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尼瓦著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的传主索尔仁尼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饱受争议的“持不同政见者”,经历极富戏剧性,在普通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书不仅叙述传主的生平,而且深入分析他内心的激烈冲突,见解犀利。
本书也是洞察20世纪俄罗斯民族的政治信仰、心态的一个窗口。
| 书名 |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法)乔治·尼瓦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乔治·尼瓦著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的传主索尔仁尼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饱受争议的“持不同政见者”,经历极富戏剧性,在普通读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书不仅叙述传主的生平,而且深入分析他内心的激烈冲突,见解犀利。 本书也是洞察20世纪俄罗斯民族的政治信仰、心态的一个窗口。 内容推荐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的重量级传记,由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他孤身战斗的一生和思想的剧烈变化。该书将索尔仁尼琴四十余年的创作融入到其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生历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且以俄罗斯文学传统为参照,详细地梳理了作家的艺术美学价值、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目录 索尔仁尼琴现象——作者的话 大事记 呐喊与雪崩 争议 现实的大陆 拱形城堡 斗士 上帝的战士 俄语写作 俄罗斯人的使命 “彼岸书” 伟大的败笔 俄罗斯人的弥赛亚学说,犹太人的弥赛亚学说 索尔仁尼琴眼中的俄罗斯文学 早播种,晚收获 斗士已离去,但挑战犹存(结语) 附录:卡文迪什见面印象记 人物简介 试读章节 现实的大陆架 1971年,纽约“新俄罗斯言论报”刊登了侨居历史学者尼古拉·乌里扬诺夫写的名为《索尔仁尼琴之谜》的一篇文章。乌里扬诺夫列举了索尔仁尼琴通晓的“现实生活”的所有领域,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不是一个人写成的,而是很多作家共同创作的结果,而且这些作家具有不同的创作趣味和气质,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专长也各不相同。”乌里扬诺夫认为,索尔仁尼琴是克格勃文学作坊“制造”出来的,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吸纳如此光怪陆离的现实的。我们姑且不论作者的夸大其词和不友善的语气,但这段话蕴涵的主要思想却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作家表现了广博的现实生活。的确,索尔仁尼琴关注的是广博的现实生活。 他是一个完全靠周围世界滋养的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能够想象出《红轮》中那个自高自大又年老体衰的独裁者待过的房间里的所有陈设,能够想象出《1914年8月》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包厢里的每一件物品,能够想象出玛特廖娜陋室里每一个花盘的样子。为了进行创作,索尔仁尼琴制作了一张卡片,把材料进行分类,如逸闻、社会现状,还包括语言学知识。他甚至把私生活都记在了卡片上(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朋友的)如果他做的梦让他感觉很有意义或是始终萦绕不去,他也会把这些梦记录下来。索尔仁尼琴出门时总是带着一个记事本。他把会谈、各种情感的表达、偶尔听到的话语或俗语、与当局的争论等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即刻记到自己的本子上,以便之后把它们有机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光是谚语,他就记了好几本,还是在沙拉什卡期间,达里词典就成了他的案头书,而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各种俄罗斯谚语汇编简直就是“祈祷词”一样让他爱不释手。 1964年,他回到了塔什干,想见见给他治过病的医生,故地重游既想再次体会一下治疗过程,也想完成《癌病房》最 后收尾的写作。就是在佛蒙特的那个“一心用于创作的小屋”里,为了能写出历史小说,索尔仁尼通过不断的回忆还有自己记下来的卡片(随着阅读、旅行还有对事件亲历者的问卷调查以及档案查询越来越充实)来设想故事情节的发生地。 “我只创作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西方,是的,西方不可能给我提供各种灵感。哎呀,要是我现在待在俄罗斯会有多好!是的,我可以到处转转,不用担心别人盯梢,也没有人监视你(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我当然不会像现在这样,我会周游各地!每一处所在,每一种方言,每一次会谈,都会触动我使我萌生创作的冲动……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城(列宁格勒),踏遍了城里的每个角落。要知道整个二月革命几乎都发生在彼得格勒,所以直到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城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对写作很有帮助。再加之,我手里还有一张旧地图,还有许多老照片”。1958年,索尔仁尼琴第一次来到列宁格勒。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娜塔莉娅·列舍托夫斯卡娅写道,在这之前他就仔细地研究了整个城市,甚至可以当环城导游了。 我们在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很容易认出谁是他的朋友,谁是他的亲戚,还有他的第一位妻子、战友和集中营难友。他必须从现实中汲取素材,甚至连人物的名字往往也选自一些旧手册。例如,据列舍托夫斯卡娅回忆说,《1914年8月》中的瓦尔索诺菲耶夫和奥博多夫斯基以及《癌病房》中汉加尔特这个德文名字都取自梁赞中学1904届“金质奖章的获得者”。他在小说中对朋友们的刻画非常忠实于现实生活,甚至德米特里·帕宁把自己的回忆录叫作《索洛格金笔记》;列夫·科佩列夫(《第一圈》沙拉什卡监狱中鲁宾的原型)是一名很有声望的德国问题专家,他写的回忆录《消愁》非常有趣,后来移居到了德国,成了两个文化的中间人,他对《第一圈》的处理很满意,这本书共九十六章,以他为原型的主人公是一名抓获了一个外交官叛徒的爱国主义者,他还亲自写道并确认说,那些看起来像是作者虚构的事情却是实际发生的真事。 P79-81 序言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已有数百年交往历史,在这数百年间,从《尼布楚条约》(1689)奠定两国边境地区百余年的相对安宁,到《瑷珲条约》(1858)使俄国得以窃取中国大片领土,从康熙1708年在北京设立“俄文馆”,到叶卡捷琳娜女皇18世纪下半期在俄国兴起“中国热”,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时期”,再从之后不久爆发的中苏“意识形态论战”和“珍宝岛事件”,到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中俄两国的关系起伏跌宕,风风雨雨,直到近年,在中俄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领导人才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中俄两国关系现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我们对俄国的了解和研究,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无疑就是对俄国的深入“阅读”。 阅读俄国,首先就要阅读它的文学和文化。俄国作为欧洲大陆一个相对后起的国家,其文学在19世纪中期的勃兴和繁荣对于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俄罗斯国家的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因而催生出俄国文化中的“文学中心主义”现象。以普希金为代表的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和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文学“白银时代”交相辉映,而在这两个“时代”的相交处,则耸立着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创作构成的世界文学史上继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高峰”。文学以及以文学为核心构成和内在动力的文化,向来被视为俄罗斯民族最珍贵的国家财富和精神遗产。 这套“阅读俄国”丛书便旨在诉诸这笔财富,陆续推出一批以俄国文学和文化为对象的翻译和研究成果。本丛书将以三个“开放性”为编选原则和出版愿景:首先是选题的开放性,本套丛书以俄国文学为中心,同时辐射至俄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俄国的语言、哲学、宗教、艺术等,只要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俄国和俄国文化的成果,均可纳入。其次是出版形式的开放,本丛书不设固定数目,没有固定时限,成熟一本推出一本,所选书目将分别列入三个系列,即“俄国人文著作翻译系列”、“俄国文学经典作品翻译系列”和“俄国研究著作系列”,后一系列着重推出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以期赢得翻译和研究间的平衡,实现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间的对话。三是译者和作者队伍的开放性,本丛书由首都师范大学立意推出,编委会由首都师范大学的俄国研究学者组成,但本丛书的选题则面向全世界的同行作者,翻译工作则仰仗全中国的优秀译者。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座“阅读俄国”的专业阅览室,一家“阅读俄国”的读书俱乐部。 “阅读俄国”丛书编委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