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王牌作者十年精华文章合集,读者群十分广泛。《自然骨魄(中国国家地理)(精)》
是继单之蔷主编《中国景色》之后,又一人文地理力作。
作者萧春雷文风优美,功底扎实,在资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是优秀的人文地理佳作。
行走在中华大地,我们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演出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感人传奇。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 书名 | 自然骨魄(中国国家地理)(精)/中国的掌纹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萧春雷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王牌作者十年精华文章合集,读者群十分广泛。《自然骨魄(中国国家地理)(精)》 是继单之蔷主编《中国景色》之后,又一人文地理力作。 作者萧春雷文风优美,功底扎实,在资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是优秀的人文地理佳作。 行走在中华大地,我们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演出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感人传奇。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内容推荐 《自然骨魄(中国国家地理)(精)》收入作者萧春雷关于自然、生物方面的文章。以中国自然景观为主体,以中国历史出现、消失的各个文明为线索,内容涉及鄂尔多斯的历史演变、中国沿海鱼汛渐渐消失之谜等,以鲜活的文字推演中国自然面貌形成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目录 前言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中国春天的速度 北纬35度之秋 青藏高原的伟大崛起 藏东:地球最深的褶皱 帕米尔,破碎的亚洲心脏 鄂尔多斯的历史风沙 甘肃黑河的绿洲迁移 湖北五峰土家族地景 广西地理6个关键词 重庆武隆喀斯特的负地形 福建泰宁丹霞的花样年华 浙江花岙海蚀石林 没有鱼汛的海洋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试读章节 中国春天的速度 春天的意象 南国之春,烂贱如泥。我窗前的几排芒果树,一年到头郁郁葱葱、精神抖擞,仿佛永不疲倦的人造树。花更靠不住,街道、广场和公园的鲜花像回到了伊甸园,不分季节地胡乱开放。这座城市的市花——三角梅,诗人舒婷早就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中给它们施了魔法:“只要阳光长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春天像一场永无尽头的流水席。 厦门仍然是有季节的,只是很微弱,要用心寻觅。元宵节后一天,听人说桃花都快谢了,我赶紧去忠仑公园。园子里盛开的鲜花多着呢!有金黄的炮仗花、紫红的三角梅、雪白的含笑、红艳的美人蕉、细如米点的四季桂、一大片色彩缤纷的杜鹃,以及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草花。那三四十株小桃树,花朵寥落,实在不起眼,但仍然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拍照。桃花的珍贵在于它代表了季候,给这座四季常青的城市带来了明确的春讯。 什么是春?春从何时开始?困扰我们的不在于没有答案,而是答案太多。春是温带地区的四季之一。“春:蠢也,动而生也。”汉代刘熙《释名》如是说。春季的特点是万物蠢动,萌芽复苏。按夏历,春节为春天之始,我们庆祝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尽管月亮盈亏与季节流转毫无关系。按二十四节气,共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属于春季。立春通常在2月初,正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最寒冷的时节,没有一点春意。 于是又有人主张以春分为春天之始。春分约为每年3月21日,此时太阳回到赤道,昼夜平分。这是一个精确的天文学定义,缺点是时间太迟——华南都要进入暮春了。还有~种基于气温的简便划分,扣除最冷的冬季三个月,将每年3~5月划为春季。我们想到,东北的5月还是一派早春气象。 在我看来,春并非一种纯自然现象,它还包含了人类的主观感知。气象学家说,连续5天气温超过10℃,就是春季的开始。然而,如果缺乏某些公认的基本物象,那么气温再高,人们也无法感知。沙漠里是没有春天的。相反,不经意瞥见的一枝桃花,会让我们猛然意识到春意。唐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塞外无柳,所以春风不及。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沿途栽柳,春色终于出塞。时人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春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自然和文化意象,它由一系列典型物象构成,经过文学艺术的反复歌咏,成为一种集体经验。春天是关于激情、诱惑、迷失、繁殖和新生的故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指的是树木抽青,一向是春季最重要的指标。经历了肃杀与休眠的严冬之后,白杨发芽,垂柳展叶,青草萌生,万物恢复生机。绿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李白诗日:“春风已绿瀛洲草。”李益《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生机勃勃的绿,乃春天的底色。 春天还是花开时节。春风春雨,无限温柔的抚摸触动了草木的春情。一树树,桃红李白;一丛丛,姚黄魏紫。生命最隐秘的欲望,绽放成无数扣人心弦的艳丽花朵!古人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指小寒至谷雨共8个节气,24候(每候5天),对应从梅花到楝花24种春花。群芳荟萃,姹紫嫣红都开遍。朱熹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四季之中,唯有春天花团锦簇,绚兮烂兮。 春江水暖鸭先知。花草之外,那些比我们更敏感的禽鸟虫鱼,也成为春天的独特景观。陆游描写《春日》,说是“桃花轻薄柳花狂,蛱蝶翩翩燕子忙”。蜂迷蝶猜,莺歌燕舞,早已成为春天的滥俗借代。此外,冰雪消融,江河凌汛,时令菜蔬,作物播种与生长,都是重要的春季物象。 中国的幅员是这么辽阔!每年3月底,当岭南进入暮春,人们穿着轻薄的单衣时,哈尔滨人却依然锦帽貂裘,行走在松花江厚厚的冰层上。从北纬23°的广州,到北纬53°的漠河,30个纬度的巨大差异,把同一时刻的中国分裂成不同的季节。然而,如果我们耐心观察,会发现季节正在大地上迁移。事实上,春天是一个动词,是一次对地理植被面貌的重新描绘,也是一场由南海岸向北方大陆的长途奔跑。在越来越高的纬度上,春色次第展开。 P7-9 序言 观看地理景观之眼 我出生于闽西北山区,但最吸引我的自然景观都在祖国的大西北。旅游就是感受差异,差异越大,越让我们震撼。高原、沙漠、冰川、雪山、绿洲、草原、内陆河,都让我深深迷恋。朋友问我:跑过那么多地方,哪里的景观最让你感动?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犹如母亲挑选她最疼爱的子女,但我的选择范围不出西藏、新疆和内蒙古。 第一次去西藏,我在阿里地区转了一个多月,只跑了噶尔、日土、扎达、普兰和吉隆五县,连布达拉宫都没空上去。我们寻找象雄王朝和古格王朝的废墟。难以想象,这片凛冽而荒芜的高寒之地,散落着如此众多的岩画、寺庙、佛塔、壁画、修行洞、嘛呢堆、墓冢,到处是文明的碎片。有一次,我们跟着日土的牧民去看岩画,没有路,越野车在连绵起伏的荒漠上无休无止地颠簸,最后来到一个寸草不生的山谷。岩壁上镌刻着一些稚拙的简笔线条画,一个个小人背负重物,排成长列,像是描绘整个部族迁徙;还有位穿连衣裙的时尚女性,裙长及膝,与如今的藏族妇女服饰截然不同。太阳照耀着空荡荡的山谷,热气蒸腾,对面的大山仿佛变成了流体,在空气中微微摇动。高原永恒,人类来来往往。许多年前,一个部落经过这里,有人偶然在岩壁上留下一些图画,也留给我们无穷的困惑: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初次去新疆,围着天山转了一个多月,整天都在路上奔波,历经40多个县市,比许多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走得都要多。我们考察天山的古道系统,不但踏勘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还寻访横穿天山山脉的夏塔、乌孙、车师、小南路、天山庙等小道。印象最深的是别迭里山口,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个达坂①,我相信玄奘就是从这个山口前往中亚的。这条丝绸古道已经荒废了大半个世纪,渺无人烟,山口前有座孤零零的汉唐烽燧②。当地人说,前面再无居民点,只有边防军的一个哨所,守卫着无人翻越的冰雪隘口。我们沿着别迭里河又往前开了三四十公里,看到了清末民初的边卡遗迹,看到了牧民用碎石垒砌的简易围栏,河谷漫长得一如史前世纪,耳边唯闻空洞的溪声。我觉得自己行驶在地老天荒里,时光纷纷塌陷,一种混合着历史和自然的彻骨荒凉的气息,迎面扑来。 有人说沙漠上建不起城市,毛乌素沙漠里的统万城不知道应该看成一个例证还是反证。这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赫连勃勃建造的都城,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陕西交界处,北魏后改夏州,宋代就被风沙掩埋了,直到清代被重新发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不相信赫连勃勃会把都城建在沙漠上,认为是人类活动造成土地沙化,毁了统万城。我注意到,地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最近的研究表明,古城底下就是沙漠,大夏就是矗立在沙漠上的一个王朝。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鄂尔多斯市采访,发现当地近年来耗费巨资打造的康巴什新城——中国最著名的一座“鬼城”,也建在沙漠上。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盲点。河山这本大书,见仁见智,各人读来大不一样。 网上的帖子说,没到玉龙雪山的人不算到过丽江,如此,大旅行家徐霞客就算白跑一趟丽江了。读他的《滇游日记》,文中虽然多次提到玉龙雪山,但他住在木府的半个月里,竟一次也没有前往这座“雪幕其顶,云气郁勃”的雪山,他更感兴趣的是丽江的山川水系和纳西族文化。我不禁想到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他1922年来到丽江后,特地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雪嵩村找了个院子,推窗就可以望见皑皑雪峰。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还考察过四川的几座雪山。垂暮之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与其躺在夏威夷的床上,我更愿意在丽江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 徐霞客为什么对玉龙雪山毫无兴趣?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的观点:首先,古人不欣赏极高山,古代享有盛誉的五岳、黄山,都是中低山;其次,古人不能欣赏雪山与冰川之美。他举例说,杜甫在成都住了几年,从没去看川西大雪山,只留下一行“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句;岷山的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市不远,而李白似乎没兴趣提起它。两位大诗人歌咏过无数名山,但都是东部低矮的山头。 单之蔷在呼唤一种新的风景美学,他说:“这种审美观主要是指对雪峰、冰川和湿地的认识,这种审美观的基础是现代科学而不是传统文化。”这种理论付诸行动,就是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的“选美中国”专题,评选结果是一份出人意料的名单:最美的景观多数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西部,最美的山第一名是鲜为人知的南迦巴瓦峰。将这份名单与5批17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比较就会发现,后者多分布在人烟稠密的东部地区。这两份名单体现了新旧两种审美观的巨大差异。 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的确存在盲区。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是从诗画中引申出来的,最好的山水是“如诗”、“入画”。中国的诗人很少歌咏荒野,画家们总要在山水图卷中安插几间茅屋、三两个隐士,他们描绘的是适合人类栖居的家园,而非自然。宋代以后,中国人的审美越来越精致,沉溺于小桥流水、园林假山、梅兰竹菊等狭隘的意境,缺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象。欧洲也一样,人们从艺术家的油画里吸收灵感,设计园林,评论风景,他们也不喜欢沼泽。1998年,美学家艾伦.卡尔松专门做过一个讲座《欣赏沼泽:湿地的艰深之美》,讨论了在西方文化中一向被认为污秽、诡异而凌乱的湿地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问题。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盲点,我可以再补充一个类别:负地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我老家福建泰宁县的丹霞地貌景观的价值,如今已被海内外公认。我一直难以理解,为什么泰宁风景在历史上寂寂无名,而相距不远的武夷山、龙虎山却声名赫赫。那年我去重庆武隆采访,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之前,没人知道武隆的“天生三桥”,它甚至连清代的“武隆八景”都挤不进去。后来我想明白了,原因是泰宁丹霞景观以岩穴和峡谷为主,武隆喀斯特景观以天坑、溶洞和仙人桥为主,都属于负地形。中国人很容易被正地形感动,山峰挺秀,悬崖壮丽,但地表之下的幽深洞穴、天坑地缝,总觉得阴暗、潮湿、危险,心理上难以接受。不妨说,负地形也是一种艰深的美,往往被人忽略。 我们时代的美学正在转变。20世纪下半叶,生态哲学在西方崛起,带给我们一种生态中心主义世界观,把自然本身视为最高价值,认为自然存在的目的并非作为人类的家园,或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自然全美,无伪,也无垃圾。你觉得湿地脏兮兮、不美,蟑螂丑陋,那是因为你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的影响下,我们重新打量国土,才发现了西北地区长天大漠和高山雪原的壮美。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荒野,感受自然的神秘、尊严和崇高。 但我还要指出,生态美学也有自己的盲点。将一片文明废墟当成普通的荒野,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审美体验,令我们只看见表层的地景和生态。我们应该看得更深。中国的文明如此古老,我们的国土上早已没有了纯粹的荒野,无处不是废墟。1600多年前,法显和尚西行取经,出敦煌,入白龙堆大沙漠,《佛国记》描述说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如今,连海拔5000多米、不宜人居的阿里高原都散落着古人类的岩画,白龙堆沙漠最终掩埋了楼兰古国,毛乌素沙漠还给了我们大夏国都遗址,哪里还有人迹未至的崭新领地?地理,皆史也。这也让中国的山川风流蕴藉,溢满灵性。历史为地理增添了深度。行走在中华大地,我们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座城市,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历史舞台,演出过无数悲欢离合的感人传奇。空间因为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为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我相信,就算用整个南极大陆来换古都西安,许多人也不舍得。 在外国旅游者的眼里,别迭里山口不过是寻常的一片荒漠,与月球表面差不多,但他们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玄奘的身影从这里飘过。也许只有从小抱着《西游记》和《大唐西域记》长大的中国人,满怀情感,才会看见如此遥远的一个渺小的身影。于是荒漠醒来,变成了一条散发光辉的朝圣之道。 2015年6月3日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朋友林志民是厦门康辉旅行社老总,他在公司楼梯口张贴了一幅字,鼓励人们远行。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念诵一遍:“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这段文字出自苏辙19岁时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每次读后,我都不免血脉贲张,心生豪情。但凡读书人,谁不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活动心呢? 我原来从事文学写作,也很关心地方文史。2009年,我接受《华夏地理》杂志王烨编辑的约稿,写了一篇福州“三坊七巷”的文章;不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做“福建专辑”,耿菲琳和易水等编辑约我写了4篇文章。这两家杂志觉得我写得不错,频繁约稿,我开始为写作而旅行,跑遍了全国各省市,写下了50多篇文章。我转型成了一位人文地理作家。 从数量看,这些文章不算多,但都是5000~20 000字的长文,跨领域,跨学科,涉及青藏高原隆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海蚀地貌、沙漠演变、五谷变迁、油菜花地理分布、海洋经济鱼类、秦俑、楚墓、苗族、客家、维吾尔族、倭寇、闽南红砖厝、海岛民居、竹纸、盐与高血压地理、浊漳河、藏东、天山、长江源冰川、象雄古都、河西古城、拉萨、长沙、重庆等方面。没有人拥有如此宽阔的专业。对我来说,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从头起步。我要研究大量资料,确定主题;然后亲临现场,采访当事人和专家;最后阅读各种相关文献,确保自己讨论的问题不与前人重复,才开始艰苦的写作。 在我看来,人文地理写作与普通的游记、旅行见闻完全不同,它以问题为中心,然后调动所有资源——现场采访、专家观点、学术论著等——去解决,属于高度原创的深度写作。由于具有作家、记者和人文学者三重身份,我的人文地理写作也有比较强烈的个人风格:第一是讲究文采,第二是注重现场感,第三是强调学术性。 好文章总是相似的,言之有物,且文字清通。所谓言之有“物”,是指最好提供崭新的思想,其次提供新颖的感受,最不济也要提供新鲜的知识。总之要与众不同,让人有所获益。我要求每篇文章达到论文的水准,力求创新,言之有据,但是不以论文那么枯燥的面目出现,结果每次都写得痛不欲生。我曾经向朋友吹嘘:我是中国阅读论文数量最多的人之一,每写一个专题,都要浏览一两百篇专业论文,平均每年过眼千篇以上——幸好大多数论文并不值得认真对待。 《散文选刊》从前就选载过我的作品,但2012年4月这一期特别让我感动,因为他们选用了《春天的30个纬度》(即《中国春天的速度》)这篇文章。我敬佩他们的散文观念如此开放,我也为自己的人文地理文章达到了文学品质而欣慰。我想,既然有“历史散文”之说,我为什么不能写作“地理散文”呢?每写一篇,我都战战兢兢,把它们当成日后可以重温的散文随笔。我是传统型作家,坚信好文章都值得读第二遍。 回想起来,这些年的人文地理写作培养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研究一个地区的文化,我首先读地形图,了解它的山川水系、岩层地貌;然后是历史地图,弄清政区演变、人口迁徙;再然后关注族群聚落、方言信仰和生活方式及现状;最后才是我所讨论的主题。你一定要到现场去看、去问、去感受,才会发现问题。写作,回答问题,也是彻底展示你的知识、才华和思想的过程。 今年我想将地理散文的写作告一段落,挑拣这些年写下的文章,以“中国的掌纹”为总名出版。它们主要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两本杂志,还有几篇是为《地图》《炎黄地理》《海峡旅游》等杂志撰写的。书中收录的均为我的原稿,图片大部分亦为我随手所拍。因为有些资料或数据可能过时,我特意保留了文章的写作日期,方便读者阅读。 萧春雷 2015年6月3日于厦门 书评(媒体评论)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与当下泛滥的旅游文字不同,这是一位有思想的作者在行走中对存在之意义的追问。 ——于坚(著名诗人、作家) 当代中国有文化散文、历史散文、乡土散文,但很少有写得好的地理散文。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中的空间意识。这种独具深度的写作,有着驳杂的知识记忆和精神亮色,而比知识更吸引我们的,是萧春雷飞扬的才情、感受和思索,以及优雅、考究的汉语之美。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书有专业的文献基础,敏锐的观察视角,优美的文字叙述,是近年文化历史散文写作的重要收获。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奇异的书:是地理书,是历史书,也是旅行书。该书不仅把地理、历史、人文、时政、精神收于一体,也把作家的文采、记者的角度、学者的严谨、行者的孤寂熔为一炉。在我的编辑工作中,从未见过还有谁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想。 ——易水(资深编辑 先后任职于《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杂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