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家大战略(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韦康博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从2010年起,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期行动纲领,旨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韦康博著的《国家大战略(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着眼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现实,以《中国制造2025》九大任务、十大领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为框架,围绕政策制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变革趋势和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内容推荐

“一”,就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四”,就是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五五”,就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工程、强化基础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十个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

韦康博著的《国家大战略(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围绕政策制定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变革趋势和具体应对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解读。

目录

第一章 危机告急: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哪些困局?

 1.中国制造——泥淖深处的探索者

 2.中国制造如何摆脱“廉价制造”的阴影

 3.“价廉物美”时代的终结,迎来的是什么

 4.同洲兄弟,为何一个吃肉一个喝汤

 5.后起之秀抢夺饭碗

 6.“土油币”的谜局,中国制造业如何解局

 7.底特律之殇:来自黑暗镜像的悲情告诫

第二章 弯道超车: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哪些机遇?

 1.进击的涡轮——谁才是改变人类的无双动力

 2.“韩流”遭遇“寒流”,中国制造借机上位

 3.老的太老,小的太小,“中国红娘”不愁吃喝

 4.完成制造业升级的中国,将会真正崛起

 5.互联网时代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章 纵横对比:中国制造2025如何赶超工业4.0?

 1.工业4.0来袭,中国制造如何抵御寒季

 2.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3.工业4.0对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4.中国版“工业4.0”是全新的起跑线

 5.《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解读

 6.《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向中高端提升

第四章 再工业化:怎样唤醒中国制造业的文明?

 1.欧美再工业化的时代意义

 2.世界再工业化进程的一些新动态

 3.再工业化下的东西方文明交融

 4.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5.阻碍中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因素

第五章 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迈过哪些坎?

 1.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战场

 2.完善企业信用机制,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3.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产生的影响

 4.“中国制造”需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5.转型升级过程中应面对的问题

第六章 网络为翼:“互联网+”如何引领工业革命?

 1.“互联网+”,工业制造升级的新引擎

 2.互联网+工业,重塑制造业“微笑曲线”

 3.2025,工业的互联网与智能的制造

 4.“互联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5.推进两化融合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七章 合理开发:资源环境如何决定工业化的高度?

 1.让中国工业在环境管制中实现双赢

 2.工业化发展要保证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3.如何实现对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4.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问题

 5.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展望未来:中国怎样拉开三十年的磨剑序幕?

 1.一带一路,远未完成的中国工业化

 2.中国未来,新“四化”同步发展

 3.努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4.推动重点领域发展,大力建设制造业创新工程

 5.认清自我,发挥优势,扬帆远航

第九章 人工智能:怎样开启“机器人”时代?

 1.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2.中国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人工智能

 3.工业机器人,夯实中国智能制造的基础

 4.服务型机器人,未来生活的好帮手

 5.医疗机器人,患者未来的福音

 6.军用机器人,未来战场的利器

 7.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

第十章 战略目标:如何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1.全球制造业革命下,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追赶

 2.稳中求进,推进城镇化,加快腹地经济发展

 3.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

 4.新的生产方式对产业结构的革命与升级

 5.工业强国需要管理模式的转变

 6.加强品牌质量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

 7.服务型制造与生产性服务并进

 8.完善金融制度,加大财税支持

第十一章 科技创新:怎样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1.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

 2.我国在科技上如何赶超发达国家

 3.关注我国科技发展,拥有民族自信心

 4.技术创新,实现小幅度的工业跨步

 5.科技创新,工业革命的真正核心

 6.创新人才,未来发展的基础

 7.先进生产力代表,创新工程的主要依托对象

 8.鼓励局部差异化、立体式的创新

试读章节

3.“价廉物美"时代的终结,迎来的是什么

改造当前中国民族工业以粗加工、劳动力输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精细化程度,必然会推动中国制造迈人中高端产业行列。那么就目前而言,中国制造摆脱“廉价制造”的标签,到底是否真的会对民族产业带来质的飞跃呢?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会伤害到一部分企业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必要且符合历史潮流的。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说,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当前世界工业发展的风向标。客观来讲,中国制造目前还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历史,也是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的。

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取代人力开始,世界工业先后经历电气化取代蒸汽机、电子信息技术取代电气化的过程。目前,处于世界工业领先水平的德国又早早地将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大力发展信息物理技术,将人类推人“智能制造”的历史潮流中去。

很显然,对于德国产业界提倡的“信息物理系统”工业化革命,即所谓的“工业4.0”,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技术力量作为后盾的。就现实而言,中国制造目前还远达不到这样一个层次。2013年,在与中国记者交流时,德国一家工业胶水生产公司董事长萨碧娜。黑罗尔德女士就表示,中国具备丰富的劳动力市场,但目前中国年轻人对于技术的掌控及理解水平,却“经常满足不了领导者的需求”。同时,她还表示,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由“工业2.0到3.0”之间的阶段,而部分国家如德、美等国,已经开始发展本民族的“工业4.0”了。这就是说,在摆脱了以劳动力输出和粗加工为核心的“廉价制造”之后,中国制造业将大力发展民族科技力量、提升劳务人员业务水平放在首位,才是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而这恰恰也是符合世界制造行业发展历史轨迹的。

其次,对于行业内部,民族制造业对于劳动人员专业技能和科技素养要求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会带来不小的挑战。来自德国一家园林机械生产公司斯提姆的培训主管多米尼克·施图姆表示,早在几年前,斯提姆公司就在中国开设了分部,尽管公司总部一直对中国本土招募而来的员工进行培训和提升,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中国年轻人往往趋于浮躁,并且思想观念比较保守,一些工作之外的烦恼会不停地干扰他们。比如春节,比如跳槽的机会。”施图姆这样说道。他还说:“事实上,斯提姆对于新人的付出是很坚决的,但是他们往往认为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从施图姆的言语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离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在技术竞争方面,中国劳动力是低于先进国家的;第二,在企业忠诚度上,外国劳动力也往往表现得更好。所以说,当中国制造需要更进一步,从“廉价制造”当中脱离出来的时候,原有的社会劳动力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这就势必会造成大量传统劳动力失去岗位和就职机会,在一定时间内,水平较低的劳作者将长期处于无业状态,而在劳工比例方面,外国来华务工人员的百分比也将会占据更大分量。

当然,外来工作人员涌人国内制造行业,挤占本土工人生存空间,这一现象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实际上是有助于中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的交流学习的。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落后生产者遭到淘汰,也必然会有大量先进制造理念融人中国市场。实际上,社会变革就如同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往往都是最好的。

再次,在中国制造逐渐脱离“廉价制造”的过程当中,世界制造行业对中国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可以预料的。针对更为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排挤本土民族产业,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审视。

在18世纪中晚期,英国手工业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大量以人力为主的手织工厂百花齐放,大大小小的人工生产作坊遍布整个英格兰,甚至很多来自周边国家的居民不惜移民英国,以此加人手工制造的队伍赚取高额佣金。但是到了19世纪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新兴的机具生产不论从产品质量还是生产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手工制造。于是,大量传统手工作坊的利润下滑,劳工薪酬被迫削减,一部分工人甚至失去了岗位。根据詹姆士·凯提交给救济法委会的报告显示:在1797年至1804年,英国手织工人每个星期可以得到的周薪为26先令5便士,而到1832年,这份工资就已经下降为5先令6便士了。劳动报酬大幅度缩减,隐藏在此之后的其实是大批机织工厂的兴起与传统手工作坊的倒闭。在这一时期内,部分新兴的外来机械化制造商获取了不小的市场份额,旧有的市场秩序逐渐被打破重组。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英格兰半岛上原本属于本土纯手工业一方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外来工厂与地方资本家共同营造的机械化生产商业圈。

同样的道理,当中国制造逐步打破旧有的“廉价制造”格局之后,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现有劳动力必然会进入一个“受挫”阶段,因为高端化科技生产,需要更为专业的精英级别工作者,部分本土劳动力将会面临就业机会大幅度缩减的问题;从企业角度而言,一部分传统工厂、生产车间将会面临重组、倒闭的风险;从民族利益角度而言,中国本土制造业将会遭遇国际势力的强势考验。当然,类似变革一方面会给中国制造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毫无疑问的是,摆脱“廉价制造”的帽子,将民族制造业推人高端化产业链,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利大于弊的。

P8-10

序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将他们实施的去工业化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展开了再工业化进程。自2009年起,美国就着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先后出台《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仅有利于制造业的财政刺激计划的拨款就高达7872亿美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制造创新国家网络》等法案和政策。他们希望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振制造业,从而抢占世界制造业高端,并在此基础上维持美国世界第一经济和超级大国的地位。德国政府也紧随着推出工业4.0战略。它的推出,宣告着人类工业革命已经迈入4.0时代。几乎同时,英国出台《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出台《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等。这些政策措施的纷纷出台,无疑将会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他们的制造业发展,也宣告着人类开始朝着智能制造的时代迈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对旧有的制造业进行重建,也不是让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在上次工业化的基础上再次工业化。简单来说,就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重构制造业产业链,以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他们着眼于可再生能源、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来继续保持在世界工业发展高端的引领地位。

勿庸置疑,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始终是基础和支柱产业。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一定角度来看,世界上所谓的强国,实质上都是制造业强国。事实一再表明,在当今世界上,一个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从财富角度来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战略带来的一个教训是,当把国内的实体产业都转移到国外,只保留金融、教育和文化之类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到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才发现,手头上的财富已经大大缩水,这些所谓的支柱产业根本解决不了诸如就业和发展的问题。

发达国家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进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来说,无疑具有明显的规谏和启示意义。相比而言,中国这边似乎风景独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进入2010年后,中国不但延续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创造了一项历史性的记录:中国在能源、化工、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消费品领域,都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9.4%。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的这一数字为18.2%。这个数字实际上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取代美国,从一个农业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制造业大国。而进入2011年,中国的GDP达到7.3万亿美元,有170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在这一年,中国出口和进口总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10%。到该年的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进入2013年,中国的GDP已达到58.8万亿元,而就经济总量来说,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这一年,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在粗钢、发电量、煤炭等初级工业品领域的生产量以及汽车、手机、电视机等制造品的生产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在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虽然一个个成绩的取得,无不让人感到欢欣鼓舞,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的现实是,就制造业来说,中国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有研究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增值上,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浪费”,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整体上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粗犷型的,是通过在中低端产业链依靠规模庞大的简单加工的方式取得经济总量的提升的。简单来说,就是大而不强,无非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高代价来换取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回报,而胜人一筹之处仅在规模上量的叠加上。还应该看到,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环境总体状况不断受到可说是全方位性的恶化:大气、地下水、矿山、森林、河流、湖泊等在内的环境资源均破坏严重,有些方面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中国本是一个资源短缺国家,但在制造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却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都是以高消耗、低能耗的粗放型方式来发展的。这就为中国制造业的提升和进一步发展埋下了资源供给方面的巨大隐患。

让人颇感欣慰的是,面对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中国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为应对世界再工业化浪潮,迎接新的工业革命,中国政府顺应时势,于2015年5月及时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该规划立足现实,严格遵从中国国情出发,将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分步推进:“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该规划拟定了行动纲领,提出了目标和实现目标需完成的九大任务。其立足点更多在于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升,重点在于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而同样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世界工业化浪潮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信息化浪潮。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制造业总体上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因而,这次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西方可以说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能够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时刻有清醒的认识,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中国制造业必定会走出发展瓶颈,一脱大而不强的帽子,成功跻身于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书评(媒体评论)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新华通讯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政府网

《中国制造2025》适应国内外大背景、大趋势,对指导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

——人民日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39:00