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彩编著的《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制度创新研究》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阐述了派驻机构在权力监督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对派驻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派驻机构制度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案。
| 书名 | 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制度创新研究/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丛书/党校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 作者 | 陈宏彩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宏彩编著的《地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制度创新研究》利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阐述了派驻机构在权力监督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对派驻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派驻机构制度绩效的关键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三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 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派驻机构的演进:历史回顾与反思 一 纪检监察机关的建立: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苏维埃时期的工农检察部(委员会)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监察委员会与监察部(厅、局) (三)“文化大革命”前后纪检监察机关遭受重创 (四)改革开放之后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建 二 派驻机构的产生:一种政治社会学的分析 (一)助推经济调整与社会稳定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并防止部门政治 (三)纠错纠偏与防止翻案 (四)强化权力监督与勤俭治国 (五)汲取苏联经验和教训 三 双重管理体制:嬗变与困境 (一)双重管理体制的嬗变 (二)双重管理体制的制度困境 (三)治理转型催生体制变革 四 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因时制宜的制度变迁 (一)地方纪委的大胆探索 (二) 中央纪委的积极试点 (三)体制改革的法律确认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再次推进 第三章 派驻机构高效运转: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 一 国家治理中的制度自信:值得深思的话语体系 (一)何谓制度自信 (二)制度何须自信 (三)制度何以自信 (四) 自信何以持续 二 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制度自信的生成基础 (一)权力监督的比较优势:制度自信的客观依据 (二)权力监督的整体效能:制度自信的逻辑基础 (三)权力监督的现实状况:制度自信的严峻挑战 三 让派驻机构运转起来: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理性选择 (一)派驻机构在权力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基于制度结构的分析 (二)派驻机构的功能优势:与其他监督机构的比较 (三)派驻机构改革的溢出效应:中国特色权力监督机制建立的激励因素 第四章 派驻机构的运行状况: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抽样调查 一 三种派驻模式及其比较 (一)点派驻模式 (二)片派驻模式 (三)混合派驻模式 (四)三种模式的比较 二 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派驻人员的派驻意识明显增强 (二)派驻机构的地位有所提升 (三)工作成效初步显现 三 派驻机构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 (二)对班子成员的监督有限 (三)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四)内部协调难度增加 四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二)权责关系不够明晰 (三)利益关系未能理顺 (四)人事制度不尽合理 (五)考核评估不够完善 第五章 反腐机构绩效制约因素与互动模式:一种解释性分析框架 一 反腐机构的绩效差异: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 反腐机构绩效制约因素:基于域外经验的阐释 (一)独立的组织架构:组织运行的体制环境 (二)符合需要的特殊权力:组织权威的生成基础 (三)充足的资源供给:组织运行的物质保障 (四)惩防结合与德法并举:标本兼治的战略选择 (五)高层与民众意志:组织运行的生态环境 三 绩效制约因素的互动模式: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一)“弱支持弱行动”:绩效最差的互动模式 (二)“弱支持强行动”:绩效较差的互动模式 (三)“强支持弱行动”:次优状态的互动模式 (四)“强支持强行动”:最优状态的互动模式 四 建构最优绩效模式:派驻机构的发展理路 第六章 派驻机构的制度创新:基于解释性分析框架的反思 一 预防还是治疗:派驻机构职能辨析 (一)派驻机构职能重叠: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科学合理的职能定位:派驻机构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 四种职能组合模式:现实中的抉择困境 (四)建立以预防为主的职能模式:派驻机构职能的合理定位 二 纪检组长还是部门首长:廉政建设的责任人辨析 (一)谁担任责任人更有利于廉政建设:廉政建设责任划分的基本依据 (二)廉政建设的责任划分: 四种可能的模式选择 (三)建立以纪检组长为主的责任模式:廉政建设责任机制的创新 (四)二者的分工与协作:新模式下的制度重构 三 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定位: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化解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冲突:派驻机构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二) 四种身份定位模式:现实中的抉择困境 (三)“进入班子、不享福利”的身份模式:符合国情的现实选择 四 派驻机构人事制度创新:基于监督成效的分析 (一)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安排:派驻机构监督成效的重要保障 (二)激励缺失与结构失衡:派驻机构人事制度的根本缺陷 (三) 以独立性、权威性为导向的人事制度的建构:域外监督监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基于监督成效的人事制度创新:派驻机构高效运行的路径选择 五 腐败案件是否列为评估指标: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绩效考核的困境与超越 (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派驻机构绩效管理的组成因素 (二)腐败案件是否列为评估指标:派驻机构绩效考核的两难选择 (三)从案件侦破方式界定责任: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径 (四)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结合:派驻机构绩效评估的整体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基本结论 (一)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缺乏统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进程差异明显 (二)体制改革后配套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严重制约派驻机构的绩效发展 (三)派驻机构的职能定位并不十分合理, 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派驻机构负责人是否应当担任驻在部门领导、在廉政建设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二 政策建议 (一)制定统一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的障碍与阻力 (二)全面剥离派驻机构与驻在部门的利益关系,提升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厘清派驻机构的基本职能,强化事前监督和腐败预防 (四)建立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的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奖惩和问责机制 (五)建立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提升派驻机构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附件一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运行情况与制度完善研究问卷调查表 附件二 廉政教育问卷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