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精)
分类
作者 (美)马文·明斯基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没有心智社会就没有智能。智慧从愚笨中来。”

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奖得主马文·明斯基,对科学和人性的浪漫主义解读。

由马文·明斯基所著的《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是一本引领时代的著作,影响了凯文·凯利,艾萨克·阿西莫夫,侯世达和雷·库兹韦尔。

豆瓣评分8.9分的大师经典。

内容推荐

物理学家用几条定律就解释了全世界甚至全宇宙,但对人类的思维来说行不通。

人类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什么人类下雨不想被淋湿,却愿意在卫生间沐浴”这种3岁小孩都知道的问题,计算机就会感到费解。

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心智社会”的关键所在。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认为“大脑不过是肉做的机器”,大脑中不具备思维的微小单元可以组成各种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最终形成“统一的智慧”。这种智能组合就是“心智社会”。

人工智能是有史以来能最大限度增强人类能力的东西,人类并不是进化的终点。

由马文·明斯基所著的《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将会为你解读心之社会的发展。

目录

赞誉

第1章 引言

 1.1 思维智能体

 1.2 思维与脑

 1.3 心智社会

 1.4 积木的世界

 1.5 常识

 1.6 智能体和智能组

第2章 整体和部分

 2.1 组件和联结

 2.2 创新者与简化者

 2.3 部分与整体

 2.4 整体论与部分

 2.5 容易和困难的事

 2.6 人类是机器吗

第3章 冲突与妥协

 3.1 冲突

 3.2 无法妥协

 3.3 等级

 3.4 异层级结构

 3.5 破坏

 3.6 疼痛和愉悦带来的简化

第4章 自我

 4.1 自我

 4.2 一个自我还是很多个自我?

 4.3 灵魂

 4.4 保守的自我

 4.5 利用

 4.6 自我控制

 4.7 长期计划

 4.8 理想

第5章 个体性

 5.1 循环因果

 5.2 无法回答的问题

 5.3 自我遥控

 5.4 个人身份

 5.5 潮流与风格

 5.6 性格特征

 5.7 永久身份

第6章 洞察与内省

 6.1 意识

 6.2 信号与迹象

 6.3 思维实验

 6.4 B-脑

 6.5 被冻结的反思

 6.6 短暂的思维时间

 6.7 随意的现在

 6.8 不用想的思考

 6.9 云雾中的头脑

 6.10 没有思维的世界

 6.11 洞察

 6.12 内部沟通

 6.13 自我知识很危险

 6.14 困惑

第7章 问题与目标

 7.1 智能

 7.2 不平常的知识

 7.3 猜谜原则

 7.4 问题解决

 7.5 学习与记忆

 7.6 强化与奖励

 7.7 本地责任

 7.8 差异发动机

 7.9 意图

 7.10 天才

第8章 记忆理论

 8.1 K线:一种记忆理论

 8.2 记住

 8.3 思维状态与倾向

 8.4 局部思维状态

 8.5 水平带

 8.6 水平

 8.7 边缘

 8.8 记忆社会

 8.9 知识树

 8.10 水平与分类

 8.11 社会的层次

第9章 总结

 9.1 想要和喜欢

 9.2 重新划分选区

 9.3 从失败中学习

 9.4 享受不舒服

第10章 派珀特原则

 10.1 皮亚杰的实验

 10.2 关于数量的推理

 10.3 优先选择

 10.4 派珀特原则

 10.5 更社会

 10.6 关于皮亚杰的实验

 10.7 概念的概念

 10.8 教育和发展

 10.9 学习一种等级制度

第11章 空间的形状

 11.1 看见红色

 11.2 空间的形状

 11.3 邻近

 11.4 天生的地形

 11.5 感知相似性

 11.6 居中的自我

 11.7 注定的学习

 11.8 半脑

 11.9 哑铃理论

第12章 学习意义

 12.1 一个积木拱门场景

 12.2 学习意义

 12.3 统一框架

 12.4 结构与功能

 12.5 结构的功能

 12.6 积累

 12.7 积累策略

 12.8 不统一的问题

 12.9 例外原则

 12.10 塔的工作原理

 12.11 原因如何起作用

 12.12 意义与定义

 12.13 桥梁定义

第13章 看见与相信

 13.1 重新构想

 13.2 边界

 13.3 看见与相信

 13.4 儿童的绘画框架

 13.5 学习脚本

 13.6 边界效应

 13.7 副本

第14章 重新构想

 14.1 运用重新构想

 14.2 主体-支撑概念

 14.3 方法和目的

 14.4 看见正方形

 14.5 头脑风暴

 14.6 投资原则

 14.7 组件与整体论

 14.8 消极思维的力量

 14.9 相互作用-正方形

第15章 意识与记忆

 15.1 记忆思维状态

 15.2 自我检查

 15.3 记忆

 15.4 关于记忆的记忆

 15.5 固有幻觉

 15.6 多种记忆

 15.7 记忆重新排列

 15.8 记忆的解剖结构

 15.9 干扰与恢复

 15.10 失去条理

 15.11 递归原则

第16章 情感

 16.1 情感

 16.2 思维发展

 16.3 思维原型专家

 16.4 交互排斥

 16.5 雪崩效应

 16.6 动机

 16.7 利用

 16.8 刺激与朿激

 16.9 婴儿情感

 16.10 成人情感

第17章 发展

 17.1 自我教育的顺序

 17.2 依恋学习

 17.3 依恋简化

 17.4 功能性自治

 17.5 发展阶段

 17.6 发展的先决条件

 17.7 遗传时间表

 17.8 依恋影像

 17.9 不同的记忆跨度

 17.10 智能创伤

 17.11 智能理想

第18章 推理

 18.1 机器一定要有逻辑吗

 18.2 推理的链条

 18.3 链接

 18.4 逻辑链条

 18.5 强有力的论证

 18.6 从多少到大小

 18.7 数字是什么

 18.8 数学变得更难了

 18.9 强韧与恢复

第19章 词汇和理念

 19.1 意图的根源

 19.2 语言智能组

 19.3 词汇与理念

 19.4 客体与属性

 19.5 多忆体

 19.6 识别器

 19.7 权衡证据

 19.8 泛化

 19.9 识别思维

 19.10 封闭圆环

第20章 背景与意义不明确

 20.1 意义模糊

 20.2 处理意义模糊

 20.3 视觉上的意义模糊

 20.4 锁定与清除

 20.5 微忆体

 20.6 忆体的螺旋

 20.7 联结

 20.8 联结线

 20.9 分布式记忆

第21章 Trans-框架

 21.1 思维的代词

 21.2 代原体

 21.3 Trans-框架

 21.4 智能体之间的沟通

 21.5 自动性

 21.6 Trans-框架代原体

 21.7 用代原体泛化

 21.8 注意力

第22章 表达

 22.1 代原体和多忆体

 22.2 独原体

 22.3 去专门化

 22.4 学习与教学

 22.5 推理

 22.6 表达

 22.7 原因与从句

 22.8 干扰

 22.9 代词和指代

 22.10 语言表达

 22.11 创造性表达

第23章 对比

 23.1 差异的世界

 23.2 差异与副本

 23.3 时间闪烁

 23.4 “更”的意义

 23.5 外国口音

第24章 框架

 24.1 思维的速度

 24.2 思维框架

 24.3 Trans-框架的工作原理

 24.4 默认假设

 24.5 非言语推理

 24.6 方向忆体

 24.7 图片-框架

 24.8 图片-框架的工作原理

 24.9 识别与记忆

第25章 框架编队

 25.1 一次一个框架?

 25.2 框架编队

 25.3 静止的世界

 25.4 连续感

 25.5 预期

 25.6 框架理念

第26章 语言框架

 26.1 理解语言

 26.2 理解故事

 26.3 句子-框架

 26.4 聚会-框架

 26.5 故事-框架

 26.6 真正的句子与胡话

 26.7 名词的框架

 26.8 动词的框架

 26.9 语言与视觉

 26.10 学习语言

 26.11 语法

 26.12 出言有序

第27章 审查员和玩笑

 27.1 恶魔

 27.2 抑制器

 27.3 审查员

 27.4 逻辑中的例外

 27.5 笑话

 27.6 幽默和审查制度

 27.7 笑

 27.8 好心情

第28章 思维和世界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28.2 量与市场

 28.3 数量和属性

 28.4 精神高于物质

 28.5 思维和世界

 28.6 思维和机器

 28.7 个体身份

 28.8 重叠的思维

第29章 思维的领域

 29.1 思维的领域

 29.2 同时运行的多重思维

 29.3 并行代原体

 29.4 跨领域通信

 29.5 统一的弊端

 29.6 孤独症儿童

 29.7 相似和类比

 29.8 比喻

第30章 思维模式

 30.1 知道

 30.2 知道和相信

 30.3 心理模型

 30.4 世界模型

 30.5 认识自我

 30.6 意志的自由

 30.7 第三选项的谬误

 30.8 智能与智谋

附录

 A.遗传与环境

 B.思维领域的起源

 C.姿势与轨迹

 D.脑的联结

 E.生存本能

 F.进化与目的

 G.隔离与相互作用

 H.人类思维的发展

后记与致谢

词汇与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创新者与简化者

如果神秘的事物可以用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来解释,那是最好不过的。不过当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时,就必须决定是尽量向旧理论靠拢,还是抛弃旧理论,开发新理论。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个性有关。让我们把那些更愿意在旧理论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人称为“简化者”,把支持开发新理论假说的人称为“创新者”。简化者通常是正确的,至少在科学界谨慎的核心领域,创新者很少能存活得比较长久。然而这个区域之外则成了创新者的天下,因为旧理论有更多机会暴露自身的缺陷。

有些学科只要很少几种原理就可以解释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物理学凭借几种粒子以及力和场的相互作用,几乎能解释我们所看见的所有事物,至少大体上能解释。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简化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用这么少的基本原理解释世上的这么多的现象,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许多科学家都把化学和物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理想模型。毕竟,大脑中的原子和其他所有形式的物质都遵从同样的物理定律。那么我们能用同样的基础原理来解释大脑的功能吗?答案是不能,原因很简单,仅仅知道数十亿脑细胞各自单独的运作方式,我们也无法理解整个大脑作为一个团体如何运作。“思维的定律”不仅取决于脑细胞的属性,还要依靠脑细胞之间的联结方式。但这些联结并非通过“一般”的基础物理定律建立,而是通过我们所继承的基因中数百万零散的信息构成。诚然,“一般”物理定律适用于所有事物。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它们很少能解释某个特别的事物。

这难道是说心理学必须摒弃物理定律,开发自己的新定律吗?当然不是。我们并不是在追求不同的定律,而是要寻找在更高层次的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额外理论和原则。在我们的理念中,“建设者”作为一个团体如何运作,以及“建设者”的下级智能体如何运作,这二者之间无须冲突,也不能有冲突。对每个更高层级的捕述必须是增加而不是替代我们对低层级的理解。在本书中,我们会多次提到“层级”这个概念。

有许多科学学科都成功地将其研究对象简化成了一些原理,心理学也能像它们一样吗?那需要看你说的“一些”到底是多少。在物理学中,我们习惯用差不多十几条基本原理进行解释。而心理学必须用几百条更小的理论进行解释。对物理学家而言,这个数字可能太大。但是对人文学家来说,这个数字可能还太小呢。

部分与整体

我们常常听说某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这种说法常常使用一些令人敬畏的词汇,比如“整体论”和“完形论”,这类词语的学术语气暗示它们指代的是一些清楚且明确的理念。但我怀疑这类术语的真实作用其实是对无知的一种美化。当我们无法解释某些事物的行动方式时,就说这是它们的“完形”,而当我们毫无防备地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现象,并且意识到我们对它的理解并没有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多时,就用“整体论”来解释。举例而言,想想下面这两组问题,第一组“主观”,第二组“客观”:

P()14-15

后记

永远不要说得比你想得更清楚。

——杰里米·伯恩斯坦

本书假定任何大脑、机器或其他具有思维的事物一定都是由更小的、不能思考的事物构成的。本书的结构本身就反映了这种观点:每一节都探索了一个理论或理念,而它们又都利用了其他节中的内容。有些读者可能更喜欢常见的故事情节模式。我试了几次,但似乎都不成功。我试过许多方法来把事物排列起来,但每种方法都会留下许多不适用的内容。思维太复杂,不适合那种由这里开始,到那里结束的叙事模式。人类的智能依赖于一个复杂网络中的各种联结,想把它们捋顺根本就行不通。

许多心理学家都梦想着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描述思维,那么心理学就会变成一种简单而精确的学科,就像物理学一样。但人们不能把现实和梦想混为一谈。可以用很少、很简单的原理来描述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并不是物理学家们的远大理想,而是宇宙的本质。而我们的思维操作并不能也依赖于相似的几个简单原理,因为我们的大脑在经历过万古的进化后已经积累了许多不同的机制。这表示心理学永远不会像物理学一样简单,任何一个关于思维的简单理论都会损失“广阔图景”中的大部分内容。如果我们发展出的心理学概述无法给许多更小的理论提供空间,那么对心理科学是很不利的。

要组建本书中提出的概述,我不得不做出几百种假设。有些科学家可能反对这样做,因为像物理学和化学这种成功的科学已经发现,如果发展出的理论需要的假设最少,’并且可以排除所有看上去并非本质的内容,那么这种理论所产生的成果更丰富。但是对于心理学而言,除非我们能有一个更为一致的框架,否则要剔除那些为了展示一种理论比另一种理论更好却未经证实的假设还为时尚早。因为不管怎样,当前的理论似乎都不太可能存活很长时间。在我们对心理学的森林有成形的概念之前,只能想象更多的书目,并且限制自己不要把它们过度简化至死。我们要做好足够复杂的准备来应对那些真实的存在。

人们开始有效地思考产生思想的脑机器的性质,距今还不到100年。在此之前,研究这件事的人都受到了阻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实验,尤其是关于年幼儿童的实验;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描述复杂机器的概念。现在,人类第一次积累了足够的概念工具来开始理解由几千个组件构成的机器。然而,我们才刚开始应对由几百万组件组成的机器,而对于由数十亿机器构成的大脑,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形成概念。在人们遇到更大、更不熟悉的系统时,新的问题总是会出现。

由于本书中的大部分陈述都只是推测,那么在每一页都重申这一点就太哕唆了。相反,我用了像“有可能”这样的字眼,并且删除了所有的科学证据文献。与此相应,本书不应该被当作科学学术文本来阅读,而应该当作一次可以展开想象的冒险故事。每个理念都不应被看作是关于思维的确切假说,而只是人们构建思维理论的工具箱中另一件工具而已。实际上,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是关于心理学唯一一种现实的思考方式,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作为一个巨大的机器都是以某种不同的方式发展的。思维是机器吗?对此我毫不怀疑,但我还是会问,是什么类型的机器?尽管大部分人觉得如果被当成机器好像被贬低了,但我希望本书能让他们感到高兴,因为能做一台有如此神奇力量的机器是多棒的一件事啊。

书评(媒体评论)

“他将科学家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哲学家对于真相的追寻相融合,这是一次对思维和人性的浪漫主义探索。”有两个人比我聪明,一个是我喜欢的卡尔·萨根,另一个则是马文·明斯基。我们实在应该了解马文·明斯基,这个研究人工智能异常出色的可爱的老头。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

彼此各异的智能体吵闹着,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统一的智慧”。马文·明斯基把这称为“心智社会”。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头脑像一个无情而冷酷的生态系统,胜者留存,败者随时间而消逝。

——凯文凯利,《失控》《必然》作者,《连线》杂志创始主编

他在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数学、计算语言学、机器人和光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我来说,他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导师。

——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作者,奇点大学校长,谷歌工程总监

一幅令人惊艳的拼贴画,边缘装饰着充满智慧的洞见与揭示真理的格言。

——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作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