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o
那晚,我本该待在宁静无事的家里。
所谓家,就是“缺角同花”,一艘五十二英尺。长的大型平底房船,停在劳德代尔堡巴伊亚玛。F-18号船位。
家是私密之处。放下所有不透光的窗帘、关上舱门、冷气的嗡嗡低语遮蔽外界的一切声音,邻船上的一举一动不再干扰你,就好像身处飞越金星的火箭,或沉入冰川之下。
我把自己的房间称为休息室,因为它在船上,也因为休息是我的主要活动之一。
我慵懒地陷在角落的沙发里,研究着群岛图,试图打起精神,给“缺角同花”找个新船位停一阵子。它有一对大力士引擎,各五十八马力,每小时行驶六海里没问题。我不想挪它,我喜欢劳德代尔堡。可我在这里停了太久,也该动一动了。
苏琪·麦克考正在编排傻乎乎的舞步。因为我这里既私密又有足够大的空间,她就把这里当排练房。她把挡道的家具挪开,从主卧室里搬来几面镜子,把她那吵人的节拍器调好。她穿着褪色的锈红紧身衣,上面有几处用黑线补过,头发扎得像条围巾。
她跳得很卖力,一遍遍地尝试同一个段落,每次做些微调。一旦满意,她就跑到桌边,在记录板上标记下来。
现在的舞女和以前的矿工一样辛苦。她踏步、吐气、扭动美妙匀称的身体。尽管开着空调,她依然难耐酷热,休息室里弥漫着甜丝丝的汗味。她让人分心,也令人愉悦。休息室的灯光照耀着她圆滑的双腿与手臂上的汗滴。
“该死!”她对着笔记皱起眉头。
“怎么了?”
“没什么,我得搞清楚每个人的位置,不然他们会踢到对方的脸上。我有时候会搞混。”
她划掉一些记号。我继续研究康坦群岛东北浅滩退潮时的水位。她又卖力地跳了十分钟,标记下来,然后靠在桌边,大口喘气。
“崔维,亲爱的?”
“嗯?”
“上次你和我说……你的工作,你是开玩笑的吗?”
“我说了什么?”
“你说得有点奇怪,但我还是相信你的。你说如果X有些值钱的东西,被Y夺走了,X无论如何也要不回来,于是你出面,和X约定,帮他要回来,你得一半。之后你就……靠这笔钱过日子,直到钱快用尽。真是这样的吗?”
“说简单了,苏苏,但基本上是这么回事。”
“这样不会惹来很多麻烦吗?”
“有时候会,有时候不会。Y一般不敢怎么样。因为我算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所以收百分之五十作为酬劳,对X来说,一半总比分文不剩要好。”
“而且你做这些事从不声张。”
“苏苏,我不是那种有名片的人。我的名片上能写什么?崔维斯·麦基,追款专家?”
“老天啊,崔维,你整天躺着没事干,等你穷得叮当响,急着要钱,上哪儿找这样的活?”
“多得忙不过来。社会是很复杂的,宝贝。社会越复杂,就有越多明偷暗抢的花头。有时候老主顾给我牵线,或者你拿一沓报纸,仔细读,读出字面上没写的东西,就会看到一个富得流油、逍遥自在的Y和一个坐立不安、可怜兮兮的X。我喜欢接大笔的活,开销虽然大,但事成之后,我又可以早几年退休。我会攒够几笔养老钱,而不是熬到六十岁才歇手。”
“要是现在就有活找上你呢?”
“我们说点别的吧,麦克考小姐。不如你请两天假,让弗兰克紧张一下。我们可以叫些人,一路开着派对,驶向马拉松。这么着,四位男士加六位女士。不带酒鬼、不带怨妇、不许配对、不男不女的不带、拍照狂不带、怕晒伤的不带、不会游泳的不带、不……”
“拜托,崔维,我是认真的。”
“我也是。”
“我想让你和一个姑娘谈谈。几个月前我把她招进组里,她比其他人稍大一些,以前也是跳舞的,现在重回这一行,状态很好。但……真得有人帮帮她,而且别人也帮不了她。她叫凯西·克尔。”
“对不起,苏苏。我手头钱够用几个月的。手头紧的时候我干活最来劲。”
“但她觉得这事牵扯到好大一笔钱。”
我盯着她:“她觉得?”
“她从没见到钱。”
“不好意思,你再说一遍。”
“有一晚她有点喝醉了,哭得泪汪汪的。我一直对她不错,所以她一股脑儿全告诉我了,但最好还是让她亲口告诉你。”
“她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失掉?”
P1-4
“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大师。”
——斯蒂芬·金
“大师级的故事高手,大师级的悬疑小说作家。”
——美国悬疑小说女王 玛丽·海金斯·克拉克
“对创作系列小说人物的作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推理小说界“字母天后” 苏·格拉夫顿
“‘崔维斯·麦基系列’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传奇之一。”
——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家 罗伯特·B.帕克
“在从今往后的漫长岁月中,约翰·麦克唐纳的作品将像埃及法老墓中挖掘出的宝藏那般珍贵无比。”
——美国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 库尔特·冯内古特
1940年,一个刚毕业的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参军入伍,不久之后被派往中缅印战区,任职于战略情报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他在印度待过,形容那里的生活“极度单调”;他也到过中国,在云南执行任务,但没留下什么记录。
在敏感部门里,军方会严格审查所有寄出的家信。这样的制度促成了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只为绕开满地的敏感词,让妻子开心一下。他的妻子很体贴,将这篇小说投到杂志,却没有告诉他。后来……他成了美国最有名的悬疑侦探小说家之一,时至今日,美国几乎所有的旅馆里都会摆着一两本他的作品,供客人阅读。
他是约翰·麦克唐纳。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妻子对作家至关重要。但这个故事里还有几处不可忽略的情节,其中之一是这个作家有多勤奋。
麦克唐纳在为斯蒂芬·金的《午夜轮班》(Night Shift)作序时写道,在各种派对上,总有人扯着笑脸,有模有样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我也一直想写点东西。”他尽量礼貌地回应,心里想的是:If you want to write, you write—如果你真想写,就会去写。没那么多废话。
退伍回到美国,麦克唐纳没有再顺从父亲的意志,断了从商之路,开始疯狂写作:一周写七天,每天写十四个小时,四个月写出八十多万字,体重掉了二十磅。一年内,他的短篇小说遍布所有类型小说、杂志,甚至有几次,整本杂志全是他的作品,署着各式各样的笔名。之后,他开始写长篇小说,最终创作出海边游侠“崔维斯·麦基系列”,在侦探小说史上留下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形象。
“崔维斯·麦基系列”一共二十一部作品,最后一部完成于麦克唐纳离世前一年。这个系列中,每一本的名字里都带有一种颜色,书的封面用这种颜色做背景,摆在一起就像一串色谱。《深蓝告别》在色谱的最前端,暗示着深沉的忧伤。
劳伦斯·布洛克曾说:“麦克唐纳的感性永远是中部美国人的。”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来自那片保守、落后、单纯又诚挚的广袤之地,他们去大城市讨生活,遭受坑蒙拐骗,无路可走,只能依靠崔维斯·麦基—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无照侦探,一个“菩萨心肠,霹雳手段”的家伙。
《深蓝告别》虽然是一本类型小说,但其中的人物细腻微妙、情感丰沛,翻译起来颇有难度,欢迎各种批评指正。
希望你们喜欢崔维斯·麦基。
传魁
约翰·麦克唐纳著的《深蓝告别》讲述:二战期间,美国军官戴维·巴里被派往缅甸一带作战,他与战友利用战争走私牟取暴利。战争结束后,他巧妙地将财物带回美国,却不料卷入殴斗,服刑八年后死在狱中。
入狱前,巴里将神秘的宝藏藏匿起来,不肯告诉任何人。他的狱友小艾伦出狱后,来到巴里家,勾搭上他的女儿凯西,一步步打探、寻觅宝藏的下落,将其席卷一空后消失无影。家道中落、无依无靠的凯西找到混迹海边、没有执照的游侠侦探崔维斯·麦基,请求他帮自己找回被夺走的赃物。麦基要面对的是底细不明的宝藏、毫无头绪的追踪和一个阴险狡诈、凶残邪恶的对手……
《深蓝告别》是影响了美国几代人的偶像作家约翰·麦克唐纳的“崔维斯·麦基”系列震撼开篇!
全球狂销2000万册的经典游侠探案小说,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制作、克里斯蒂安·贝尔、罗莎曼德·派克出演的同名电影正在热拍!
追逐搏杀,唤醒你的硬汉情愫;浪漫邂逅,一段罗曼蒂克的追债之旅……
他颓废不失激情、浪漫不失冷静、孤独不失快乐,他的愤怒与暴行,正是腐烂世界的一剂良药。
精美内外双封,32小开本便携、小巧、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