写李鸿章的著作有很多版本,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其准确性与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作者与李鸿章属同时代,凭其驻华大使的特殊身份,通过当时的奏折、信件、报道等大量原始信息客观还原了李鸿章。书中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具有珍贵的历史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由罗伯特·道格拉斯所著的《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还是布兰德所著的《李鸿章传》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内容推荐

作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由罗伯特·道格拉斯所著的《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第一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目录

推 荐 序 一 FT 中文网创刊荣誉总编辑 张 力 奋

推 荐 序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 勇

自 序

第一章

李鸿章的出生以及他的家族史—李鸿章的母亲—李鸿章的童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三合会—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胜利—李鸿章第一次效力于朝廷—崭露头角—被任命为福建道台—杭州和苏州的失利—进攻上海

第二章

常胜军—华尔—中外会防局—上海周边—华尔之死—俄国人的建议—白齐文—白齐文与杨坊的争执—戈登领命—李鸿章与白齐文的对立—太仓诈降—对太平军战俘实施的酷刑

第三章

程学启的恶行—戈登辞职—与白齐文日渐紧张的关系—外国侨民的叛变—诛杀诸降王—阿思本上尉眼中的李鸿章—清帝于收复苏州后颁布的圣旨—皇帝的赏赐—与戈登和解—李鸿章的通告

第四章

戈登驰援—程学启中弹身亡—遣散戈登的军队—管理江苏—哈里·巴夏礼爵士对李鸿章的回应—收复南京—迁移苏州洋炮局—阿思本舰队

第五章

江苏的乱象—李鸿章的治理—“捻匪”之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战胜捻军的愿望—最终的胜利—致信戈登—总督的策略—对海军上将凯帕尔的所作所为—升迁—陕西之战

第六章

天津教案—导火索—被任命为直隶总督—镇压反对洋人的示威活动—陈国瑞—处死天津教案中的罪犯—扶摇直上的仕途—治理直隶—遭到御史的弹劾—孝女—轮船招商局

第七章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与秘鲁和日本的协议—台湾困局—争端开始—日本侵略台湾—北京谈判—日本人的要求—威妥玛爵士的调停—拜谒黄陵—皇帝和皇后殡天

第八章

云南勘探队—马嘉理被杀—威妥玛的要求—总理衙门漠视—受命与威妥玛进行谈判—威妥玛离开北京—李鸿章再度被委任为谈判代表—天津请愿书—李鸿章赴烟台——《烟台条约》

第九章

稳固天津防御—军队暴动—意外遇险—水雷实验—开采煤矿—第一条铁路—轮船招商局—运输云南铜矿—饥荒—新炮艇—伊犁问题—戈登来访及其提议

第十章

视察旅顺港—直隶的迷信教团—御史的攻击—丧母—告假奏章—再任总督与大学士—慈善堂—朝鲜事变—日本领事馆遇袭—放逐前摄政王—李关于日本入侵的奏章

第十一章

东京困局—德璀琳介入—福禄诺协定—攻击谅山—福禄诺信笺—李的幕僚答复—福建水师的厄运—短暂的和平—朝鲜又起波澜—中日条约—占领大连港 —拆除在京天主教堂

第十二章

李的外国雇员—李的中国雇员—程启东—张佩纶—盛宣怀—何守泽案—笃信西医药—中风—皇帝的关怀—李家小姐的婚姻—丧妻—七十寿辰—广受欢迎—接见英国和平协会代表

第十三章

李的沉浮—与日本的争端—中国的哀的美敦书—高升号的沉没—牙山、平壤、鸭绿江之战—旅顺港陷落—德璀琳的使命—张荫恒、邵有濂的使命—被指派为帝国特使—丁汝昌自杀—李的使命—遇刺受伤—康复—签署条约—回顾一生

附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72年前(1823年),在安徽首府合肥降生了一个男孩,他长大后注定要比同时代的其他人对中国的国内和国际事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出于中国固守故土的传统观念,李氏家族已在合肥定居了数十代。李氏家族并非特别显赫,李鸿章的父亲是这个家族的族长,他既不是腰缠万贯,也不是智力超群。的确,他考取了进士,但是他并没有产业和财富,而是心满意足地甘愿做一个文士。关于李鸿章的母亲李夫人,我们知之甚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她几个儿子的成就中推断出她必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女性。在她的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功成名就,其中包括日后成为直隶总督的二儿子李鸿章。关于李鸿章少年时代的记录同样不多,我们只知道他非常勤奋好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写一手好字,使自己在同辈中鹤立鸡群。即使在今天,他的书法也依旧广受好评。虽然在西方世界,写得一手好字并不会被视为一项了不起的才能,但在东方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想要踏上仕途,必须要写得一手好字。

李鸿章很早就在院试中被选为优贡,后来又在乡试和会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最后一场考试中,他名列前茅,成功地人选翰林院任庶吉士。翰林院是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在职能上类似于英国的皇家科学院。不过,与皇家科学院相比,它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翰林官可以领取一定的薪金,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利用他们掌握的一切资源促进学术进步。翰林院还有一条轮值制度,即翰林官会被委派去公共机构任职。李鸿章原本也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遵照惯例度过他的一生,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李鸿章的命运注定要与一般中国文官不同,他的精力注定要投入一个更广泛、更活跃的领域。

清帝国的南方诸省多年来一直处于混乱之中。清政府对当时民间秘密组织中最有势力的三合会一直心存戒备。当时三合会吸引了大量会众,并蓄势待发,准备与当地的政府军一决高下。三合会的公开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让皇权回归汉人手中。其领导人不断发表极具煽动力的言论,在南方诸省产生了广泛而深人人心的影响,各地不断爆发起义,而政府军又无法场场制胜。在这样一个权力分崩离析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位领袖来领导当时盛行的变革观念。在广东省的学子中就诞生了这样一位领袖,当地最强大的民间组织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的名字“秀全”有着吉祥的寓意,这个男人命中注定要取得一时的辉煌。洪秀全于1814年出生于距离广州不远的一个小村落中,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儿时就是在水田里放牛度过的。一旦长大成人,他很快就抛弃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不过,他后来的职位也同样乏味:乡塾的主事。

洪秀全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得到满足,在参加广州会试之前,他曾几次在主考官面前毛遂自荐,希望能由此步入仕途。然而,他的文才算不上出类拔萃,并没有经由会试获得功名。毫无疑问的是,他最终找到的发展方向要归功于他此前的屡次失败。在一次去广州的路上,他邂逅了一个基督教传教团,一位教士给了他十几本宣教的小册子。他阅读了其中的几本,虽然没有真正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但他那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却被这些小册子激发了出来。过度劳累和失望给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一种近乎昏聩的精神状态下,洪秀全看到了上帝和基督现身,并劝导他用武力推翻满洲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在无知的人群中,“先知”往往被看作是被神拣选出来的人,而当“先知”的梦想与其他普通民众的现实感受一致时,“先知”更是被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P3-6

序言

这些年,忙于做编辑,无缘静下心来写书。虽无写书福分,但得了一个坏毛病,那就是为朋友的书写序。友人、同事、学生、同行可能见我心志疏懒,常邀我作序、写推荐语,刺激我写书的欲望。我心领美意,也少有推脱。这次,蓝狮子出版人、复旦新闻系的学弟,也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吴晓波要我为这部《李鸿章传》中译本作序。他告诉我,我这次作序的身份,与以往都不同,是作为原书英文版的发现者。

发现这本书是在英国。1988年夏,我拿了中英友好奖学金(也称船王包玉刚奖学金),由上海去英国留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在英国读书,自然会得一些“英国病”。比如,我开始喜欢散步、爱逛博物馆、谈论天气宠物,对吃的品位和要求降低,还有爱逛旧书店。

当年在莱斯特大学读书时,我和日后成为我国台湾传播学名教授的师兄冯建三为淘旧书打了多年擂台。几乎每个礼拜,我们都暗中较劲,策划避开对方的路线,到城里几家旧书店快速巡视一遍,夺下好书。旧书店里多有古旧书籍返潮后一丝淡淡的霉味,我们倒是乐此不疲。买完书后,两人常常凑在一起,交流经验,实则彼此炫耀,一是看谁淘到好书,二是看谁淘得便宜,玩读书人的游戏。淘书,一是需要体质好,特别是颈椎功能,得有长时间歪着头侧看书名的本事;二是相信运气。常常数小时下来,一无所获。汗流浃背,几近绝望时分,常有曙光映现。许多珍藏的好书,似乎都是在最后一刻灵光闪烁时蹦出书架的。

我既是原书发现者,总得对此书的来历有所交代。根据我在扉页上的记录,这本英文版《李鸿章传》,应是1996年11月6号在伦敦West Finchley离家不远的一家旧书店购得。每得一册旧书,我都习惯在书上随手写下几句备查。兹照录如下:“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史一重要人物。洋务、西学东渐。讨论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可不说李鸿章。”另一页上,是我在2000年补写的几行字,应是重读此书时所记:“此书(原)为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哲学部收藏,后流出。我自二手书店购得,收藏。”

这本书,红褐色精装封皮,小开本,毛边,Bliss,Sands and Foster出版社1895年出版。因放在旧书店古董书架上,好像书价不菲,20多英镑的样子。书中有幅李鸿章黑白画像,一绺中堂大人的白胡须,面色威严。印制精美,应是维多利亚时代大不列颠最高技艺的印刷术。画像上,罩着一层极薄的半透明纸,用作保护。按照现在的说法,当年曾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也应算是当时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这个待遇也不过分。

此书在伦敦家中的书架上一躺就是十来年。前几年,吴晓波送我他的新书《跌荡一百年》。十多年不见,他已是国内很出名的财经作家,一位中国近代企业史以及洋务运动的研究者,而李鸿章正是这个历史章节最紧要的人物之一。于是,我将这部书从伦敦带回北京,交给晓波。这本书对他更有用。接过此书时,我看得出晓波很兴奋。几年后,他告诉我,他已经决定将这部英语世界的第一本《李鸿章传》译成中文出版。原本想赶在2011年李鸿章110周年诞辰时出版,阴错阳差,拖到了112年。

此书英文版问世那年,正是李鸿章一生的滑铁卢之年。1895年,他代表大清国与日本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士大夫唾弃并弹劾,被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要职。他灰头土脸,声名跌至谷底。西太后念其早年功劳,封其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出席沙皇加冕礼,随后有欧美八国之行,包括当时的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1896年3月28日到10月3日,历时190天,超过半年时间。那年他已73岁。1896年8月,李鸿章由巴黎抵达伦敦。他先拜见维多利亚女王,呈递国书;后会见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在英国,他参观了许多工厂——枪炮厂、炼钢厂、船坞和造船厂、银行、电报局等。李鸿章,这位中国洋务运动第一人、晚清第一重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副王”感慨道:“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于欧洲政教,本大臣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今日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生今之世,善教发为善政,其明效大验,有若是哉。”据史料载,伦敦金融圈与商界盛宴李鸿章,耗资六千英镑,热盼中央大国开放市场,扩展商贸出口。这与80多年后邓小平重开国门初年西方对中国的眺望何其相似。

李鸿章一生练兵办洋务,但仅在晚年一睹洋务之乡的实绩。他说:“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这番话,不免是用他在欧美190天的所见所闻,浇胸中之块垒。

此书作者道格拉斯勋爵(Sir Robert Douglas,1838—1931),有着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殖民官的完美资历。他曾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出使中国时,年仅20岁。后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汉学教授、大英博物馆东方书籍与文献的研究员。他也是一位功力独到的传记作家。他笔下的李鸿章,与梁启超的不同,是一个复杂矛盾、一言难尽的纠结体。 此书出版6年后,李鸿章作古。 一百多年光阴,对中国亦长亦短。当年李鸿章办洋务的困惑,今日也时时可见影子。说到底,还是围绕伟大的老问题:在中国地图上,世界在哪里?在世界的版图上,中国又在哪里?

张力奋

FT中文网创刊荣誉总编辑、专栏作家

2012年12月 写于北京

后记

许多普通人眼中的李鸿章是“开明的封建士大夫”,虽然大力兴办洋务,创造了中国史上五百多个“第一”,但他一味维护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史实,更是深刻影响了几代人对他的看法。

以上看法不难理解,历史教科书也是这么定的调子。那么,曾直抒胸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最终建立了他年轻时的宏图伟业吗?晚年的他为什么自嘲为大清朝的“裱糊匠”?

今人看李鸿章是隔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距李鸿章已有一个世纪之遥(2011年是李鸿章辞世110周年)。暂时让我们回归李鸿章的时代,即使是与李鸿章政见迥异者,也对他抱持颇高的评价:梁任公曾专为他作了一部大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革命党人孙逸仙也曾上书李鸿章,赞叹道:“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在清末士人被迫“睁眼看世界”的情势下,进士出身的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和主要的外交官,后半生都在与洋人打交道。英国传记作家濮兰德曾描述李:“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与濮兰德浮于表面、太过浪漫的印象有所不同,本书的作者道格拉斯站在中立立场上,提出了较为客观和严肃的评价:“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无数代同胞的狭隘、顽固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地球上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翻译这部传记,使译者有机会从局外人的角度,更清晰地看见百年之前的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李鸿章善于审时度势,率先兴建近代工商业;不乏政治抱负,个性冷静老练,决事干脆,手段时而圆通,时而狠绝,具备成为一代干员名相的资质。然而,不幸的是,李鸿章毕生都在为一个庞大、颓废的帝国服务,囿于出身、平生际遇和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了解近代世界总体趋势,不可能阻止清王朝走向覆灭,也不可能为一个弱国争取国家间的“平等”待遇。李鸿章为后人留下的,只能是“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的惋叹。

最后要说明的是,道格拉斯虽然曾作为汉语通事(他1858年来到中国,曾在英国领事馆担任汉语翻译;1865年,返回英国,后在大英博物馆中文藏书部担任主任;1903—1908年,任伦敦皇家学院汉学教授),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坦承的,撰写一位中国政治家的传记,对于一个西方人是有一定难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发现原著中有个别常识性问题,确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在相关地方已有较为详细的译注。

另外,对于书信、奏折、谕旨等史料的处理,译者采用的方法是查找原文,再由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同时加注原文出处;并没有直接引用原始的文言文,目的是让读者的阅读更顺畅。

全部译文分工如下:序言至第七章由李静韬翻译,第八、第九章由陈薇薇翻译,第十至第十三章由郑毅翻译,李静韬统校。

李静韬

2012年隆冬

书评(媒体评论)

道格拉斯是一位功力独到的传记作家,他笔下的李鸿章,与梁启超的不同,是一个复杂矛盾、一言难尽的纠结体。一百多年光阴,对中国亦长亦短。当年李鸿章办洋务的困惑,今日也时时可见影子。

——张力奋 FT中文网创刊荣誉总编辑、专栏作家

李鸿章那一代人和我们一样,处在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期。如果这样去观察,我们就会觉得李鸿章可能不是旧体制的捍卫者、裱糊匠。恰恰相反,他的理想正是让中国和东西洋相近、相似,或相同。这部《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值得一看,因为作者以一个中立的旁观者身份,使用中西方文献描述了李鸿章先前几十年风风火火推动中国进步的业绩。

——马勇 晚清历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这是一本来自外部的传记,因为角度、高度以及参照物的不同,那些描述和评说会显得独具慧眼、别有意味。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种来自彼岸的“第三只眼”来打量我们自己,需要浸淫另一种文化的笔去发掘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心灵。除了真实和客观,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书籍还带有“过来人”的清醒。

——赵焰 著名作家、《晚清有个李鸿章》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