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接班前奏曲:赣南初啼
太子归来
1937年3月25日上午,一份加急密电端送到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案前。蒋介石与其长子蒋经国失联已经十二年,其间音信杳然,天各一方。如今终因国际局势丕变,中苏联手抗日战略成型(斯大林出枪,蒋介石出人),两国关系日趋紧密,在斯大林的认可下,蒋经国终于得以与睽违十二载的父亲重新取得联系。受蒋介石托付,中国驻苏联大使蒋廷黻在莫斯科中国大使馆会见了矮小精壮、皮肤黝黑的蒋经国。与蒋经国见面的第二天清早,蒋廷黻给蒋介石拍发了一份特急密电:
南京蒋委员长钧鉴:经国兄昨夜来见,与谈甚久,彼甚关心国事及钧座健康,决于即日偕其夫人及公子起程回国,夫人系俄籍女士,廿一岁,曾学工程,公子一岁,约于下月中抵沪,行期确定后再报。职廷黻
迈入知天命之年的蒋介石刚逃过西安事变劫难,日本军阀又在华北和上海等地无理寻衅,节节进逼,面对内忧外患,蒋介石席不暇暖,日夜奔忙。俄国人帮他找到长子行踪,无疑是纷至沓来的坏消息中唯一的喜讯,尤其从蒋廷黻电报中得知蒋经国不但已经结婚,还育有一子,想到自己已“升格”为祖父,内心既欣喜又意外,诚非笔墨所能形容。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蒋廷黻、军委会机要室主任毛庆祥、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少将副武官干卓(1898—1937,浙江青田人,黄埔二期,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等人函电交驰,不断以特急电报向蒋介石汇报其协商、安排蒋经国归国的最新进展,蒋介石热切地期盼着父子团聚之日。当时,由于日本军阀在华北节节进逼,更在苏联远东太平洋滨加强军事活动。为了计诱中国抗日,减轻其远东压力,斯大林与蒋介石言归于好,慨然应允蒋经国可随时离境返国。
就在蒋经国会见蒋廷黻后五日,蒋廷黻、毛庆祥陆续向蒋介石捎来好消息。3月30日,蒋廷黻特急密电:“经国兄廿六日早,偕夫人公子离莫,赴海参崴(按:符拉迪沃斯托克)搭船回国,惟须在崴等候一星期,抵沪约在下月十七日左右,其表弟竺君来电将由驻崴领事馆译转。”3月31日,毛庆祥加急密电:“俄国副武官干卓来电称:遵示进行经国兄回国事已成功……彼下月五日抵崴埠,约二十日左右抵沪。”报告了蒋经国得以获准离开苏联的经过。
蒋介石手下的文书侍从、外交官员都感受到其急切与蒋经国团聚的心绪,在这期间,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第一要务似乎就是平安护送蒋经国回国,回到蒋介石身边。接下去的几天,南京和莫斯科之间函电交驰,蒋经国、蒋方良、蒋孝文一家三口在驻苏联大使馆、驻海参崴领事馆及沿线所有驻苏人员一站一站接力护送下,一路从莫斯科、海参崴……返回中国。这些特急电报对蒋经国而言,象征着一个旧的人生阶段的结束,一个崭新的人生历程正揭开帷幕。3月底,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依旧一片银装素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蒋经国少年到青年的第二故乡,再见了!十二年来,所有的磨难、艰险、光荣与耻辱,一切的一切,行将结束。在火车上,蒋经国和蒋方良啜饮着最后一杯苏联红星标记伏特加,蒋方良的眼里挂着热泪,她明白,丈夫是归乡,而她却是离乡!对芬纳(蒋方良的俄文名)而言,却是离乡有期,归乡无期啊!
焦虑等待的蒋介石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一大沓从苏联打来的电报。毛庆祥特急电:“顷接干卓来电……经兄于十七日可抵上海。”蒋廷黻4月6日的特急电:“经国兄于五日到崴候船,拟乘十二日开沪之北方号返国。”驻海参崴代办权世恩4月12日的特急电:“钧座长公子经国先生,本日乘北方船离崴,瀛眷随行,约筱晚或巧晨可抵沪。”蒋廷黻4月14日的特急电:“经国兄于十二日乘北方号离崴,计于十七日抵沪。”蒋介石在“军委会机要室电报摘要”的公文纸上用红铅笔在每一封电报上打一个钩,用这个记号告诉机要人员说他已经审阅过这些电报。
蒋介石把儿子自异邦返国当成一桩普通公事吗?不然为何和批阅寻常公事一样打钩了事,蒋介石内心究竟在想些什么,蒋经国去国十二载,难道血肉之躯的蒋介石从不念及亲情?于国于私,蒋介石究竟何所取舍?
P3-5
从蒋氏父子家书管窥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溃败内幕
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六个寒暑,会在台湾这蕞尔小岛度过,从1949年12月,他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台、澎、金、马,直到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咽下最后一口气。
蒋介石风光了半辈子,从北伐初期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在大陆当权的二十三年间,纵使神州大地遍地烽火,但是,他几乎等于是当代中国一呼百诺的皇帝。人们会说,他会从大陆败退台湾,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蒋介石败退台湾或许正应验了天命,然而,他会选择台湾做日后安身立命之所,确实是一个神来之笔的抉择。
蒋介石为什么会择定台湾岛作为他与共产党斗法的“复兴基地”,人们可以想出这样那样各种理由及说法,但在蒋介石父子的往来函电中找到了答案,于是,顺着这些函电一路追踪下去,许多原本莫衷一是的疑惑,在这些堆积如山的函牍中,发现了真正的原因;许多原本暧昧难明的问题,在这里寻找到了解答。
蒋介石为什么会选择台湾作为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答案就在蒋经国呈给父亲的一封家书里边。蒋经国于1948年6月26日发出的那封信,是这样写着的:
父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最近二星期以来,儿曾与沪杭等地之负责官员,深谈国事,并私访民间,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难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经过日夜之考虑,儿不得不忍痛直呈大人者,即多数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准备。儿决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儿对此考虑或有过分之处,但以目前局势之演变而论,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实不可不做必要之防备也。为儿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大人之前也。
蒋经国这番沉痛告白,撼动了蒋介石挽救危局的斗志。这封信必定是蒋介石展开秘密南迁计划的一大触媒。蒋经国劝告他的父亲“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蒋介石心知肚明国府之大势已去,深知以国府当时的客观条件,打不过共产党。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接连失利,恶性通货膨胀及金融乱局危如累卵,一如蒋经国所言,“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
正因这封信触动了蒋介石的灵魂深处,蒋介石从各个方面预为布置,台湾,成为两蒋父子亟思东山再起之地。从蒋经国早岁归国以来,和父亲之间长年通信及往来函电当中,我们可以观察蒋氏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父子亲情与爱国情怀交织其间,家事与国事盘根错节,相互纠缠之下,一个故事脉络就像是一条时光大河,从浙江、江西、四川、南京、上海、广东、台湾,一路蜿蜒而下,原本看似各自独立的书信、函电,原来也可以编缀成一首生命组曲。
笔者父母均来自祖国大陆,他们生长于中国最艰难的忧患岁月,对亦曾领导国人外御国侮、浴血抗战的蒋介石父子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影响所及,耳濡目染,笔者亦对两蒋感怀不已,这种感情,至今不灭。无奈,历史工作者必须秉笔直书,基于职责,吾人必须面对历史,尊重事实。个人学术修为有限,书中谬误在所难免,尚请各界方家斧正,为盼。本书引述之蒋氏父子函电档案,多系源自“国史馆”藏存之大溪档案,谨此致谢。
王丰著的《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以纪实笔法,通过剖析蒋介石父子的家书、国民党高层往来函电等鲜为人知的史料,再现1945~1949年解放战争中,蒋氏父子四面楚歌,并于1949年败退台湾的历史真相。
20世纪30年代末,蒋介石从苏联接回蒋经国,费尽心思安排蒋经国当接班人。蒋经国从在赣南实验“小苏联”,到“上海打老虎”引发家族风暴,初涉政坛频频受挫。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内经济上,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金圆券政策”拖垮了国民党政府。1948年至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氏父子带走故宫国宝与国库黄金,以台湾作为负隅顽抗的“复兴基地”……
王丰所著的《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公开大量蒋介石、蒋经国父子20世纪30年代起的大量通信,以及国民党败走台湾前后的高层往来函电。
《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中,细致剖析蒋介石安排蒋经国任接班人的心思维;描写了蒋经国初涉政坛频频受挫的经历,对父亲蒋介石言听计从,并着力讨好父亲的政治表演;揭露了“金圆券政策”拖垮国民党政府的内幕;描写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将国库黄金、故宫国宝运往台湾的种种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